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医“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坚定。《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多本中医典籍已经得到外译。《黄帝外经》,又名《外经微言》,李照国教授所译《黄帝外经》Yellow Emperor’s External Canon of Medicine为世界首部,在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内涵时,译者选择何种翻译方法,如何兼顾传播文化内涵与译文可读性等值得探讨。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借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以生态学视角洞悉翻译活动,提出“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以及“三维”适应性选择与转换的翻译方法等观点,为探究翻译实践提供新思路,也为《外经》英译本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从“三维”的角度对《黄帝外经》英译本进行深入的探究,旨在探究《外经》中译者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中医英译概况
中医翻译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国内学者的持续关注,国内外学者在中医英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关中医英译的研究成果数量不断上升,论文发表量不断增长,研究层次不断加深。
尽管中医外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道阻且长,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医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且多由文言文撰写,其“言简、意赅、理奥、趣深”,具有模糊性、抽象性、文学性与多义性的特点,这要求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具备深厚的汉语功底,注意汉语与英语在词汇、句法及逻辑衔接层面的差异。从事中医翻译的译者需要兼顾英语学习与中医理论学习。其次,由于中西医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医术语名词基本上都空缺于目的语文化之中,译者在目的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词,单纯地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极易造成译文的文化缺失。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中医术语等同于相近的西医术语,用西医名词直接取代中医,这种译法不仅造成中医传统概念损失,还会让译文读者误解中医。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思想为依据,从生态学的角度解读和审视翻译活动。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这些因素制约译者的翻译活动。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选择”是“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在日常交流中,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人类交际的目的与内容;而交际又是依赖语言作为媒介进行的,由此可见,语言、文化和交际三大因素密不可分。生态翻译学在对这三大因素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将翻译方法简单概况为“三维”的选择与转换,即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关注语言形式,要求译者在不同方面和层次进行适应性选择;“文化维”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重视交际意图。汉英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在语言层面上存在许多差异,译者需要正确处理语言不同,以使其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具有生命力。“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要求译者重视原语生态环境和译语生态环境中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语言转换时,尽量避免曲解原语文化并关注译文在移植到译语文化后的接受度。“交际维”要求译者在传达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原文的交际意图,并斟酌能否准确地在译语生态环境中表达出来。
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定义和“三维”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译者在原文生态环境中要充分理解原文,并明确自己在翻译中的任务,在翻译时,译者要协调多重因素,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期满足译语生态环境对译文的期待,完成从“转换者”到“生态人”的转变。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黄帝外经》中“三维”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黄帝外经》作为重要的中医药典籍,其译本要求译者在进行语码转换时,需要尽量保证《外经》中所含的中国医学文化。
一、语言维
中医典籍多言简意赅,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扩充句子结构以实现译文的通顺。李照国教授所译中医典籍中大多在文内采用括号夹注,放在音译后的圆括号“()”用于添加释义,为了区分译文与译者所做的解释,因行文或者表达需要添加的词语用方括号“[]”表示;大括号“{}”表示衍文。在《外经》的译文中,“[]”常被用于添加句子主语、连接词等以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例1:原文:岐伯曰:“心包络,非脏也。”天老曰:“非脏列于脏中,毋乃不可乎?”
译文:Qibo answered,“The pericardium[is in fact]not Zang-organ.”
Tianlao asked,“[It is]not Zang-organ but included in the Zang-organ.Is it unnecessary?”
汉语注重意合,经常出现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但是英语注重形合,强调句子结构的完整和句子之间的逻辑衔接,与汉语不同。译文中,译者将岐伯的话添加了系动词“is”,使得译文句型完整,并添加“in fact”增强了语气。天老的话语省略了主语“心包络”。在译文中,译者补充了句子主语“It”,使得译文句式和逻辑符合英语习惯,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二、文化维
隐喻是中医词汇里常见的一种形式,要求译者在移植时要深入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时关照原语和译语,避免误读。
例3:原文:容成问曰:“方士采红铅接命,可为训乎?”
译文:Rongcheng asked,“Fang Shi[1]obtains menarche to prolong life.Is it necessary?”
[1]Fang Shi(方士):In ancient China,Fang Shi(方士)refers to people who worshiped Daoism and were familiar with various ceremonies in Daoism practice,or people who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doctrines related to astronomy,calendar,medicine,theurgy and augury,or the people who were familiar with and practiced the Dao.
在中医术语中,“红铅”指女性月经初潮的经血,明代万全《广嗣纪要》中记载“月事初下,谓之红铅”,曾被明代术士视为长生不老的药物。在中国文化中,月经是需要忌讳的,不能直说。在柯林斯字典中menarche的释义为“the first occurrence of menstruation in a woman’s life”。译者在西医术语中寻找对应意义相近的词,采取归化的译法,考虑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译语读者的接受度,以充分适应译语生态环境。
三、交际维
例4:原文:伯高曰:“夫精者,非肾中之水乎?水性主动,心之不寂者,不由于肾之不静乎?”
岐伯曰:“肾水之中,有真火在焉。水欲下而火欲升,此精之所以不静也。精一动而心摇摇矣。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
译文:Bogao asked,“Is the essence not the water in the kidney?The water tends to move and the heart is not calm.Is it caused by kidney[water that is]not calm?”
Qibo answered,“In kidney-water,there is true fire.Water tends to[flow]downwards while fire tends[to flame]upwards.That is why the essence is not calm.[When]the essence moves,the heart
is uneasy.However to prevent the essence from moving still depends on tranquility of the heart.”
在传统中医理念中,“肾水”有多重含义,首先,“肾水”可指代病名,即五脏水肿病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记载“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其次“肾水”代指肾脏,《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此外“肾水”可指所有的体内不容易流失的体液,如:骨髓、精液、胰岛素、荷尔蒙、关节润滑液等。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肾在阴阳中属于阴中之阴,五行属水,有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功能,肾又称为“水脏”。由此可见,“肾水”在不同的语境下可指代不同的意象,同时又蕴含着中国古代的五行阴阳学说,极具东方色彩。从交际层面看,笔者认为直译法会造成误读,可增加注释,解释肾脏与“水”的关系,以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同时《灵枢经脉》有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由此可见,“精”对于人体构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中医学中有关“精”的理论受到古代哲学精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精”。李照国在翻译时抓住“精”是人体本质的基本概念,做出适应性的转换,将其意译为“essence”,从交际层面看,这种转换降低了译语读者因为文化差异导致的陌生感,将中医特有词汇移植到译语文化中。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探究李照国所译《黄帝外经》英译本中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所做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平衡译语生态环境与原语生态环境,体现出了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医英译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本文标签: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