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一、民族管弦乐团中古筝的发展概况

  民族管弦乐团,我们一般将其分为吹拉弹打四个声部。回顾其发展历程,自二十年代初国乐队出现至今,民族管弦乐团结构体制在不断发生变化并逐步完善。最早出现的大同乐会,以复兴雅乐为宗旨,使用了埙、编钟、柷、敔、古琴等乐器,为后来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如今,古筝已成为民族管弦乐团中的一件常用乐器,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其在民族管弦乐作品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二、古筝的演奏特点

  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以其音色、演奏技巧等独特魅力在我国乐器文化历史中熠熠生辉。作为弹拨乐组的“重量级”乐器,相较于其他弹拨乐器,筝的共鸣箱体更大,音域更宽广、表现力更强。除古筝本身的音色特征外,其在演奏技法上也有许多的独特之处。

  (一)刮奏演奏效果

  刮奏是古筝特有的演奏技法,演奏者用手指逐弦弹奏,由低至高或由高到低连续演奏,形成一种模拟音乐流动效果的演奏技法。传统古筝定弦为五声调式音阶,故而不存在不和谐的音响效果,刮奏时会将五声调式的音响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奏者根据乐曲情绪的需要控制刮奏的力度、触弦深浅、速度等,可以描绘不同的情景。在近代一些优秀作曲家的作品中,古筝刮奏是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不过在调式排列上出现了更多变化。

  在姜莹创作的《丝绸之路》中,由古筝的下行刮奏引出全曲,独特的是她并未使用传统古筝定弦。坚定有力的刮奏、阿拉伯音阶的定弦及刮奏最后的上滑音,不仅奠定了乐曲的基调,也将听众带入“丝绸之路”中。古筝的刮奏将这种异域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之后的音乐旋律做了很好的铺垫,向观众徐徐展开一幅东方古国的神秘画卷。

  在徐景新、陈大伟创作的《飞天》中,连接小快板与快板也使用了古筝的下行刮奏。这里的刮奏配合右手大撮,由慢至快,由弱渐强,下行刮奏也逐渐变短,使得音乐不断向上推进,这种类似效果性刮奏的演奏方式渲染了逐渐激动的情绪氛围,不断提升了观众的期待值,作为连接部分也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按音、滑音演奏效果

  古筝在演奏时,往往会强调“以韵补声”。其本质是利用古筝音与音之间相对独立、琴弦的张力等特性,在右手拨动琴弦发出声响后用左手按压琴弦,使其音高产生变化。主要是以滑、颤、揉等手法对音乐润色,给人带来抑扬顿挫、细腻婉转、余音不绝之感。以此类技法来演奏乐曲的方式被称为“作韵”。韵,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包含东方人的含蓄,体现着炎黄子孙的丰富情感,而“作韵”也正是古筝最具魅力之处。

  王立平创作的《红楼梦(序曲)》中引子部分(谱例1),便使用了铝板琴与筝呼应演奏主旋律。铝板琴处于高声部的位置,古筝作为低音声部演奏单音,同时左手处使用滑音“作韵”配合,模拟近似古琴的音响效果,烘托淡雅古朴的独特韵味。同时古筝的单音滑音也预示着之后其他乐曲的旋律基调。从序曲的功能来看,不仅可以体会整部作品“满腔惆怅”的旋律基调,将观众带入红楼“梦”中,也预示了之后的音乐发展。
 

 
  (三)替代模拟其他乐器音响效果

  在民族管弦乐团中,特别是在学生乐团中,乐器人数分配往往不均匀,甚至会出现某种乐器无人演奏的情况。弹拨声部往往是大阮声部人数较少,此时可以使用古筝来演奏大阮声部,古筝中低音区浑厚有力,与大阮的音色较为接近,可以弥补声部不全带来的缺憾。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但由于其体积较小,发声较弱,通常不会在民族管弦乐团中使用。这时就可以使用古筝模拟,古筝低音区琴弦中段在演奏时低沉厚重,共鸣箱体充分震动后会产生与古琴音色相似且声音更大的效果,因此在许多作品中,作者也会特意注明用古筝来模拟古琴音色演奏。上文中提到的《红楼梦(序曲)》中引子部分便是用古筝模拟古琴的音色来演奏的。

  三、古筝在民族管弦乐团中运用的局限性

  (一)传统古筝的定弦

  特殊定弦是近代古筝作品的重要标志,它打破了传统古筝按五声音阶排列重复的模式,在调式调性、音色、和声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随着特殊定弦作品的层出不穷,可以大致将定弦作品分为有规律定弦与无规律定弦两大类。有规律的定弦作品往往兼具作品独特性与悦耳性,循环排列的音阶更容易演奏纯八度等和谐音程;而在无规律的定弦作品中,作品的调式特征音与素材特征音交替组合,形成新的调式体系,更好地表达了传统五声音阶外的音乐风格。

  但古筝定弦依旧是创作面临的一大难题。首先,定弦不能超出或低于古筝原本音域太多。作为弹拨乐器,古筝靠琴弦的松紧来控制音高,超出或低于弦本身的音域太多,都有可能造成乐曲完成却无法演奏的情况。其次,基于古筝本身的特点,在定弦时需要避免将一个八度内的音过多紧密排列在一起。比如在定弦时将音阶按半音关系依次排列,会使古筝在演奏一些技法时失去其独特魅力,在表现力方面产生负面效果。

  对民族管弦乐作曲家而言,创作古筝声部并非易事,古筝不同于其他民族乐器,弦序上灵活性不高,故而定弦问题是创作初期较为棘手的问题。

  (二)传统古筝的转调

  古筝在演奏独特刮奏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即古筝在演奏整首乐曲时较难实现大规模转调。古筝的21根琴弦按照一定音程关系循环排列,向相邻调转调时,每个八度都需要移动一根琴弦。也就是说,每次转调时,至少需要移动四次筝码。民族管弦乐团中的其他弹拨乐器、拉弦乐器等都可以通过移动把位完成快速转调;吹管乐器也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调式的同种乐器进行转调。相比之下,筝在管弦乐团中的转调实属困难。

  在温展力创作的《在遇见和忘记的山谷中》(谱例2)这首作品中,古筝声部需多次转调,第211小节处更需由降B大调转向G大调,理论上需要经过三次调式变化(降B-F-C-G),需要移动12根琴弦,因此无法做到快速转调。
 

 
  四、古筝在民族管弦乐团中转调解决策略

  转调于民族管弦乐团中的古筝而言是一大困难,但并非全无办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

  (一)定点标记

  在稍早一些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转调一般在近关系调或相邻调式中进行,且使用的音域较为集中。那么在别的乐器演奏主旋律时,古筝可以通过移动个别音区的琴码完成转调。在顾家辉创作的《射雕英雄传》中,古筝声部由D调转至G调,且需要弹奏的音集中于中、低音区。那么在排练时可以先对两个琴码移动的距离进行标记,这样在演奏时就能快速移动琴码完成转调,并且不会出现转调后音不准的情况。

  而在近几年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如姜莹的《丝绸之路》、温展力的《在遇见和忘记的山谷中》等,有些曲目中古筝声部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被赋予了新的弦序排列,有些则为远关系转调,这类乐曲的转调难度更大,在实际演出中可以使用两架古筝演奏。

  (二)多声筝

  21世纪以来,随着七声筝、蝶式筝等多声弦制筝不断出现与改进,大大拓宽了古筝的演奏领域。多声筝不仅能够实现随时转调,也丰富了古筝演奏的音乐风格,使古筝不再局限于五声调式。如今也有许多音乐家创作了优秀的多声筝作品,多声筝也变得愈发常见。但是,由于许多因素制约,至今还未有民族管弦乐团使用多声筝进行正式演出。是否可以将多声筝加入民乐团来代替古筝,以弥补古筝转调困难的问题,本文认为值得乐团尝试与革新。

  五、结语

  我国的民族音乐以其独特的声音、气韵,更容易触动华夏儿女的内心,各类乐器经过时间的打磨,在形制、发声原理等方面均有革新。古筝在我国民族乐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承载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精髓。在如今世界文化大碰撞、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的民族音乐也迎来更为广阔的舞台。民族管弦乐要走向世界,就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和实践。希望古筝在未来突破自身局限性,更充分地发挥其独特魅力,以更多的方式与乐团融合,为整个乐团带来多样化的音乐表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