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间石雕艺术渊源已久,其中蕴藏着丰厚的乡土文化。在大力推进乡村美育发展的当下,传承和推广民间石雕艺术不失为创新乡村美育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民间石雕艺术的审美特征、美学内涵、创作规律以及推广策略对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中的审美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民间石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以石为美
自古以来,石材的天然属性在审美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第一,关注石材的纹理。通过天然形成的纹理,工匠能够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层次感的艺术作品。这些纹理既是大自然的馈赠,又是民间石雕艺术的灵感之源。第二,研究石材的色彩。天然石材的色泽十分丰富,这种天然的色彩变化赋予了石雕作品生动的表现力。民间玉雕中的巧色技巧就是根据自然石色的特点顺势造型,实现形色统一。通过对天然色彩的运用,工匠能够在作品中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第三,突出石材的形态。不同种类的石材拥有独特的形状和质地,这种多样性为工匠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通过保留石材本身的形态,以不同石形为美,石雕能够呈现出一种原始美,出现很多奇石艺术。
(二)以形为美
形美在于工巧。工巧强调了工匠对石材雕刻的精湛技巧,要求工匠对石材纹理保持敏感,通过巧妙的雕刻手法展现出石材的独特美感。工匠需要先对石材形态有独到把握,使石雕作品在结构上具备稳重感,而后要更加注重石材形态的细节处理,对石材表面进行微妙雕琢、镂空和立体构造,赋予作品更加精致和独特的形态特征,同时表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这一审美特征中蕴含的理念为中国民间石雕审美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形成了独特而精致的审美表达。
(三)以意为美
意美在于造境。乡村是中国民间石雕的主要产地,对石雕艺术意境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乡村作为一个传统的集体,承载着乡土、乡音、乡情,其文化具有群众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这种地域性文化不仅是乡村美育的重要内容,还决定着乡村工匠的审美和雕刻技巧。而意境塑造与造境技法的细致运用是民间石雕艺术表达的关键。意境追求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与生命的整体性,对工匠在通过创造意境来传递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意境以整体统一为核心,工匠还应重视对石雕作品布局、陈设和环境的设计。工匠需置于社会中去审视自身艺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创造出能引起观者共鸣的情境。形的取舍取决于工匠日积月累的形态训练和舍形取神的独到眼光,而意境的趣味则在于工匠挣脱外物束缚,远离为表达而表达的思想禁锢,寻求返璞归真的生命感悟。这种巧妙的造境技法使石雕作品不仅能在静态形态上令人惊艳,还能在整体情境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民间石雕艺术的美学内涵
(一)老子美学
老子美学的核心观点是“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这一美学观念深入民间石雕艺术中,并不断发展。“无为而治”,即通过充分理解石材的本质,常以简约、自然的形式创作,使其自然属性得以最大程度展现,避免过多雕琢和矫饰。这一观点体现在工匠对石雕作品的雕刻风格上,强调保留自然之美,使作品更贴近自然的状态。
源于“道法自然”的石雕艺术则要求工匠一方面顺应石材的天然属性,使石雕作品在审美上体现出一种与宇宙规律和谐相融的特质,另一方面让石雕作品呈现出自然的丰富形态,凸显自然的多样性和生命变化的重要性。
(二)生命美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既是个体又是整体,既是动态又是静态。生命与生态有一定的联系。生态强调整体平衡,以大局为主,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生态,如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等。生命是整体与部分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因此生命性注重辩证统一。
民间石雕艺术的生命性表达主要体现在自然元素、生命循环以及生命力的融入等方面。有些作品中工匠通过雕刻自然元素,如植物、动物等,可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有些作品呈现生命的循环过程,通过形象的设计和布局,展现生命的起源、成长、衰老和再生;有些作品将生命张力和形式张力融合,关注生命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内在联系。此外,有些工匠会在石雕作品中传达对生态平衡的思考与关注,以使观者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生命美学中的责任与关怀。
(三)礼乐美学
礼乐美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礼乐美学中包含社会性和自然性。部分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也能体现礼乐美学的特征,其中有的运用古典礼乐文化元素,包括传统器乐、舞蹈、礼仪等,以弘扬传统礼乐文化;有的将礼乐的秩序美具象化,体现礼制之序与乐之和的原则,通过作品的排列组合和细节雕刻,呈现出传统礼乐中所倡导的秩序井然与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在石雕艺术中,工匠充分运用形态和线条展现礼乐美学中的韵律美,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乐感”。以线取韵,以形取律,传递出一种传统音律的美感。不仅如此,工匠有时还会在石材造型上体现出仪式感和庄严感。
三、民间石雕艺术的创作规律
(一)循石造型
循石造型简而言之就是以石形为主,技巧为辅,雕成形态。其首要考虑的是合理选用石材,充分运用石材的质感。不同类型的石材具有独特的纹理、颜色和硬度,工匠应根据作品的主题和表达需求选择合适的石材,使作品更好地表达创作意图。一方面,工匠要尊重石材的自然形态。通过细致观察石材的天然纹理、形状,工匠在创作中可以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和自然美。另一方面,工匠要充分利用石材的特性,如硬度、可塑性等。在充分尊重并利用石材天然条件的基础上,工匠再施以巧妙的雕刻和塑造,可以凸显石材的独特性质,实现对石材形态的深度剖析和表达。
在循石造型中,工匠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雕刻技艺和手法,实现对石材的精细处理和深度表达,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此外,在循石造型中,传统雕刻技法与现代创新需求的融合也十分关键。工匠应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勇于尝试并不断创新新的手法和理念,推动石雕技艺的不断发展。
(二)摹石塑形
摹石塑形是以柔软的材质为创作材料,又以不同石材为模仿对象,将形态融于石材肌理中,使其远有形而近似石。摹石塑形的关键是对自然石材进行深入而准确、细致的观察。工匠需要仔细观察石材的形态、纹理、色彩等特征,以便准确捕捉并形象模拟自然石材的外观。这样的模仿表达不仅尊重石材的原貌,还注入了工匠对自然之美的理解。
鉴于摹石塑形是在模仿自然石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运用巧妙的雕刻手段和创新的表达方式,工匠能够在模仿中赋予作品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从而形成具有工匠独特标志的艺术品。在摹石塑形的过程中,工匠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类型、颜色或质地的石材,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更丰富的表达效果,丰富作品的层次感,还可以为摹写过程中工匠的创意提供更多可能性。如今的民间石雕艺术已经逐渐开始融入现代审美理念,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摹石塑形既能保留传统的技术魅力,又能满足当代观众对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三)以石为形
以石为形,顾名思义就是不变石形,将石材与其他材料融合成形。不变石形的前提是工匠需保持石材的本质。这包括充分呈现石材的质地、颜色、纹理等特征,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石雕艺术语言的纯粹之美。然后,工匠再考虑将石材与其他材料巧妙融合,如金属、玻璃、木材等。通过将石材与多种材质进行结合,工匠能够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层次和表达方式,这既体现了传统民间石雕技法的魅力,又能呈现当代艺术的新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十分重视材料的对比与统一,石雕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与木雕结合。木材质地柔软、有韧性,建筑木雕往往被雕刻得繁缛且富有动感;石材稳重而坚硬,因此石雕多以浮雕居多,呈现出静态,其与木雕搭配可形成动静结合、柔刚并济的效果。同时,工匠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的特色,如石头的色泽、木材的纹理等进行创作。通过结合其他材料的独有属性,石雕作品可以更具丰富性和层次感。通过巧妙地组合和运用多种材质,工匠可以突破传统石雕的表达方式,实现更具创新性、更引人入胜的艺术呈现。
四、民间石雕艺术的推广策略
(一)民间石雕工艺的活态化
民间石雕工艺的活态化是指在保护民间石雕艺术的基础上,以不同形式在社会人群中对其进行弘扬,促进其传承。这可以作为民间石雕工艺发展的重要方法。
在乡村美育的推动下,民间石雕工艺活态化的实现途径日益丰富,如可以建立石雕工艺培训基地,为石雕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非遗传承等形式,增加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对民间石雕工艺的了解,进一步壮大民间石雕艺术传承的队伍。
随着现代化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石雕工艺中合理利用数字技术已成为当下的趋势。工匠可以通过数字软件和雕刻设备完成一些简易的石雕工艺操作。
除了技术创新外,石雕工艺还需要在创作主题上注重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关联,使主题更贴近当代审美和需求。通过石雕工艺技术和创作主题的与时俱进,民间石雕工艺活态化也能逐步实现。
(二)提高民间石雕艺术的开放程度
如今,民间石雕艺术的公众关注度还有待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程度不够高。而民间石雕作品进入公众视野,不仅能提高作品的关注度,还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可以设立石雕工作坊,鼓励石雕非遗传承人、民间石雕从业者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参与,以让人们亲身体验民间石雕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促进民间石雕艺术的公共交流与互动,增进公众对民间石雕艺术的了解。同时,还可以大力推动艺术家驻地计划,邀请国内外石雕艺术家在民间石雕工艺之乡或民间石雕企业驻留,并进行民间石雕工艺技能培训。此外,还可以政府和艺术机构为主导,结合民间石雕相关企业、非遗传承人、专业院校共同搭建石雕艺术平台,定期组织策划民间石雕主题展览和比赛,让民间艺人、高校学生、石雕艺术爱好者等都参与其中,这不仅为传统民间石雕艺术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还为民间石雕艺术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打破公众对中国民间石雕艺术固化、陈旧的认知。
当下,从事民间石雕艺术的人员数量总体较少,主要是非遗传承人和石雕工匠,其中石雕工匠占多数。因此,在民间石雕艺术开放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民间石雕工匠的培养,加强对石雕工匠职业技能培训和支持,为杰出的石雕工匠提供创作资金和空间,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民间石雕工艺,还有助于激励工艺创新。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石雕工匠的专业素养,还应加强与专业院校、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的合作,鼓励石雕工匠不断进修、学习和交流,以提高自身审美素养、开阔艺术视野。
中国民间石雕艺术对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石雕文化、发展乡村美育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推广中国民间石雕艺术审美文化为目标,从民间石雕艺术的审美特征、美学内涵、创作规律、推广策略展开讨论,以期丰富中国当代石雕艺术创作的思路,提高公众对中国民间石雕艺术的关注度。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