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导读:想要写作出优秀的基础教育成果OO,那么必定会参考相关的资料,只有阅读的多了,自己心里才会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够如虎添翼了,本文分类为基础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基础教育成果OO范文供大家参考。
为了促进优秀教学成果的交流与分享,OO教育编辑部出版了《首届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精选及解读》,从417项获奖成果中精选出影响广泛并具有时代特点的30余项进行深入解读。
《解读》分综合OO类成果、学科教学OO成果、教学方式及模式创新成果、教学管理方式OO成果、评价方式OO新成果、课程创新成果等六大类。内容侧重于各项成果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可借鉴的经验以及研究心得、专家解读。其中,教学名家、名校荟萃。一册在手,纵览当下能代表基础教育OO方向的鲜活经验。总字数约20万字。欢迎广大教师、学校、教研部门订购。
《解读》定价15.00元,每本另加邮资2.00元。100本以上免邮资,10本以上可OOO。
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OO教育编辑部 邮编:100082
收款人:钱丽欣 联系电话:010-82296697、82296691
注:汇款单上请写清楚收增刊者姓名、联系电话、详细地址、邮编以及订购册数。欲购从速。
基础教育:要“人”,还是要“才”?
一位老师说起有学生考上大学后,在路上遇到,竟装作没看见,而且这样的事不止一次。我了解这位老师的为人,多年在高三“把关”,为人正派,从不要求学生“感恩”,他只是经常对学生冷漠的处世态度感到困惑。我以前也说过,我其实不在意学生的“成功”,我也不太看重学生的OO分数,但如果他们的人性有OO,我会很难堪。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究竟是什么?不是我没话找话,这还真是个问题。小到一言以蔽之,大到可以写一本书,甚至长期讨论而莫衷一是。
不妨“倒过来”观察,先看看社会的“教育评价文化”,因为站在终端,有可能观察其“来路”。去年夏天,清华北大两校为抢某地“OO状元”围追堵截,争得面红耳赤,大丢其脸,这也就让一部分教师学生看清中国名校的境界。在无数的场合,人们都讲“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也习以为常地抢夺人才来“培养”。这样的风气传染给了基础教育。如果一所学校有了些发展,升学率高了,就会被称作“人才的摇篮”——除了“人才”,其余不足道。中学校长们会介绍自己的学校升学率有多高,考上北大清华的有多少人,似乎除了考上北大清华的,其他学生都不存在。初中校长介绍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在区里排第几”,连续两年或三年出了“区中考状元”;小学校长会介绍有多少人获得知识竞赛一等奖,平均每个学生有多少“特长”……似乎不说一点“高人一等”之处,就是个平常的学校了。
然而,在功利风气中,也有很多“平常的学校”怡然自得。我听过一位“薄弱学校”校长说,“学生在学校学会了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了”,“学生回家提醒家长不要穿拖鞋到学校,不能在学校吸烟”,“家长告诉老师,在孩子面前,他不敢说脏话了”——我听了很感动,这些,比考上清华北大更有社会价值。基础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好习惯,培养“人”。问题在于社会肯定什么鼓励什么,有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用什么样的手段去追求。
电影《天下无贼》有句台词——“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人才!”——传扬开去,几乎成了经典。但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的,究竟是“人”,还是“才”?教育立足于培养未来的人,还是培养急需的人才?
我过去的学生常常相聚,他们绝大多数上过大学,但从事的职业不一样,辛劳程度不一样,有些人自称“运气好”,有些人“没抓住机会”,境遇不一,收入差距也就比较大,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仍然能像兄弟姐妹样地坐在一起,畅谈人生体悟。
首先,他们能享受人的幸福。他们能理解人生,能满足通过劳动获得的一切;他们懂得珍惜生活,他们有自尊,爱家庭爱子女,也爱生活,尊重他人,希望人与人平等相处,渴望社会公正公平。其次,才是体现在劳动中的创造力,而这种“成功”也不能用名利作为评价标尺。我有几位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没去上大学,但他们仍然像高中时代一样爱读书,对社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有自信。
有位外省老师来南京交流,我问他在南京怎么安排,他说有学生接送并聚会。他告诉我,他任教的学校是“薄弱学校”,学生没有几个能考上大学,毕业后大多漂流到各地谋生,他无论到哪个城市,都会有学生跑来见他。如果按时OO行的“人才”标准,可能很多人不屑,但这些没上过大学的青年都有着饱满的热情!他们遵纪守法,通过劳动养活自己与家庭,立于社会,有余力则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
反观现今很多犯罪下狱的官员,大多数是被作为“人才”提拔重用的。每次公开OO污吏的个人简历,我都注意他们毕业的学校,想象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从报道中寻找值得关注的蛛丝马迹,希望能给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一些启示。
过于功利的应试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同时,也在更多地培养“粗糙的人才”“粗野的人才”。我的学校里,有位毕业生赴美留学,曾和一中国学生相恋,分手后,那名男生竟然用刀杀害了她。美国也有校园命案,但据说美国人对此案感到震惊:为什么一个博士生因为别人不再爱自己就杀人?任何人做事都可能有必然的行为逻辑,未必都是出于“OO”。我想象这个学数学的博士在国内读中小学的状态和他在美国名校读博士的资历,学科的“基础”应当是合格的,按中国社会的“人才”标准,他是“才”。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直被人关注,得到各种嘉奖;他很“励志”,想成为杰出人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我”,而没有他人;他只有“名”与“利”,而没有真正的作为人的幸福与快乐。即使这次他没有杀害前恋人,以他的性格与行为逻辑,假如你和这个“人才”同事,你会有安全感、会感到愉快吗?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