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的吃、住、玩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让都市的人们回归田园生活,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感受一下返璞归真的乐趣。所以,农家乐的发展因迎合了社会大众的需求,曾经盛极一时。而现如今,农家乐的经营状况早已日暮西山,倒闭的倒闭,转让的转让,还有一些农家乐在苦苦地支撑。
风口来得快散得也快。当时代决定抛弃你时,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从车水马龙到门庭冷落,“过气”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曾几何时,充满野趣和新鲜感的“农家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高调崛起,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餐饮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火爆时座无虚席是常态。
然而,高开低走的命运,农家乐也没能逃得过。近几年,农家乐多次被曝出“关店潮”,大萧条在各地频频上演,农家乐的整体生存状况堪忧。有网友描述,前段时间去附近的农家乐吃饭,发现路边大部分店面都关门了,走了好远才发现一家,进去用餐时店里只有他们一桌客人,而此时正是用餐高峰时间。还有网友表示,回家开车经过高速路,原来红火的农家乐好多都变得空空荡荡,不仅灯笼泛白,连招牌都是翘皮的,这场景放在几年前简直不敢想象。对此,很多人认为农家乐的衰败,并非是消费者“变心”,而是农家乐自身之过,包括宰客严重、卫生隐患、跟风严重等问题,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农家乐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从日进斗金到清灰冷灶,颓势尽显的农家乐,为何“乐”不起来了?
快速崛起并风靡一时
农家乐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满足城市居民在近郊体验田园休闲游玩的场所。其实,农家乐并非当今时代出现的产物,早在八九十年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温饱已不再是问题,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农户们也趁机开起了“农家乐”,主打乡村田园自然生活概念。农家乐真正的兴起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很多城市居民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开始向往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农家乐就刚好满足了这些人的需求。
农家乐最初是十分接地气的,所经营的场所多是村民以自家房舍组建而成,其食材也是农家菜园获取的,只要挂个牌子即可对外营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家乐也开始“高大上”起来,形成了以村镇为单位的吃喝玩乐一体化的休闲旅游场所。
最初时,农家乐确实成为了很多城镇消费者放松压力、聚餐交友、放松享乐的好去处,很多人为了品尝农家美食,特意驱车数十公里前往城郊农村。在农家乐,不仅可以吃到纯正的农家土鸡土鸭,还可品尝各类无农肥的蔬菜。而农家村民还会展示传统的手工艺品如编制草鞋、竹篮等,这些都给城镇居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感。
正是农家乐带给大家的温馨和朴素,让消费者对此流连忘返,总想着下一个周末或节假日再次前往。也正是消费者的热情,让很多人看到了农家乐背后的商机,一时间农家乐如雨后春笋一般崛地而起,各式各样的农家乐百花齐放,使得这一模式迎来了发展巅峰,那些手里有钱的老板们也纷纷进入农家乐领域,建造规模庞大的农家休闲旅游景点。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出,很多地方政府也利用当地乡村的独特旅游景点,打造了“景点+农家乐”一体化的旅游项目,从而让全村人共同致富。如成都郫都区农科村就是如此,在很早之前,这个小乡村毫无特色,当地村民收入颇低,只能靠种植花卉苗木养家糊口。之后,农科村村民抓住了“农家乐”的风口,纷纷将自家打造成“农家乐”模式,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整个村200多家都做起了农家乐生意,家家都靠农家乐赚上了大钱。
而陕西礼泉的袁家村也是一样,袁家村本是国家扶贫的“空心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但好在村干部借着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将村子打造为吃喝玩乐一体化的农家乐,这才让村民脱贫致富。
可以说,早期的农家乐确实让一部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也让游客们真切感受到了农村的烟火气息,整个行业可谓是欣欣向荣。特别是到了假期的时候,农家乐可谓是“一座难求”,旺季时,不提前一周甚至一个月预约,根本没有座位。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当蓝海变红海,看着热闹无比的“农家乐”,下坡路的伏笔已在暗处写就。
管理混乱体验感差
农家乐的“遇冷”,来的比想象中更快。民间向来喜好跟风,看着农家乐赚钱,便一股脑蜂拥而上,这也直接导致了农家乐的质量参差不齐,口碑逐渐崩坏。
首当其冲的就是“宰客”问题。有媒体报道过,北京的孙先生一家,去外地旅游并在某农家乐消费,四个简单的土菜被要价近千元。接到举报线索后,记者一行人又进行了实地调查。当记者要求拿出菜单点菜时,老板表示农家乐菜品不一,价格也有变化,因而没有菜单,他们只好在老板的推荐下点了几道菜。待饭菜上桌,记者发现每道菜的分量都很小,最后结账时,连一份普普通通的山野菜都要到了80元。当记者提出质疑时,老板瞬间变脸,门口的一众壮汉也迅速围了过来,表示“痛快给钱走人,别在地盘上惹事”。
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而是屡屡见诸报端。最让人惊讶的是,本来食材原生态、纯天然是农家乐的特色,也是消费者选择其的理由,但事实上,国内大部分农家乐宣称的“绿色有机”食材,都是在附近的农贸市场采购来的,因为这样可以避免菜品数量短缺或盈余,明明是“以假乱真”,却可以堂而皇之卖出翻几倍的高价。
倒是也有农家乐为了凸显特色,种了不少菜、散养了不少家禽现点现做,但这些未经检验的活禽、家畜,往往会存在流感、病毒等多项安全隐患,蔬菜也有农药半衰期未过的风险,多地都曾发生过农家乐餐厅食物中毒事件。不但如此,农家乐的经营者都是当地农民,这种经营模式导致食品安全、服务意识都难以保证,好多农家乐连基本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都没有,监管起来也较难。
除了餐饮条件,大部分农家乐的住宿条件也会让人想要连夜逃离。一项粗略的数据统计,北京大约有85%的农家院客房没有私人卫生间和淋浴设施,一次性用品配套不齐,消毒设施缺乏,尽管如此,一间小客房也能要出三星级宾馆的价格,收费与服务严重不匹配。吃不好、住不好也就算了,没想到,连“玩”也是各种踩雷。有网友发帖说,自己在农家乐游玩时,曾一次花了3 120元,在和其对账时,对方言之凿凿地表示,这是额外的“包房费”。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所谓的包房费,不过是网友到的时候还未至饭点,对方表示做饭需要时间,可以先去棋盘室休息一会儿,当时丝毫未提及收费的事。而这种“强取豪夺”的方式,居然是周边一众农家乐心照不宣的“附加项目”。
还有的农家乐为了揽客,安装了跷跷板、滑梯等娱乐设施,但这些设施几乎没有维护,安全隐患极大。且农家乐缺乏安保人员,又远离医院,一旦发生意外,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多种因素叠加,消费者的热情和冲动早已被消磨殆尽,农家乐也由“世外桃源”变成了“黑心饭庄”。
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牵一发而动全身,恶性循环还在继续。消费者在流失,但入局者却有增无减,农家乐的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很多农家乐都是依样画葫芦,围绕装修和菜品做表面功夫,围个园子,挖个池子,放点老物件,再来个惯用的“吃饭、采摘、钓鱼”娱乐三件套,就能美名其曰为“农家乐”。
千篇一律的主题、每况愈下的口碑,做了“冤大头”的消费者不再青睐农家乐。生意转冷后,为了招揽顾客,农家乐之间只得相继压价,以各种手段抢夺客源,消费者的体验大打折扣,更加难以为继。
有媒体报道,在某旅游区通往当地浴场的公路两侧,每隔约20米,就有人拿着“农家院”的牌子揽客,车辆速度稍慢,便会有揽客人员贴上车窗,强行拦住过往车辆,任凭附近广播一遍遍传来“禁止强行拉客”的警示声音。据当地一位农家乐老板回忆,几年前游客多时,农家院全是满的,根本用不着拉客,但现在人气下滑,竞争激烈了,没到周末店主们就要出去堵车,一睹就是几个小时。在南方某村,由于开发的时候地理位置是直线,于是位置较为偏僻的农家乐为了自家生意,就会主动去人流量大的地方招揽顾客,因而惹出了种种矛盾。破坏交通秩序,彼此不断“竞拍”,甚至大打出手,人气每况愈下。
纵观前因后果,农家乐的遭遇,并不值得同情。到了2020年,农家乐经营困难已成了普遍现象,相较于最兴旺的时期,如今的单日营业额足足下降了40%,由一天要接待几百个客人,到几天都坐不满一桌,有不少村民已经停止了农家乐的对外营业。眼看大势已去,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民宿、周边游以及露营,农家乐这个名字,好像彻底成了“过去式”。
农家乐沉寂的多方面原因
现在的农家乐,基本都是城市饭店的复制品,只不过是把饭店搬到了农村而已,布置点瓜果蔬菜装饰,放点农村老物件,美名其曰“农家乐”。农家乐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吸引不了游客。据权威部门统计,农家乐80%的收入来自回头客,回头客少,自然影响收入。
风口来得快散的也快,总有新的休闲方式迅速替补到位。有趣的是,无论乡村旅游转型成什么样,它存在的目的从不是让人过上真正的农村生活,而仅仅是有的放矢的“提纯体验”罢了,以“重在参与”的心态前往,没准还更舒心些。农家乐从火爆到沉寂,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家乐在吃的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不少旅游者出去游玩,之所以选择农家乐,是因为想吃纯天然或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菜,如果他们看到农民去田间把菜摘上来烧给他们吃,他们会很高兴。但是如果菜品都是市场上批量采购来的,那肯定与宣传上的农家自种自摘的说法大相径庭。
还有,旅客来吃农家菜,来上一次两次,觉得很新奇,有特色,但来了多次之后也会觉得厌倦,以后就不再来了。而且,农家乐的菜都不是专业厨师做的,质量并不是很稳定,有时候咸一点,有时候淡一些,这样的菜自己家里吃吃也就算了,但是花了钱客人们会觉得不满意。
再者,农家乐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顾客反映点了菜后个把小时上不来,服务员态度又不好。而且农家乐所在的旅游景区,顾客经常找不到停车位,又没有专人管理,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更让人诟病的是,一些农家乐价格奇高,一道特色菜可以卖出天价。这样的做法,游客遇到一次就绝不会再回头了,把回头客都赶走了,农家乐还能有什么好的前途。
更关键的是,农家乐的住宿问题也不容乐观,价格与服务严重不匹配,客人直呼上当受骗,去了一次肯定不会去第二回。农家乐房间设施陈列简单,放些农村元素,就成民宿了,而且服务不到位,解决问题也不及时,更让人难受的是,住宿价格也存在虚高问题。这让客户觉得住农家乐还不如住附近的旅馆。
最后,农家乐配套设施也不足,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猎奇的需求。一些城市居民去农家乐玩,都是带着一家子去的,除了吃点当地的特色菜之外,还要有配套东西以供娱乐。现在的农家乐,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顶多就是搞个鱼塘,给男士提供一个钓鱼的野趣。而其他配套娱乐游玩的设置太少,比如有条件的农家乐可以搞一些温泉洗浴。东北的农家乐还可以搞滑雪等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回头客。
曾经火爆的农家乐,现在人们都不再愿意去了。在各方面条件都有明显欠缺的情况下,没有什么特色的农家乐,消费者很难会有再去的欲望。所以才导致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农家乐现在大片倒闭,步入萧条。
转型是唯一出路
在这个充满消费降级氛围的时期,农家乐生存模式愈发艰难,就算是往日生意最好的农家乐,其单日营业额也已下滑40%,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不过,农家乐模式并非已走向尽头,人们对田园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没有停止,农家乐依旧有活下去的机会和空间。
从2023年十一期间的旅游状况来看,各地仍存在着生意火爆的农家乐,不过这些农家乐的特点是服务周到、价格透明合理、卫生质量优、特色菜品多、吃喝玩乐项目多,因而才能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如上海“农家菜老大”就是一家好评率超高的门店,他们家主打特色农家食材,且现点现做,价格实惠,人均不过100元,因而回头客颇多,每到周末人山人海。
当然,面对大多数农家乐经营状况不佳的现状,不少地方政府也出手整改农家乐,并推动农家乐积极转型。如上文提到的农科村,就引入了市场化运营机制,打造了泛农科村“国际乡村会客厅·主题民宿聚落群”,来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因农家乐出名致富的袁家村,也转型成了汇聚各色关中美食的“著名小吃村”。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美食的原汁原味,袁家村在食材和做法上都下了功夫,通过地产地销保证食材供给,所有食物都按照传统工艺制作,还注重食物过程中的拉、压、晾等特色技艺,具备很强的观赏性。此外,袁家村还规定每家店只卖一种食物,一百个经营者就有百种吃法,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不免遗憾无法一次吃完所有种类食品,因此重游率较高,从而走出了一条新路。
农家乐的火爆,还源于消费者对原汁原味的农家菜、农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未来原生态、自然健康的农家乐依旧有很大机会,唯有用心经营、周到服务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