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机械通气模式在胸外按压联合机械通气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应用胸外按压联合机械通气救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机械通气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容量控制模式(capacity control mode,V-A/C),观察组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比较两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O2)、昏迷指数评分、抢救结果。结果:观察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0.5 h、1.0 h、2.0 h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0.5 h、1.0 h、2.0 h后PCO2低于对照组,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24 h后,两组睁眼反应、肢体运动评分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2 h后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C、PSV在胸外按压联合机械通气救治过程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V-A/C可提高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氧合指数、PO2、昏迷指数、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复苏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潮气量容量控制模式压力控制模式抢救成功率
心搏骤停又名猝死,指患者心脏射血功能骤然中止,持续4 min后会因循环功能障碍及脑组织缺氧诱发不可逆损害,持续10 min便会发生脑死亡[1]。心搏骤停发生后,需尽快实施有效呼吸支持、人工循环,提升患者生存率[2]。心肺复苏是临床常用抢救方法,在心搏骤停抢救中发挥着显著作用[3]。传统心肺复苏通过口对口人工呼吸达到目的,该过程有疾病传播风险[4]。再者,传统心肺复苏需两个人同时为患者提供救治,一位医护人员进行人工呼吸,一位医护人员进行胸外按压,对两位医护人员的配合度与心肺复苏技能有很高要求[5]。若医护人员配合不当,则会降低心肺复苏效果,难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我国心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逐步升高,但患者死亡率依然很高[6]。高质量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现今推崇自动机械复苏,相较于传统人工复苏,可长时程进行按压,可持续性与有效性更好。但在复苏过程中,选择哪种机械通气模式,如何设置呼吸参数,是现今依然在探讨的问题。本次研究以2022年1月—2023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应用胸外按压联合机械通气救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机械通气模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00例心搏骤停应用胸外按压联合机械通气救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心搏骤停,有心肺复苏指征;(2)有短暂性抽搐表现或意识骤然丧失;(3)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4)有叹息样呼吸或停止呼吸;(5)复苏成功。排除标准:(1)口咽部解剖结构显示异常;(2)声门无法暴露;(3)合并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系统疾病;(4)合并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按照机械通气模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9.36±4.85)岁;体重41~92 kg,平均体重(66.79±4.35)kg;心搏骤停复苏病程0.5~1.5 h,平均心搏骤停复苏病程(0.84±0.53)h。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9.78±4.89)岁;体重41~91 kg,平均体重(66.41±4.32)kg;心搏骤停复苏病程0.5~1.5 h,平均心搏骤停复苏病程(0.85±0.5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选择人手按压、ZOLL心肺复苏、SunLife心肺复苏进行救治。心肺复苏默认持续按压模式,默认按压速度为(102±2)次/min。上调呼吸机气道高压报警值,关闭流量触发、压力触发。观察组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在无机械按压模式下,呼吸机参数如下:呼吸频率10次/min,潮气量500 mL/次,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5 cmH2O(1 cmH2O=0.098 kPa),启动机械按压记录该模式下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数据,固定潮气量,调节呼吸频率,记录该模式下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数据。固定通气频率,调节潮气量,记录该模式下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数据。对照组采用容量控制模式(capacity control mode,V-A/C):在无机械按压模式下,呼吸机参数如下:呼吸频率10次/min,通气压力设置成潮气量500 mL/次,PEEP 5 cmH2O,记录通气压力。启动机械按压记录该模式下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数据。固定通气压力,调节呼吸频率,记录该模式下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数据。固定通气频率,调节潮气量,记录该模式下的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数据。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以上指标通过机械按压记录得到。(2)比较两组通气0.5 h、1.0 h、2.0 h后氧合指数。(3)比较两组通气0.5 h、1.0 h、2.0 h后血气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O2)。(4)比较两组通气前、通气24 h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评价项目包括睁眼反应(5分)、肢体运动(5分)、语言反应(5分),量表总分15分,但本研究仅评价睁眼反应、肢体运动,分数越低昏迷程度越严重[7]。(5)比较两组通气2 h后抢救结果,评价标准:成功为经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抢救,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自主心律,血氧饱和度>90%,面色红润,瞳孔对光反射,无脑功能障碍为成功;未达到成功标准为失败[8]。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比较
观察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通气前后氧合指数比较
两组通气前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0.5 h、1.0 h、2.0 h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通气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通气前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通气0.5 h、1.0 h、2.0 h后PCO2低于对照组,P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通气前后昏迷指数比较
通气前,两组睁眼反应、肢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24 h后,两组睁眼反应、肢体运动评分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通气2 h后抢救结果比较
观察组通气2 h后抢救成功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8.00%(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5,P<0.001)。
3讨论
心搏骤停是因原发性、继发性等因素导致的心脏泵血停止诱发的一系列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病理现象。鉴于人体脑组织对血氧十分敏感,所以心搏骤停4 min便会造成不可逆损伤[9]。若抢救不及时,患者会迅速失去生命。导致心搏骤停的原因较多,包含急性心肌缺血、突发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电击以及病毒感染等[10]。患者会有神志丧失、心音消失、股动脉搏动消失以及颈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伴随瞳孔散大、叹息样呼吸或呼吸中止等表现。有研究明确指出,若能在心搏骤停发生后,及时提供正确、有效、可靠的复苏救治措施,可挽救患者生命。但因患者情况特殊,抢救必须争分夺秒,才能获得理想效果,提高生存率[11]。
若能在黄金4 min内及时提供高效率、高质量急救,可维持患者的生命中枢功能[12]。2019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明确指出,通过体外心肺复苏操作可有效救治患者[13]。传统心肺复苏是通过人工胸按压、人工气道通气进行抢救的技术,可迅速提升人体脑组织的血供,减轻脑部缺氧状态,恢复自主呼吸状态,改善患者循环功能及神经功能,挽救患者生命[14]。但传统心肺复苏属于复杂干预手段,人工呼吸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气、潮气量不稳定等多种异常现象,继而影响干预质量。再者,人工通气量有限,所以每次通气频率、通气效率、通气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心肺复苏、呼吸机复苏通气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将人工操作转变为机械操作,通过合理设置参数,保证按压、通气效果,提升实际质量,有效弥补医护人员不足、医护人员操作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的缺陷,让医护人员专注于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抢救,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以往多通过常规气管插管帮助心搏骤停患者维持通畅呼吸,该法通气的有效性、可靠性已经得到临床认可,还可迅速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增加用药途径,提升救治效果[15]。气管插管后还可同时实施人工呼吸、人工循环。但该复苏、通气操作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有很高要求,若患者气道有明显差异存在,新入职或技能熟练医护人员往往无法高效率的应对这一情况。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氧合指数、PCO2、PO2、昏迷指数评分、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可见观察组所用通气模式较对照组更好。心肺复苏仪为患者提供持续性、不间断地胸部按压操作,可进一步提升心脏复苏效果,有利于患者呼吸状态改善与呼吸通畅维持,可提升血氧饱和度,改善氧合指数与血气分析指标,继而调整肺部通气情况。呼吸机通气可帮助患者维持有效呼吸状态,满足人体器官组织对氧气的需求,逐步恢复人体循环功能及神经功能,可减轻缺氧诱发的一系列损害,有利于早期恢复健康,可提高抢救效果。本文体现了《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指南的临床参考,研究结果为《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后期标准制定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V-A/C、PSV在胸外按压联合机械通气救治过程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V-A/C可提高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氧合指数、PCO2、PO2、昏迷指数、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DUNDAR Z D,AYRANCI M K,KOCAK S,et al.Bag-valve-mask versus laryngeal mask airway ventilation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continuous compressions:a simulation study[J].Prehosp Disaster Med,2021,36(2):189-194.
[2]杜纪英,张庆,李静君.气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应用于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2):61-62.
[3]FUEST K,DORFHUBER F,LORENZ M,et al.Comparison of volume-controlled,pressure-controlled,and chest compression-induced ventil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an automated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a randomized clinical pilot study[J].Resuscitation,2021,166:85-92.
[4]李太华,黄汉华,杨春森,等.气管插管联合面罩通气对急诊抢救呼吸心搏骤停老年患者自主循环的影响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5):755-757.
[5]DIGNAM C,BROWN M,HORWOOD C,et al.The impact of standardised goals of care documentation on the us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chanical ventilation,and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s in older patients: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J].Aust Health Rev,2022,46(3):325-330.
[6]王金文,方军,张瑜,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球囊面罩通气与球囊气管插管通气的应用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22,8(7):39-41,45.
[7]NEUMAMM L B A,JARDIM-NETO A C,Motta-Ribeiro G C,et al.Empirical evidence for safety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during simula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a physical model[J].Am J Emerg Med,2021,48:312-315.
[8]WYCKOFF M H,GREIF R,MORLEY P T,et al.2022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summary from the basic life support;advanced life support;pediatric life support;neonatal life support;education,implementation,and teams;and first aid task forces[J].Resuscitation,2022,181:208-288.
[9]张瑾,曲东,任晓旭,等.高频振荡通气与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重症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4):455-459.
[10]王伟钟,姚晓燕,徐唯超,等.心肺复苏时呼吸机高压报警上限与吸气触发灵敏度合理设置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31(3):80-83.
[11]王盛,吴艺,穆学伟,等.徒手心肺复苏和机械辅助心肺复苏对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J].西部医学,2022,34(12):1802-180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