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思乡》是黄自先生创作的一首短小精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艺术歌曲,词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家国情怀。本文通过对旋律、歌词、结构、和声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歌曲的风格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探讨了歌唱作品时如何通过歌唱技巧的运用、音乐的情感表现、声音特点等进行有效的歌唱处理,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同时对不同歌唱家关于该作品的演唱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此外,也提出了歌唱处理的建设性意见,为更好的诠释该作品及其他艺术歌曲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歌曲;思乡;中国味;歌唱处理

  引言

  艺术歌曲是声乐歌曲的一种形式,可以通俗理解为“艺术性较高的声乐歌曲”。它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更加注重词曲表现的思想情感、音乐所传达的艺术美感,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和审美价值。这类歌曲通常具有相对复杂的旋律、较为深刻的歌词以及精致的钢琴伴奏织体,音乐的各个方面仿佛都在传达思想感情。相比于一般歌曲而言,它不以迎合大众口味为目的,而是更加强调对词曲的深入挖掘,追求音乐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更高的艺术性与创造性。艺术歌曲在创作和演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词曲作者能够将自己的音乐才华、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一方面又要求演唱者有较高的音乐理解能力、良好的音色和高超的声乐技巧,能够通过歌唱来表达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正因为如此,它往往能够独树一帜,带给听众更为复杂和深入的情感体验,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从20世纪初期“学堂乐歌”以来,我国的艺术歌曲从表现出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我住长江头》《教我如何不想她》《问》等作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创作和宣传的以革命、爱国、劳动、农村等为题材的包括《东方红》《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等作品,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更加多元化、风格更加多样化的包括政治、社会及探索情感、爱情等题材的《多情的土地》《那就是我》《春江花月夜》《《断桥遗梦》等作品,艺术歌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环境的变化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纵观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史,20世纪20-30年代的艺术歌曲具有重要作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始引进西方音乐的和声体系,使中国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黄自生平和《思乡》的创作背景

  (一)黄自的音乐创作生涯


  黄自是我国20世纪20-30年代重要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尽管比较短暂,但其音乐领域的成就和影响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音乐创作始于留学美国期间,创作领域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合唱、独唱等多种体裁形式。他于1929年创作的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我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1932年)》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1931年)》和《旗正飘飘(1932年)》也是我国最早的两首抗日救亡合唱歌曲,运用严密而富有层次的结构布局和对位化处理,使音乐充满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慷慨的气势,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群众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而艺术歌曲也是其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既有以古诗词创作的《点绛唇》《南乡子》《花非花》《卜算子》等独唱曲,又有为音乐会演唱所写的《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等独唱曲。总之,黄自的音乐创作构思细致,风格偏重于严谨、精致、典雅,体现了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歌词与曲调以及声乐与伴奏的高度结合,对后来的我国专业音乐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思乡》的创作背景

  《思乡》创作于1932年,是一首结构精悍又极具艺术性的优秀艺术歌曲。歌曲的词作者是韦瀚章先生,1932年春天韦瀚章先生旅居上海并教书,面对较为单一的工作性质以及异地他乡的孤独,望着窗外的景色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诗词《思乡》。同年,黄自先生为该诗词谱写旋律,由于当时我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历史背景,他也将对祖国的希望、家国情怀融入了音乐创作中,号召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战斗中,以此激发广大群众的斗志,表达深深的爱国之情。

  二、《思乡》的音乐特点

  (一)“中国味”的旋律音调


  歌曲旋律古朴、典雅,有极强的抒情性,尤其体现在主歌部分(如谱例1)。
 

 
  虽然主题调性采用了降E大调,未使用中国风的民族调式,但是在旋律进行的方向上体现了五声性。首先是前奏开始的钢琴伴奏,旋律进行为“升F-G-降B-F-降E-降B-G-F-C-降B”,译成首调就是“升2-3-5-2-1-5-3-2-6-5”,而当把第一个音去掉的时候,整个前奏的旋律就完全是五声旋律进行,民族性极强。其次是第一句的歌唱旋律,沿用了前奏的开始音调,“升F-G-降B-D-C(首调:升2-3-5-7-6)”,当把第一个音去掉时,音调同样具有五声性,而这开始的5个音也是歌曲的核心动机。随后这5个音下行摸进了1次,音调为“E-F-降A-C-降B(首调:升1-2-4-6-5)”;之后又是“C-降E-G-降B(首调:6-1-3-5)”,虽然第一句旋律落在了调式的四级音上,但这并不能磨灭旋律蕴含的“中国味”,而第二乐句依然是核心动机的发展,旋律则更加具有五声性。再次是歌曲围绕着5个音的核心动机进行了动机贯穿式的发展,并且旋律跳进后的反向二度收尾,更加突出了主题的鲜明性和蕴含的“中国味”。

  (二)“古典韵味”的歌词

  歌曲的歌词不同于一般歌曲的非常直白的歌词,比较委婉、含蓄,透露着古典韵味。主歌部分歌词触景生情,第一句通过柳丝、清明时节衬托了独自一个人的孤寂;第二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由墙外的鸟叫声“不如归去”表达内心对家乡故土的向往。副歌部分歌词主要突出“情”,由主歌部分的“景”衍生出了“情”,采用疑问的形式,通过与落花的对话,“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进一步彰显思乡之情。而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可以由“家”升华为“国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所以整首作品由实到虚,运用较为内敛的歌词娓娓道来,突出了歌曲的意境。

  (三)简练的音乐结构

  歌曲结构短小精悍,典型的主副歌二段体结构(如图1)。
 

 
  前奏有3个小节,弱起级进上行的音调大跳后又反向级进下行,给出了歌曲动机,分解和弦的钢琴伴奏织体以及主-属-主的和声进行,奠定了歌曲的基调。前乐段是2个乐句构成的方整性结构,旋律构成由短到长,思绪如泉涌般缓缓流出,最后旋律落在主调的属音结束,但是和声终止由属七-主和弦结束。间奏4个小节转入g小调,由属七-主和弦结束,发挥着过渡转调的作用。后乐段有“散体”的特点,但是也可分为2个乐句,前乐句旋律级进上行,情绪一直上升直至“g2”这个音达到了高潮,调性又转回到降E大调,之后级进下行形成疑问结束;后乐句“我愿与他同去”形成肯定,落在主音结束,从整体结构长度、句式构成以及调式调性来看是比较简练和严谨的。

  (四)半音化的和声及“主角光环”的钢琴伴奏

  半音化的和声主要体现在副歌的前乐句,歌曲的15-18小节(如谱例2)。
 

 
  此时的钢琴伴奏采用柱式和弦织体类型,伴奏的高声部旋律与歌唱的旋律大致相同,高声部旋律是由“g1”音开始的半音级进的连续上行,下方声部是由“g”音开始的半音级进的连续下行,高、低线条的反方向进行使音乐保持着平衡。而此时的调性由g小调转入降B大调,和声进行为:TSvi-Sii2/D-Dvii7/D-D2-T6-b3Dvii6/D/D-D7/D-D7-T,七和弦的连续进行以及半音化的进行,使音乐充满了紧张感和色彩性,加强了音乐的内在推动力和张力。

  另外,钢琴伴奏在歌曲中也发挥了形象塑造的作用。首先是前奏部分,核心动机音调由钢琴奏出。其次是副歌的后乐句,钢琴伴奏先于歌唱旋律开始并奏出了动机旋律音调,确切来说在副歌前乐句的歌唱旋律还未结束时钢琴伴奏的动机旋律音调就已经奏响了,而此时的歌唱旋律与钢琴旋律形成了对比,呈现了复调关系,正是由于钢琴演奏的是歌曲核心动机音调,所以钢琴仿佛成为主角,有较强的形象表达,突出了钢琴伴奏的作用。

  三、《思乡》的歌唱处理及实践演唱对比

  (一)《思乡》的歌唱处理


  一是歌唱速度和力度的处理。在乐曲的开始就给出了“Andante行版”的速度标记,略显偏慢的速度,旋律弱起,再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旋律音调的进行特点综合考虑,歌曲的整体歌唱速度可作偏慢速处理,整体力度偏弱。但是歌曲的15-18小节受半音化和声进行、音乐紧张度影响,情绪的铺垫过后在这里达到情绪的顶点,从而形成音乐的高潮,所以速度可作适当的加快,力度上要不断加强。二是气息的支撑和运用。歌曲整体的旋律线条流畅,起伏适度,要唱出朴实又不失华丽的线条就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持。就比如说第一乐句,歌曲的旋律进行稍显“片段化”,4小节的旋律是可以拆分为1+1+2的,若坚持不换气难度是非常大的,若完全按照旋律进行去换气又很难唱出顺滑的感觉,所以在“片段化”的旋律起、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呼气和吸气时动作要小而快,避免气息运用不当造成“爆音”“断音”的现象。同时低音与高音转换相对频繁,声音的结实程度与连贯程度也是需要气息的支持的。三是注意音准的把控。歌曲当中有转调,旋律也出现了“升F、还原E、还原A、升C”等临时变化音;而且钢琴伴奏相对独立,很少跟随弹奏歌唱旋律,尤其是歌曲的最后一句,歌唱与钢琴形成了对比的2个旋律线条,歌唱时的音准是较难把控的。四是咬字和音色的处理。根据弱起的旋律和声音偏弱的处理,咬字尽量自然、柔和一些,音色要平和、忧郁。比如“柳丝系绿,清明才过了,独自个凭栏无语”的“柳、清、独”这几个字,字头咬重了就会出现旋律断层的现象,字头若不敢咬又会出现模糊不清、漏词的现象,所以字头既要咬、又要轻柔和清晰。而随着思绪的翻涌,情绪的递进,比如“一声声道,不如归去”的“道、如”以及“问落花”的“问”和“我愿与他”的“他”等,咬字时又需要音头,强调重音的效果,音色可适当明亮些。五是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处理。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强弱、音准、气息等方面在歌唱时需要将歌唱状态调到最佳,歌曲中的每个细节都要依靠技巧去支撑。但是情感的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歌唱者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听者的共情,与音乐的质感相关联。根据这首歌曲的创作,情绪由思乡的淡淡忧愁到慷慨稍显复杂的情绪再到期待与坚定的情绪,歌唱者要有所区别,达到歌声与琴声、技巧与情感的完满结合。

  (二)不同版本的实践演唱对比

  自歌曲问世以来有许多歌唱家对其进行过演绎,比如目前活跃在乐坛的廖昌永、石倚洁、张立萍、迪里拜尔、黄英等,这些歌唱家的音色特点和对音乐细节的处理是有所区别的,演唱都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版本的《思乡》,咬字、吐字则更加清晰,收音和起音的音符时值也严格把控,音色偏明亮,尤其是高潮部分的“问”字,则更加辉煌和具有爆发力,与开始的涓涓细流的旋律形成了对比,张力十足。女高音歌唱家黄英版本的《思乡》,更加具有抒情性,情绪饱满地唱出了浓浓的思乡情;在“凭、道、问、他”等字音上作了重音强调,体现了歌唱家的理解。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版本的《思乡》,气息的处理更加细腻,更具委婉和含蓄的特点,高潮的处理也是柔中带刚,韧劲十足,唱出了追忆的特点。尽管这些歌唱家各具特色,但是在对歌曲的风格把握、情感的表达大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开始旋律的流畅性、高潮乐句情绪的宣泄、结束句的弱音处理等方面都是相同的,歌唱状态和技巧发挥稳定,准确地诠释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结语

  艺术歌曲《思乡》打破了当时音乐作品创作的格局,在音乐创作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大胆的构思,注意发挥声乐演唱的技巧,并注意通过钢琴与声乐的合作来进行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塑造。作品中西洋调式的运用、严谨的结构思维、半音化和声的色彩使其具备西方古典音乐的部分特性,而歌曲中旋律进行方向、歌词的文学修养以及歌曲的意境、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又具备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性,带有“中国味”,这种中西结合的音乐探索为当时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形成了全新的风格。精致典雅的构思、细腻的情感流露和丰富的色彩变化赋予了歌曲顽强的生命力,广为传唱,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影响着当时乃至以后的艺术歌曲创作。而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也尤为重要,尤其是演唱《思乡》这样艺术性极强的艺术歌曲时,不仅仅是考验表演者的歌唱技巧、表演技巧,更是艺术综合素养的考验。在演唱处理时,首先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与作曲家共情;其次要了解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包括旋律的构成、音乐结构、高潮的设置等方面,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整体速度、力度、色彩和技术运用等细节的处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词曲表现的意境和传递的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它决定着歌者的演唱情绪,能否“琴瑟和鸣”的完美诠释作品以及打破时间的界限并引起共鸣,这才是艺术歌曲演唱处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黄自的生活与创作[J].音乐艺术,1993,(04).

  [2]陈新平.中国艺术歌曲发展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8,(02).

  [3]柴莺.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成与发展[J].甘肃科技,2008,(01).

  [4]李庆勋.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经典之作——黄自声乐作品《思乡》解析[J].音乐创作,2012,(08).

  [5]郭越.浅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词、曲、唱[J].戏剧之家,2018,(18).

  [6]黄莺.杨健.钱仁平.中国艺术歌曲的乐谱版本与表演研究——以黄自《春思曲》《思乡》与《玫瑰三愿》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