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摘要:童声合唱团音域的拓展是一项技术性的训练,更是一种促进音乐艺术发展、培养儿童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童声合唱团通常受到成员年龄和声音发展的限制,其音域往往较为有限,特别是在高音部分的表现。文章旨在探究通过身体动作引导的方式帮助童声合唱团成员拓展其音域范围,提高其音乐表现能力。通过设计一系列身体动作帮助童声合唱团成员更好地掌握高音和低音,从而拓展音域。这为合唱团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和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身体动作对音域拓展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如何将这种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合唱团的日常训练中,以进一步提高童声合唱团的音乐表现水平。
关键词:身体动作;音域;拓展
一、背景
童声合唱团作为音乐领域中一支独特而魅力十足的阵容,承载着儿童纯真声音的美好,在音乐教育和艺术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童声合唱团面临着音域狭窄的挑战,其成员通常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使得演唱曲目受到一定的影响。未经训练的童声通常只有一个八度,如果仅靠这八个音想唱好一定水平的合唱作品是相当困难的。合唱团团员音域的拓展是合唱训练不可忽视的内容。[1]
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曾经提到:“要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和头脑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以及灵敏的反应能力,身体间的协调控制可以通过身体律动得以训练”。在国际上,身体动作引导在音乐教育中逐渐被采用。一些国外音乐教育机构和合唱团体积极探索如何通过身体的参与提升合唱团的音乐表现力。尤其是在成人合唱团中,身体动作引导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提升合唱团的表演效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身体动作引导在合唱团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相较于成人合唱团,童声合唱团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一些音乐学院和研究机构开始关注儿童音乐教育,但在身体动作引导对童声合唱团音域拓展的研究上,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国内一些音乐教育研究者在儿童音乐教育领域有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在童声合唱团中应用身体动作引导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在童声合唱团的音乐教育中,身体动作引导的引入旨在通过调动儿童的身体,激发其对音乐的感知,进而拓展其音域范围。深入探讨身体动作引导在童声合唱团中的实际应用,揭示其对音域拓展的具体影响机制。通过此研究,为童声合唱团音乐教育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指导,为儿童音乐教育领域的创新做出贡献,这也将为国内外类似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童声合唱中音域拓展的重要性
童声合唱团音域的拓展是一项技术性的训练,更是一种促进音乐艺术发展、培养儿童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首先,音域拓展为童声合唱团提供了更广泛的音高选择,使其能够涵盖更多样化的音乐作品,这丰富了合唱团的表演曲目,增强了其音乐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其次,音域拓展使童声合唱团能够胜任更具挑战性的音乐作品,包括更高难度的和声和音程,这有助于提升合唱团的演绎深度与广度,使其能够更充分展现曲目的艺术内涵。同时,音域拓展为儿童提供了更广泛的歌唱体验,促使其在更广泛的音高范围内进行歌唱,这有助于全面发展儿童的声乐技能,培养其音乐感知、表达和协作能力。另外,音域拓展有助于平衡不同声部之间的音域,创造更和谐的声音效果。这优化了合唱团的声部均衡,提高了整体演唱的协调性与质量。音域拓展的过程本身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儿童探索更高和更低的音高,音乐教育者促使其更全面地理解音乐理论,培养其音乐领域的兴趣和认知。
三、身体动作对声乐器官和呼吸系统的影响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仅涉及声带的振动,更包括呼吸、共鸣以及身体的运动协调。身体动作在声乐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声乐器官和呼吸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体动作对声带振动的影响在声乐中至关重要。通过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歌手可以促进声带的自由振动、站立的姿势、松弛的颈部和肩膀,以及适度的颚的张合,都有助于声带产生更加清晰、自然的振动。身体动作也影响到歌手在不同音高范围内的表现。身体动作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呼吸方式上。深腹呼吸是声乐表演中的基本技巧,它要求歌手通过膈肌的运动来吸气。正确的身体动作,特别是腹部的扩张和收缩,有助于实现深腹呼吸,从而提供更稳定、持久的呼吸支持。通过良好的身体动作,歌手能够更有效地调控呼气,确保空气流畅而持久地通过声带,从而实现音色的变化和控制。身体动作也对声音的共鸣产生重要影响。适当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有助于激发颅内和颅外的共鸣空间,使声音更为丰富、圆润。通过良好的身体协调,歌手可以实现头颈部的空间感知,从而优化共鸣效果。良好的身体动作有助于声音的投射和传播。通过适度的身体姿势,歌手能够更好地掌控声音的方向,确保其能够在演出场地中充分传递,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声音的力度和表达。
四、身体动作引导是实现音域拓展的有效途径
音域拓展是声乐培训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旨在使歌手能够更自由、更灵活地覆盖更广泛的音高范围。身体动作引导作为一种理论基础,被认为是促使音域拓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身体动作可以影响声带的伸展和收缩,进而影响声音的高低。适度的颈部和头部的运动,以及下颚的张合,有助于创造更宽广的声带振动范围。这种伸展和收缩的协调动作,使得歌手能够更轻松地涵盖更多的音高。良好的身体姿势可以直接影响到腹肌的运动。这对于声音的支撑和控制至关重要。适度的身体倾斜、腹肌的运动协调,使得歌手能够在高音和低音之间更为灵活地切换,实现音域的无缝连接。身体动作在深腹呼吸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适当的身体动作,如腹部的扩张和胸部的上抬,歌手能够更加自然地实现深腹呼吸,这种呼吸方式能够为音域拓展提供稳定的呼吸支持。身体动作对共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头颈部的姿势。适当的头颈部运动有助于扩展共鸣空间,使声音更为丰富。通过引导歌手调整头颈部姿势,可以优化声音的共鸣效果,拓展音域。身体动作也涉及颌骨和口腔的形状调整。通过适度的开合和张合,歌手可以影响声音在口腔中的共鸣效果,使其更为清晰、圆润。
因此,在声音训练中要求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积极、充分地配合,同时运用手、手臂、脚、头甚至整个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或旋律等各种音乐要素和在这种要素中特定的律动关系。[2]身体动作并非孤立地影响音域拓展,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良好的身体动作能够优化声音产生、呼吸和共鸣等方面的技能,从而为音域的拓展创造出更为有利的环境。
五、身体动作引导在童声合唱团音域拓展训练中的实施和效果
(一)研究对象
在广州市中海康城小学合唱团随机挑选四、五、六年级中40名小学生为测试对象,其中实验组20人,男女各10人,对照组20人,家长了解上述研究内容和目的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超星期刊、Web of Science、Pubmed等文献平台,以“身体动作”“童声合唱”“音域扩展”等为核心关键词,搜集有关合唱团音域扩展的相关文献708篇,筛选出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98篇。
2.实验法
实验对象为合唱团随机抽取的40名小学生,实验时间具体为每周一、周三、周五下午4点30到5点30,实验时长为2021年10月4日至2021年11月29日,干预阶段为期9周,其中不包括前测阶段和后测阶段。干预前采用Vocal Pitch Monitor音域软件评估40名学生的音域条件,进行为期9周的干预实验,每周进行3次干预,课程结束后一周,评估40名学生的音域扩展情况。
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前后SRS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所得数据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M±SD)对测试的标准分别进行描述。经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三)一周内声音训练示例
所有符合参与研究标准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身体动作引导下进行发声练习(简称同步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发声练习,实验时间为2021年10月4日至2021年11月29日,通过课后对40名实验学生分别进行同步训练及发声训练。
同步训练示例:
1.按头部绕转、肩部环绕、伸懒腰、髋关节摆动的顺序,边放松身体边做发声练习。
2.热身练习动作(甩铁饼),边做动作边高位置说元音a,e,i,o,u。
3.按照头部、肩膀、扭腰,膝盖,脚的顺序放松,边放松边演唱音阶。
4.借助蹲跳的动作练习大跳音程。
5.一边发声一边做刷牙、射箭、划船等动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经过9周的干预测试,将初试音域和末试音域采用Vocal Pitch Monitor音域软件进行评估,可以看出整体呈现出末试音域>初试音域的趋势。(具体情况见表1)。
2.实验分析
在童声合唱团正式训练前,为了调动学生排练的积极性,促使童声合唱团的训练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引导学生将身体动作融入发声训练中,按照头部绕转、肩部环绕、伸懒腰、髋关节摆动的顺序,结合练声曲《闪烁的小星》做发声练习;或者边做蹲跳边唱“嘿哟”,当合唱学生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向后甩时且向下蹲时,唱“嘿”,当学生运用双手引带纵跳时,唱“哟”,整个过程将神经、肌肉、器官协调统一在一起,在进行身体动作引导的同时,通过有意识的呼吸调整,促使在童声合唱训练时将声音状态与身体状态调至最佳水平,提升合唱训练的质量与效果。
童声合唱团成员在入团前并未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且学生年龄较小,单纯站立姿势进行发声的训练,并强调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一定程度会降低孩子训练的积极性。由于合唱是一项与体能有一定的关联,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融入身体动作,与以往的先热身再合唱或不热身直接练声合唱不同。身体动作的设计与发声练习曲相适应,如第一步静态原地的扭转时,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发声练习,当逐渐过渡到动态性动作时,声音也是在快速甩动的过程中强而有力发出,在收手结束时声音逐渐平和,即为动作强劲有力时声音与其匹配,动作结束时,嘴巴闭上,借助身体动作的引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
在童声合唱团的训练中发现,大多合唱团会选择在合唱训练前进行热身训练,通过热身训练使身体状态和声音状态达到最佳,能够有效避免身体紧张、声带紧张以及气息不均匀现象。[3]但是,借助身体动作与发声练习同步进行的训练并不多见。该训练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训练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音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4]
该训练能够优化声音产生、呼吸和共鸣等方面的技能,从而为音域的拓展创造出更为有利的环境。
(五)结论
在训练的过程中,童声合唱训练团的同步训练能够调动身体的积极性,通过同步训练可以得知,当合唱团成员投入精力,调整好状态进行训练时,其动作表现有力,声音洪亮,当小部分成员未进入到训练状态时,通过其动作的频率及力度可以直观反映出其训练的投入程度,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状态极佳的成员进行表扬,并邀请示范,通过榜样的作用,调动小部分不在状态成员的积极性,并且针对声音传送不出来的同学,加大动作的空间范围和力度,促使其声音更具穿透力。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身体动作的整齐度,了解合唱团成员之间的默契度。合唱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孩子敏锐的痛觉、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合唱队员之间的集体意识。
六、总结
研究发现,身体动作引导在童声合唱团中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动作练习,学生们在音乐表达方面呈现更富有感染力的表现,同时音域得到了有效拓展。这不仅丰富了合唱团的音乐表现,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表达空间,为童声合唱团的声音呈现增添了更多层次。研究表明,身体动作引导有助于提升童声合唱团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动作练习,学生们更好地协调合唱,形成更和谐的声音,这种和谐不仅仅表现在声音上,还体现在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和配合上,为集体演出带来更高的水平。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发现,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样本来自小学的童声合唱团,可能无法完全代表所有情境和年龄段的童声合唱团,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扩大样本范围,深入探究不同情境下身体动作引导的效果。总体而言,本研究为身体动作引导在童声合唱团音域拓展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音乐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这一创新教学方法的成功应用为未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熊平秀.音域扩展是童声训练的重要环节[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75-77.
[2]张莉,陈佳.试论合唱指挥教学中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的运用[J].并学咨询,2012(12):98-99.
[3]齐婷婷.合唱训练中开展热身活动和音准节奏训练的必要性及其结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269.
[4]马燕.浅谈热身训练的三元策略[J].艺术评鉴,2019,(03):102-10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本文标签: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