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京剧不像豫剧、黔剧等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戏剧,其虽名为京剧,但并不是简单地指北京的戏剧。京剧是多种地方戏的融合,它融合了昆曲、秦腔、汉调,四大徽班进京以后它又融合了徽戏,因此,京剧的发音综合了其所融合的地区的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面貌,对语音学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前人对京剧的研究多集中在其文化价值、表演、改革创新以及戏曲进校园等方面,而从语音学和音韵学角度对其念白和唱词的发音进行的研究较少。

  一、京剧中特殊发音的汉字举例

  一些字在京剧中的发音受到其反切或声符的影响,例如,部分入声字、蟹摄字在京剧中的发音与共同语不同。下文将以部分字为例来简要介绍它们的读音。由于京剧的唱、念是基于音乐和歌唱的,其声调难以判断,故以下例字在京剧中的发音记录暂时空缺声调,只记录声韵。如果需要构拟该字的声调,则暂时构拟为目前汉民族共同语中该字的声调。

  (一)谐声

  段玉裁云:“同谐声者,必同部。”一些谐声字发展到今天,其读音已然有了变化。例如,“盟”与声符“明”,在如今读音有所不同,韵也有所区别,但这二者在《广韵》中属同一个韵。而这样的字放在京剧中,通常会发成与其声符相同的音,或者是同一韵母,相似声母的音。例如:

  1.猫

  以京剧《打龙袍》中的“金丝狸猫皮尾来剥定”一句为例,“猫”的声符为“苗[miɑʊ35](《广韵》武瀌切)”,是平声,宵韵,明母,效摄开口三等字,上古属宵部,而在例句中猫的发音也为[miɑʊ]。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有记录:“猫《广韵》武交切(《集韵》谟交切),《玉篇》眉骄切。”“猫”也是平声,宵韵,明母,效摄开口三等字,上古属宵部。三等字是细音,但是“猫”发展到今天,其“i介音”消失了,而“苗”还保留了“i介音”。

  2.脸

  “脸”本义为脸颊,《集韵》中记载:“臉,颊也,居奄切。”以京剧《凤还巢》中“人生不知顾脸面,活在世上就也枉然”一句为例,“脸”是“臉”的简化字,它的声符为“僉[tɕhiɛn55](《广韵》七廉切)”,是平声,盐韵,见母,咸摄开口三等字,上古属谈部。而在例句中“脸”的发音为[tɕiɛn]。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记录:“臉《广韵》力減切,又七廉切。”“脸”是上声,豏韵,来母,咸摄开口二等字,上古属谈部。“脸”在京剧中的发音与声符的声母不同,但它们的区别是送气和不送气,它们的发声部位是相同的,但是在说话中这两个字的发声部位不相同。

  (二)入声字

  入声字带有塞音韵尾,但是随着入派三声,塞音韵尾的消失,入声字的发音到今天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京剧中,它们的发音通常会受到所在韵部的韵腹的影响。例如:

  1.北

  以京剧《挡谅》中“北汉君臣望风逃”一句为例,“北”在此处读作[po],而京剧《佛手橘》“要逼奴去往北国军营”中的“北”则读作[pɤ]。根据《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北”有两个读音,表示的意义不同,一读作[peɪ214],表示方位;一读作[peɪ51],表示方向相反。本剧中的“北”表示方向,应采用[peɪ214]的读音。“北”在《广韵》中是博墨切,是入声,德韵,帮母,曾摄开口一等字,上古属职部。李荣在《音韵存稿》中提到德韵帮组今读[o]韵,可以见得京剧中“北”的发音符合这个规律。

  2.白

  以京剧《三家店》中“舍不得老娘白了头”一句为例,“白”在此处读作[pɤ],但京剧《打龙袍》中“白日里讨饭苦处不尽”一句中的“白”仍读为[pai]。“白”在《广韵》中是傍陌切,是入声,陌韵,並母,梗摄开二等字,上古属铎部。李荣在《音韵存稿》中提到陌开(二)韵今读[o]、[ai]、[ɤ]韵,可以见得京剧中“白”的发音符合这个规律。

  (三)分尖团

  京剧中的发音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分尖团。在京剧的发音中团音的见晓组字的声母仍保留[tɕ]、[tɕh]、[ɕ],尖音的精组字的声母则变为[ts]、[tsh]、[s],韵母则不发生变化。例如:

  1.妻

  “妻”在《广韵》中是七稽切,是平声,齐韵,清母,蟹摄开口四等字,上古属脂部。以京剧《断密涧·双投唐》中“夫妻们对坐叙叙衷肠”一句为例,“妻”在本句中的发音就是[tshi]。可见,在京剧中尖音的精组字的声母多为[ts]、[tsh]、[s]。

  2.讲

  “讲”在《广韵》中是古项切,是上声,讲韵,见母,江摄开口二等字,上古属阳部。以京剧《断密涧·双投唐》中“孤把那好话对她讲”一句为例,“讲”在本句中的发音就是[tɕiɑŋ]。可见,在京剧中团音的见晓组字的声母多为[tɕ]、[tɕh]、[ɕ]。

  由此可知,分尖团是京剧的一大特色,同时,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来阐述在京剧中如何区分尖团。

  (四)部分“知”组和“章”组字发音

  “知”“章”“庄”组字现在已经合流,都发成翘舌音。在京剧中,部分“知”“章”组字的韵母和共同语是不相同的,止摄字的韵母的发音比舌尖元音[ɿ]、[ʅ]略低,比舌面元音<i>略高一些,由于这个元音不好构拟,所以暂时用<i>来代替,遇摄字的韵母发音则略高于<u>,略低于[y],同时声母略有擦化,但没有完全变成[tɕ]、[tɕh]、[ɕ],送气音仍然送气,不送气音仍然不送气。例如:

  1.知

  “知”在《广韵》中是陟離切,是平声,支韵,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以京剧《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不可欺,是非善恶人尽知”一句为例,“知”在此处的发音就近似于[tʂi]。

  2.珠

  “珠”在《广韵》中是章俱切,是平声,虞韵,章母,遇摄合口三等字。以京剧《锁麟囊》中“为什么鲛珠化泪抛”一句为例,“珠”在此处的发音就近似于[tɕy]。

  (五)部分日母字的发音

  日母字在京剧中的发音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日母字中的韵逢今韵母发音为[ʅ]的韵母变读为<i>,逢今韵母发音为<u>的韵母变读为接近[ʅ](比[ʅ]唇形略圆的元音,本文暂时记为[ʅ])。例如:

  1.日

  “日”在《广韵》中是人质切,是入声,质韵,日母,臻摄开口三等字。李荣在《音韵存稿》中提到,质韵开口三等字今读[ʅ]。以京剧《四郎探母》中“十五载到今日他才吐真言”一句为例,“日”在此处的发音为[ʐi]。

  2.入

  “入”在《广韵》中是人執切,是入声,缉韵,日母,深摄开口三等字。李荣《音韵存稿》中提到,缉韵开口三等字今读<u>。以京剧《白蛇传》中“才对双星盟誓愿,你又随法海入禅堂”一句为例,“入”在此处的发音近似于[ʐʅ]。

  (六)部分韵母为[ɤ]的字的发音

  这些字多为歌韵的见系字和铎韵字。李荣在《音韵存稿》中提到,歌(开)一韵的见系字今读[ɤ],铎(开)一韵今读[o]、[aʊ]、<u>、[ɤ]。在京剧中这些字的韵母都发音为[o],但铎(开)一韵今读<u>的字除外。例如:

  1.可

  “可”在《广韵》中是枯我切,是上声,哿韵,溪母,果摄开口一等字。以京剧《淮河营》中“此时间不可闹笑话”一句为例,“可”在此处的读音为[khuo]。

  2.恶

  “恶”在《广韵》中是乌各切,是入声,铎韵,影母,宕摄开口一等字。以京剧《佛手橘》中“那恶徒拔刀行凶反丧身”一句为例,“恶”在此处的读音为[wo]。

  (七)部分蟹摄字的发音

  这些字多是蟹摄皆(开)二韵和佳(开)二韵的见、晓组字。李荣在《音韵存稿》中提到,它们多数读[iɛ],少数读[aɪ],但是它们的韵母在京剧中的发音为[aɪ]。例如:

  1.谐

  “谐”在《广韵》中是户皆切,是平声,皆韵,匣母,蟹摄开口二等字。以京剧《锁麟囊》中“莫不是夫郎丑难谐女貌”一句为例,“谐”在此处的读音为[ɕaɪ]。

  2.解

  “解”在《广韵》中有三个读音,本文举出京剧中最常用的两个读音[tɕiɛ214]和[tɕiɛ51]。[tɕiɛ214]音“解”字在《广韵》中是佳买切,是上声,蟹韵;[tɕiɛ51]音“解”字在《广韵》中是古隘切,是去声,卦韵。两音都是见母,蟹摄开口二等字。以京剧《珠帘寨》中“明明知道佯不解,假意儿上前问开怀”一句和京剧《苏三起解》中“今日起解奔太原”一句为例,“解”在这两处的读音都是[tɕaɪ]。
 

 
  二、京剧发音和共同语发音的差异

  京剧中的发音有一个主要的趋势就是靠近方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则意味着京剧的发音保留了部分汉字的古音。因此京剧的发音与共同语中的发音主要有以下差异:

  (一)主要元音舌位高低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主要元音的舌位在京剧中的发音要略低于其在共同语中的发音。例如,“可”“恶”等字的主要元音在京剧中的发音是[o],但是在共同语中的发音是[ɤ];“谐”“解”等字的主要元音在京剧中的发音是[a],但是在共同语中的发音是[ɛ];“日”的主要元音在京剧中的发音是舌面元音<i>,但是在共同语中的发音是舌尖元音[ʅ]。随着语音的发展,部分汉字的主要元音会发生高化,但由于京剧中保留了部分的古音,所以,这些字的主要元音的舌位在京剧中的发音略低。

  (二)单、复元音的差异

  例如,“白”“北”在共同语中的韵母都是复元音,但是在京剧中都是单元音。那是因为它们本是入声字,本有塞音韵尾,但是入派三声以后塞音韵尾就消失了,现在他们的韵尾都变成了i。韵尾不如韵腹稳定,韵尾不变化,韵腹一般不发生变化,韵尾发生了变化,韵腹则可能发生变化。“白”上古属铎部,根据王力《上古三十韵部》构拟为[ak],现在变成了[ai],韵腹没有发生变化。“北”上古属于职部,根据王力《上古三十韵部》构拟为[ək],现在变成了[ei],韵腹发生了变化。所以在京剧演唱时,为了尽量靠近“白”的陌韵(“陌”在京剧中的读音是[mɛ])和“北”的德韵,同时去掉塞音韵尾,它们的在京剧中就有了如今的读音。

  (三)辅音发音部位的差异

  例如,“脸”在京剧中的发音是[tɕiɛn],其声母是舌面音,但在共同语中的发音是[liɛn214],其声母是边音。这种情况多是为了将其发音向其声符的发音靠拢。

  (四)分尖团

  在京剧中,精组细音字的声母的发音从[tɕ]、[tɕh]、[ɕ]变成了[ts]、[tsh]、[s],其目的是分尖团,与见晓组细音字有所区别。
 

 
  综上所述,从音韵学的角度来看,京剧中一些字的发音可以看出其语音的流变,这些字在京剧中的发音与其在共同语中的发音有所区别是因为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是为了接近汉字的古音。许多汉字的古音都保留在了方言中,尤其是粤方言和闽方言。因此,现代人可以通过方言感受到汉字的古音。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保护方言是语言学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戏曲是以地方方言为载体的,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戏曲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保护好戏曲和方言也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