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现代作曲家将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与音乐进行大胆地结合与创新。本文所探究的《远清秋》,就是以宋代词曲《雨霖铃》为蓝本而创作出来的。《远清秋》由一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年轻作曲家谢鹏与一位年轻的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共创,此曲由赵洁楠女士在硕士毕业音乐会上首演。该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这部作品,其中介绍了作曲家,并提供了一些有关其起源的信息。第二章介绍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作品的定弦、曲式结构、伴奏织体以及音乐素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章对《远清秋》中所运用的古筝演奏技法进行剖析,同时,也希望能对此曲今后的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古筝;远清秋;艺术特点;演奏技巧
引言
现在许多的作曲家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寻求创作灵感,将乐曲与诗词进行融合与创新。此曲与北宋诗人柳永的诗词《雨霖铃》相结合,成为现代作品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首曲子的定弦方法跟传统的古筝有很大的区别,它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而且保持了中国民族的特点。为古筝曲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作品既不失技巧性,又完美地兼顾了旋律的优美。采用独特的人工定弦,这种多调式的音乐,它的音阶高低起伏,具有丰富的调性和鲜明的层次。这首曲子的演奏采用的是较为复杂的演奏技巧,需要演奏者准确掌握整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旋律曲调、曲式结构等。此外,通过挖掘出乐曲与传统文化诗词在情感上产生的共鸣,帮助古筝演奏者深入了解该曲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气韵之美。
一、现代筝曲《远清秋》简介
(一)作曲家简介
谢鹏是一位年轻的作曲家,出生于陕西西安,并在中央音乐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15岁开始接触钢琴,1992年进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1995年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学。《大海的痴情》作为他16岁时的处女作,曾在“陕西省第二届文艺歌曲大赛”中获得了青年组一等奖。他的音乐创作涉猎广泛,有民族管弦乐《奔腾》曾获得金奖,《爱情》的交响音乐荣获“国家民族文化艺术节”创作一等奖;以《玲珑》《翩趾》为代表的民族室内乐曲,曾在多个领域获奖;《水姑娘》为舞蹈乐曲;三弦乐的《弦逸》是其中的一部;除了《远清秋》的演奏外,他的琴曲《采薇》《灵修》《紫弦》都是他创作的重要乐曲①。
赵洁楠是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青年的古筝演奏家,曾在二十余个国家领导人面前展现了古筝的风采,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曾多次作为国际、国内的专家评审,为我国古筝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曲于赵洁楠的毕业演奏会中首次演奏,其后又有众多古筝爱好者演绎。
(二)创作背景
该乐曲是在2007年完成的,当时的作曲人谢鹏与赵洁楠都处于情绪低落的情况下。二人面临即将毕业,对自己的未来也是一片茫然,他们要去一个新的地方,在这种茫然中,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命运,都是一种无奈,但同时对未来充满期待。为寄托对对方的美好祝愿,将内心的复杂情绪写进曲子里。在乐曲的名字中,“清秋”两个字被用在了乐曲的标题上,“清秋”是一个清冷、萧瑟的秋季,“远”则是一个疏离的感觉,整曲都是一种收发由心的感觉,没有太多宣泄的地方。秋风瑟瑟,万物凋零,令人浮想联翩,而作者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创作出这一首情绪多变的《远清秋》。
二、现代筝曲《远清秋》的艺术特点
(一)定弦
这首曲子使用的是将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定弦方式,以G大调为基础,改变第17-第19弦的定弦音高,除此之外,在慢板演奏的过程中,通过演奏者从右向左挪动2弦的筝码,将定弦C音高变成了定弦B,给传统的乐曲添加了新的音响色彩。这首曲子中包含了小二度、增四度、减五度以及大七度,这些都是在传统调中所没有的。这种不和谐音程的产生,使得声音呈现出一种现代的色彩,从而为曲调的发展创造了可能。
(二)曲式结构
《远清秋》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结构。引子营造出一种“遥远”的氛围,整体音响效果平和均匀,注重每个音符的爆发力、内在饱满度和重量感。演奏者用“气”来填补和连接音符之间的空隙,清晰地界定每一个乐句,使音乐连绵不断,精神不会因形式的消散而丧失。慢板部分主题呈示,为E羽调式。慢板的出现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快板展开部分,曲子进入快板后更为积极上进,旋律跳跃,演奏状态集中,松弛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快板运强有力的音乐氛围,烘托出情人相聚时难舍难分的场景。第三部分为慢板主题再现,情景交融,虽然未出现呈示部中完整的主题旋律,但调性、核心素材没有改变,表达了情人惜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伴奏织体
《远清秋》是一首带有钢琴的古筝协奏曲,在演奏过程中,钢琴的弹奏起到了一定的重要性,钢琴与古筝的配合才能使得作品更好地呈现。如果只有古筝一个音响效果,未免过于单调,也使得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不足以全部体现。这部作品中,钢琴并不只是作为一个伴奏,而且在很多地方,它还和古筝互相配合,这使得乐曲的音效更加丰富多彩,层次感也更加丰富。与传统的筝曲相比,现代的古筝音乐作品更多地关注音乐的整体和声功能的进行,而钢琴丰富的伴奏织体,更是迎合并满足了现代音乐的需求。
1、渲染气氛
渲染指的是在古筝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钢琴伴奏,这有助于形成歌曲的风格,更好地表现出意境,情感也更饱满。为使三拍的节奏更好地体现出来,作曲家在钢琴伴奏中使用了大量十六分音符。伴奏部分的旋律走向呈“上-下-上”的顺序进行,非常强烈的流动感。十六分音符与摇指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绝佳的氛围和短暂的小高潮。
钢琴伴奏声部中,出现八度震音。震音是一种常用的技巧,用两根手指弹奏两个高速反复敲击的琴键,可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震撼且美妙音效。古筝的摇指与钢琴震音的结合,推动旋律的不断前进。在旋律的上方,摇指部分为主要声部,而八度震音,则是利用低音与高音的不停地交替振动,以立体的音响来支持在旋律的下方的伴奏声部,使音乐拥有了交响乐团的效果,将这首乐曲的情绪推到了顶点。
2、旋律的填充
因为在古筝演奏时,移动筝码需要一定的时间,但音乐不能中断,所以钢琴伴奏对转调过程非常重要。在转调时,钢琴伴奏部分会暂时取代主旋律部分,因此需要对钢琴的音量和音质做适当的调整。当转好调后,琴声将会回归到主旋律,而钢琴也会回归到伴奏。在此基础上,钢琴伴奏对乐曲进行了填充,不仅有助于古筝演奏者进行移码调式的顺利转换,也使得乐曲的连贯性更加完美。
(四)音乐素材
1、诗词的解读
《雨霖铃》由北宋词人柳永所作。柳永是婉约派词人,是第一位“全词革新”的词人。
这首词中有寒蝉、长亭、兰舟、黄昏、杨柳、晓风、残月,都是词人当时所见所闻,作者以铺叙的手法,将这些意象细致地描绘出来,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寒蝉”意为秋天的蝉,古代人经常用“蝉”来比喻晚年,也有“离别”的意思,蝉鸣声多有哀伤,而寒蝉更是凸显了此刻蝉鸣的哀伤。此处之“长亭”,即为诗人离别之所。“兰舟”是一种别致的叫法,此处仅指船夫,在依依惜别之际,船夫一次又一次地催促,显示了现实的残酷,也显示了作者心中的不舍。“暮霭”一词,指的是傍晚时分,天空中的一片薄薄的雾气。“杨柳”指的是柳树,而“柳”与“留”字同音,也是表达离别之情的一种比喻。“晓风”和“残月”是作家想象中的两个离别之景,对着晓风,对着残月,感慨万千。词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词人与恋人的离别情景;下半部分写词人的愁绪,用“多情自古伤离别”来点出自己的心境,再用“清秋”“杨柳”“晓风”等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愁绪,从而使自己的愁绪更浓,更显忧伤。词作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两人离别时的哀伤气氛。古筝乐曲曲名主要来源于《雨霖铃》,因此,这一作品在表达的情感上与《雨霖铃》相似。《远清秋》是以音符为载体,在诗歌中创造了一种意境之美,并在此基础上将词人的思想感情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
2、诗词中的音乐
作曲家谢鹏和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在古筝曲《远清秋》中,旋律与诗歌的意象融合重复,钢琴部分则与乐曲的走向一致,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诗歌意境。
乐曲以6拍的单音开始,接下来是沉重的低音和滑音结合,这里的滑音就像是一声叹息,最后消失在寂静中,接着,右手弹出了清晰的高音,与左手弹出的厚重低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以“泛音”结束,而泛音的使用营造出清冷空泛之境。作品在开篇就渲染了一种相对寂寞凄冷的景色,这一部分的创作也与《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表现出的凄凉之感密切相连。第六小节和第七小节,从音效上来说,这可以看成一种模仿“蝉鸣”的声音。第八小节,以急促、重复、突然停止的声音,表现出了“骤雨初歇”的景象。第六小节、第七小节和第八小节的别离之情,以绵绵细雨为主,使本段落的意境更美,更添一份别离之情。缓慢的主题旋律徐徐展开,纯四度跳进与二度级进,在音程关系中有远近分布,由于音乐的需要,用切分节奏来改变节拍的重音,使旋律更加具有律动感及表现力。再加上主题旋律的多次变化,生动地描绘了离别时的犹豫彷徨和常常离别说再见的情景,体现出词句“留恋处、兰舟催发。”反映了离别者的心态。
从第二十五小节这里,作曲家在此运用了模进的作曲技法,将主题旋律的音阶明显放大,表现出情绪的变化,加深了“离别的伤感”。此外,作曲家还运用了“摇指”表现送别的无尽惆怅,诗中的送别之词萦绕在喉间,将词中的伤感表达到最后,令人心碎。文本中的“去”字代表了诗人在黄昏时分长途跋涉,思念外界无人时的情感积累。在第51-57小节中,使用了大量的摇指,以及左手的刮奏。突出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哀伤之情,“滑音”的声音更显凄凉,更是衬托出了词中诗人的悲伤。
在结尾处,曲作者将慢板的主题又一遍地重现,以三个泛音来收尾,最后的收尾音让人听到时,依然有一种旋律还在继续进行的感觉,这一妙想不就是:“纵然有千种风情,更与谁说?”的描述,词人们以一个疑问句结束,让人浮想联翩,有一种完结,却没有完结的感觉。通过笔者对《远清秋》《雨霖铃》两部作品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二者在意象的创造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曲作者以“音符”来表达诗歌中的意境,音乐的表现把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等进行更加充分的表达,促进了音乐与诗词之间的巧妙结合。
三、现代筝曲《远清秋》演奏技巧
(一)快速指序的运用
“快速指序”是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赵曼琴设计的一种技巧,可以灵活运用指尖快速弹奏旋律。这一技巧的创造,为现代的古筝音乐中表现出快速旋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用手指弹奏快速音指序时,指尖与琴弦接触的点对音色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达到较好的颗粒性,笔者提出了大、小关节联合发力的方法。在弹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必须训练每一个手指的独立性、爆发性以及连带性。同时在每个手指爆发的同时要讲究放松,放松是弹奏所有技巧的一个前提,手指如果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会越来越累导致无法继续往下弹,手指放松的速度越快,出来的音色越饱满,也有利于下一个音的准备。弹奏时,要确保肩、手臂的放松,所有的力量集中于指尖。与此同时,腕部在弦位上运动,四指要独立,颗粒感清晰,音色饱满,重音要突显出,触弦要干净利落,双手要合理地安排指序指法,可采用贴弦弹奏的方法,既可以提升速度,又可以避免错音,左右手进行快速交替,构成一条完整的旋律线。
(二)摇指的运用
古筝属于弹拨类乐器,摇指是古筝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之一,也是大多数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必须克服的技术难题。在音乐中,摇指在抒发情感、塑造作品形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作品中,摇指在大量作品中被频繁使用。在这首作品中,多处都使用了摇指技法。对于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摇指,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常用的摇指方法包括扎桩摇、悬腕摇等。此技法是通过食指靠在大指贴胶布的地方,要注意的是食指靠着大指而不是用力捏住,然后运用手腕摆动,摆动姿势大致为我们跟别人再见的方式一样,快速地“劈、托、劈、托”,形成连贯的音效。练习时注意放松双手和手腕,以手腕为轴,左右摆动,避免摆动幅度过大,使义甲与琴弦的正面相接触,刚刚拨响琴弦的同时,马上往回拨弦,概括为过弦即返。
1、扎桩摇
在第二十三小节使用的是扎桩摇。扎桩的过程中,要注意小指搭在岳山处,小指与手腕的重心保持平衡,不能完全把支撑力量集中于小手指上。
2、悬腕摇
从第115小节开始,一个长摇随之而来。为配合三拍子的流动性,使用了悬腕摇。与扎桩摇相比,不同点是悬腕摇没有小指的支撑,重心都集中于手腕,弹奏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手腕的力量的控制。这部分是慢板乐章的再现,慢板乐章较长,音高变化丰富。为确保旋律流畅,演奏者必须注意指法的音色变化,这取决于触弦点和手腕动作的密度。在这段长摇中,笔者演奏时选用接近岳山部分,这里的触弦点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出流畅的歌唱性。
(三)点奏的运用
点奏技巧在古筝技法中,包括双手食指点奏、双手小撮点奏、大撮点奏等。在该曲中,使用了大撮点奏和小撮点奏。在点奏技术的训练中,应注意颈部,肩膀,手臂,手腕和手形的放松。要做到垂肩沉臂腕平衡,虎口握圆,手型为半握拳,关节要支撑住。在触弦角度上,要保证义甲正面接触琴弦,与琴弦完美贴合,发出的音色保证干净无杂音。在触弦深度上,要保证义甲的指尖触弦,这样可以使手指过弦的速度更快、更方便,同时也保证了音符的连贯性。在弹奏的时候,双手自然而然地放松,不做贴弦准备,在指尖快要触碰到琴弦刹那,快速发力,触弦速度对声音有着一定的影响,触弦越快,音色听起来越干脆。在弹奏时,切忌跳手。乐曲点奏出现在第73小节至第76小节中,此处的点奏,属于同弦点奏,弹奏的音乐要确保音符清晰,双手距离不可太远,要靠近弹奏,尽量使音色和音量保持一致,营造出萧瑟、低沉的画面。
结语
古筝曲《远清秋》是现代筝乐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中所蕴含的演奏技巧丰富且有难度,是值得每一位演奏者去耐心打磨和用心感悟的作品,近些年深受许多古筝演奏家的青睐。笔者通过对《远清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艺术特点、演奏技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这首作品的创作与诗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诗词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的,而钢琴和古筝的组合,更是为这首曲子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我们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作自己的使命,并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韩林兵:古筝曲《远清秋》以技传情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1,02.
参考文献
[1]赵曼琴.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M].第1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朱喆.《古筝快速指序技法概论》对古筝教学的指导意义[D].山西大学,2016.
[3]陈友宝.《雨霖铃·寒蝉凄切》艺术特色解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
[4]邓颖,郭勇.《雨霖铃》三种英译本之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5]杜晨燕.筝曲《远清秋》的音乐与演奏技法微探[D].西安音乐学院,2019.
[6]张佳怡.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特点[D].河南大学,2019.
[7]王玺.古筝曲《远清秋》的音乐特色及演奏表现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20.
[8]吴梦钶.千秋一曲离别情——现代筝曲《远清秋》情感表达方式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
[9]贾江丽.《探析古筝艺术中的诗词底蕴》[J].《大众文艺》,2020.
[10]曹成懿.现代筝曲《远清秋》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21.
[11]韩林兵.古筝曲《远清秋》以技传情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1.
[12]马瑞霞.古筝曲《远清秋》演奏诠释[D].中北大学,2021.
[13]于紫秋.现代筝曲《远清秋》音乐文化探析[J].明日风尚,2021.
[14]黄健茵,胡婷婷.筝曲《远清秋》的演奏分析与音乐诠释[J].戏剧之家,2022.
[15]陈婷.古筝作品《远清秋》的意境美学特征分析[J].大观(论坛),20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