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摘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为根本目的。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备受关注,文章就从这一课题入手,探究一线教师如何应对本次改革。文章以人音版教材为样本,阐述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小学阶段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启发。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标;教学改革
新课标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小学音乐教学应当侧重学生的品格塑造,以德育为基础,利用音乐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人才。音乐教学期间除了关注学生个人音乐技能之外还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以及审美情趣等能力,确保学生在音乐学习期间享受更多的美感。此外,教学活动期间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可以借助团队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小学音乐教学改革需要围绕音乐核心素养开展,确保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满足新时代下的要求。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优化方向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学校教育期间需要坚持德育优先的原则,强调素质为导向,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应当将课程和学生兴趣相结合,选择旋律更优美、对外表现力更强的作品开展教学活动,积极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学习期间获得足够的教学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1]此外,小学音乐课程需要重视艺术特色的表现能力,设计音乐课程的时候需要强调还原音乐作品的本身魅力,通过著名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课堂上,教师需要借助音乐沟通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心理共鸣达到德育的效果。因此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课程需要引进更多创新元素,积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优化课堂环境,保证教学质量。
(一)小学音乐课程优化的审美性
小学音乐教学期间,审美性指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和鉴赏能力,借助充满艺术性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熟悉程度,激发学生情感层面和音乐作品的共鸣。新课标背景下,素质是教学的新导向,因此音乐教学期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和艺术表现三个核心素养。而审美性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2]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需要选择旋律优美、表现能力强的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教学期间以优美的旋律和充满艺术性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以及理解音乐作品中的美,引导学生对音乐内在结构和对外演绎手法的了解程度。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力。小学音乐教学期间需要将审美感知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培训任务。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音乐修养、情感态度、审美观等方面的影响,以音乐教学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一线教师在设计音乐课程之前需要准备丰富的材料,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体裁,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材料引导学生感知音乐内在的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演奏、唱歌等活动,增加学生对音乐美的体验度,提高他们的亲身体验,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强调学生的审美感知水平。
(二)小学音乐课程优化的情境性
小学音乐教学期间,情境性指的是教学活动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境相互结合,打造更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带动学生积极学习陌生的音乐知识,保证学生全身心沉浸到音乐作品中,以此丰富学生情感层面的体验。
小学音乐教学期间可以借助情景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陌生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感丰富度,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音乐的美。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阅读新课改的要求,侧重音乐课程的情境性特征,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解读音乐作品,将学生和音乐内在的情感相互关联,引起学生情感层面的共鸣,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三)小学音乐课程优化的实践性
小学音乐课程设计期间,实践性指的是组织学生亲身体验音乐魅力,并且在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完成课标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等。[3]
为了增加学生和音乐殿堂的接触机会,一线教师需要积极组织班级内的唱歌和舞蹈等活动。教师亲力亲为,带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并且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学生接触操作环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演奏能力、感知能力等。同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各种音乐技巧。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认可学生提出的新想法,以此激发学生在音乐海洋中自主探索的能力。新课改要求音乐教育侧重实践性,一线教师需要为学生塑造真实的操作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习惯。小学音乐课程优化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自主体验音乐的快乐,并且从音乐学习中获得满足感。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非常重要,可以为学生未来艺术道路发展提供基础。
二、实现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路径
(一)将新知识放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按照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教学期间导入新知识可以通过音乐鉴赏活动实现。这种教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一线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教学的实际内容,选择艺术性强、教育意义大的音乐作品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期间选择的音乐作品可以是经典类或者是流行类作品,也可以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小学音乐教学期间不能忽视多媒体的教学价值。一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作品,学生聆听、分析并且感悟音乐作品中的内在情感,理解音乐本身的艺术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提问、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音乐作品展开思考和讨论,并且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鉴赏期间,教师也可以积极收集学生相关的音乐素材,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需要借助课堂环境加深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具体来说,教师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添加互动性活动,通过互动提高学生感知音乐内在美的能力,确保学生了解音乐本身特征,或者是组织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模仿音乐作品创作新的音乐等。鉴赏之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内在元素和表达方式,以此导入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按照人音版小学四年级教材中的《小小少年》为例。上课之前,教师讲述该作品相关的故事,比如介绍作曲家和作词者的身份等,挑选相关经典作品进行鉴赏。这一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该作品创作风格以及背景的了解程度。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小小少年》,并且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首歌,比如分析作者创作的灵感、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该作品的意义等。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可以将该作品和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互关联。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赏析该作品,感受《小小少年》的节奏和内在情感,并且指导学生对该音乐作品展开分析,比如探究其内在旋律、歌词含义等,提高学生对该音乐歌曲艺术特征和自身情感的感受能力。分享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外表达艺术美的能力。
(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未来音乐道路发展提供助力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音乐感知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学习音乐期间可以充分展现出自身个性化优势。比如学生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寻找和自身情感共鸣的音乐元素,进而从更深层次理解音乐。[4]表达能力方面,学生只有充分认知自己的风格才可以创作出更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比如可以借助乐器演奏音乐,也可以唱歌或者是舞蹈方式表达,以此展现学生自己的才华,提高自身音乐创造力。
一线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学生特长,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能力。音乐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在音乐创作期间的思维活跃性。学生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成就,这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新课标要求小学音乐教学应当尊重学生,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以此塑造学生在音乐领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体验成就感,以此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从学生特征入手,按照教学内容设计出多元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唱歌比赛、乐器表演和舞蹈展示等,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按照特长所在领域培养学生的兴趣。评价环节非常重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音乐个性化表现。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表现及时反馈学生特长。教师在肯定学生独特表现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的音乐素养,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欲望。
比如在《洪湖水,浪打浪》中,教师需要在课前了解这首作品,提炼该作品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出具有互动性的音乐课程。首先,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设备播放该歌曲,从旋律、歌词和节奏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欣赏这首作品,提高学生对作品旋律以及节奏的感知能力。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该作品的旋律等自由发挥,比如打拍子、自由舞蹈等。其次,课堂内需要有互动环节,比如同班级内的师生合唱、对唱等。教师可以按照班级内学生的学情分组,将整体任务分解成小组任务,通过多元化音乐表达的方式展现出作品内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乐器,比如教学期间需要为学生提供鼓、琴等乐器。学生跟随音乐使用不同的乐器伴奏也可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和音乐作品的情感相互交融。教师面对学生自主创作音乐的行为需要给予肯定,在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提出更好的建议。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根据所学习的知识自编歌曲,或者是自编舞蹈,以抒发学生对洪湖水的情感。在这首作品学习期间,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挥出个人特长,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本来就是对外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学生在跳舞和唱歌等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不同的音乐中。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最后,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开展个性化指导,以此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结合学生学情进行个性化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认知水平
小学音乐教学期间,个性化教学是新课改的重点。教师要想提高课程的个性化程度就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教师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讨论等方法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现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创设音乐课堂的时候需要综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开展。比如对兴趣丰富的学生可以开展合唱团等教学模式;对有一定乐器基础的学生可以开展专项乐器教学活动;对有舞蹈兴趣的学生进行舞蹈编排要点学习等。个性化的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改下的要求,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的时候需要积极鼓励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需要认真负责,提高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音乐学习活动。
再比如在《森林的歌声》学习期间,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特征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引导参与者了解歌曲的节奏变化特征和曲调特点。师生一起分析歌曲,一方面充分展现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快速完成音乐作品的分析工作。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作品中出现的音乐元素教授学生合唱技巧,提高学生对呼吸的控制能力。在反复演唱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掌握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熟悉程度。教师还可以侧重合唱教学的质量,确保学生了解每一个声部的发声技巧。教学期间需要侧重呼吸方法、发音音准等方面的内容,以此增强学生的合唱水平。对喜欢学习乐器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讲解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自己训练的方式。比如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等。学生了解这些技巧之后可以选择乐器进行演奏。乐器演奏期间,学生可以进一步增强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乐器演奏技巧。面对有舞蹈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按照音乐作品的自身旋律安排相关的舞蹈表演。比如教授学生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是编排和音乐相关的舞蹈活动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音乐情感。学生在舞蹈表演的时候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为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创新,不能过度干预。
三、总结
随着新课改全面实施,小学音乐教学应当快速落实审美、情境和实践等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确保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学生未来音乐道路发展提供助力。新知识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音乐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新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为学生持续提升提供助力;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特征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未来成长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金艳秋.新课标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J].教师博览,2023(27):27-28.
[2]吴奕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改革策略[J].天津教育,2023(22):129-131.
[3]乔璐.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唱游教学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4]邵小丽.让音乐意境融入学生的心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J].名师在线,2023(14):73-7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本文标签: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