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背景及现状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家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
随着大众对儿童成长环境、活动空间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包容”的儿童友好城市。学龄前儿童处于人生中启蒙的重要阶段,在幼儿时期所接触的文化审美会伴随其终生,因此较早地对儿童进行非遗文化的审美熏陶,对促进非遗传承、提升文化自信至关重要。
(二)现状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儿童培养理念朝着国际方向迈进,众多西方理念涌入,如德国华德福式、意大利蒙特梭利式以及瑞吉欧式等理念,使我国传统培养方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随之而来的与儿童成长相关外部环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审美影响,使得我国幼儿园、儿童公园等儿童活动空间风格西化、设计同质化严重。显而易见,如此丢失“中国特色”的儿童活动空间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近年来随着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渐出现了许多呈现地域文化特色、融入非遗元素的儿童公共空间设计。如北京的乐成四合院幼儿园,将非遗元素北京四合院与现代景观结合;甘肃天水的养正幼儿园融入黄土高原窑洞元素,现代化的设计与周围传统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誉为“最美乡村幼儿园”。但纵观全国,结合非遗元素的儿童活动空间同类优秀设计案例屈指可数,因此在非遗传承语境下,新型儿童活动空间设计方法值得分析讨论。
二、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传统文化归属感
“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包括人的身体和心智两方面内容,是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于1979年提出的。第一,天然场所和人造场所共同组成完整的场所概念,场所特性保持清晰状态时可以让人获得舒适怡然之感,并且可以进一步作用于人的内在情感思想以及外在行为表现。第二,场所与其周遭一切事物保持联动状态,共同构造完整生命形式,场所精神即由人和场所之间的关联促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向感”和“认同感”。“人类的认同必须以场所的认同为前提。有认同感的客体是有具体的环境特质的,而人与这些特质的关系经常是在小时候培养的。”教育家陈鹤琴也曾提出:“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怎样的印象。”可见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很大程度上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儿童活动空间包括儿童公园、社区儿童活动区域、幼儿园、各类艺术培训机构、早教机构等多种类型,这里承担了儿童成长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儿童活动空间的建筑外形、塑造元素、空间尺度、材料使用、颜色、光影等多种要素帮助儿童构成环境认知,是儿童形成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构建儿童初步审美认知、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非遗文化一方面承载着我国优秀、独特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很好地体现着地域文化特色。著名华裔土木专家、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是苏州望族,他的童年就生活在烟雨江南苏州,美轮美奂的苏式园林给予他深厚的文化基因,可以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他在世界各地设计的建筑都深刻体现了他对中国本体元素的深厚积淀和尊崇,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基因才造就了独具江南风韵又融入全新时代注解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由此可见,生活环境中所包含的内涵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是可以作用于我们身上的,并且大力影响着儿童群体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引导着儿童群体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儿童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融入非遗元素,有助于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中浸润心灵,对儿童构建传统文化审美观、培养文化自信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有助于发扬非遗文化,提高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
非遗文化不仅代表着单项技艺或物质本身,更重要的是其中所承载的深厚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对儿童的培养理念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西化”问题出现,在此社会状况下,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应受到重视。那么建筑环境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本身就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当地精神生活以及审美导向的重要体现。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特有的“名片标签”都是不同地域文化共同塑造的结果,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秀美园林、福建的土楼等,作为个体,我们对中华文化心理上的归属感及自豪感等,很大程度上都由我们生活的建筑环境构建而成,就如国内著名建筑师马岩松所说:“建筑能成为有人文感觉的空间很重要。”将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无形中为建筑环境本身注入了传统文化的灵魂,赋予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从建筑环境本身的价值上来说,打开了民众感受非遗文化的新窗口,对发扬非遗文化,提升民众对非遗文化的自豪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路径
(一)政府、设计单位和民众共同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代代相传,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浓缩着国家的历史、见证着传统文化的辉煌,传承和弘扬非遗是一项代代相传的工作。《意见》鼓励“非遗进校园”,可见儿童群体是非遗传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就目前来看,有些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仍停留在知识普及和宣传层面。基于此背景,应将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在意识形态上有足够的重视,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其次,在推进过程中,更需要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只有政府部门、设计单位与民众多方协作,开展有效调研,合理规划,才能准确把握地域特征以及发展需求。同时,为了最终达到更好地发扬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地域品牌,也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征集采纳民众建议。
(二)有效提炼具有代表性的非遗艺术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非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海量的灵感和素材,地大物博的地域特征,也造就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在当前大力强调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能够引起民众的情感共鸣,这就需要设计者从多种多样的非遗文化中,因地制宜地有效提炼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艺术元素,挖掘其内涵并合理运用,彰显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三)与儿童特征相结合
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多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门类。在提取非遗元素以及设计创作时,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特殊视角。首先要努力在传统非遗文化和儿童的兴趣之间找准平衡点,以期达到吸引儿童,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打下基础;其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找寻更能为儿童所理解的非遗项目元素,丰富现代设计的语言。在儿童群体中注入非遗灵魂,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视角的接受度和兴趣点,如果只考虑设计的艺术性,最终的设计作品难免会走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处境,必然与在儿童日常生活中传承非遗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四)与时代审美相结合,与现代设计手法融合
目前,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使得原本远居博物馆的非遗工艺品走进了百姓生活,非遗资源与文化生活、文化产业不断有机结合。时代更迭,大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与非遗元素的结合要为大众所接受,必须符合现代审美理念。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显著共性之一,时代背景是设计师必须充分考量的设计条件,基于此,为了达到设计作品能够被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公众所接受,并且长期存在的设计目标,融合非遗元素的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必须满足能够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起到推动作用的前提,同时非遗元素融入儿童活动空间设计中,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简单的非遗元素叠加早已满足不了当代审美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设计师必须在深度理解非遗文化精神后,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解读、重新塑造非遗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意义,才可在更大程度上获取大众的审美青睐。
四、结语
当前,不少学校将非遗引进校园,融入生活,各类非遗元素文创产品也蓬勃发展,这些举措在不同层面促使民众全方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各界应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坚持活态传承,在儿童活动空间中播撒非遗的种子,让孩子长期浸润在非遗元素中,充分发挥非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作用,助力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非遗为“祖国的花朵”提供独特的沃土,在未来生活中结出累累硕果。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