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知识 » 正文

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目录:

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

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大学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2018

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

长恨歌读后感2000字

1、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可见诗人的内心里,实在给《长恨歌》灌注了太多的情感。白乐天一生感时伤世,传世之句多有力陈百姓之苦,苛政之弊,如“一吟悲一事”的《秦中吟》,就是这样一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却将一段宫闱畸恋写得凄切婉转,荡气回肠.由此我想到了白居易自己的感情生活.原来他少年时曾与一民女湘灵相知相说,苦于家庭阻力不能结合,这种深深的痛苦寓于《长恨歌》的创作中,正是借咏史感怀自身的际遇。白居易虽然仕途坎坷,郁郁寡欢,甚至借佛道来麻木自己,寻找灵魂上的解脱,痛恨当时的朝XX败.但我觉得,在这首诗里,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歌颂,或者说对自己曾经情感的影射.而另一方面,自古帝王不爱江山爱美人,声色犬马也像是他们的专利。于是一个王朝没落的身影便随着一个女人冤屈的脚步,向着一个终点,慢慢地走着。“红颜祸水”便是一个绝好的理由,让帝王在感慨自己的国度走远之时,给后人一个开脱的借口。女人,只不过是一个悲剧的牺牲品.她们只是用自己的脂粉为了自己的地位利益而去争得一点点宠爱和一个男人的怀抱.而最终却被赐死.这也告诫她们,在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别忘记过度的开采带来的后果.最后的浪漫主义的笔,给我们一点点慰藉,也让我在时间的端口,始终相信真正爱情的美丽。

2、展开全部《长恨歌》的叙事艺术,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赓续,又有拓展与突破。《长恨歌》对叙事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表现出与现代审美观念惊人的契合,其叙事策略与叙事话语,穿越千年岁月,具有某种现代品质和价值的美感特征。其美感特征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诗艺之间彰显着“不同之同”、“同而不同”,具有一种“坚奥的美”([英]鲍桑葵)。这是《长恨歌》研究尚未触及的阐释空间。因此,在现代审美理念的观照下,我们将在重读中收获新的审美感悟和文化信息,作品也会在重读中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和价值。换个角度说,文本在形成中的“思接千载,视通XX”,也会重现在后世的审视中。这种解读所发掘的内涵和价值,对创作和批评都是很有意义的,而不是仅仅印证西方文论、现代文论的有效阈限。叙事意识的多元性《长恨歌》被誉为“古今长歌第一”(《四友斋丛说》卷二五),其引人入胜,令人激赏,不只是故事和人物,还有其叙事态度和叙事方式。而决定其叙事态度和方式的是叙事意识。正是叙事意识的多元性,使得《长恨歌》的创作在审美范畴突破了传统的樊篱。l、疏远“载道”、“言志”、“明理”的诗学传统,在古代文人最有心理障碍的题材中,挑落了君臣纲纪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在《长恨歌》大胆XX的书写中,耽入爱河的帝妃与世俗红尘男女没有本质区别。男女主人公情的痴绝乃至性的沉湎,在毁灭中的无可奈何,在心灵创伤中难以自拔,在幻灭无助时憧憬超自然的力量,“生命情调”的体验尽显于诗人笔下。把“生命情调”表现得如此大胆、坦率、执著、真实,这在中国古代叙事诗中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的。“载道”、“言志”、“明理”的诗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古代的文学“工具论”。国人直到20世纪末才算是挣脱了“工具论”的枷锁。白居易竟然在千年之前冲破了“工具论”的桎梏,不能不让人敬佩其文学上的胆气和识见。诗人对历史中的玄宗和杨妃并非没有腹诽和讽喻,我们只要检索《长恨歌》以外的白诗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在以民间传说为素材来塑造新的文学人物时,诗人不但疏远了传统诗道,也否定了惯于讽喻的自我。正是这种疏远和否定,催生了新的文学典型。这里,对美的理想形态的憧憬、想象与追求,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创作定式。背离“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圣人之规,在中国封建时代视为文学正统的诗歌领域,将笔触伸入到神灵世界,不仅写了“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怪异,又写了碧落仙界的神奇。这在诗中不是作为典故偶而涉及,...

3、所谓知人论世,要知道一首诗歌的主旨和感情基调,要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长恨歌》是白居易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由此看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虽然诗中有对杨贵妃红颜祸水,李隆基荒X误国的描写,但这只是这首叙事诗结构的需要,并不是诗人主要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才是诗人想要慨叹的,是“长恨”之所在,是这首诗歌的灵魂。纵观全诗,尤其是结尾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句句都是款款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这段世人皆谤的爱情悲剧是寄予了充分同情的。诗人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对李隆基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上,也没有落脚于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上,而是把这段爱情悲剧无限放大,让矢志不渝的爱情成为诗歌的主宰,把感情从政之中提炼出来,突破了当时一般文人就此题材的XX讽刺上,这也正是这XX恨歌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地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长恨歌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1、众所周知,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玄宗的儿媳。玄宗惊羡其美貌,使尽方法,最终达到了占有的目的。一代绝色,终于入住华清官。随着三千宠爱加于一身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替贵妃感到莫大悲哀。寿王要娶便是寿王妃,皇帝看中便成贵妃。她何曾有过选择爱情的XX?李隆基看中的只是杨贵妃惊人的美貌。贵为皇帝的李隆基为她修几幢宫殿,运几颗荔枝,就如同当今有些大款为XXXXX,从外国空运鲜花一样,对他们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更何况当时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给对方一颗真心。若贵妃仅是一个爱慕权势的女子,那倒也罢了。但如果她心中还有自己的爱情理想呢?那无疑是被无情地扼杀了。马嵬坡禁军发难,皇帝选择了皇位而非爱人,因为有皇位就还可以拥有除贵妃外的一切。当三尺白绫系在贵妃颈上时,她的生命终结了,她心中的爱情之光也油尽灯枯一她在玄宗心中的地位并不如其想象之高。

2、贵妃在世之时,也未必活得愉快。我们可以想象她地位的变化一从皇帝儿媳到贵妃——会给她心灵留下多深的创伤。中国人是最讲伦理道德的。玄宗为己之私欲,不顾会给她带来些什么。成为贵妃后,再见李瑁时,其尴尬又如何呢?无怪黄宗義怒斥:"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一人之X乐。”玄宗离散的,竟正是儿子、儿媳!我们也永远无从知道在玄宗没有驾幸的夜晚,贵妃独坐宫中,遥望天上一弯冷月之时,她是否感到了幸福和满足。

3、人们都说这是一个千古悲剧。其实李隆基的"悲剧"不过是失去了一位绝代贵妃。之后他还是照样当他的皇帝,偶尔也想一想后宫之中再无人可及的贵妃。而杨贵妃则是封建皇权祭坛上的供品。牺牲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还有自己的感情、命运。最可怕的是,只怕她自己也很少想到要为自己作主。

4、这是扯开一点谈。历史上另外两位与之齐名的女子也都经历了类似的遭遇,XX与自己不喜欢甚至憎恶的人生活在一起。所谓西施最后与范蠡逃隐XX,貂蝉则"不知所终"的结果,只怕是不太喜欢悲剧的国人的安慰性结局。不幸三位有血有肉,有自己情感的女子都成了封建王权的祭品。虽然时隔千年,我们能听到层层重压下她们发自内心的哀怨和痛苦呐喊!其实,又何止她们三位呢?真是一曲封建时代女性的悲歌。杨贵纪的悲剧,已不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斑驳血泪的影子后所有封建桎梏下不能自主,找不到归宿的女性的悲剧。

大学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2018

大学语文历年真题及答案2018

1、解析:C、D肯定错误,A、B都有道理。孟尝君“左右”不理解冯谖“弹铗”是为了巧于试探,反而嘲笑他,讨厌他,这对冯谖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有道理。但用侧面映衬也有一定道理。

2、《纪念傅雷》:“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六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里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3、解析:B、C是错误的,A、D都有道理。肖像描写写人的服饰,有一张我的照片,衣襟上有一朵黄花,这是肖像描写。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来刻画出我对傅雷去世的悲痛,所以细节描写也有道理。

4、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琵琶行作者白居易

1、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2、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当然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3、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4、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从江西浮梁县到洛阳省母。贞元二十年(804年)二月,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春游于洛阳。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不想去长安,打算回洛阳隐居。便将自己剩余的俸薪,又加上两匹马作价的钱,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实现了他“但道吾庐心便足”的夙愿。不久白居易又奉召出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太和元年(827年),他奉使到洛阳,与皇甫镛、苏弘、刘禹锡,姚合交游。太和三年(829年),白居易57岁,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到洛阳,长期住在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至直18年后终老。正象他自己所说:“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诗词流传至今三千多首,数量居唐代名诗人之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爱情  叙事  诗人  洛阳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 赞助本站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136924号-2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