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群众合唱越来越成为大众文艺传播的重要一部分。群众合唱中有很多需要“统一”的要求,比如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协调、气息的统一,甚至演唱情绪和对歌曲理解的统一等。对于合唱初接触者,通过“哼唱”的训练有助于提升声部的凝合性和声音的纯粹性;通过合唱气息形象的训练让初学者能高效地达到声部的协调均衡,实现各声部整体的完美配合,能够顺利实现群众合唱的多个“统一”,正是有多个统一的要求,构成群众合唱独特的艺术美、和谐美。
关键词:群众合唱;统一;哼唱;气息
群众性合唱是基层文艺宣传活动中的常见形式,尤其近几年群众合唱的大力推广,大众对合唱的理解和欣赏都有了很高的认识,一部部新的合唱作品的涌现,如甘霖似雨露,让人陶醉,因此无论从合唱艺术性和合唱者的参与热情都有了前所未有提升,一支支合唱团队的组建使人目不暇接,为我们群众文艺宣传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合唱具有演唱人员多、音域广、声音表现丰富、音响层次分明、感染力强等特点,一般分为混声合唱、男声合唱、女生合唱、童声合唱等形式,根据演唱人员多少老百姓还愿意将其分为大合唱、小合唱等,根据声部数量还可以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不管是怎样分类,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群众合唱的经验,一支优秀的合唱团队必然具备演唱音色优美,演唱技术娴熟,对作品的情绪把控到位,舞台感染力强的特点,需要各方面做到“统一”,如声音的统一、气息的统一配合、情绪的统一把控等等。合唱声部音色统一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在训练合唱的时候,把合唱团队的声部音色训练放在首位是一个好的开始。
“哼唱”练习在合唱训练中让合唱发声更加科学、更加轻松,演唱音色更加容易实现和谐统一。我们在训练一支业余合唱队伍的时候,总想着怎么样用时少、效果好,我在曾经的合唱训练中将开口发声训练作为首要训练的环节,由于队员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声音僵化,甚至喊唱,往往最后合唱效果并不理想,特别容易形成整体合唱音色不平衡、散、硬、抖、不和谐,尤其高音表现力差,低音干涩,整体声音没有穿透力,形不成理想的演唱音域。“哼唱”技巧的训练有效克服了以往的不足。生活中的哼唱就是小声唱、轻声唱,但在声乐训练中的哼唱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哼鸣”。它与生活中的哼唱还是有一点区别的。本文中讲的“哼唱”主要指“哼鸣”,“哼鸣”在声乐训练中非常重要,用鼻腔发“m”音来练习发音的方法。在《声乐文化的哲学中》,莫威认为:“正确的哼鸣是最有价值的练习,它可引导到正确的发声。”在训练过程中,哼鸣要求上颚轻轻抬起,也就是我们说的抬起上口盖,通过打瞌睡的状态可以实现,下颌要求自然放下来,双唇似闭非闭,想象口中含着一个小乒乓球,气息从腰腹部出发,顺着后咽壁,贴着上颚,从鼻腔发音,发声时要避免声音穿鼻的感觉。面部保持微笑状,整个状态非常放松,发声时鼻梁上部、眉心位置有轻微震动、酥麻的感觉,这样很容易找到演唱的位置,也就是我们讲的“高位置”。刚开始我让队员尝试用最小的气息量去练习,甚至我引导他们将气息量由少到多尝试分成十个档,当然这个因人而异,队员们很容易接受这种训练方法,而且由于整个歌唱器官处于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喉头也相对稳定了,使用这种训练方法我让那些在公园里参加广场群众合唱好几年的队员们,找到了演唱的感觉,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破音、跑音、声音干瘪不流畅的问题,音色有了明显的改变,队员们反映唱歌不“费劲”了。这样的方法很容易帮助队员找到气息的支撑点,接下来就是长期坚持了,必须注意,在训练一支没有基础的合唱团队最怕的就是心急,要沉住气,刚开始的哼唱声音是散的,不集中,要引导队员把声音集中起来,形成“气线”,让声音哼到眉心位置后“抛出去”,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头腔的感觉。关键是轻轻地哼唱还能听到自己的声音、感受别人的声音,通过对比、调整更能够掌握哼唱的准确方法,这对于声音统一的训练,优美音色的把握创造了先决条件,所有队员轻轻哼唱时给人的合唱声音效果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哼唱”更能为获得好的高声部的统一打下基础。合唱中的高音一直是群众合唱队中的一个大难题,特别是一支没有接受过科学发声训练的合唱团队,只能通过“谁的嗓子好谁就是高声部”这样的老旧方式去确定声部,这似乎也是一个声部选择的依据,但这样有一个不足,大多数人都是利用自己的“本钱”发音,这样不仅容易伤嗓子,造成嘶哑甚至失声,还不能够持久演唱,而且众多的真声,声音也不协和不统一,这样的声音形成的声部音色并不理想,达不到圆润饱满和谐的声音效果。多年前我曾在训练的时候,不止一次使用过这样的方法,很显然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在一次迎“七一”的群众合唱比赛中,80个人的团队,按照“土”办法,根据嗓音条件差别分了三个声部,演唱的曲目是《在灿烂阳光下》,在训练的过程中,我用声乐训练的方法,打开口腔,注重咽腔的发音,高声部特意提醒要有头声的感觉,但最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很糟糕。首先群体的合唱中的声音训练和个体声音训练方法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也就是说合唱和独唱的训练,无论是训练方式还是训练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在群众合唱训练中个体演唱无论有什么特点都要融进合唱声音的大家庭,但往往由于演唱基础、发声条件、演唱习惯、音乐理解、演唱技巧等各方面的因素,一个声部中最不容易做的就是有效控制团队的声音,将之糅合成想要的声部音色。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觉得一支业余的团队训练时的演唱音色和在比赛过程中团队一起发声形成的音色有时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声音的缺陷也会成倍体现,甚至所谓的头腔、咽腔等方法实际上会荡然无存,大多剩下的只有真声的混杂,音色尽管在前期有过统一声音的训练,但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在后来的训练中,采用“哼唱”的办法,就取得了非常不错的训练效果。开始轻轻哼唱,逐渐加档,有效规避声音中的“大白嗓”,最关键的是能够有效控制声音,声音的力度层次大家会逐渐掌握,逐渐达到平衡,声部声音的和谐度越来越高。“哼唱”让队员更容易掌握真假声的结合,这样的声音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很好地表现作品中的声音特色,让声音更加饱满,听起来更加统一圆润。
“哼唱”让声部的声音表现得更加干净有弹性,更富有感染力。在今年全市合唱比赛中,我带领的一支群众合唱团队获得了全市群众合唱金奖,被推荐参加全省的合唱比赛。这支队伍组建只有三个多月,甚至里面的队员大多没有经历过合唱训练,基础较弱,在训练过程中,我注重团队的“哼唱”声音训练,首先从叹气开始,开口叹气发“ai”音,通过长叹式气息支撑训练、短叹式节奏训练,结合打嘟噜训练,帮助队员们找见并打开气息通道,不知不觉中让气息支撑点发挥作用,队员们很快就能找到这种气息运用的感觉,然后把开口叹变成轻轻闭口叹,结合轻声“哼唱”的要领,发“m”音,为了形成团队的干净、有弹性的声音,要求声部训练声音要轻、要短,最初可以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断音节奏练习,让队员感受声音的和谐美妙,我们可以模拟选择火车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节奏型声音,如:x 0 x 0│x 0 x 0│。夸张声音的力度变化和音色组合,让所有的队员都能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声音效果。最弱“哼唱”的声音我把它定为半档,最强“哼唱”声音把它控制在三档,这种声音唱出来时非常“干净”,这就为以后干净的声部演唱创造了非常好的辨识基础,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急躁。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一些声乐教学视频中,把几个训练目标放在一起去展示,给观者更多的体验,这些都比较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对于初次接触合唱的队员来说,笔者认为训练的步子不要迈得过大,初学者一定要把学习目标定得少一点、小一点,要循序渐进,克服焦躁的情绪和跃进式的做法。
在多声部训练中,“哼唱”的运用让多个声部更加统一和谐。有过群众合唱训练经历的老师,都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是几个声部的和谐,一首多声部的合唱曲,要想让一支没有过多基础的团队去完成,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稳定音高对于业余队员来说就非常困难。在一次迎国庆合唱比赛中,我曾经遇到这样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适逢秋收时节,白天有的队员在田里,晚上进行合唱排练,可见是一支毫无基础的农民团队,为了取得好成绩,笔者给他们选择了一首三声部的合唱歌曲,最开始选择让他们每个声部都轻声“哼唱”,而且让他们选择用“m”音作为发音基础,一番训练下来,每个声部“哼唱”效果非常好,由于都是轻声哼唱,除了唱准自己担任的声部外,对另外两个声部也有了感受,合作演唱时彼此之间受到的影响非常小,轻松和谐的声部哼唱,让队员们感到不可思议,信心增强,这时我突然感觉队员们完全克服了多声部给他们带来的演唱压力和畏难情绪,由演唱训练变成了自我感受练习,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在后面的训练中,我引导她们在“哼”的感觉里把“m”变成“ma”去轻声演唱,让每一个音都落在同一个位置上,再把每一个字符都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状态去“哼唱”,逐渐让他们领悟演唱的“通道”、气息的运用,甚至体会喉头的稳定,让他们体会如何去控制力度,感受声部力度层次的变化,大家乐此不疲,真正理解团队的声音才是合唱的最终呈现的效果,同时悄无声息地掌握了群众合唱中的一些声乐技巧。
在训练合唱声音统一的过程中,“哼唱”的练习和训练会让合唱团队的声音高效地实现目标,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手段,当然完成好一首合唱作品,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比如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控制在群众合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唱训练是一个共性的声音过程,每个声部要求合唱队员有一个统一的呼吸点,有一个声音相近的要求,这就对每一个合唱者在气息的控制上提出要求,但是往往我们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大,肺活量的多少不统一,对控制气息的技巧把握也有所不同,有的队员气息坚持的长,有的队员气息坚持的时间短,有的甚至声音特别凸显,有的甚至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这都跟气息的控制有关。控制气息技巧的重要性,无论古今中外,理论家们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我国元朝燕南芝庵《唱论》中列出了五种呼吸方法以及总的气息运用原则:“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西洋唱法中也有,如19世纪著名的声乐教育家F•兰佩尔蒂(1811—1892)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与兰佩尔蒂学派齐名的加尔西亚学派也与兰佩尔蒂学派有共同的观点,加尔西亚二世(1805—1906)说:“谁不掌握呼吸的技术,谁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歌唱家”。可见呼吸对于唱歌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在学习合唱的配合时,一定要把气息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的、持久的训练来进行。一般我们在合唱训练中更多地运用胸腹式口鼻呼吸法,对于这种呼吸我们不陌生,笔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喜欢用比较形象的方法去引导队员,比如吸气时,让队员想象鼻子前面放着一朵鲜花,用“闻花式”的方法,把气息慢慢“闻”进去,可以口鼻同时“闻”的方法,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实现气息下沉,不至于出现气息过多僵化的现象,还可以让队员体会躺在床上睡觉时的呼吸感觉,个人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气息运用的体验。吸进去的气息要稍作停留,做好准备后沿着上颚以“气线”的感觉慢慢呼出,结合“哼唱”会更好地促进声音的感觉。19世纪的加尔西亚在《关于歌唱艺术全集》(1847年出版)一书中提出,歌唱时必须注意对气息的全面控制,做到吸气时头要平正,肩部展开,胸部放松;横膈膜放下时要平稳,用慢的稳的动作提起胸,并建议用四种练习来发展呼吸器官和他的弹性:长时间的、慢慢地将空气吸进肺部;慢慢地将这些空气呼出;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肺部吸满了空气的状态,以及尽可能长久地保持肺部没有空气的状态。这些论述我们要慢慢推敲,运用到自己呼吸练习实践中,必会受益良多。
多种形式的呼吸训练能够使合唱队员更好地控制气息,以此达到歌曲不同的情绪表达、情感渲染。在合唱训练中,呼吸的分类常用的有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缓呼等。缓吸缓呼的训练最典型的就是睡觉时的呼吸状态,要平稳、均匀,适用于一些抒情性的练习曲和乐曲。如在一些舒缓的背景音乐或者歌曲的开头需要淡淡的轻轻地起音的曲目中经常会用到;缓吸急呼比较典型的训练方法是“吹蜡烛”,可见生活和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一些富有劳动号子特点的歌曲中经常会见到,以达到振奋的效果,比如《爱我中华》《一二三四歌》等都用到这种方法;急吸急呼的训练最典型的训练就是“狗喘气”的方法,吸气呼气时可用少量的气息快速呼吸,适用于一些欢快的节奏稍快的歌曲,特点是节奏型强,给人一种跳跃的有弹性的气息感;急吸缓呼的训练是快速地吸气,缓缓地轻轻地呼出,吸气后要做一个短暂的停留,做好心理准备后再慢慢地呼出,这种呼吸适用于开阔宽广、激情豪迈、高亢嘹亮的感觉。
群众合唱中的气息运用要和其他的歌唱手段、歌唱技巧有效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要根据歌曲而定。比如有一段特别长的句子,超出了独唱的承载范围,这种情况独唱很难完成,但在合唱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要在没有痕迹、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让听起来舒服、通畅,就需要所有的队员掌握气息的呼吸,学会气息的控制,在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让呼吸交替来实现声音的延续。一首歌曲中,更多的时候是多种呼吸的结合。比如歌曲《草原之夜》开头中,不难感受出在这句中就可以用到缓吸缓呼、急吸缓呼的呼吸感觉,通过不同的呼吸方法,把歌曲诠释得更加细腻深沉,让草原的恬静、亲切唱到人们的心里,好像徐徐的暖风使人陶醉,散发出草原的芬芳。在群众合唱中更能集中体现气息的多种运用给我们带来的整体统一的音乐体验。合唱歌曲《追寻》引子部分,四个声部主要运用缓吸缓呼的方法,女高声部和谐的轻声演唱像革命的火种由远及近,后面三个声部逐渐加入仿若星星之火,随着气息量的增加让合唱声音逐渐饱满,再加上丰富的和声、气息的逐渐推动让声音的感觉更加恢宏,好像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拨动人心。可以感受出气息的运用在这段中的控制要求很高,首先四个声部的气息控制要求和声音的状态是不同的,比如女高声部作为核心声部如何引出其他声部、如何保持声部的音色特点,如何不被其他声部“吃掉”,气口怎样设计,怎样在保持声部特点的时候挖掘和其他声部的共性,以便更好地融入整体声音效果、怎样表现歌曲的情感。这些都是排练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随着训练的深入,合唱中的各种技巧也逐渐熟练。
群众合唱是综合性的统一,比如孟卫东编曲的河北民歌《回娘家》,曾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我特别喜欢,歌曲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仿佛一幅小媳妇回娘家的画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开头部分以欢快的曲调表现喜悦的心情,大幅度的声音变化,让音乐形象更加活泼跳动、生动鲜明,四个声部统一的呼吸感觉、统一的声音力度变化让听众很受感染,仿佛把自己带到演唱情绪中,感觉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随着音符在跳动。独特的声部层次清晰可闻,和谐的音色组合给人完美的听觉感受,合唱过程中的鸡鸭模仿表演让人感觉轻松、诙谐有趣,使演唱者的情绪和歌曲的风格高度统一,整首合唱各声部气息控制非常统一,音色组合实现了统一中有着各自声部的声音特点,这首合唱曲综合技巧要求高,有着非常典型的传统的民族合唱风格,受到很多合唱者和合唱团队的喜欢。
群众合唱有着非常广泛的传播基础,能够更好地推动艺术普及,尽管当下在最基层的群众性的合唱组织中总会有这样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团队组织管理难度大,特别是一些自发组织的合唱团体存在培训场所不固定甚至条件达不到需求、辅导教师教学水平有限,甚至流动性过大,出现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断层、团队成员不固定,基础不一、保障资金短缺等等一系列问题,但在国家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高度协调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能看到群众合唱团队的身影。就专业训练来说,说难有时也不难,因为每个人都有条件学习,但更多的情况下还是很需要技巧和时间的,因为群众合唱是声音综合性的练习、需要多种技术的组合、必须具有高度的审美分辨能力和超强的纠错能力、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时间磨炼等。笔者在群众合唱教学训练实践中,最初经历过很多不成功,多年的失败总结了些许经验和感受,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和漏失,但作为一个从事群众文艺的工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把心中的美好唱给别人,也希望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合唱爱好者和更高水准的合唱团体,来推动、促进群众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一文化使命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参考文献
[1][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1.
[2]温可铮.歌唱的呼吸[J].音乐艺术,1984,(02).
[3]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64.
[4]赵璐.中国古代歌唱气息技术理论特征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