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论文网
摘要:“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作为当下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文章就高职院校所存在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筑牢思政教育阵地、树立德才观、坚定职业信念、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体系以及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六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有助于完善“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策略,希望能够为同行业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近些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十八大明确职业教育突出位置与价值后,高职教育进入了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高职院校作为承载职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就需要在对职业教育内容予以积极探索的同时,建立起“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此,方能培养出具有强大竞争力与良好职业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
1.关怀道德缺少
高职院校中的重技能、轻德育的情况在十八大后获得了明显改善,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支持。但仍然需要看到的是,表面化、教条化等问题在高职德育阶段依旧普遍存在,虽然已经确定了由校方牵头、教师制定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的基本德育流程,但对受教育人的实际需求与感受予以忽略,关怀道德严重缺失[1]。而想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助力学生在身心两个层面的健康发展,达到从外向体验转变为内在价值驱动的目的,就需要提高对关怀给予的重视。
2.高职德育文化缺失
促使学生通过持续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同样是强化高职院校德育效果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确定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信仰、道德以及价值予以持续影响的教育路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阅读热情,对经典优秀作品知之甚少,对优秀的红色经典故事更是缺乏了解[2]。从这一点来看,文化基础薄弱、内涵不足依旧是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化层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已成为对高职人才培养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的关键因素。
3.技术技能教育缺少“中国心”
通过对高职院校组织技能大赛情况的调查,发现多数教师会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辅导时,会明确告知学生大赛的重要地位,以及可能会对个人就业起到的帮助等,但多数缺失了国家、社会以及集体方面的需求需要以及荣誉等方面的价值观正确引导内容。通过对参与到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为被强制要求与希望获得挑战自己的机会用以参与到技能大赛中[3]。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应明确自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进而真正发挥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强国动力、点亮学生“中国心”的优势。
4.产教融合缺少工匠精神
校企合作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方法,经由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发现依旧普遍存在的问题可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是产教融合仅仅停留在订单式培养层面,企业未能激活参与动力,致使产教融合推进速度较为缓慢;第二是证书与能力分离,部分高职院校要求考取的能力证书,与实际的社会生产要求相脱节,导致技能证书含金量缺失;第三是教育与学习脱节,由于社会中诸多产业的持续发展,在提供的教学资源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俨然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学生面对新近提出的产业要求往往需要重新学习,拖慢上岗时间的同时,也将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高职院校设定的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并不匹配。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完善“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策略
1.筑牢思政教育阵地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想要将自身政治地位提高,就需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凸显自身社会责任属性。与普通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同,高职院校应作为国家的教育阵地,而教师同样并非一个普通职业,其扮演着文化传承、国家建设以及使命担当的重要角色,因此高职院校更应将筑牢思政教育阵地作为其发展方向,进而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
一是需强化顶层设计,基于育人体系实现从思政课程至课程思政的转变目的,从而围绕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教育以及学生活动建立思政教育联动体系。如此,方可对育人资源予以优化,构建育人模型后从多个角度与多个渠道,用以高效完成思政教育工作;
二是思政品牌的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确保思政教育措施落实的重要基础,进而打造出优秀育人团队,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可起到激活学生创新动力的作用,并能在此过程中将学生职业信心予以提升[4]。此外,需建立宣传品牌团队,促使新思想等真正走入到校园与班级。思政数字平台的建立同样极为重要,可围绕学生兴趣创建师生沟通渠道,基于常态化对话机制,促使价值观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出其以情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2.基于中华优秀文化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德才观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传承文化并强化同向认知极为关键,其也是打造德育阵地的重要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有着较强的育人作用,通过将其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可起到强化“德技并修”认知的重要作用,进而提供给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条件,帮助塑造其良好品格。
一是应建立文化育人工程,进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文化精髓打造一校多品的核心工程,构建起文化阵地[5]。例如开展文化育人讲堂、汉字文化节、百日晨读等活动,配合科学考评机制的落实,让学生在高职院校中能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作为学生更可明确自身的兴趣或技能培养方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或兴趣小组,以实现技能拓展的目标;
二是提高对养成教育的重视。基于校园礼行规范的建设,可营造出校园的文明环境,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探索到礼仪精髓,为实现助力知行合一、建立秩序观念以及形成自律精神追求奠定基础[6]。如此,方可促使文化传承成为校园内的发展核心,使得学习成为高职院校受人尊崇的行为,从而促使真正热爱学习的学生能够在此氛围中增强其学习自信与荣誉感。
3.基于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检定自身职业信念
作为高职院校需充分发挥企业案例与文化优势,使得原本较为枯燥的教学理论能够生动起来,展现出其色彩化、图像化以及立体化的特性,从而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富有感染力[7]。企业的灵魂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并逐渐成长为社会文明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对企业文化予以充分挖掘,可为德育与技能教育提供融合助力,并对教学内容予以丰富,夯实学生的职业精神形成基础。企业资源优势的深度探析,可让所形成的企业文化能够将整个校园予以点亮,使得工匠精神可持续感染学生内心,营造竞技学习的气氛。如此,方可为学生的不断进取与创新学习提供助力,其同样是促使高职院校逐渐成长的重要基础。
通过组织开展职业精神基础强化活动,可推动工匠精神与校园育人相融合,强化对职业精神的培养[8]。属性优势的持续发挥,可将企业文化中蕴藏的文化与精神予以提炼,并围绕此类内容设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并编写与完善德育辅导材料;可邀请技能大师担任特聘教授或技能教授;构建导师带徒制度,将优秀学生与大师放入到一个小组中,促使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受到来自大师的教导;建立由企业劳模组成的教育卓越团队,开展对技术的自主研发与研究;组织开展诸如校园技术大比武等活动,选择技术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精神,以带动周围学生共同朝着同个发展目标而努力。通过以上活动,可将企业文化在校园中精神食粮的作用予以发挥,促使学生建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为学生与高职院校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4.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这一中心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建立与国家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构建大的高职院校发展格局,拓宽其发展视野,跳出高职院校框架以分析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育改革真正进入了攻坚的发展时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更应匹配时代发展方向,围绕国家战略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服务需求,用以确定需要培养的人才类型与培养方法,做好目标锚定工作[9]。如此,方可为学生提供在形成大局意识与家国情怀方面的引导条件,实现德技并修的目标,将学生在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予以展现,形成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础能力。
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需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这一核心,进而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于学生在生存技能与道德成长方面的协调问题,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匹配的发展目标,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以切实匹配新时代下的道德教育标准,持续助力高职教育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阶段,打造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为实现现代化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奠定基础。
5.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持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的真正融合要点,在于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均应将各自边界线予以打破,进而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同生共长的利益发展共同体。对于学校,需选择合适的示范企业,明确校企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进而跟随行业的基本发展标准与前沿科学方向,确定知识、科研等条件可匹配当下的时代发展需求,进而与企业共同解决存在于产业协调发展、市场研发以及员工培养等诸多层次的问题。同时,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要求同样在持续发生变化,因此更需要提高对产学研结合的重视,强化教学改革,对专业结构予以持续优化,基于社会产业的发展标准,在匹配教学规律与实际条件的背景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设定对应教学目标与一系列专业建设任务[10]。而作为企业则应将学校资源作为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中不仅可以获取到人才与技术的支撑,同样应强调其在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方面的优势,促使形成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自身的持续支持下尽快转化为成果,夯实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与在职业中学习等模式的完善基础,打造产教协调发展的核心体系,实现校企合作育人的根本目标。
行业领域的深耕是明确专业格局的前提,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例如推行厂中校或校中厂的形式,打造实训基地并开设订单班与学徒班。同时,应推行企业与学校的员工互聘机制,选择优秀企业中的劳模典范作为教授,选择学校中的优秀教师作为助力企业项目高质量完成的重要力量,促使双方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均能够在此期间夯实。通过职工培训基地的构建,可真正满足在岗位、层次以及专业不同的员工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培训的校企合作目标。
6.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助力教育体制改革
想要实现“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的核心发展目标,关键在于需推动育人模式的完善进程,革新以往的职业教育模式,打破传统育人观念的束缚,以科学评价体系作为助力发展的前提条件,从而起到深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则应强调对国家政策的把握,对学校资源予以充分调动,从而将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的作用予以充分发挥,明确自身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招产引产作为自身的优势与吸引力来源[11]。为此,就需要围绕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要求,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予以深度挖掘,促使形成自我革命的魄力,实现在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目标,构建强有力的发展保障机制,以脚踏实地的决心彻底解决存在于产教融合方面的问题。
(1)革新管理体制。通过对办学思路予以调整,可真正突破部门管理壁垒,借鉴来自企业项目化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调整教育模式以达到扩大教育覆盖面的目的,实现全员合作与全过程控制的基本目标。
(2)革新专业结构。高职院校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明确就业方向以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的专业格局,真正将管理权限下放,用以对专业群体动态反应力与针对性予以强化。
(3)革新课程内容。高职院校需对教学内涵予以深入挖掘,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的道路,完善课业模式,促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展现出其先进性与适用性的优势,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学有所得与所长。
(4)革新教学模式。建立起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极为关键,通过多元融合可将校企育人主体作用优势予以充分发挥。
(5)革新评价体系。高职院校针对学生,需建立起德行技绩为一体的指标,激活学生在立德与习技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在校表现与企业中的实习表现予以综合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人才模式的构建是促进产业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方向。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寻求到来自社会与企业的更多帮助,打造多方合作的专业发展格局,革新自身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国家能够真正解放思想并制定精准的发展计划,促使教育革新措施能够落到实处,为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旖,周豫湘.高职院校餐饮类专业“乐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06):98-102.
[2]皮卫.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4):47-50.
[3]王莎,倪晋尚.工匠精神下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汽车实用技术,2022,47(24):163-166.
[4]范鲁娜.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风,2022(36):40-42.
[5]李玲,雷翔霄,唐春霞,李明.高职扩招背景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9(04):90-94.
[6]齐月.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煤矿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煤矿订单班为例[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2(24):67-69.
[7]刘华,贺志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各类农业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潍坊职业学院为例[J].鹿城学刊,2022,34(04):67-70.
[8]高洪雨,高广玲,李卓越,张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5(06):60-62.
[9]郭力,徐瑞超.“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机制探索[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6):10-12+16.
[10]王艳梅.扩招背景下广西中高职联合办学“三段三融四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06):83-87.
[11]张燕,李志.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研究——以复合型广告人才培养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12):90-9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本文标签: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