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陈子庄破体书法研究论文

 人参与  2024-09-06 10:09:13  分类 : 教育论文  点这评论  作者:团论文网  来源:https://www.tuanlunwen.com/
  陈子庄是四川独特的文化土壤滋养出的国画大家,他倾心于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之间,画风不拘一格,对写意画的理解和实践独具建树。学术界对陈子庄的研究多聚焦在他的国画上,代表性研究有《论陈子庄的艺术思想》《陈子庄绘画风格》《陈子庄与文人画》《陈子庄花鸟画艺术特征研究》《陈子庄山水画风格成因探析》等。然而,在对陈子庄的研究中,对其书法成果的研究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子庄书法艺术初探》,对陈子庄破体书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陈子庄的书法与绘画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书画一体。破体书法并非陈子庄首创,书法史上屡有关于破体书风的描述。本文将对陈子庄的破体书法及其对当今书法的启发进行深入探讨。

  一、破体书法溯源

  “破体”之说是相对于正体而言,是对既有书体和笔法的传承与再造。唐代徐浩在《书论》中说:“厥后钟善真书,张称草圣。右军形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他把将篆、隶、楷、形、草融合的书体称为“破体”。张怀瑾在《书断》中也记录了王献之对王羲之继承性的创造:“幼学于父,次习于张,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明代赵宦光在《寒山帚谈》卷上《格调》中言:“‘破体’有篆破真不破,有真破篆不破,有篆真俱破,有可破不可破。有有义之破,有无义之破。不可破者,勿论可也。世谬以笔法为结构,或呼野狐怪俗之书为‘破体’者,皆不知书法名义也。”赵宦光对破体书法的理论研究和书法实践,影响了明清诸多书画大家,如傅山、八大山人、吴昌硕、邓石如、郑燮等。他们无论是在破体书法方面还是在绘画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书法中“破体”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两条路径。第一为书体笔法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书体书风的变化;第二是当书写独立为一门艺术用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时,历代书家自觉地追求书体的融合与创新。汉代《祀三公山碑》和三国吴《天发神谶碑》便是书体的演变过程中的破体,属于篆隶结合体。此时可以将其看作对当时《曹全碑》《乙瑛碑》等尊体的书写法式的突破。历史演变中的“破体”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发展对书写提出的新要求,新的书写方式才能适应新的需求。(吴)皇象《急就章》和(西晋)索靖《月仪帖》是当时草书的正体。但这种法度森严的书写方式很快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于是就出现了章草的“破体”,具有代表性的有(晋)卫璀的《顿首州民帖》和陆机的《平复帖》。

  当书写从实用功能上升为审美艺术时,书画家对书体笔法的主观创造愿望便变得迫切起来,“破体”就变成书家的审美自觉。这时,书画家就会突破书体和笔法的限制,创造新的书风。我们从王献之对王羲之改体的建议可见书画家追求破体的主观需求:“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王献之的《十二月帖》(如图1)是融合楷、行、草为一体破体书法的代表。此帖字体上将楷书、行书和隶书融合,开篇“十二月”为楷书,第四字“割”楷行融合,通篇字体与草法结合,通过线条之间的距离和笔画的粗细营造疏密关系,节奏变化丰富而又统一,妙趣横生。颜真卿的《裴将军诗碑》(如图2)中“裴将军”三个字便是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字体的融合,这样的融合通篇运用。颜真卿运用破体书法创造出气势恢宏、朴实厚重的破体书法典例。
 

 
  二、陈子庄破体书法的成因

  (一)受前辈书画家的影响


  陈子庄从小跟着父亲画瓷碗画,又喜欢武术,在寺庙习武练拳。迫于生活压力,他以教拳、卖画为生。由于他能画能武,因此被四川军阀王缵绪聘为艺术顾问。在此期间,陈子庄不仅观看了大量名家字画,还结识了许多当时的画家名流。在成都时,他追随蔡哲夫、谈月色、刘孟伉学习书法,同时得到抗战时期入川的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大师的面授。

  蔡哲夫原名有守,字成城,常署名寒琼,乃广东顺德龙江乡人。从他《写生博物志册》上的题跋可以看出,蔡哲夫的小楷深得王羲之《乐毅论》的精髓,同时又将小篆与楷书进行了结合。

  谈月色原本在广州檀度庵落发为尼,她抄写经文之余喜欢墨梅。直到三十岁时,她偶遇了当时的南社名士蔡哲夫,后二人结为夫妻。谈月色曾拜黄宾虹为师,学习书画篆刻。

  刘孟伉原名贞健,字孟伉,别号呓叟。刘孟伉书法在篆、隶、楷、行上都造诣颇高,尤其在《颜勤礼碑》上研习很深。因此,他的行书和草书都能体现结体和用笔之厚重之美,如1962年的《游峨诗稿》(如图3)。
 

 
  齐白石早年学习何绍基和金农的书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后来,他改学李邕、郑燮与吴昌硕的书法,加之他对《祀三公山碑》和《天发神谶碑》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黄宾虹的书法从唐楷入手,上追古玺古陶文,古籀秦篆,下涉米芾、王铎、金农等。黄宾虹十岁左右正值碑风盛行,因而他对《郑文公碑》《石门颂》《崔頠墓志》也研究颇深。黄宾虹对颜真卿书法着力颇多,尤其喜爱行草书《争座位帖》,此帖外新内古,古篆的浑厚与行书灵动的笔法完美融合。

  从齐白石和黄宾虹对书法的研习和旨趣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二人选择的学习范本都具有破体书法的特征;第二,两人对篆、隶、楷、行都很精通,都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无论是陈子庄在成都时期的书法老师蔡哲夫、谈月色、刘孟伉,还是亲自面授过他的黄宾虹和齐白石,在书法审美和追求上都有相似的旨趣,那便是对篆、隶、楷、行的融会贯通。他们将二王之灵秀、古篆金文之质朴、魏碑镌刻之力量与颜体之浑厚雄壮内化,最后创作出游离于这些书体与笔法之间的新书风,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破体书法。他们的书法审美追求和实践必然会影响到陈子庄。他将《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的雄强之美融入自己书写中,使他的破体书法不仅变化丰富,而且苍劲有力。《书到用时方恨少》(如图4)便是一幅典型的破体书法作品。正文字体用篆书、题字用行书。从笔法来看,正文的篆体笔法融合隶、篆、行,题字用笔则行、隶结合。
 

 
  (二)喜新求变的精神

  “喜新求变”是有创造力的书画家共有的品质。喜新并不等于厌旧,书画家对新奇之物怀有好奇心并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能从司空见惯之物中发现新颖之趣,这本身就是创造美,享受美的过程。王羲之《兰亭》中说到的“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道出了“喜新”的内在缘由。至于“求变”,可以说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求变的历史。无论是书法艺术还是绘画艺术,都有强烈的排他性。因为书画是人借助书画工具来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观看方式和认识,但同时又要保持共性。故书法史上有大成就者往往是既能继承传统又能凸显自我者。

  陈子庄“喜新求变”的精神可见于他对书画的看法上。他在《书法要真下功夫不能光写字》一文中说:“李太白所书《上阳台帖》,落名‘太白’,写得近似‘大二日’,很像‘大大白’,很有启发性。艺术品须偶一望去易生错觉方有趣。若用此笔法画山水、花鸟,是为最高格。”陈子庄此处所说的偶然性和错觉便是艺术创作上打破习惯性思维约束,寻求艺术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陈子庄在谈论如何临习魏碑时,强调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书写过程中碑帖中长我短、它正楷我行书,以破除工整的死板。陈子庄将自己在书画艺术上的追求定位为“民族思想前进的牵引者”。他认为艺术家的社会作用,只有放在牵引民族思想向前的高度上,才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尊称,不可贪图名利,教坏后人。

  我们在评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和贡献时,少不了对其成长经历和性格的分析,但如果过分夸大“经历”和“性格”的作用,难免会滑入宿命论的泥潭。将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看成其艺术成长的土壤是比较客观的。陈子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行侠仗义广交朋友的性格,为其书画艺术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陈子庄出生于画瓷碗的工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进入寺庙习武练拳。武术和画画是陈子庄谋生和社交的工具,他先后结交过民主进步人士张澜、章伯钧,四川大军阀王缵绪等。他做过汽车公司经理,在水泥厂当过技工,最后在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文史馆任研究员。这些经历拓宽了陈子庄的艺术视野,也提升了他对生命价值的巅峰体验。故,他不愿意做一个因循守旧的书画家,他要用书法和绘画来讲述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因此,书法上他自称为破体书法,这和他的性格与追求是一致的。

  三、陈子庄破体书法分析

  陈子庄单独的书法作品较少,一般以为山水、花鸟画题跋的形式出现。从书体和笔法上看,他的破体书法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其一,多种书体在一件作品中同时出现;其二,打破既有书体笔法之间的界线,多种书体笔法融合在一幅作品中。

  上文提到过的书法作品《书到用时方恨少》便是篆书、行书两种书体同时出现,篆、隶、形笔法融合的杰作。陈子庄的扇面《柿柿如意》,题跋内容:“辛丑腊月,写柿子瓶酒以颂万寿,弗计工拙也。”(如图5)其中“子”是篆字书体。笔法上行楷结合,如“丑”字横折有颜体的厚重,其他笔画有行书行笔的流畅、笔笔之间牵丝之粗细对比和线条弹性。
 

 
       图6是陈子庄1964年画的《嘉州山水》,此作题跋内容:“余喜看山,不喜画山,今过乐山观汉代石刻。高彬同志索余画山,只好勉力为之。一九六四年六月南原。”(如图7)题跋内容书体采用行书,在笔法上兼具篆、行。如“观”字中的“见”,横折和浮鹅钩,转折处均见篆书用笔之圆转。图8《竹岩人家》应该是陈子庄的中期作品,题跋内容:“程彦明曰,神欲藏而惧于露;峰欲显而惧于露。此二语用之作画,最奇确也。前露字当为‘暗’字?右兄,南原。”
 

 
       程彦明是明代的篆刻书法家,其篆刻与篆书俱佳。陈子庄的《竹岩人家》题跋采用行书书体,线条笔法融篆书、行草于一体。图9《玉瓶迎春》的题跋内容:“丙午年春为进康写,南原。”将篆书草书结合,笔法融篆、隶、行于一体,字体上楷、篆、草混用,“丙”字采用楷体,“午年春为进康写”为篆体,字号用草书。
 

 
       图10的《鹰》是陈子庄在1966年大病后的一幅花鸟作品,题跋内容:“丙午八月于成都西隅支机石南寓盧,大病后夜不能寐,灯下自遣。南原并记。”此幅画作题跋融篆书、隶书、行书于一体。“都”“西”“后”采用篆书字体,“不”采用隶书字体,其他为行草书字体。笔法上“丙午”两字为楷书;篆书采用笔篆、隶、行并用;其他行书用笔间插隶法。通篇虚实相当、枯湿结合、疏密有致,开合相应,极尽变化之能事而又统一。
 

 
  上文中陈子庄破体书法之书体和笔法特征在其绘画作品中比比皆是,归纳而言为:多书体并存,书体与笔法混用。陈子庄破体书法还有另一重要之处值得讨论,那便是结体和疏密建构特征。陈子庄书法给人的第一印象,与“尊体”相距甚远。无论是单字结构还是整篇章法,显露出欹侧跌宕、错落参差、字随势动、随机生长,忽大忽小、偃仰相宜的特点,笔者将其特征归纳为险、动、奇。“险”体现在其结体大开大合,笔画之间的疏密、方向、虚实制造出强烈的冲突,整体章法通过引导线和视点营造出律动之美。由险而生动,故陈子庄的破体书法是生命的律动,作品生命的气息扑面而来,它毫不掩饰内在的力量和激情,给人一种惊艳的奇遇,故而达到“适我无非新”的新奇认识。对于陈子庄破体书法结体和章法的传承关系,笔者认为其受《祀三公山碑》和《秦诏版》的影响较大。

  四、陈子庄破体书法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启示

  陈子庄破体书法无论是结体章法还是用笔,都给人出其不意的感受,粗看随心所欲,细看处处彰显法度。其破体并非故意为之,而是书写技法和人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流露。20世纪90年代,“日本前卫书法”曾对我国当代书法之革新产生过影响。部分作品追求少字数、重构成、大尺幅、大空间、大笔触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力。这种审美趣味明显受到欧美抽象绘画的影响。可以说,书法具有抽象性,但书法并不等于抽象艺术,不能简单地从视觉形式上考量。中国历代经典书法作品都是书写者情感与书写法度高度契合的产物,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王羲之的《兰亭序》、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等。陈子庄以“二王”为基础,学习民间字画之生命力,上追先秦钟鼎、秦权量诏版以及碑刻。他将多种书体融会贯通,将篆、隶、楷、行用笔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书画家为打破书法森严“法度”对其艺术性的消解,往往会追求多种书体在一个字或一篇字中的混合运用,追求书写过程中统一与变化的有机结合,达到既遵循规范又超越规范的书写境界。此外,陈子庄的破体书法与他的国画有机结合,书画合一。这既体现在陈子庄国画中的书法线条和国画图像的契合,也体现在他以自身独特的书法用笔方式建构画面,可谓笔笔皆有出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