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卧箜篌是我国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弹拨乐器,在汉唐时期盛行,至宋代后逐渐失传。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的分析,可以大致得出卧箜篌的基本形态。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对于卧箜篌来源与形制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聚焦中国传统本土乐器卧箜篌,从学界较具争议的三种起源学说溯源卧箜篌的起源,从出土文物及图像、历史文献、声学构造探究卧箜篌的形制问题。

  关键词:卧箜篌;起源问题;形制问题

  引言

  卧箜篌是一种盛行于我国汉唐时期的拨弦乐器,主要适用于宫廷宴饮、宗庙祭祀,以及民间活动中。随着社会文化、审美旨趣的变化,卧箜篌这一乐器逐渐在宋代以后消失。乐器的兴盛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了解汉魏唐时期的卧箜篌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该其时的社会音乐生活,也能从侧面窥探该时期的历史人文。目前,学界已有相当数量关于卧箜篌的研究成果。关于卧箜篌的起源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从区域及出土文物来看,一般认为卧箜篌属于本土乐器。从现当代的文献资料上来看,有三种起源学说相对流行,即师延创造说、《史记》起源说,以及南越民族起源说。其中后两种师延创造说和《史记》起源说更为可信,但其中仍有许多悬而不决的疑问。关于卧箜篌的形制问题学界已有较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从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可以得出卧箜篌的基本形态、音高音色,以及声乐构造。本人关注卧箜篌的起源及形制问题,在收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推演,试图对卧箜篌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一、卧箜篌之起源

  卧箜篌来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流变。由于悠长的历史,当代人对卧箜篌的认识总是相对偏颇。对于卧箜篌的起源问题研究,学界众说纷纭。目前有三种起源学说相对盛行,分别为:师延创造说、《史记》起源说,以及南越民族起源说。

  (一)师延创造说

  有史书记载认为卧箜篌为音乐家师延说创造。《世本·作篇》:“箜篌,师延所作,靡靡之音也。出于濮上,取空国之侯名也。”《史记·乐书》也有记载:“此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也,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於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古书记载师延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商代音乐家,毋庸置疑的是书中对于师延的描述不免具有夸张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师延最擅长的乐器应该是琴,例如《拾遗记》说:“师延抚一弦之琴”,又如《论衡》说:“师延善鼓琴”。可见,师延是一位技艺非凡的琴师。虽然师延在琴艺上颇有成就,且卧箜篌又是一种与琴形制颇为相近的拨弦乐器。但就目前的史书记载来看,持师延创作说的古书就《世本》一篇,又由于《世本》一书在宋代后就已遗失,所以无法确定《世本》中所言“师延创造说”的细节和真伪。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师延创造说实则缺少信服力。从乐器的发展角度来看,商代是否具有卧箜篌也是值得商榷的。《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卧箜篌的形制为:“旧说亦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弹拨之,如琵琶。”《风俗通》记载:“箜篌,依琴作坎坎之乐。”由此可见,卧箜篌的形制和制作方式极有可能与琴、瑟极为相近。而琴、瑟的出现最早见于西周,《诗经》指出:“窈窕术语、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预田祖”。结合出土的文物来看,可知琴、瑟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是十分普遍的演奏乐器了。据此,卧箜篌出现在西周之前的商代几乎是不可能的时期,那么也就更不可能来源于师延之创作。从史料、实物得出,关于卧箜篌的起源来源于师延创造说是不具说服力的。

  (二)《史记》起源说

  《史记·孝武帝本纪》及《史记·封禅书》中都有对卧箜篌的记载。从《史记》中可以看出,箜篌瑟是汉武帝征战南越胜利后,将其纳入祭祀仪式时的乐器。“箜篌瑟”或“空侯瑟”应当是与瑟相似的箜篌类乐器,即卧箜篌。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也认为最初的箜篌应该是卧弹的,也就是《史记》中所说的箜篌瑟、卧箜篌。

  关于《史记》的评价,汉代班固、清代王鸣盛等人都认为此书为“直书”“信书”,也就是说《史记》中对汉武帝“赛南越”“祷祠泰一、后土”以及“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其”的记载是较为可信的。与《史记》年代相近的《汉书》也有对卧箜篌的记载。《汉书》对卧箜篌的记载与《史记》颇为相似:“故破其为瑟为二十五弦”。从成书时间上来看,一般认为《汉书》沿袭了《史记》中对卧箜篌的描述。《史记·孝武帝本纪》是专门记录武帝祭祀活动的,从文献可以看出,由于公卿提出民间和先王祭祀时都有音乐的使用,所以汉武帝才在祭祀环节中加入了箜篌这种乐器。可知,祭祀时使用音乐并非汉代祭祀的原始程序,而是临时的决策。又因这次祭祀的地点又不在中原,在南越地区,所以汉武帝决定使用当地的音乐和乐器是有极大的可能性的。此外,目前在考古上也并未发现早期文献记载中的二十五弦卧箜篌,因此很难对《史记·孝武帝本纪》中的描述定论。且《史记》中提到的“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其”,并不能代表在此前就没有“空侯瑟”这种乐器。所以仅靠目前所有的文献记载很难判断卧箜篌产生的具体时间。

  (三)南越民族起源说

  从上述的文献中很难判断卧箜篌的起源,因而笔者从南越文化再出发,试图将卧箜篌与南越民族联系起来。南越是指居住在我国东南和南部的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越最早出现在夏代,周代时有吴、越、杨越等,这些地区广阔,族人繁多,因而史学家又称其为百越。春秋战国时期,南越地区北达湖南、江西南部,西至广西东北部,东到闽粤交界地区,南抵香港,主要以广东省为主要活动范围。南越名称虽始于汉代,但作为一个民族有其更古老的历史文化。

  1、中国古代乐器命名的传统:一字命名乐器

  对照我国古代乐器命名的传统来看,箜篌一词并不符合乐器命名的规律。我国古代乐器以钟、磬、笛、琴、瑟、筝起都以一个字冠名。即便有两字,例如:编钟、编磬,其编是一种修饰词,去掉修饰词后,以一字相称依然合理。但箜篌却不一样,两字分开后便失去了指代弦乐器的性能。此外,从文字释义的角度来看,箜篌也就是空侯。汉字的字根以象形字为主,而“空”和“坎”有相近意义。《说文解字》记载了“空”和“坎”的含义,两者都未显示指向乐器的迹象。“侯”字在《辞海》中也并不代指乐器的含义,那么“空”“坎”“侯”其中二字任意组合都不会让人联想到乐器的名称。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箜篌二字极有可能是外来民族的词汇。

  2、南方越语的使用习惯:一字多音的复辅音

  古越语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汉语的语言,梁启超、林惠祥认为古越语是一种胶着语,也就是多音拼合组成某个词汇。古越语中的复辅音需要用两到三个汉字来音译才能解释清楚,因此,汉武帝在南越始作的空侯瑟很有可能就是南越原有的一种弦乐器的汉语音译。其中的瑟,就是对箜篌属性的一种解释。从箜篌的字形分析,箜篌是在空和侯上加竹字头,表最早的箜篌是用竹子制成。林谦三也认为箜篌与筑、筝一样是以竹为槽的乐器。而我国北方不适合竹子的生长,而南方地区生产大量的毛竹和南竹。所以根据《史记》中汉武帝“赛南越”的记载,结合他们的语言习惯以及制作材料,箜篌一词很有可能来源于南越。

  二、卧箜篌之形制

  研究乐器的形制,可以从出土的实物中得出,也可以由历史文献中得出。实物史料指的是以考古发掘的文物实物,包括建筑、壁画、雕塑、绘画等,具有直观和可信的特点。历史文献指的是由前人撰写以文字为主要形式遗留或保存下来的史料记载,包括史书、文集等,从文字中可以反映相对应的历史文化及事物特征。因此,研究卧箜篌的形式需从实物史料和文献资料两方面出发,力图明晰古代卧箜篌的基本面貌以及声学构造。

  (一)出土及图像中的卧箜篌形制

  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是最直接且最可信的研究方式,不仅能帮助丰富国家文物资料,而且能扩充有关文物的相关信息。我国有关卧箜篌的出土文物基本集中在湖北鄂州、山西大同,以及东北地区。

  1、湖北鄂州出土的卧箜篌人俑

  首先,1980年在湖北鄂州市发现了两座古墓,根据考古学家分析,断定该墓为三国后期。而卧箜篌乐俑就出土于该墓的七里界4号墓。王子初教授在《中国音乐考古学》中有对该乐俑的详细描述:“乐俑为稻壳黄釉青瓷,釉大部分剥落,俑胎为捏塑。原物为卧箜篌俑和击鼓俑组成,由一长方形底座连为一体。出土后击鼓俑人失落,鼓尚存。卧箜篌俑人高19.5cm,屈膝凝神而坐。乐器横置于俑人腿上,音箱略呈长方形。长12.8、宽2.8cm;上有通柱六条,柱上有弦痕,十分醒目。俑人右手做弹拨状,向后微微扬起,左手按弦,其中指指腹顺向卧于脊柱之上,食指、无名指稍稍翘起,神态自若,目不斜视。”湖北鄂州市出土的卧箜篌人俑详尽地反映出卧箜篌的形制(为六弦),以及其弹奏方式(为横弹拨弦)。
 

 
  2、云冈石窟中的卧箜篌图像

  其次,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十二窟中发现了竖箜篌与卧箜篌的图像。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连绵1000余米,始建于文成帝,终建于孝明帝,历时60余年。根据考古学家鉴定,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大约开凿于北魏中期,约470-494年间。该图像中展示的乐伎,右边为西亚波斯乐器竖箜篌,乐伎右手持琴、左手演奏;而左侧则是本土乐器卧箜篌,琴体狭长呈长方形,卧膝演奏,由于时间久远,琴体形制的细节部分难以辨认,但综合来看,可以断定为卧箜篌。

  3、东北地区出土的卧箜篌壁画

  东北地区出土的卧箜篌资料相对丰富,基本集中在辽宁省出土的壁画中。例如辽阳棒台子屯卧箜篌、高句骊卧箜篌。特别是后者出土了大量丰富的卧箜篌壁画。辽阳地区自战国以来就是我国东北文化的中心,自汉魏时期起壁画用来反映贵族生活的真实面貌。辽阳棒台子屯出土的壁画描述的是贵族宴饮宾客的生活场景,乐伎为宴饮助兴,一席四人,其中有一乐器卧膝而弹,呈长方形结构,与云冈石窟出土的卧箜篌图像颇为相似。同样由于时间久远,乐器中的细节已经无法辨别。高句骊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北部和中部的一支,至南北朝晚期依然形成幅员广阔的国家。而高句骊古坟群则是高句骊贵族的墓葬,被誉为“东北亚艺术宝库”。其中,高句骊五盔坟四号墓壁画艺术性最高。考古学家分析该墓约藏于北朝时期(五世纪末-六世纪初),在四号墓的第二重顶石中发现了有抚琴的乐人,“此人头戴莲花冠,眉清目秀,微带短鬓,着白色内衣,和衽黄缘赫石色长袍,右腿坐盘,左腿前伸至琴与膝上,右手拨弦,左手抚琴。”观察图像可以发现,琴体呈狭长的长方形状,上有均匀排布的十二个品柱装置,因此,可以断定该乐器不是古琴。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来看,从古墓的规模和结构来看,该墓不是原始的氏族遗俗,而是数座庞大、规模宏大的贵族古墓,其结构与中原北魏时期的墓葬十分接近。从壁画的内容、技法来看,壁画中的故事皆来源于中原神话故事,例如代表四方和宇宙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等,可得出高句骊已普遍受到并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根据种种细节推断,壁画中显示的乐器就是由中原传入的卧箜篌。
 

 
  目前出土的卧箜篌资料相对丰富,除了以上的几个地区之外,还包括甘肃酒泉市果园乡七号墓出土的卧箜篌、嘉峪关汉画像砖墓、金洞灌顶幡天盖等等。综合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卧箜篌的琴弦、通品逐渐规范,从最初的一弦、两弦发展为规定的四弦,通品数量也由六个增加为十多个。卧箜篌形制的逐步完善也说明着各代君王及人民对该乐器的喜爱与重视。

  (二)文献资料中的卧箜篌形制

  文献资料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遗留下来的史料,通过历史文献可以知晓事物的总体概况,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史料的撰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就当代人阅读史料而言,需要格外甄别史料的真伪。因此,对于面对任何史料都需要怀揣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多方位去理解并结合其他文献,才能辨别史料的真伪。关于卧箜篌的形制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记载,例如《通典》中记载:“箜篌,旧制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又如宋代刘义庆的《箜篌赋》写道:“侯牵化而始造……似秦筝而非群”;《格致镜原》中记载:“箜篌似瑟而小,首位翘上,刻如猴状,其中,下以两架承之,用两手弹拨,即卧箜篌也。”由以上文献可知,卧箜篌自汉代以来形制较为固定,其琴体为长方形,琴弦系于两端,似琴、瑟,体积较小,方便携带和演奏。《格致镜原》记载的卧箜篌首位上翘,下以两架承之,与前文论述的出土文物不同,使用架子支撑琴体横卧而演奏,对此还有待商榷。

  琴、瑟、筑基本以竹子构造而成,而卧箜篌则不同,基本以木头来制作。晋代曹毗《箜篌赋》中说道:“峄阳之桐,殖颖岩标,清泉润根,女萝被条,尔乃楚班制器,穷妙极巧,龙身凤形,连翩窈窕,缨以金采,络以翠藻……”晋代钮淘母孙氏《箜篌赋》写道:“考兹器之所起,……剖峄阳之孤桐,代楚宫之椅漆。”说明卧箜篌是一种形制精致,以上等的峄阳之桐制成的丝弦乐器。其琴弦使用乌弦,龙身凤弦,配有金色和墨绿色的璎珞。卧箜篌的精美形制说明着汉代至魏晋时期,君王贵族对该乐器的喜爱,并作为寄情咏情的对象。

  (三)卧箜篌的声学构造

  乐器的声学构造讨论的是乐器发声的机理构造,一般由四部分构成:振动体、共鸣体、激励体,以及调控装置。这四个部分决定了乐器发声的音高、音色、性能等方面。从现代声学构造来看,卧箜篌与琴、瑟的发声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卧箜篌的振动体是平行系在两端的琴弦,文献资料中记载卧箜篌的琴弦使用“乌弦”,即黑色的琴弦。自舜虞起,中国人用蚕丝制成琴弦,琴弦一般分为三种:钢弦、丝弦、尼龙弦。丝弦相比钢弦更为精致,音色浑厚、细腻、饱满,手感柔软,余音较短。卧箜篌的琴弦与琴、瑟的相似,都是由丝弦构成,之不够卧箜篌使用“乌弦”。共鸣体类似于音箱,是扩散振动体能量的载体,拨弦乐器的共鸣弦大致分为两种板体和非板体。与琴、瑟的共鸣体相似,卧箜篌的共鸣箱也呈长方形、板体。板体音箱底部平整,演奏时需要放在地面或桌面,因此在出土的文物和图像中都显示出卧箜篌卧膝而弹。而非板体的共鸣箱则呈梨形或圆形,适合抱于身上而演奏,例如琵琶、阮等。至于激励体,则是激励乐器发声的工具。与琴、瑟的演奏方式不同,卧箜篌使用拨子弹拨演奏。与用手演奏相比,拨子拨奏能更大程度地激励乐器发声的能量,因此卧箜篌的发声音箱比琴、瑟更加洪亮、清脆。最后,卧箜篌的调控装置是对乐器音高以及性能加以调整及控制的装置,其调控装置是粘于琴体上的通品,这也是卧箜篌与其他乐器最大的不同。《风俗通》中对卧箜篌音色的形容为:“坎坎之乐,言其坎坎应节奏也”;陈旸《乐书》这样描述:“旧说皆如琴制,唐制似瑟而小。其弦有七,用木拨弹之,以合二变。故燕乐有大箜篌,小箜篌。音逐手起,曲随弦成,盖若鹤鸣之嘹唳,玉声之清越者也。”说明卧箜篌具有音色响亮、清脆的特质。

  结语

  综上所述,卧箜篌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上述分析,大致可以推断南越民族起源说更为可靠。该乐器的起源与我国南越民族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确凿的文物出土,我们无法判断二十五弦的卧箜篌的具体产生时间。通过《史记》的记载,卧箜篌在汉武帝时就已作为一种成熟的乐器使用,那么它的产生时间必定更早。从字音、字形来看,南越民族的语言习惯与卧箜篌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些都是通过文献对卧箜篌做推测性的可能,而发现西南地区是否有卧箜篌类的弹弦乐器的痕迹才是解决卧箜篌起源的关键。此外,关于卧箜篌的形制问题,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可以大致确定卧箜篌的形制。卧箜篌与我国本土乐器琴、瑟颇为相近,从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卧箜篌呈长方体,使用“乌弦”,用拨子弹拨,是一种音色清脆、洪亮拨弦乐器。通过对卧箜篌起源和形制的研究,更深刻地理解了卧箜篌这一时代久远的本土乐器,对了解汉魏唐音乐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崔君芝.箜篌天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5]班丽霞.竖箜篌考略[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03).

  [6]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性质渊源探究[J].中国音乐,2006,(01).

  [7]金建民.卧箜篌起源之谜[J].民族民间音乐,1989,(06).

  [8]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9]李德真.古乐奇葩——箜篌[J].中国音乐,1983,(03).

  [10]李玫.箜篌变异形态考辨——新疆诸石窟壁画中德箜篌种种[J].中国音乐学,1994,(04).

  [11]林友仁.读《古乐发隐·卧箜篌——古琴考》[J].中国音乐学,1986,(03).

  [12]吉林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J].考古学报,1984,(01).

  [13]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研究——对箜篌的形制沿革、地理分布及在宫廷中的运用考查[D].上海音乐学院,2007,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