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无视自然的承受能力,一味对大自然进行改造、利用,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全球性的生态浪潮已经由此引发,并且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核污染、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垃圾污染等生态问题正在日益严重地冲击着全球的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我国的生态教育较为滞后,而生态文明题材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推动生态教育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人们生态观念的进步,因此生态文明题材艺术的发展刻不容缓。当前,国内许多艺术家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尝试在不同维度下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生态文明题材的渊源与发展

  (一)生态艺术的萌芽

  20世纪90年代,生态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趋势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最初是以一种观念艺术的形式出现的,后逐渐形成一个艺术体系,涉及政治、文化、经济、伦理和美学各个领域,主要流行于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和环保积极分子这些人员中。这种艺术融合了审美、文化、信息和教育艺术,致力于促进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恢复。生态艺术不拘泥于形式,可以通过摄影、雕塑、装置、油画等艺术形式表现。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生态恢复的重视,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普及,有关生态艺术的展览逐渐增多,探讨生态现状的艺术作品也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的环保思想也紧跟着这些作品向前迈了一大步。生态艺术的话题在当代艺术中持续且广泛地被讨论和呈现。2020年11月8日至12月7日,“生声—中国当代生态艺术展”在北京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展出;2020年11月9日至12月6日,“再生—2020年生态艺术作品全国邀请展”在重庆市渝北区体育馆展出。这些展览都将生态艺术搬到了聚光灯下,由此更好地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二)生态文明题材与中国画创作内核

  中国画的内核是追求意境的表现,强调对大自然的感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这种观念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在中国画中,画家试图通过画笔来表达自己对自然万物的感悟,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体到笔墨的运用上,画家注重用线的语言来表达自然界的形态和神韵,从而使灵气跃然纸上。画家的作品能够触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使观者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和大自然的美丽。石涛云:“吾亦只是弄笔者,山林是天神作品。”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提倡以自然为师,山川丛林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无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然之美源自其不确定性,罕见的一场落日、角落中的一束光、奇特的地形地貌、稀有的动植物,这些都会给艺术家带来心灵的震撼,自然之美的瞬息万变和不确定性使其更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许多画家已经开始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并将中国画创作内核融入他们的作品中,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保护大自然的决心。同时,生态艺术也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许多画家开始尝试将环保材料,如再生纸、废弃塑料、废弃金属等融入作品中,创造出具有生态意识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总的来说,中国画的内核是当代生态文明题材创作的基础,并且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三)生态文明题材中国画的研究现状

  在当代画坛的“中国环保画派”中,以冯骥才为例,他的画作以描绘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及生态系统为主,以写实的手法呈现出自然之美和环境的脆弱性,反映出他对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切。我国近年来引发舆论关注的生态艺术作品不在少数,比如王久良的《垃圾围城》、柴静的《穹顶之下》等,这些生态文明题材作品都体现了对环保主题的积极响应。

  生态艺术是一种以自然和环境为基础的艺术形式。当代生态文明题材的中国画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将生态环境作为他们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这有利于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展现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是当代中国画家的重要创作课题之一。一方面,他们将科学的生态知识运用到创作中,从绘画技巧、作品主题、材质选用等层面进行实践。另一方面,他们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中国画创作之中,通过传统文化和社会热点、新材料应用和科技艺术的结合,营造一种生态相互依存、和谐共存的精神氛围。同时,当代生态文明题材的中国画作品也在呈现出新的面貌,画家们不断地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传统水墨到综合材料,从立体雕塑到新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呈现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美好和脆弱。

  二、鄱阳湖生态现状

  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是310种珍稀鸟类和339种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鄱阳湖的总面积约为3585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亚洲第二大内陆湖。鄱阳湖是国内少有的淡水湖,水质清澈,但受全球气候影响,鄱阳湖水源呈现枯竭状态,最浅时仅有1米左右深。近三年来,受灌溉、防洪、渔业生产、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影响,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生物栖息地持续受到破坏,生物类群逐年减少。为改善环境现状,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多项国策,旨在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国策的实施,有望帮助减轻环境污染,助力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恢复,也能够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鄱阳湖生态文明题材创作实践研究

  (一)生态环境的再现

  中国画的创作实践是对现实事物的提炼和升华。自然环境是中国画创作的灵感来源,大自然的山川、河流、植物都源源不断地唤起当代中国画创作者挥动手中的画笔进行创作的热情。画家的经历和个性以及对待世间万物的情感都是千差万别的,对于大自然的领悟也具有差别,正是这些差异恰好促成了画家独特风格的形成。对于鄱阳湖这类自然题材,要将它的独特表现出来,不但需要画家长期的观察,还需要记录瞬间的感受,在表现鄱阳湖自然环境和生态特征时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某一瞬间对景色的强烈情感,并用创作中国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对鄱阳湖动植物的表现

  动植物在地球上的布局会根据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同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某些物种只存在于特定的区域。鄱阳湖水域因为特殊的环境和气候,产生了一个特定的区域,在湖周边的河口和海岸线上分布着一片片的红树林,这种红树是一种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它们能够在潮汐带和盐渍土壤中存活,为鄱阳湖沿岸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带来了独特的风景。

  鄱阳湖湿地的生物非常丰富,但其中有大量鸟类受到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成了濒危物种。鄱阳湖湿地的珍稀鸟类包括:黑鹳、白鹤、白枕鹤等。从古至今,鸟类是中国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以白鹤为例,它长嘴长腿,白色的羽毛在阳光下会显得分外耀眼,这种高挑的外貌本身就受中国画画家青睐,画家们通过水墨画的形式表现出鄱阳湖白鹤神秘的东方美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鸟类的自然魅力,同时也反映了画家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与呼吁。
 

 
  鄱阳湖湿地的典型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以香蒲、茭白、芦苇、菖蒲等为主要代表。香蒲是一种芦苇科植物,它生长在潮湿、半水深的环境中,是鄱阳湖湿地的典型植物之一。茭白是一种多年生多节草本植物,生长在水深1~2米的湖泊、草甸、水塘和浅滩等地方,茭白可以食用,是中国的传统食材。

  芦苇是湿地植物的代表物种之一,其生长速度快,并且能够吸收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起到净化生态和防护水土流失的作用。菖蒲是一种古老的观赏花卉,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菖蒲生长在浅水湖泊、溪流或者浅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早在古代就被誉为“百花之冠”。南宋时期的画家常以鄱阳湖湿地的景观作为创作素材,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会出现菖蒲、茭白等鄱阳湖典型植物。这些作品之中,既展现了植物自身的美感,同时也反映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古人的绘画作品也间接对当代的创作题材产生影响,受“天人合一”这一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国画生态文明题材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三)中国画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创新应用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画家常常会结合创作的主题和理念,使用传统材料以外的有助于创作表达的材料。这样可以在观者与画家的心灵之间搭起桥梁,迅速提升人们的共情感,体会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除了让更多材料介入中国画以外,创作技法的创新也为中国画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创作技法是情感表现的载体,而在创作过程中技法的熟练与否与材料的使用也决定了创作的质量。结合生态文明这一创作主题,运用棉麻肌理、油画棒、丙烯颜料三种绘画媒材与平面构成创作技法,可以基本满足创作的需求。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的使用不但能更好地使画家在当代语境下创新中国绘画的艺术表现技法,还可以为画作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平面构成来表现植物丰富的外轮廓,可以突破僵硬的外轮廓传统,通过增加植物的变化来表现其生机与活力。外轮廓是中国画“以线造型”技法的体现,而中国绘画本身就是一门关于线的艺术。另外,画家还可以运用漂漆的技法,将漆艺融入中国画的当代题材绘画之中,运用漆的流动性创作出主体之外的意境空间。此外,画家还应研究金箔、勾线、没骨等技法,通过实践将这些技法融入生态文明题材中国画的创作之中,致力于将表现技法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技法的使用,将主题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画通过创作生态文明题材的作品正在不断地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当生态文明题材艺术作品以美的形式展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或者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时,人们会从中寻找到对自然的热爱、敬畏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希望通过对鄱阳湖现状的研究,画家可以创作出更多以保护生态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触动人们最本质的情感,使更多的人能够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