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全国教育信息OO3000字_全国教育信息毕业OO范文模板 导读:在全国教育信息OO3000字_全国教育信息OO撰写的过程当中,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吧,而学习写好一篇优秀的OO也是大家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一项必备技能之一。本OO分类为信息教育O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全国教育信息OO3000字_全国教育信息OO范文供大家参考。

  全国教育信息OO3000字(一):安徽教育信息化跻身全国前列OO     在OOO2018年编制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七位,教学应用水平连续两年排在全国第一位。2018年5月,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中,OOO副总理OOO、OOO部长OOO莅临安徽展厅考察,对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做法及成效予以高度评价。     立足省情抓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发展     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安徽强化省级统筹,明确职责分工,整合各级力量,推动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效、有序实施与整体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思路。安徽省OO颁发《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OO落实自身教育信息化责任主体,对教育信息化实施战略统筹。省教育厅、省发展和OO委员会、省财政厅等五部门联合实施《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目的、主体、对象、内容、办法等,从更高层面推进信息化融合,确定省、市、县(区)、校各自职责和任务。各市、县(区)和学校组织编制本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并负责层层落实到位。     明确工作方向,突出重点先行。针对安徽农村学校和学生占比较大,农村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短板”的省情,坚持以促进教育均衡与公平为目标,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放在基础教育,工作重点落实在农村中小学,予以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倾斜。近三年来,全省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53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资金占七成;省级财政拨付1.5亿多元专款用于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实现教学点全覆盖。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增强了教育信息化兜底线、保基本、促公平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全省教育的优质均衡。     创新模式抓建设提升信息化基础环境支撑能力     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在两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激发市场的资源配置活力,以“所有权、监管权、应用权在教育,建维事务在企业”的原则,采取OO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省教育厅提出应用服务需求和过程监管,企业实施建设和技术托管,保证建设与应用效果。建立政企共建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例会制度、周报制度、巡查制度,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测机构进行评估检查,确保平台各项服务的安全、高效运行。省教育厅相继制定了协同建设信息化平台促进互联共享、平台服务内容与建设规划、平台开发API接口规范等指导文件,构建省、市、县、校四级互联互通的教育云服务体系。     创新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式。要求各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三通”工程,同时省里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改薄项目等方面对各地进行政策指导和支持,各地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有了很大提升。截至2018年6月,全省中小学宽带接入率100%、班级多媒体覆盖率99.3%、生机比7.80∶1、师机比0.88∶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     创新资金筹措方式。依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确定了省、市、县分级分类负担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资金。其中,省级两平台的基础环境建设和管理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资金由省级统筹承担,通过OO采购集中建设;两平台系统集成、平台出口带宽和资源建设资金由市、县按因素分比例从学校公用经费和教育事业费中解决。据此,安徽统筹一亿多元用于数据中心和两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     创新资源汇聚模式。安徽每年投入几千万元资金购置资源,2016年通过OO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了“教学素材库”“互动式数字教材”等五个资源包的建设任务。对于特色化精品资源,建立评估准入机制,搭建资源OO,由师生自主选择有偿使用。对于本地原创资源,通过各种教研、评选活动,汇聚省内优质教学资源,增强了资源的适切性、有效性、可选择性和多样性。截至2018年6月底,资源平台保有量达160TB。累计上传资源2348万余条,下载资源2533万余次,访问量突破2.4亿人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OO生对各类优质数字资源的应用需求。     强化实践抓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有效促进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在教师空间推出自主研发的“我的教研组”活动栏目,展示网络教研、学习的随时可行、跨越时空、互动留痕的功能,进一步突出平台和空间的资源汇聚、应用驱动、评价分析等三大功能。创新开展在线课堂常态化教学应用模式,为4900个教学点开了53.9万节课,涉及音乐、美术、英语等八个学科,总受益学生约为33万人。以活动的开展带动学校应用,依托省级资源平台,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一师一优课”、OOOO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活动,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与普及,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2014年~2015年,安徽教师获部级优课数位列全国第四;2015年~2016年,安徽教师优课的晒课数和部级优课数均列全国第二,获优秀组织奖;2017年,安徽晒课教师数、晒课数、晒课实录数,均位居全国第一。     不断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安徽在部署11个国家系统时,新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监测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汇聚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并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促进各级OOO门和中小学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充分利用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义务教育控制和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控辍保学指导意见等措施,为教育领域“放管服”提供支撑。     持续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通过现场培训和OO会议等形式,先后举办多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专题培训会,对各市、县(区)OOO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处室和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小学所有校长计1.6万人进行了全员培训;积极开展在线课堂、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师应用能力提升、OOOO网络研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专题培训,采用远程和集中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近三年来培训中小学教师共49.8万多人。     推进智慧学校建设。在“三通两平台”等设施环境整体提升基础上,下移工作重心,主抓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应用,优先发展农村智慧学校建设,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5+2”智慧学校建设框架;召开智慧学校建设现场推进会,遴选了364所学校作为智慧学校示范校、实验校,确定金寨县为智慧学校建设示范县,并结合新课改、新OO要求同步推进全省普通高中智慧学校建设。     着眼管理建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建立教育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省教育厅成立了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安徽省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构建省、市、县(区)、校四级联动的信息化综合管控体系,全面提高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徽教育数据中心安全保障体系,利用专業的VPN系统与防护软硬件系统,建立上下贯通的信息安全一体化整套防护体系,营造全省教育系统安全、绿色、稳定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每年度召开全省教育网络管理暨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会议,着力提高各级OOO门和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水平。     建立运维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信息化设备正常使用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提高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应用水平,使其充分发挥效益,编制印发《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社会化外包和自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保障学校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安徽省基础教育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规范(试行)》融入《安徽省中小学校信息化基本标准》中,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筑牢坚实基础。     全国教育信息毕业OO范文模板(二):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特征分析:智慧教育发展的视角OO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朝着智慧教育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智慧教育发展的视角对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者收集整理了35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及54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的资料,通过专家评价法和内容分析法深入分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智慧课堂建设三方面特征。研究发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地区人均GDP和区域人均教育投入有很强的正相关,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区域人口流入有一定的相关性。超过三成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智慧教育先行军;东西部学校在创客空间、智慧实验室和小组合作研创型智慧课堂建设上差异较为明显;大多数示范校对以习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不足。从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的梳理分析可以明显看到当前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智慧课堂更加支持精准教学;智慧教师的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校园管理更加致力于精致文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特征分析;智慧课堂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OO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OO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自2003年在《OOO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后,国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2015年以来,国家OO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近,OOOOOO在2015年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我国需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二、相关研究现状     生活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几乎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信息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投入教育信息化预算、对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学者们也开展了许多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类是对教育信息化的调查研究。有的学者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宏观调查,如祝智庭从技术设计应用和理论创新研究两个方面关注了国际10项前沿问题和国内10项前沿问题的教育信息化新发展。熊才平通过分析2013年度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期刊文献,得出国内教育技术研究的七个热点和仍需解决的三个问题。焦建利等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回顾,并对“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系列文章的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过程进行了介绍。     第二类是对教育信息化的专题研究,例如教育信息化应用效果、推广策略等。Capuk基于文献讨论了一些关于例如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建议和方法。Suryawanshi和Narkhede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等教育中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十个影响因素:资金和高层的支持、学生教职工等的参与、制度文化、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来自研究所的培训、社会的广泛关注、学生教职工的动力、OO的严格监管、教育机构的采购实践和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开发活动。     第三类则是对教育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案例研究。较为典型的是Sanchez等人以智利和韩国的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线索为个案,从教育制度结构、教育信息化实施的国家组织、文化特征、信息通信技术政策的制定与政策和课程的有效整合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XiaLiu从信息化在学前教育中的获取和使用fICT政策和项目、设施的建立和教师在教室中如何使用ICT进行教学)、学龄前儿童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对学习者的影响)和教师与教育信息化(教师对ICT使用、教师ICT能力的获得和培养的观点和态度)三方面对学前教育信息化应用进行了审查,比较研究了希腊和中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杨宗凯结合OOO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对比分析了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熊才平则对台州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其发展失衡的原因,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策略。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收集整理了评选中的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河南、湖北、陕西、四川、云南9个省份35个区域(陕西省只上报3个区域)及54所学校的文本材料。对于在编码过程中文本材料并无提及的信息,通过浏览查阅网络学校主页、官方新闻动态、已发表的各类期刊文章等方式查找关键词、关键句来补充完善文本信息。同时,在分析中涉及到的国民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人口流入等一系列数据,则是通过查找统计年鉴、教育统计年鉴等得出的。例如,201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国家OOO编纂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的“国民经济核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指数”指标;2014年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的“教育-教育经费情况”指标;2014年地区人口数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的“人口-分地区年末人口数”指标;每个省的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口流入等数据则来源于2015年各省市OOO编纂的统计年鉴,如由北京市OOO国家OOO北京调查总队编制的《北京统计年鉴》。     (二)分析方法     在对典型示范区域和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打分时,每所学校和每个区域都按照理念与方向、规划与措施、成效与示范和特色与创新等维度打分评选。每省有6所学校和4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分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同专家对不同省份的学校和区域的分数不具有比较意义。     在对典型示范区域进行分析时,笔者选取的样本范围涵盖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其分别是代表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和上海市、代表中部地区的陕西省和河南省和代表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和云南省。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是由同一组专家对这6个省的23个区域进行背对背打分,取均值得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是同一组专家对不同区域打分的均值,这6个省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是有排序意义的。     四、特征分析     (一)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特征分析     在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地区人均GDP、人均教育经费投入的关系时,从散点图的多项式拟合趋势线可以看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地区人均GDP和区域人均教育投入有很强的正相关(如图2所示)(本文作者说明: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评审专家们依据送报材料经过综合评判给出的分值,低端84.42分,高端89.92分),与地方公共财政收人和区域人口流入有一定的相关性。上海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最高,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也最高。江苏和云南都在多项式拟合趋势线的上方,这说明其教育经费投入产生教育信息化效益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特征分析     通过对各典型学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1.超过三成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智慧教育先行军     在本次分析的54所样本校中,以竹溪县城关初级中学为代表的19所原来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因为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带头“吃螃蟹”以赶超强者的“机会主义者”,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成绩、师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校的竞争力有了一定的飞跃。而以石景山区实验小学为代表的25所学校是信息化建设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在自身校园建设较为优秀的基础上,超越自我进行了本体OO,让信息化给学校建设增添了新的生机。其余10所学校由于资料不全而无法深入考证。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学校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或拥有OO、企业扶持的社会资本力量,或与高校、企业进行合作,拥有了技术力量的支持,在加上教育工作者们的教育创新实践,促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     2.东西部学校在创客空间和智慧实验室的建设上差异较为明显     在本次分析的54所样本学校中,22N学校使用了智慧终端,22所学校建立了智慧教室,21所学校开展了智慧校园的建设,6所学校设立了智慧实验室,8所學校布置了创客空间,49所学校应用了智慧教育云。从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的应用来看,智慧教育的概念得到了普遍使用。     3.大多数示范学校对以习材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重视不足     学习资源媒体形式的突破,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空间。电子课本、仿真技术、3D全息影像等一系列资源的建设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本次调查依照资源结构的异同进行分类,分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材、以工具和练习为中心的习材和以创造的素材为中心的创材这三类资源。调查分析发现,仅有4%的学校提到了习材。通过后期的数据分析,较低的习材拥有量原因大致可归为学校对习材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忽视,也说明如何切实有效地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还需要大量的实践。     4.东西部学校在小组合作研创型智慧课堂的建设上差异较为明显     通过分析各校智慧教学的特征,可以看到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生态化的智慧课堂,其发展趋势从侧重于内容传递的“以内容为主”转变成了体验与实践的“以做为主”,从指导性导航演化成了自主导航(如下页图4所示)。传统的教学更注重老师指导和内容授递,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以体验与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较为忽视。如下页图4所示,35所学校应用了以“内容授递一指导性导航”为主的教学方式;10所学校将学习的决定权交予学习者,运用了“内容授递一自主导航”的研习方式;9所学校在技术和专家的支持下应用习材进行体验与实践,其中有2所学校结合校本课程等创材,进行了以练习驱动的教学;19所学校则更侧重于项目合作,以自主为导航进行体验与实践。指导性导航从老师为指导者,扩展到机器和软件对学习过程进行精准的控制。传统的以精准教学为特征的智慧教学慢慢融合研习、项目合作和练习驱动等多种教学生态。多模态的教学生态使学生可以达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级认知层次目标,学材、习材、创材等各种资源在智慧教学生态中也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使用情境。     在54所个案学校中,仅有8个课堂开展了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缺乏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的深度应用。在开展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的学校中,东部地区占50%;在进行个人自主适性学习的学校中,东部地区占50%(如下页图5所示)。东部在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和个人自主适性学习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从地区分布的对比中,东中西部智慧课堂建设的创新着力点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更侧重于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和个人自主适性学习,中部地区较为重视个人自主适性学习,西部地区更关注于班级差异化教学。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的教学目标所带来的。差异化教学关注班级中个体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能力不同的学习者给予差异化的教学,以达到因材施教、人人皆学有所成的效果。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则可以使学习者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创新研究,以培养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应用能力,使学习者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进一步。个人自主适性学习根据个人的不同特质,结合个人的兴趣,进行自主适性学习,使得个人特长知能得到提升。     五、讨论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智慧教育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智慧教学建设奠定基础。在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学生运用各类智慧学习包和电子教材进行学习。学校创办的智慧实验室和创客空间也为学生个性化发展、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保障。其次,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和对智慧教学建设的完善。通过对学材、习材和创材的开发,学习者能够熟练掌握知识点和技能,利用学材进行微课助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OO人格;使用习材“以评促学”,强化自己的不足;运用个性化、创新型的各类创材提高其综合能力。最后,智慧课堂将融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运用各类学科工具或平台助力课堂教学,将思维教学渗透到教学全过程,OO课堂教学结构,如图6所示。     为了培养善于学习、协作、沟通、创造、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人才,建设智慧终端、智慧教育云等一系列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个人自主适性学习等一系列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促进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和培养个人特长知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智慧教育发展的视角,从智慧教育发展的脉络对现阶段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校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前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智慧课堂更加支持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是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实施智慧教育的目标。有些学校已经在OO的支持和企业、高校的协助下进行了精准教学的探索,例如浚县科达中学,它是所有样本学校中唯一一所民办学校,通过精准教学的实施使校园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基于学生反馈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决策,对问答进行及时反馈,通过可视化的结构启发学生的思维,更深层次地进行价值导向的引导和思维的提升训练。同时,同伴互助的形式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学习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在智慧教学课堂中,传统的以精准教学为特征的智慧教学慢慢转向以研习、项目合作和练习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生态并存。在教学课堂的创新着力点上,东中西三个地区的样本学校在个体自主适性学习上差异最为明显,学校比例达到3:2:1;在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上,西部和中部地区差异不大;在班级差异化教学上,三者差异不明显。     (二)“智慧教师”的精细角色分工越来越明显     精准教学会带来精细的教学,这会使得教师在各个教学阶段的角色得到进一步的精细分工。当前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中有专门备课的教学设计师,有开发教学资源的资源开发师,有辅助网络授课的助教,还有负责网络授课和课堂互动的主讲教师等。有些学校已经依据教学的整体流程,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分工,从而形成拥有敏锐学习洞察力以不断发现教学和学习问题的教学测评师、拥有课堂调和力以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学设计师、拥有教学展现力以实施教学方案的教学活动师及细心负责的教学OO师。教师可以一个人担任多种角色,同一种角色也可能由多个人去担任。例如湖北咸宁市咸安区通过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和专递课堂等形式,使中心校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师和活动师,农村教师作为教学的OO师,使薄弱学校和农村教学点的学习者能享受到中心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师生得以共同成长。随着智慧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多成为指导学生、启发学生的“教练”。精细分工是智慧教育在达到精准教学后需要不断努力的一个层次。     (三)校园管理更加致力于精致文化     精致文化是智慧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注重于思维的教学和价值的导向。学校文化具体包含了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环境文化规划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而精致文化的建设能为培养新一代人才在思想和精神的层面提供校园文化养料。调查样本中有的学校把创客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将信息课重构,整合艺术类和综合类的拓展课程,建设了创客教育课程树(如图7所示),将课程以清晰的路径,依据“基础-综合-具体实例”的规则进行有序编排。     为了建立精致的文化,教师在开发教材资源时建立起了通用的模板,把大树结成的果实作为项目符号来呼应“课程树”。在进行活动剪影和创客作品成果展示时使用大树来展现。“造起来”的口号被印刻在创客空间的墙壁、专用T恤上。大樹的绿色和果实的橙红色与创客空间、专用T恤、创客胸章、校本课程官方博客的颜色相对照。学校的校徽、校园布置等都将体现校园文化,教育信息化将实现学校办学宗旨、理念、核心价值观,印刻在校园中学习和生活的师生身上,使其成为一种价值观的导向,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环境的熏陶。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教育  信息  教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