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在其充满痛苦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许多著名的经典作品更是被大家所熟知。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世俗生活的真实情感,也将其与自己的灵魂紧紧相连,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音乐表现都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他对钢琴音乐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培养的学生车尔尼不仅创作出如今作为钢琴技法练习的重要教材,更是将“钢琴之王”李斯特培养成迄今为止仍受人膜拜的传奇。在他的晚期作品中,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则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表述内心独白的作品。此作品曾被许多国际钢琴大师演奏和研究,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用优美细腻的动人旋律来倾诉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在作品中尤其是高音区以明亮的旋律快速地跑动就像在寂静的夜空中闪烁的流星,全曲也表达了作曲家在经历了现实生活的不公后在愤慨和忧愁的状态下以谱写动听舒畅的旋律来倾诉自己的苦楚。在这首作品中我们认识到的并不是带着愤怒和时常与不幸命运斗争的贝多芬,而是在经历了世态炎凉、病痛折磨和硝烟炮火后内心无比失落但又无比倔强的贝多芬。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的音乐特点,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和议论等方法对本文进行了研究,从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入手,对这部作品的钢琴技巧和风格与演奏特点等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对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为世界优秀音乐艺术的普及做出贡献。

  关键词:《奏鸣曲》;音乐特点;演奏技巧

  引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从侧面反映了贝多芬在晚期的创作风格,也叙述了贝多芬曲折的心理发展过程,此作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作者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特征以及钢琴演奏技巧进行了仔细地分析。这对认识和了解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背景


  贝多芬是享有盛名的德国音乐家,儿时开始练习和表演小提琴和钢琴。后成为一名作曲家。他的经典作品有《命运交响曲》《D大调弥撒曲》《交响曲第九号》《埃格蒙特序曲》《远方的爱人》等。《第五命运交响曲》是其重要作品。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1]。

  (二)创作背景

  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是一首恬静且含有细腻感情的作品[2]。也隐约地透露出贝多芬在其沉闷的心境下依然不屈,同时也表达出他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与内心追求的向往,客观的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的无奈,在晚期的他早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名利那么看重,但从前的美好经历与激动的瞬间此时却成为他最宝贵的东西,他希望能用欢快动听的旋律来诉说自己的不快。这首奏鸣曲带回了贝多芬向往的情感世界。

  在这部作品第一乐章的尾奏,旋律有一种浪漫的感觉,也感受到了贝多芬对自己作品的倾注和感情。当作品结束时,旋律慢慢地舒缓,可以感受到创作构思中对生命的伟大诠释。

  二、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

  音乐是人对世间万物特有的表达方式,音乐的体现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映射生活。用心聆听音乐内在的本质,从而感受到其表达的含义,因此,对音乐的分析和研究便可以发现其内涵和意境,领悟音乐这门神秘的语言,最终在优美的旋律中找寻真理。

  (一)恬静如歌的主题

  前四小节富有歌唱性且和声极具延展力,呈示部七个小节主要主题的旋律和左手推进和弦呈现出柔和宁静的气氛且富有感情[3]。让聆听者能够感受到犹如被旋律拥抱、舒缓和无比温暖的感觉[4]。
 

 
  从12小节开始,用分解节奏进入与副部的连接部分。描绘了贝多芬对遥远过去的浪漫记忆。在织体结构上,它在十六分音符的表现下热烈奔放的氛围,间接反映贝多芬的祈求和平的伟大思想和美好和平世界的愿景。
 

 
  (二)展开部的情绪体现

  旋律进入到了展开部后,术语记号及特殊符号频繁地渐强和渐弱,高音声部类似庄严音调的结构在进行的同低音声部在上下反复极进,这是具有富有表现力的动机模仿[5]。

  从旋律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贝多芬此时的美好回忆让他在遭受环境的折磨后再次感到悲伤。45小节、49小节和53小节极低区域向上移动的旋律,大致反映了贝多芬的心无处安放,宛如风暴下的巨浪,但不可忽视的是,贝多芬内心的激情仍有隐秘的表现。在经历了这一悲伤的心理过程之后,不快的过程终于逐渐散去,他心中的太阳穿透了乌云,这反映在最后一段的环节再现部分的颤音中。
 

 
  (三)再现部的旋律陈述以及与呈示部的对比

  再现部分的段落再现了呈现部分的主题。第56-59小节的低声部分用32分音符表达了贝多芬澎湃的热情[6]。在第60-62条的过渡之后,进入变化和重复的静谧乐段。在几小节的陈述之后,它转向E大调,并通过32分的音符再现了星光璀璨的旋律,由此可以推断贝多芬可能想拥有一个星夜,把自己美好的回忆放在这里。
 

 
  在乐曲进行至第101小节,旋律开始进入尾声段前的长时值平息,几小节的延伸很有意义,衬托出贝多芬疲惫的灵魂和星星少许闪耀的夜空。在这部分中,音符与音符之间的体现在弱化处理下。
 

 
  再现部相较于呈示部,他的音乐结构和织体更加充实、生动,旋律也在低声部的衬托下极具歌唱性的表达,与呈示部带有的孤寂和沉思不同,再现部经过多次转调(bD大调-升c小调-E大调)和高声部与低声部音响效果逐渐立体化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间接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倔强和不愿接受悲惨命运的呐喊,他始终相信自己可以迎来希望,即使再也没人看好,也要相信自己的心披荆斩棘,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同时再现部的旋律也更加具有浪漫的色彩,表现力较强的乐句也蕴藏着些许的叙事性特点。使得演奏者与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贝多芬内心的表达,对乐曲有更加深刻的感受与赞扬。

  (四)华彩乐段对旋律的推动作用

  在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中,除了经典的呈示段和中段外,仍有很多体现贝多芬思想的华彩乐段,对推动旋律的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在乐曲第25-27小节,在高声部旋律通过装饰音推动主调逐渐上行时,低声部颤音的快速反复使得织体形式逐渐展开,创造了不同的音响效果,也体现出了极为紧凑且热情的气氛,为呈示段的高潮预备奠定了基础。
 

 
  在再现中,贝多芬在93-96小节有一段抒情的陈述,感人至深的旋律就像夕阳,也表达了美好的回忆总是很短。贝多芬用夕阳表达了他憔悴的心。在乐曲中,二度与三度音调经常交替使用。体现出贝多芬的心理变化也是一个复杂的、略显浮躁的过程。是的,此时他非常孤独。他希望有人能和他交谈。似乎除了不断地创造,没有什么能证明他的存在。在后期,音乐的进行逐渐徐缓,向平和的长时值进行。
 

 
  三、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一)音色与乐句的处理


  作为贝多芬晚期作品的代表,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在第1小节的处理中,四部和声式的歌唱需要弹奏出宁静、富有感情的音响(对应谱中小节标示的ConAmabilita)。第5小节高声部歌唱中歌唱性的体现需要从内心体现,正如马克思哲学中提到的“意识决定行为”。同时注意呼吸与气息的流畅。第12小节高声部的连续琶音需要保持乐句的连贯,尽管每拍都有一个跳奏,对手指的支撑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在弹奏时仍要保持在手腕灵活下保持低触键和平行移动。如同舞蹈动作在与音乐的配合下柔韧协调,流畅到位。

  在第44小节开始的展开部中,高声部的情绪并不是以高涨来体现,而是保持主旋律的陈述,同时低音区的旋律不可覆盖主调声部,但谱中渐强、渐弱仍要体现。指导老师在课上对此段进行了重点强调:高声部虽不强,但要将音色弹出深邃又沉重的效果,运用指导老师独创的[风筝引线法],将手腕至胳膊肘的力量下沉,把琴键自然推下,犹如风筝升起时,将引线轻微下拉使风筝翅膀承受气流压强,从而使其平稳飞行。在演奏中这种方法既能保持音色不会散掉,又能让音色在不断下沉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这样演奏是为了体现出贝多芬在此时的忧愁与苦闷,在体现戏剧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旋律中隐藏的热情随着和声的进行而不断加强。

  第70小节的再现部中,高声部主调的情绪需要明显一些,直到第75小节都是连续的琶音和三度加六度分解和弦极进,对手指的硬度和手腕的灵活性有一定的考验,此段也是全曲中少有的激进表达。演奏中应当沉住气息,将音色向下发力,同时身体随着旋律适当移动保持力度集中。第111小节终曲陈述中演奏时内心情绪需要到位,体现出作曲家心中仍有某种遗憾和不舍,直到第116小节结束时将身体力量集中,轻轻推下和弦,完成收尾。谱中的和弦为短时值断奏,尽管存在时间短,但在演奏时要弹出作曲家的表达,通过分析和推断,可以理解为此时的短时值断奏为:断奏结束后,此时无声胜有声,贝多芬将自己的遗憾和新的渴望走向了诗和远方。

  (二)叙事性的弹奏和升华段落的演绎

  在这首奏鸣曲中,第5小节开始的高音区的单声部旋律在进行的同时,低声部半分解和弦的进行衬托着单声部的音响,构成了完整的叙事结构,在演奏中左手演奏低声部时要尽量随着高声部的旋律进行。在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和《暴风雨》中都有着生动地体现[7]。

  对此我曾与指导老师进行过探讨和交流,指导老师建议让我带着此段应有的情绪将旋律唱出来,并嘱咐:世界上最美的乐器是歌声,他既优美动人又能直接体现歌唱者的内心情感,因此需要内心对旋律背景足够有感情方能体现在演奏中。在第25-31小节的升华段落处高声部在演奏时需要十分强调装饰音后的主音此处正是情绪不断高涨、步伐和呐喊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并随着低声部连续颤音的推动下,胳膊需适当向外打开,并随着第28-30小节的经过下把音符(情绪)推向塔尖。处理方式类似于《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第1小节的开始处,只是不同的是,月光是连续式推进,第三十一则是通过一处处断奏来体现。再现部的华彩乐段与其处理相当。在第36-37小节高声部的二度加三度琶音行进中,随着音色的不断升高触键需要逐渐变浅,演奏出不断向天空翱翔的感觉,最终在停在降Mi音。

  但琴键中的其余音色仍要继续进行一段时间,例如乐音和泛音等。体现出音符化作云朵游向远方的意境。华彩段落的体现对于乐曲后续旋律的体现是尤为重要的。指导老师在课上推荐左手用贴键法弹奏,并且左手中指用指腹弹奏且将音程推下而不是“点”下,演奏叙事性的旋律在贝多芬的作品里向来是有难度的,这也是基于贝多芬自身坚韧刚毅的性格创作出的独具内涵的作品。

  (三)在不同乐段中延音踏板的处理

  在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的踏板使用中,为了达到乐曲所提出的要求,不同的乐段需要踏板以不同的处理。

  比如在第12、13小节的踏板使用中为了高声部快速进行中没有拖延,踏板可采用以32份音符为单位四个音一组,或者八个音一组的更换,并且这时演奏者的情绪(气息)要控制的足够稳定,才能便于脚部对踏板的更换。
 

 
  在踏板的运用中,同弹奏乐曲一样,结实清晰的音色必定要求手指拥有足够的支撑,指导老师在教授中提倡用脚后跟支撑地面,脚碗放松用脚面推下踏板,注意不是踩下踏板,用力猛踩踏板会影响演奏中音符的音色。

  另外就是配合踏板之前必须对乐句的连贯有很好地掌握,并且与谱中的跳奏配合,这是处理乐句必不可少的部分[8]。

  比起在快速乐句的体现,踏板在叙事乐段的处理扮演的角色要更重要些,例如第65小节开始处,右手单声部主调进行时,左手半分解和弦在每一拍都有更换踏板,此时更换就需要连贯均匀,脚碗保持放松,更换的过程是顺其自然不显夸张的。
 

 
  因此,踏板在乐句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演绎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

  四、对古典主义作曲家晚期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一)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


  相比于贝多芬的早期、中期作品,贝多芬在晚年时创作的作品没有了年少气盛的狂躁、愤怒,也不再直接体现出他的情绪。因此经过研究可以总结出贝多芬晚期作品的演绎在内涵和思想情感的体现上要难于早期、中期作品,演奏不仅要求较高技法,同样对于演奏者内心的情感体验能否与乐曲产生共鸣也是演奏好这一乐曲的关键。我相信如果谁能像贝多芬一样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挫折病痛、孤独寂寞、不被理解的艰难过程,内心因此更加沉稳,能够平静地面对世间万物的时候,谁就能很好地驾驭这首出色的乐曲。经过时间的磨炼以及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对作曲的钻研逐渐成熟,已经看透人情世故的贝多芬在创作中沉住了自己的愤怒,但还是能从作品的逻辑体系中发掘出他暗藏的表达,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作品分析撰写至今,从各个角度的剖析中可以发现贝多芬在优美生动的旋律中乐观地倾诉着自己的孤独和忧愁,他是个不幸的人,但是尽管在耳聋和那个时代歧视严重的阶级社会压迫的折磨下,他仍然没有熄灭内心倔强、屈服的火苗,他的精神和作品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永不放弃的铁血决心。在他的晚期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位音乐天才莫扎特的影子,年轻时期曾在维也纳拜访过莫扎特,此时莫扎特已是久负盛名的音乐大家,他的晚期作品(奏鸣曲、歌剧、弦乐四重奏等)中同样是以欢快活泼的旋律来表达自己在遭受贫穷、疾病和孤独的陪伴下所涌出的热泪。在他短短几十载的生命岁月里留下了600多部作品。或许在晚期贝多芬想起了这位备受尊敬的前辈的遭遇,在创作的同时也在默默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致敬。

  (二)分析乐段领悟乐曲表达

  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是一首再现三段式乐曲,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的传统奏鸣曲式创作。

  在呈示部(A)中四部和声式的引子仿佛是照亮黑暗的蜡烛,a段叙事性的陈述中透露着贝多芬内心向往的世界,寂静、美好而充满欢乐。b段短暂的静谧中眼眸貌似朦胧地回到了现实,c段逐渐升华的旋律中侧面体现了他愤愤不平的内心矛盾和心心向往的渴望。在演奏中需要深刻领悟这些细腻的思想表达才能将其真实地演奏出来。

  展开部(B)的d段开始通过低声部浑厚的旋律进行和高声部充满动力的和弦表达了贝多芬内心的恼怒和不解,旋律中充满了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并且低声部在演奏时也需要体现出些许陈述乐句的感觉,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现部(A)中a’段重复了呈示段的内容,在经过变化再现、转调后,又在第100小节-105小节的扩充部分用长音符进行了短暂的延伸,这是贝多芬自我的叹息,演奏时需配合踏板连贯地体现情绪,最后在结尾的三个小节以四声部的歌唱平静地结束乐曲。

  贝多芬是人类音乐发展史上非常伟大的创造者之一,这部奏鸣曲寄托着他纯真无邪的灵魂[9]。乐曲总体在优美的旋律中贯穿着作曲家无尽的伤感和对世俗社会的无奈,体现了贝多芬对美好的未来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

  结语

  通过对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的作品分析,我们在其中了解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时,也侧面分析了贝多芬不同时期对作品创作时的构思,这位古典主义时期的伟大音乐家靠着对厄运不屈的意志和内心熊熊燃烧的火焰,向后人诠释了一位巨人所拥有的铿锵斗志。贝多芬《奏鸣曲No.31 Op.110》第一乐章是一部反映作曲家在美好的回忆与现实的矛盾下所表达的无奈和隐藏其中的愤怒,但作曲家用理性的方式对抗并仍然坚信自己会有无限可能,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在贝多芬早期、中期作品中没有显露的纯真、质朴以及他始终坚守的初心。因此,在赞叹这首作品无与伦比的旋律时,也不由得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敬以缅怀之心。贝多芬的作品对音乐艺术的普及至今仍然有着极大的贡献,是后人值得学习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和精神楷模。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7.

  [2][苏]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6.

  [3]杨文兴.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浅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03):47-48.

  [4]唐碧蓉.浅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J].音乐探索,2007,(S1):19-21+26.

  [5]张桂枢.贝多芬的小提琴音诗——D大调协奏曲[J].音乐爱好者,1980,(03):11.

  [6][苏]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5.

  [7][德]费列克斯·胡赫.贝多芬传[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3.

  [8][苏]克里姆辽夫.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解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4.

  [9]王丹丹.西方音乐史习题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1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