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儿童教育心理学OO示例共享(共2篇) 导读:儿童教育心理学OO如何写作?不管是毕业生还是对于很多的职业学者来说,基本上都是需要进行撰写OO的,而不同的OO写作方式也都是不同的,所以想要写好自己专业的OO,怎么能少了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呢?本OO分类为教育心理学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儿童教育心理学OO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问题式教学应用于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对策探讨     摘要:在新课程体制OO的相关要求下,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本文主要针对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为其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展起到一些参考作用,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原则;对策     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问题作为载体,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学习OO,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具体的实践来优化学习方法,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传授学生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此方法并没有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问题式教学模式则更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OO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正确的信息加工,并以此来掌握和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通过提出问题,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由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在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当今阶段,对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项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师范生所必修的一项内容,此课程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相关概念和原理表现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其中一般性主要是指该课程也包括普通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知识内容,而特殊性主要是指该课程是以小学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小学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和身心发展规律。所以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理念以及相关的原理,而且可以对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正确的理解。可以熟练的使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在小学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升儿童的心理品质,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针对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并以此来培养学生OO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1】。     二、问题式教学以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则可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问题式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指导作用。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而非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念和实验理论知识。而该门课程主要以小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和成年人的心理教育成不同,其出发角度和知识角度,都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开展此项课程教学活动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状况和知识掌握水平进行了解,从而更好的探讨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对日后帮助解决小学儿童心理问题,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目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推广和普及,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对问题式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找出具体的应用对策,以此来提高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2】。     三、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对策     (一)问题设置的主要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设计时应符合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考虑。在教学活动中,每一堂课都有着贯穿整节课的中心内容,这也是教学的主要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根据这部分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渐的渗透这一知识点,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的掌握知识内容,并以此来掌握住本节课的中心内容,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按照针对性原则可以更好的明确教学的中心内容和教学目的。而从学生角度來进行思考,针对性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合理设计教学中的问题,这可以有效的启动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潜能。在不同的群体中教育对象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来合理设计问题,尤其是对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更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设计。     2.启发性原则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积极活跃思维,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内容。这说明教师的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以成功的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师在最初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启发性,原则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并能够成功的引导学生去进行正确的思考,因此来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深度启发。只有当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却又刚好略高于他们目前的水平才能够更好的诱发学生的解决问题思路,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断的思索探究,并以此来得出问题的答案。     3.效益性原则     学校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心理学课程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OO,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着重考虑到问题式教学的效益性。通常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时间,如果教师在每个知识点上都设立问题,这样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也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繁琐。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的原则,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问题,这样可以减少课堂教学中出现乱问、滥问的现象,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问题式教学的具体开展过程     1.问题设置阶段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主要包括问题前置和问题后置两部分内容。问题前置主要是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出重点内容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后置主要是指在學生将课程内容进行通读或精读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会将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精炼,然后在组织学生共同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而设置问题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找出知识重点和难点,而这一层次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进行解决。第二层次主要是围绕着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置,一般在一节课时内可以设置三到五个典型问题。第三层次则是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结合新知识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知识理论,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     2.讨论阶段     讨论阶段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主要围绕上文中提到的第二和第3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并帮助学生掌握讨论的重点,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掌握多向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的OO思考能力。     3.总结阶段     在总结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和个人发言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归纳。例如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章节内容,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本章节内容进行阅读,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独到见解。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精炼。如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因素都有哪些?你认为在这些因素中,哪一项因素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理解。     四、运用问题式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本质,主要在于以问题作为载体,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所以该教学模式的成败,主要在于问题的设置。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的参考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够重点的突出教材内容的重点,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问,加强该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而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的数量不能过多,一般设置三到五个即可,不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此外,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指导和启发作用,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发言,提出新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概念。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问题式教学模式因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科的学习活动当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第2篇: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学前儿童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摘要:学前儿童教学之中采取教学心理学,有助于帮助儿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前儿童;教学实践;运用措施;方式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学前儿童教学中的意义     1.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7岁入学前儿童)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幼儿心理学和婴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都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和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等教育理论课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用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弄清几个最基本的概念:“健康”、“心理健康”、“幼儿身体健康”及“幼儿健康教育”。“健康”应当包括个体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而“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为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     2.幼儿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由于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认识自己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我国古代就有了一些朴素的幼儿心理学思想,如《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等。但我国科学幼儿心理学如同心理学一样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引进的。陈鹤琴是我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家,其后对我国幼儿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还有黄翼、陆志韦、朱智贤等儿童心理学家,其中,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是朱智贤。目前,有很多活跃在幼儿心理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们正在开垦着这片希望的土地。     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1.家长的教育观念过于超前,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加之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过早的对幼儿阶段的孩子进行超前的小学教育,并且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应试成绩,并以此作为人前炫耀的资本,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几乎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认为越早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就会越有利,所以过早地让孩子承受学习的压力,完全忽视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超龄的学前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抑制了天性,而且过早的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2.教育理念陈旧,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都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也波及到了幼儿园教育。应试观念不强调孩子个性的发挥和天性的释放,单纯的以应试成绩作为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在幼儿教育阶段就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单纯强调成绩的提升,忽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根本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得不到及时改进,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孩子的成长,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     3.缺乏相对完善的学前教育衔接机制。由于学前教育处于教育的早期阶段,其中私立幼儿园较多,所以,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学前教育机制。而且当前多数小学入学时都需要经过入学测试,并以此成绩作为班级分配的主要依据。这无形中就给幼儿教育施加了一定的教学压力,使幼儿园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过早地对孩子进行小学教育,提高孩子的入学测试成绩,以此来保证学生能顺利地升入小学,对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很少重视。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會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OO性。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OO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四、明白幼儿感情的需要     幼儿能够对他周围的人表示出有远有近、有亲有疏,这是感情的作用。他们常常把心目中最亲近的人做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如父母和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而对感情最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会在遭受挫折和伤心的时候,把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们,甚至在他们面前尽情地大哭一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时候孩子们的感情最真切,需要OO以同样真切的感情对待他们。他们渴望从OO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舞和力量。因此,促进与幼儿间的感情交流,OO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创造良好的感情氛围,教他们把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情感都倾吐出来。如果幼儿在他周围找不到交流感情的对象,不能正常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会OO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相反,就可能强化了幼儿的消极、不健康的情感。     五、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还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往往要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教师可以算得上是幼儿心目中最富有权威的人了。所以教师的评价对于幼儿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教师以正面教育为主,能关注到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肯定,幼儿就会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关心的,而且是能干的,只要自己有进步,老师总会很高兴,从而进一步引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之能够轻松愉快、自信地去学习。如果教师总是将目光盯在幼儿的缺点上,幼儿往往会灰心丧气、自卑、怕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从而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每个幼儿的天赋、爱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因材施教。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而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幼儿。评价中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纵向比较。否则,发展基础较差的幼儿就很难树立自信心。况且,幼儿是一个发展中的整体,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幼儿的整体发展来看待对幼儿的教育,不能因某一幼儿的某些方面发展较差就对其失去信心,要能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引导。     六、日常学习活动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     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渗透到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在幼儿的活动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有一个责任心培养问题。每次活动前,我都提出具体要求,有的孩子能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放回原处,但有的孩子还没有收拾完就走了。有的孩子干脆不收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能够整整齐齐收好玩具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教育那些收不完或不收拾玩具的幼儿,做事要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我通过“学做OOO”“滚地雷”“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又如,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往往来源于教师对他的评价。因此,我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和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帮助幼儿克服自卑的心理,帮助其找朋友,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增强其自信心,让幼儿每时每刻都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再如: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OO进入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友好协商、谦让合作的技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我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拟定出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七、进行感知体验学习活动     以儿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活动性与内化性特征可以看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基于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从中得到最為基本、直接、具有高操作性的经验与OO,活动是儿童与外界客观环境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同时,其活动也引发儿童思维的发展,这往往是其获取直接经验的一个过程。因而在活动中要鼓励儿童的亲身操作,去积极地获取感知体验。为了更好的去引领儿童的感知体验,可以采取移情手段使其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移情的作用不可小觑,儿童能够从移情训练中获取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其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关键,有利于发展其交往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而要达到移情的效果往往要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活动来进行,通过自身扮演角色,加强对角色的理解,获取角色体验。通过这种认知活动,儿童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便能够明确不同角色在社会中的作用,更好的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尤其是在思维表达能力、责任心等方面。     八、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宽松OO的环境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要想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作为教师,我们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以挚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对话。我们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遵从孩子的意愿、想法,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不要以命令的态度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孩子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说、敢做。当孩子无意犯了错误时,我们要能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只有几岁的孩子呢。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应该做到一视同仁,对待每个孩子都要公平、公正,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优点。可以用鼓励的语言、爱抚的动作,或是赞许的目光,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成功、被肯定。     九、多关爱学生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孩子聪明、活泼、听话、讨人喜爱,对一些不太听话的孩子轻则说教,重则训斥,可最终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事实上训斥不是纠正粗无的最佳OO,它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思维,不利于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在21世纪大力提倡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应该给孩子多一些尊重,让孩子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插上翅膀,遨游于创新、创造的海洋。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在工作中多运用换位思考,凡事从孩子的角度考虑,结合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怎样处理和引导更能促进他们的发展。长期以往,教师无形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师幼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孩子们的思维也随之更积极、活跃。     十、家校良好合作     曾有家长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每天早上当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就在老师接待孩子的过程中观察老师的表情。如果老师的态度是冷漠的,那我一天的工作都会忐忑不安。”这段话说明家长与老师之间缺乏信任、沟通和交流。当然,对幼儿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唯有如此,幼儿才能从中学习到良好的社交行为规范,同时保证幼儿的心理环境是健康的,无干扰的。     十一、教师应树立好自身形象     良好心理环境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素质。一般来说,幼儿往往根据初步的直观的印象产生情感体验,因此,教育者的仪态对幼儿产生很直接的感染力。教师在幼儿面前如一面镜子,所以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和表率。首先教师要给幼儿一个健康的外在形象。OO怪异服饰,不做浓妆艳抹,衣着打扮要迎合幼儿的喜好,便于随时参加到幼儿的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是否健康,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要求幼儿诚实,自己就不能说谎;要求幼儿有礼貌,自己就要以礼待人、谈吐文雅、举止端正;要求幼儿睡觉不说话,教师之间就不能在寝室内谈话、聊天。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对幼儿进行着教育,这样从小事影响幼儿使他形成好的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顺利健康正常,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把自尊、自信、OO性、责任感、创造性和社交能力等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幼儿  学生  问题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