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知识 » 正文

中国道德教育传统有哪些特点

 人参与  2022-10-17 09:14:43  分类 : 论文知识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中国道德教育传统有哪些特点

目录:

中国道德教育传统有哪些特点

中国道德教育传统有哪些特点

中国道德教育传统有哪些特点

1、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内容的道德教育理念,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天下归仁”为最高的道德教育目标。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创办私学,广招各类学生,打破了封建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认为如果学有余力,就可以从政,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孔子将道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孔子特别强调培育道德自我的重要性,他以人自身为主体来说明德育问题,体现了其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孔子注重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在今天看来,孔子所提倡的便是“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孔子还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出了多方面的人才。在德育教学中,孔子还重视“举一反三”的作用,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学生OO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仁义”是孟子德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孟子认为“仁义”是人们修身养德的规范和准则,他把这种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将“性善论”作为人们加强道德修养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源自人的本性,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孟子注重受教育者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要求自我反省,“反求诸己”。他认为求仁者不能行仁,便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孟子强调道德修养贵在持之以恒,他认为主体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道德实践中逐渐积累,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见效。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有一个可以奋斗的明确目标。荀子批判性的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理念,采百家之长,成为了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荀子在孔、孟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礼”、“法”的理念,他重视道德修养,隆礼重法,礼法并举,礼是人们修身育德的道德模范,而法则是达到德育目标的法制保障。荀子认为没有经过教养的人是不会为善的,满足OO是人与生俱来的,在OO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发生争执,他主张通过礼乐教化,“化性起伪”使人格得到提高。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荀子主张“行高于知”,他强调学习只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手段,而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在学习中要树立合理的义利观,只有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达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才能构建一个因义得利、德福自然统一的伦理社会。

2、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可以视为西方最早的教育理念,他强调美德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只能凭内心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认识自我,听从神的训示。在教育实践中,苏格拉底以培养人的道德和治国人才为目标和宗旨,他主张把德育放在培养人才的首位,在成为有德行的人之后去学习广博的知识。苏格拉底以其特有的辩证问答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和学生之间的问答来启发学生,而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这和孔子“愤启悱发”的启发式教学有相似之处。柏拉图全面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理念,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他以“心性三分说”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从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柏拉图提出了以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四科)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理性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启发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公共教育的理念,他强调国家应当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忽视教育将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最终获得知识和美德,所以他以发展理性作为教育目的,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亚里士多德重视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他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主张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因此,他在继承了柏拉图的思想理念之后将其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3、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被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塑造的“圣人”、“君子”等人格形象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普遍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压抑了个体的发展及对个性的追求。古希腊学者则强调个体利益,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提倡对个体利益和个性的追求,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OO、宽松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儒家“三纲五常”、“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深入人心,提倡师道尊严、尊师重道,老师被学生视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权威等级的观念固然能够让中华文化得到较为完好的保留和稳定的发展,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迷信权威,缺乏创新能力。古希腊学者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学生伙伴的角色,通过OO、平等的对话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道德  学生  孔子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