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本文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歌舞剧《郑律成》为例,探讨红色经典音乐审美体验的特征及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分析新时代红色经典音乐发展传播的路径。

  一、红色经典音乐概念释义

  当前,学界对红色经典音乐概念的界定,观点较全面的是:红色经典音乐指红色经典革命歌曲,主要为解放歌曲、红军歌曲,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后的各类健康进步歌曲以及各国经典革命歌曲。本文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创作、表演、传播形式和途径的革新,红色经典音乐概念的释义也应更新扩大。如表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展现革命历史与祖国风貌的“歌舞剧”“钢琴协奏曲”等音乐形式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各类音乐作品都可以纳入红色经典音乐范畴。本文以歌舞剧《郑律成》为例进行探析。

  “军歌之父”郑律成所创作的《八路军进行曲》《延安颂》等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在革命战争年代焕发出强大的思想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是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的生动写照。《郑律成》以原创民族歌舞剧的形式,对朝鲜族作曲家郑律成音乐作品中的红色革命精神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传承,展现了郑律成革命艺术家的风采。

  二、红色经典音乐审美体验特征

  (一)主客体兼和的直观性与情感性

  文艺理论家布鲁道娃曾提出艺术知觉的形成要经由三个阶段,即直接反应阶段、沟通阶段和个人性质阶段,其中强调了审美主体产生的直接性主观感受和包含情感性的审美经验,因此,红色经典音乐审美体验特征之一,即主客体之间直观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直观性是红色经典音乐向审美主体的直接呈现以及审美主体的直接进入,情感性是红色经典音乐向审美主体表现的其所包含的人类情感、情绪以及审美主体直接进入后产生的主观情绪。歌舞剧《郑律成》第二幕“奔赴延安,激流放歌”中的歌曲《延安颂》,便是郑律成亲身体会到彼时水深火热的抗战生活以及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情感后创作而成的。
 

 
  1937年,郑律成在杜君慧等爱国人士的协助下来到延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真切感受到革命圣地延安的革命激情。为号召爱国志士加入这场革命的浪潮,他创作出了流传至今的《延安颂》。红色经典音乐向观众直接呈现的便是取材于实际生活的音乐作品,在观众的“直接反应”中达到主客体直观性的统一。情感是所有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的根本,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能够直接拨动审美主体的心弦。红色经典音乐的审美体验是一种包含着意象传达与意象纳入的活动,并且是以审美主体对意象直接的情感性的把握为基础的活动。审美主体在对红色经典音乐中表现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美学意蕴及民族精神进行直观性的审美体验活动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等。因此,红色经典音乐具有主客体兼和的直观性与情感性的审美体验特征。

  (二)协同一致的构建性与创造性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段话指出了创作者对艺术作品构建的来源及重要性。因此,红色经典音乐创作的构建性总是从满足我们感觉上的秩序上入手,从直观的感性形式的完美性入手,进而自然地转向激发审美主体情感性与创造性的阶段。在艺术审美体验中,观者及其观察角度、观察方式以及观察语境的差异,都会导致观察对象的知觉呈示和意义的变化,审美体验的主体已成为整个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中的一部分并赋予审美体验的对象以最完整的意义。因此,审美主体的理解与对作品情感的把握,二度创造了作品的内涵或意义。红色经典音乐在艺术形式上贴近基层民众,在内容上朴质简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以极强的亲和力满足大众对主流价值文化的需求和渴望。红色经典音乐的构建性,与时代文化中的先进性因素相契合,同主流价值观一致,具有极大的审美接受空间。

  对艺术的欣赏活动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审美客体的制约,同时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审美主体主观条件的制约。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过程中不断地将作品的构建呈示转变为主观感受的一部分,这正是红色经典音乐的创造性。其构建性创作呈现的共同点,就在于美学追求的积极昂扬、乐观向上,审美内容上的健康崇高,审美主体的创造性理解与感受也与之呼应。如“延水情长,跨国绝恋”这一幕表现了郑律成与丁雪松的革命友谊与坚贞爱情,以及郑律成坚定了为抗战而创作的理想信念。《延水谣》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鼓舞着广大革命热血青年前仆后继奔赴战场。因此,红色经典音乐的建构性与创造性,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协同性,即审美主体对客体潜在的回应和审美上的协同一致。
 

 
  (三)被动变主动的反刍性与超越性

  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人们的审美感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观到内蕴逐渐发展深化的过程。红色经典音乐的反刍性,是审美主体将个人命运投射到人物境遇中的友好情感链接,审美主客体之间契合一致,从而产生审美上的共振与共鸣,是一种必要的被动。超越性,则意味着审美主体的逃离,是一种清醒、理性、升华,是必需的主动。如在“浴火太行,热血旋律”一幕中,表现了八路军浴血奋战的情景,郑律成随军奔赴战场,被战士保家卫国,奋勇向前的精神深深感染,创作出不朽的名作《八路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的歌词简洁洗练、直白昂扬,诉说着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和必胜决心。红色经典音乐记录的是民族的斗争历史,抒发的是对进步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真善美的颂扬,既要强调审美体验中的进入和沉醉,又不能忽视体验中的清醒和超越。正因为有这种超越性,审美主体才能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并在审美享受后窥探其中的内蕴,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换,从被动的共鸣转化为主动的情感升华。正是在反刍性与超越性审美体验特征的前提下,红色经典歌曲能够跨越时代和社会,展现出一幅幅风波激荡的历史画卷,在鼓舞群众斗志、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给人以美的震撼。

  三、红色经典音乐的育人价值

  音乐具有社会教化功能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历史共识,这也是美的功利性所在,艺术以美的力量打动情感,征服人心,使审美主体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切实体悟中获得审美体验及情感理性的升华。

  (一)促成情感升华,厚植爱国情怀

  红色经典音乐的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审美主体的情感升华,即通过音乐作品引起审美主体一系列的思考,这也是其情感性、超越性等审美体验特征的体现。主体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投入其中,进而将其精神内化于心,以实现红色经典音乐的审美感召。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进取的中国力量,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红色经典音乐,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与中华民族寻求民族解放、实现伟大复兴进程的历史写照,是革命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促成情感升华、厚植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内生力。

  (二)提升历史认知,赓续红色血脉

  作为革命思想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的红色经典音乐,其育人价值之一便在于提升审美主体的历史和理性认知能力。红色经典音乐的发展史也是党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题内容皆是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奋斗实践等进行的真实书写,能够准确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其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能潜移默化地使群众产生认同感。也正是基于这种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同,红色经典音乐能够凝聚中国力量,在红色血脉的赓续中传承与传播,促进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民族团结统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向心力。

  (三)坚定理性意志,固牢核心价值观

  意志是主体在一定理性支配下自觉地确定活动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目的而努力的心理状态。坚定的意志有助于主体排除各种干扰因素而顺利达成实践目的。扎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沃土、真实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辛奋斗历程的红色经典音乐,在坚定审美主体的理性意志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正是红色经典音乐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之所在。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能从红色经典音乐中找到对应的精神养分,其蕴含和传达的爱国、忠诚、诚信、奋斗等革命主题思想紧紧关联着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经典音乐独有的审美感召力、丰富的审美主题与内涵、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质朴易学的曲调内容,能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进而坚定审美主体的理性意志,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四、红色经典音乐的新时代发展路径

  在文艺发展多元化、传播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红色经典音乐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艺术群体: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艺术审美的变迁集中表现在艺术语言的变化上”,红色经典音乐传承发展的挑战就体现在其表现形态,即审美传达方式的创新上。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艺术工作者在红色音乐艺术创作上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审美主体的审美需求,寻求精神层面的共鸣。在红色经典音乐的内容、艺术形式上探索求新,走进现实社会,提炼艺术题材,融入民族元素,塑造生动丰满的红色经典音乐艺术形象,打造优质红色经典音乐艺术作品。

  (二)传播路径:满足受众需求、拓宽传播渠道

  当前短视频、社交媒体等众多新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彼此交流认知的主要方式。因此,红色经典音乐应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传播。如原创民族歌舞剧《郑律成》就是使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宣传方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播。2021年4月《郑律成》首演版在延吉阿里郎剧场上映,次月于全国第二届美育云端课堂活动中进行线上全国展播。2022年12月《郑律成》在中央歌剧院剧场首演后的线上直播演出,总观看数量达到208.56万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红色经典音乐中的爱国、忠诚、诚信、奋斗等主题思想与革命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育人价值对当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固牢核心价值观、赓续红色血脉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红色经典音乐应追求全方位创新,丰富艺术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与自我提升需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大局,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进程。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