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摘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以南京市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历史溯源、发展变迁以及在推动“两创”过程中的有益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茉莉花”文化在协调守正与创新、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满足群众需求和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挖文化资源、推动高质量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建议,推动“茉莉花”文化持续传承发展。
关键词:“茉莉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下,要实现地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六合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故有“民歌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六合区立足于社会现实,不断提升小城人文精神,积极阐释好“茉莉花”文化所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深入挖掘符合当代社会的新内涵、新形式及传播的新规律、新途径,使之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所需要、所接受的地域特色文化,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一、六合区推动“茉莉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
(一)“茉莉花”文化的历史溯源
六合“茉莉花”文化发源于传统民俗文化“六合民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在历史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历史面貌、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现流传存世的200多首,主要是劳作中歌唱的山歌号子和抒情寓意的民歌小调,既有江淮特色的《鲜花调》,又有淮海风格的《格登代》,还有诙谐风趣的《陪送调》。[1]在创作内容上大都来源于民间百姓的日常生活,例如《拉犁号子》《栽秧唱》《小小田四四方》《摘菱忙》等等反映的是农民田间劳作时的生动场景;《四季游春》(郊游)、《青殇扇》(元宵节放花灯)反映的是老百姓休闲娱乐、节庆习俗;《桃杏花儿开》《放牛曲子》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还有讲唱历史、记录时局的《五更调》《罗炳辉将军颂》,也有弘扬传统美德的《劝贤》《百字经》等等。由此,“六合民歌”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创新使其成为贴近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二)“茉莉花”文化的发展变迁
经考证《茉莉花》最开始创作于明代初期,由明代著名开国将领徐达所作,后经过中国民间艺人几百年来的心口相传,才得以流传至今。近现代以来,通过军旅作曲家何仿汇编整理创作了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从此,这首歌曲在中国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先后在香港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雅典奥运会闭幕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等重大场面上演出。2011年,六合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16年,以《鲜花调》为代表作的24首传统“六合民歌”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茉莉花”文化逐渐显性化并成为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
(三)“茉莉花”文化实现“两创”的当代实践
创造性转化是适当地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最大限度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显著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近年来,六合区着力通过显性化、品牌化、效益化,持续推动“茉莉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以显性化激发“茉莉花”文化内生力
通过出版《六合民歌集》展现“茉莉花”文化灿烂底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合民歌共经历过四次乡镇范围内的民歌普集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丰富发展民歌文化本体。1981年,《六合民歌集》正式出版,期间六合区文化馆馆长王凯组织搜集整理录音2000余首六合民歌,经筛选有66首山歌号子,50首民歌以及11首民间器乐曲编入歌集当中,建构了“茉莉花”作为一种本土民歌文化的主体内容。
通过舞台化实践推动“茉莉花”文化广泛传播。作为一种民间文化艺术,需要以靓丽的形象与观众见面,扩大民歌欣赏的审美性范围。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非遗传承人组织六合民歌队排练、会演,并对民歌进行不断创新,谱写紧跟时代潮流、兼具社会宣传教育意义的作品。进入新时代,六合民歌曾在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录制22档江苏民歌专题节目。近年来,六合区组建成立茉莉花艺术团,精心创作六合新民歌《茉莉家乡》、广播剧《追寻茉莉花》《六合民歌联唱》《花开有声》等文艺作品。特别是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组织原创民歌有奖征集活动,正式设立登记《鲜花调》传习所,通过民歌创作彰显“茉莉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2.以品牌化塑造“茉莉花”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六合区将“茉莉花”文化从原来的民歌文化延伸、融合至不同产业领域,在一二三产多领域广泛植入“茉莉花”文化符号,促进其与不同产业间的整体交融,将品牌优势做大做强。
自2002年起,先后举办10届茉莉花音乐文化旅游节、3届茉莉花音乐美食文化旅游节,在全国首开“以民歌经典办节”之先河。进入新时代,重点打造“六朵茉莉”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形成以“茉莉花”为中心的统一品牌标识,整合全区文旅资源,以文化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2014年,在《茉莉花》采风地金牛湖畔建立“茉莉花”史料馆,让更多人了解《茉莉花》历史、感悟《茉莉花》文化、传承《茉莉花》精神,推出了属于六合的“民歌新名片”。
2019年“茉莉六合”区域公共品牌正式公布。自创建以来,积极树立“天赋物美”品牌形象,运营公司以多元方式不断加强市场宣传和品牌推广,强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效能发挥,累计参与市场竞标斩获订单金额3.5亿元,带动全区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5亿元,农业龙头带动作用持续发挥,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同时,与江苏广电合作开展江苏广电直播农产品带货直播,总计带动区域内农产品直播带货77次,累计线上销售农产品超8万件,销售金额累计近590万。
3.以效益化延展“茉莉花”文化生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发展“茉莉花”文化必须以先进文化理念引领产业发展,服务市场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
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释放文化旅游新价值。利用“茉莉花”文化资源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区马鞍街道以茉莉花为支点,撬动辖区内丰富的文旅资源,将茉莉花种植等特色农业融入文旅发展。在“中华茉莉谷”产学研基地,通过实施茉莉花用品、食品、餐饮、旅游产业链战略布局,促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举办“四乡”文创产品设计比赛,鼓励企业参加中国(南京)文交会、江苏(南京)版博会等展览,深化文创开发与商业推广。2023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465.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9.82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2020年,在区文旅局的推动下六合茉莉花艺术团成立,吸纳了涵盖器乐、曲艺、声乐、舞蹈四大类50余位志愿者,常年广泛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作为江苏省唯一的文化传播和旅游服务专项推报项目在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奖,其创作的《茉莉家乡》获江苏省公共文化“五星工程奖”。区金牛湖小学打造“茉莉花”民乐特色课程,通过校园精神意象、民歌展演、校本教材编订与课程教授等“显隐结合”的文化建设工作,将“茉莉花”文化沉浸于学校教育之中,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印记之中。全方位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馆,其中《茉莉花》史料馆每年接待参观人次万人以上,其中青少年达三千人次以上,成为学校、学术团体、游客参观、学习、交流、调研的教育基地。
二、“茉莉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推进“茉莉花”文化“两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亟待破解。主要表现为:
(一)在挖掘自身价值中难以协调守正与创新的平衡问题
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过度创新可能导致文化失去传统特色,而过于保守则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回归“茉莉花”民歌本身,存在有些群众深受眼花缭乱的“现代文化”吸引而与本土固有的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现实情境。例如,六合民歌传承人张德勤坚持保留民歌的“乡土韵味”,但有些人认为这种“土歌子”的民间艺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的青睐,从而造成文化处在社会边缘的“失语”境地,难以守好文化的原有风貌。同时,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民歌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民歌的兴趣和传承意愿不高,导致民歌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例如,从六合民歌队的年龄组成上来看,绝大多数成员都已60岁以上,最年轻的一位是一名30多岁的琴行音乐老师。同时,具有市级传承人头衔的也逐年减少(有的已病逝),这就导致文化传承力量的弱化,从而影响传承的创新性发展。
(二)“茉莉花”文化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问题
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如何进一步将“茉莉花”文化品牌与产业发展更好地融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例如,“茉莉花”品牌文化融合发展涉及多个条口部门,但目前工作联动机制不够健全,临时性、应急性的办法多,常态化、长效化的举措相对较少,品牌建设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品牌建设的整体合力还未形成。同时,以“茉莉花”品牌为核心,培育形成的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产业融合度不深,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衔接不够顺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相对较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产品比较缺乏,需要加大对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
(三)群众文化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问题
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样化的特征,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如何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和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茉莉花”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各街道举办的“小打小闹”活动比较多,“大声势、有影响”的活动相对较少,品牌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关联性和活化性程度不高;同时,对人民群众的普适教育价值不充分,在教育形式上不够丰富,在传播载体运用上较为单一,难以有效吸引和感染群众,激发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三、推动“茉莉花”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在推动“茉莉花”文化“两创”的过程中,要着力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茉莉花”文化潜在价值,加强形象打造、载体建设、体系打造和宣传推广,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成果。
(一)深入挖掘“茉莉花”文化资源,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
要加强对“茉莉花”文化的研究、传承和挖掘,将之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要结合地区情况积极制定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措施意见,从保护主体、品牌打造、产业集群、主题活动、队伍建设、项目管理、目标分解、激励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细化,形成可参考、可落地的政策文件进行贯彻落实。例如,要充分依托区文化馆、非遗传承保护基地等载体,形成项目、传承人、保护基地“三位一体”传承保护机制,建立保护单位、传承人、专家、社会力量“四力融合”保护模式;要设立“茉莉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设施建设、品牌打造、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和文创开发等;要将从事传统文化传承的艺人、工匠等纳入乡土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多措并举为“茉莉花”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动高质量“茉莉花”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将“茉莉花”品牌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在项目资源开发、景区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产品业态创新等方面,充分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市场潜力,释放文化旅游新价值。[3]例如,近来,该地区着力打造“茉莉画乡食全石美”品牌IP,将“茉莉花”文化与其他地域特色文化有机融合,在全国“村晚”、文创产品设计比赛,中国(南京)文交会、江苏(南京)版博会等展览中持续亮相。同时,要推动茉莉花音乐文化旅游节恢复举办,通过央媒及省市主流媒体宣传,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作用,不断提升“茉莉花”文化影响力传播力。
(三)着力构建“茉莉花”文化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要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载体建设方面,加快推进区博物馆、茉莉花大剧院建成开放,形成以图、文、博、院等场馆为主的多元化文艺创作、文化创意、展示交流平台载体。街镇和部门应因地制宜搭建提升“茉莉花”品牌展示载体,推动品牌形象化、外在化,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在博物馆中积极打造包含“茉莉花”文化在内的本地特色文化分馆。茉莉花大剧院开放后,能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金牛湖旅游度假区作为“茉莉花”歌曲采风地,可以充分发挥属地优势,加强“茉莉花”文化元素与村落、景点、民宿等有机融合,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创意基地。争取在园区打造茉莉花音乐广场,提升茉莉花史料馆规模品质。同时,在全区要打造一批集文化传承、体验、旅游、教育、培训于一体的“最美文化空间”“最美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智能调度和精准供给。
综上所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需要长期坚持的实践探索过程,需要我们从挖掘文化自身价值、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文洁.传承人的文化选择——六合民歌在学校、社会教育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22.6.13.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3年Z1期,2023.9.15.
[3]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话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N].南京日报,2023年11月1日第A10版.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本文标签: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