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钢琴曲《山泉》是由著名作曲家崔世光所作,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崔世光在游览崂山时产生了创作灵感,于是运用西方创作技法,并在乐曲中融入民间小调而创作了这首钢琴曲。《山泉》中包含了丰富的民族元素,本文在对此曲进行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探析,并重点研究钢琴曲的演奏技巧。

  一、钢琴曲《山泉》概述

  (一)创作背景

  钢琴曲《山泉》由著名作曲家崔世光所作。崔世光曾创作了很多著名作品,如《松花江上》等,他对乐曲的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崔世光曾创作的《山曲四首》,展现出山东崂山的自然风光,其前两首曲子为《山歌》与《山峦》,第三首曲子就是《山泉》,第四首曲子为《山花》。崔世光用音乐语言描绘出崂山的壮丽景色,为听者呈现出壮丽秀美的自然画卷。山东崂山有着“第一名山”的美称,崔世光在崂山游玩时,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结合自然风光与自己的感受创作出了《山曲四首》,表达出他对家乡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钢琴曲《山泉》具有传统民族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同时,崔世光还受到西方印象派音乐的启发,其演奏技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也使这首钢琴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

  (二)曲式分析

  钢琴曲《山泉》主要采用了再现性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这种曲式结构属于混合曲式,它将回旋曲式和三部曲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曲式结构。在该曲的首部,作曲家主要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在前期采用了八分音符,以此来展现山涧溪流蜿蜒曲折的景象。该曲的中部在音调上存在较大变化,与最开始的节奏有所不同。在华彩段,该曲主要模仿传统乐器古筝的技法,利用刮奏的方式进行演奏。该曲的再现部,乐曲的节奏越来越平稳,力度也越来越弱,为听者呈现出山泉水涓涓细流的景象。整个钢琴曲将回旋曲式结构与三部曲式结构完美融合到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曲式结构。

  (三)调性分析

  钢琴曲《山泉》的调性比较多样,作曲家融合了中古调式,采用了多调性的创作方式,同时还应用了五声音阶。在乐曲风格上,我们可以在这首乐曲中发现山东民歌的特征。例如,在第3~5小节,其调性经历了bB、d、F、a的转化,这种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使主题旋律更具特色。多调性的创作方式能够让调性之间产生明显的对比。比如,在钢琴曲的再现部,左手声部采用纵向结合的方式,右手声部进行了几次转调再现,让乐曲更具动态性,充分体现出多调性的优势和独特性。

  (四)和声分析

  作曲家在钢琴曲《山泉》中采用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同时还引入了很多民族元素。这首钢琴作品通过独特的和弦展现出山泉水的变化,在旋律的推进中展示山泉水不同的形象。对于呈示部来说,这部分的旋律主要为单旋律,逐渐加入声部。从第30小节开始,乐曲中产生了和弦结构,由此开始进入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的演奏中,作曲家主要采用了七和弦,同时还采用了分型节奏的旋律,在高潮部分的后期加入了平行四度音程,使乐曲呈现出空旷的感觉。对于乐曲的中部来说,作曲家将二度和其他音程叠置,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和弦结构。比如,在第63小节,作曲家在创作时省略了三音,同时引入了二度音与四度音。

  二、钢琴曲《山泉》中的民族元素

  (一)创作中的民族元素

  作曲家在钢琴曲《山泉》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使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在乐曲调式上,作曲家采用了五声调式,以此来表现民族音乐的特质。这首钢琴曲的创作手法极具民族特色,作曲家对旋律进行创作时,采用了四度、五度叠置和弦,使钢琴曲演奏呈现出独特的意境,同时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让更多人认识到民族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民族元素的融入使钢琴作品意境深远,更具画面感,听者仿佛看到了真实的自然风光,体现出了民族音乐的现代性。

  (二)旋律与和弦中的民族元素

  钢琴曲《山泉》的旋律也体现出了民族特色。例如,在第77小节,作曲家参考了民族乐器古筝,运用了民族音乐的演奏技巧。古筝音域较广、音色优美、弹奏技巧多样,其弹奏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历音,弹奏者需要采用刮奏的方式,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一小节对古筝中的刮奏技巧进行了模仿,演奏者需要在钢琴黑键上使用连续的十连音下行,以此来体现古筝的音色,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山水汇聚的景象,并将钢琴曲逐渐推向高潮。从钢琴作品的和弦上看,该曲主要采用了五声调式中的四五度音程,这种创作手法让钢琴曲的民族音乐特征更加明显。比如,在第5~7小节,作曲家应用了四度音程;在第33~35小节,作曲家在右手部分应用了三四度音程;在第40小节,当左手演奏乐曲的主旋律时,演奏者会用右手弹奏平行的四度音程。这种演奏方式充分应用了民族音乐的演奏技法,使乐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作曲家在展开部多次运用二度音程,二度音程是五声调式的重要音程,由此可以从乐曲的和弦中发现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三、钢琴曲《山泉》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控制节奏与力度

  钢琴曲的起始部分,通过12/8的拍子展开,演奏者需要弹奏出连续的八分音符,以此来表现出泉水流动的声音。在弹奏时,演奏者要保持手腕平稳,不要晃动手腕,确保节奏工整。在第1~32小节,钢琴曲的力度变化较小,整体力度结构为pp-p-pp-mp,演奏者需要注意乐谱中的渐强渐弱记号,如第7小节的渐强,第12、13小节的渐强后渐弱,由此对力度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使乐曲弹奏具有流动感,不会过于僵硬。在第33~37小节,力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为mp-f-p-pp,是第一部分的高潮,演奏者需要重点注意这部分的力度。呈示部的力量结构是从弱变强再变弱的,从1~15小节的pp到16~29的p,第二主题从30小节起从pp到mp再到f,力度逐渐增强。

  第77小节是经典的华彩乐段,该小节乐曲速度逐渐加快,力度也逐渐加强。演奏者要在极速的音流中保持每一个音色的清晰、均匀,并且手指应当贴键弹奏,用手臂和身体的力量弹奏钢琴,使钢琴发出最大的共鸣,以此来将乐曲推向高潮。演奏者右手最低音应落在大字二组的降xi,力度记号是sfz,因此声音一定要沉下去,把这个音保持住。之后在表情记号Tempo rubato(节奏自由)的提示下,速度由慢变快,给之后情绪的高涨再一次做好铺垫,力度由ff中强转为ppp最弱。最后的再现部分,演奏者的演奏力度基本一直保持在pp,所以乐曲的节奏、速度也需要保持平稳,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使听者沉浸其中,最后缓缓结束。

  (二)旋律音律

  这首钢琴作品在音乐旋律的塑造上非常出彩,为其审美意境和情感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作曲家采用陈述的方式,利用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构成独特的旋律,结合民族五声调式的特征,展现出崂山的自然美景。这首作品的旋律重在对音乐线条的描绘,演奏者要注重每个小节音与音之间的过渡,以及每个小节的连贯性和流畅度,要以朴素流畅、自然清晰的音律表达出作曲家对崂山风景的深厚情感。此外,这首作品的音乐旋律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创新,同时也体现出钢琴曲的艺术魅力。

  (三)调式音色

  钢琴曲《山泉》整首曲子的主基调是g多利亚小调,另外也包含了大量的民族调式和华彩乐段。作曲家通过转调增强了音乐旋律的起伏,第5~7小节为d多利亚小调,第8小节进入到e多利亚小调,而第14小节又重新回到了g多利亚小调。经过多个调式的转变,乐曲更富有魅力,具有更强的流动性,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山间泉水流动的美好意境。

  这首钢琴作品的和弦采用了开放的排列方式,其主题音乐段落在三个音区上塑造了不同的意境。尤其是在弹奏高音部时,音符犹如山间泉水响彻山谷之中,两侧树木、花草都随着泉水的流动而轻轻摆动。钢琴旋律看似空荡、清澈,却在每一个转换时,都展现出新的音响意境色彩。此外,在演奏时,演奏者还要模拟古筝的音色,用钢琴宽广的音域来表达民族音乐独特的意境,从而呈现出独特的演奏效果。

  (四)触键的技巧

  演奏者可以利用触键的技巧进行连奏,让钢琴呈现出流畅的声音。比如,在钢琴曲《山泉》第77~79小节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双手要相互交替下行,模仿古筝,弹奏出十连音,以此来表现瀑布倾泻而下的壮观场景。另外,对古筝刮奏技法的借鉴能够让钢琴呈现出具有颗粒感的音色。为了更好地呈现出这种音色,演奏者用指尖触键时,需要略微向前移动,到达偏指尖的部位,在触键的那一刻,需要足够果断,把握好力度。由于这部分乐曲的节奏较快,演奏者的双手必须要精密配合,避免出现漏音或错音等问题。运用触键技巧,还可以让钢琴呈现出朦胧音色。比如,在第1~9小节,这部分为乐曲的起始部分,首次呈现出泉水的景象,演奏者需要通过触键营造出朦胧的氛围。为了达到该效果,演奏者可以采用抚键的技巧,即演奏者的小臂要放松,对手腕进行控制,手指微微放平,使指肚部分接触钢琴键。
 

 
  演奏者还可以运用断奏的触键方式来呈现独特的音色。为了让乐曲的层次更加立体和丰富,在触键时,演奏者需要对右手进行控制,采用非连奏的触键方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演奏者需要通过高抬指的方式用指尖触键,同时,在手腕的带动下快速移动手指,另外还要保证掌关节的支撑力度,从而顺利弹奏出双音,使音色更加稳定,呈现出非连奏的音色,让乐曲更具有层次感,从而表现出灵动的韵味。

  (五)踏板的运用技巧

  作曲家在乐曲中使用了非常多的连音线,要想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需要利用踏板来延长钢琴的声音,形成连音,并在控制踏板的过程中变换乐曲的音色。例如,对于呈示部(1~50小节)来说,演奏者在使用右踏板时,应注意使用切分踏板,在主题旋律进入时应注意在每个和弦变换的同时切换踏板,这样可以保证声音的衔接紧密、连贯。对于展开部(51~76小节)来说,在乐曲高音区声音比较明亮,中低音区的泛音效果要差一些。因此,每一个和弦都要踩着踏板才能让曲调继续下去,但这个过程中要控制力度,避免踏板使用过多导致声音浑浊。另外,演奏者还要掌握颤音技巧,第40小节与第42小节的高音区的音色比较明亮,主要是因为演奏者采用了非连奏的演奏技巧。要想弱化音色亮度和硬度,演奏者可以使用颤音踏板。颤音踏板具有一定的难度,演奏者需要用脚掌前端厚实的部位踩踏板,同时脚踝要灵活配合。为了保持左手中声区的音乐旋律线,颤音踏板不能踩得太深,尽量控制在三分之一或一半处,使乐曲更加连贯优美,呈现出对比的旋律层次。对于华彩部分(第77小节)来说,为体现共鸣的效果及情绪的制高点,该部分演奏要注意延续右踏板。对于再现部(78~121小节)以及尾声(122~128小节)来说,音色由黯淡逐渐变为明亮,要注意左踏板的使用。这首钢琴作品具有朦胧美,要想表现出这一效果,演奏者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踩左踏板,以此来消减音量,这种处理方式能够让乐曲具有画面感。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展现出乐曲的意境,演奏者需要加强对踏板的控制,使钢琴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钢琴曲《山泉》以自然风光为主,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乐曲时,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将中西方的技法相结合,呈现出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重视触键和踏板,同时也要控制节奏和力度,注意音色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演奏技巧,使乐曲呈现出独特的意境,让听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