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弹唱作为视唱练耳训练中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学习者的音乐综合素质有显著作用。中国声乐作品对视唱练耳弹唱训练而言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使用中国声乐作品作为弹唱训练的素材既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又丰富了视唱练耳的学习资源。本文以中国声乐作品运用于视唱练耳弹唱训练出现的难点为重点论述,为弹唱曲目的分析与实际训练提供参考。

  一、视唱练耳弹唱训练中运用中国声乐作品的必要性

  在进行视唱练耳弹唱训练时,许多学习者选用《法国雷·卡视唱系列教程》作为弹唱训练的材料,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歌曲和近现代声乐作品进入大众视野,视唱练耳训练中对弹唱素材范围的选择愈发广泛,学习者能够从中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与不同创作技法的经典作品。而选择中国声乐作品作为视唱弹唱素材,可以使音乐学习者体会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二、中国声乐作品运用于视唱练耳弹唱训练的难点分析

  (一)音准

  音准是音乐作品中的核心,对音准的把控、分析也决定了曲目的呈现效果。在中国声乐作品的弹唱作品中,演唱者所面临的音准难点与其他作品略有不同。以下针对弹唱训练中出现的音准难点展开论述。

  如谱例1所示,在中国声乐作品中常出现留白式的声乐伴奏。这种伴奏提供了更多投入情绪的空间,但对演唱者的音准要求也更加严格。演唱此类声乐作品的难点在于演唱前要根据伴奏和弦建立演唱第一个音B的内心听觉,在演唱时代入,不应受到伴奏和弦音高的影响和干扰,要借助听觉辅助来获得实际演唱音高位置。在进行此类作品的弹唱训练时,除了不断模唱作品旋律,还应进行E调的旋律音程构唱练习,培养听觉,实现音准的提升。
 

 
  (二)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许多风格各异的乐曲都是通过独特的节奏得以体现。在视唱练耳弹唱训练中,对节奏的把握同样重要。在众多中国声乐作品中,不乏曲调优美、节奏丰富的作品,选用此类作品进行弹唱训练,可增强对不同节奏型的针对性练习。练习时,不仅要注意伴奏声部间立体节奏的配合,更要关注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之间所呈现的各种立体节奏搭配。

  如谱例2所示,伴奏部分与旋律部分节奏相对规整,演唱部分的每个音都与弹奏部分的低音呼应,在弹唱时要注意低音的走向与律动,注重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的整齐性,演唱者也需准确把握曲目情绪,要将江水滔滔奔流的气势呈现出来,格外注意演奏时右手节奏型的流动性,形成扩张感,将中国声乐作品独有的韵味和律动显现出来。
 

 
  如谱例3所示,歌曲全篇出现了大量的六连音和三连音,使整个乐段节奏变化丰富,并给人一种节奏错位、不稳定的感觉。在第11小节末尾处,旋律部分的双十六分音符节奏与伴奏部分的三连音节奏,形成了不对称的立体节奏。在练习此类节奏时,可以先用左右手打出伴奏部分的节奏,例如第11小节,演唱者可以左右手打出三连音节奏,嘴巴则将旋律声部的节奏用数字数出来“1,2,3,4”,将两个声部的节奏一一对应好,熟练后再运用于实际弹唱训练当中。
 

 
  (三)拍子

  节拍是音乐的基本时间单位,对音乐的整体结构和表现力起到重要作用。节拍的速度同时也决定了音乐的快慢,这有助于创造不同风格和情感的音乐。常见的拍子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如单拍子、变换拍子、散拍子。下面针对中国声乐作品在弹唱练习中出现的节拍难点展开论述。

  “散拍子”又称“散板”,是存在于中国音乐作品中的一种特殊节拍,常出现在作品的引子部分或尾声部分。

  《春江花月夜》的引子部分为散板,这为我们对音乐的情感处理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音乐开始旋律先奏出了几个在同一音高上带倚音的反复音,伴随低声区强有力的震动,将听者带入春江初夜的意境中。随后人声用“u”音进入,模拟埙、箫之声,描画夜晚江畔的点点渔火。接下来的几个小节依旧是同一音高上带倚音的反复音,用以模仿琵琶的弹奏,最后以F音结束,延长记号的点睛使得无尽的旋律令人回味。“散板”属于自由节拍,但并不意味着节拍的杂乱或随意。因此在弹唱练习中应提前了解音乐背景、调式调性、旋律特点等,体会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情绪,使作品得到更好呈现。

  变换拍子指的是在乐曲进行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现。变换拍子的运用使节拍重音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强拍与弱拍不均匀的交替使节拍律动出现不规律的变化,极大丰富了节奏语言。这种拍子在描绘草原美景的声乐作品中经常得以运用,主要目的是将歌曲的旋律性变弱,以表达草原的豪迈、连绵的景象。

  如谱例4所示,歌曲进行到高潮部分,此时由4/4拍变换为3/4拍,进行一小节后又转换为4/4拍,3/4拍和4/4拍交替出现。由于该作品为单位拍时值不同的变换拍子,所以在进行此类歌曲的弹唱训练时,弹唱者要保证曲目当中所包含的最小时值的四分音符在各个拍子中的速率相同,并以四分音符为量化的计算方式来进行训练,始终保持速率的稳定性。对此类作品,弹唱者应做到深度解析节拍,以保证速度的均匀性,从而突出重音的表达,发现其中的拍点韵律,使音乐形象更加完整、深刻。
 

 
  (四)咬字

  咬字对视唱练耳中弹唱训练来说同样至关重要。使用正确的咬字方法演唱会使作品变得多姿多彩,反之则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古典视唱作品中的七个唱名do、re、mi、fa、sol、la、si为意大利语读音,与汉语拼音的发音大不相同。因此,演唱者在练习时稍有不慎就会把唱名唱的既扁又不集中,导致音准偏低。而中国声乐作品中的咬字是构成歌曲演唱的重要元素,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咬字方法与弹唱作品结合起来,用歌唱时的咬字方法咬准音名,将会提高演唱者的弹唱音准的准确性。

  如谱例5所示,演唱此类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要求“字正腔圆,以字行腔”,要注意开口音与闭口音在演唱时的统一。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这句,要求将“端”字咬字归韵于“an”上。在前期练习时,演唱者可用深呼吸并且轻声哼唱“an”音来感受音乐旋律进行,此方法可避免音名干扰,找到正确的咬字方法。待熟悉旋律用音名进行演唱曲目,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弹唱者才会将“弹”与“唱”配合好。此外,“锦瑟无端五十弦”唱完后,伴奏部分马上就出现了三拍的隐伏旋律,形成“弹”与“唱”对话的一种感觉,同时此处三拍的隐伏旋律要弹奏得极具表现力,为前期“弦”字的咬字提供表现空间。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声乐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弹唱练习,能够强化练习者的内心听觉、多声音乐思维等方面能力,更好地理解身处的环境与当代音乐之间的关系。因此,弹唱者应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弹唱训练方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