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爱德华·麦克道威尔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作曲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本文以《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为例,对作曲家的生平、演奏技巧等进行分析。在揭示麦氏练习曲中的音乐风格特征同时,根据标题对作品加以理解,深入研究练习曲中的演奏技巧,使演奏者弹奏作品时更加清晰明了,从而达到技巧到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练习曲;炫技;标题音乐;演奏技巧

  麦克道威尔是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创作被视为——“美国专业音乐”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麦克道威尔的钢琴练习曲在他的作品中占据重要的部分,《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中的练习曲由十二首带有标题的曲目组成,因技巧与音乐完美结合再加上融入了一些美国民间音乐的元素,从而使这套练习曲个性鲜明也成为钢琴音乐会、钢琴竞技比赛中的常见曲目。对演奏者来说,这套练习曲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演奏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及表现。

  一、麦克道威尔生平与创作背景

  (一)麦克道威尔生平


  麦克道威尔是浪漫主义晚期美国著名的钢琴家,同时他也是在美国本土中最早被欧洲和国际认可的为数不多的优秀作曲家之一。他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试图从欧洲传统音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之后美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麦克道威尔生平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少年时期(1860—1876)

  1860年,麦克道威尔生于纽约一个商人家庭,在童年时期,他在音乐和绘画方面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天赋,八岁便开始学习钢琴。

  2、欧洲时期(1876—1888)

  1876年,麦克道威尔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与德彪西成为同窗。17岁时的麦克道威尔离开巴黎,前往德国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深造且师从海曼,跟随拉夫学习作曲。在1880年到1881年,麦克道威尔分别创作了《第一现代组曲》和《第二现代组曲》,海曼与拉夫严厉训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期间,麦克道威尔音乐生涯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伯乐—李斯特。当时的李斯特在听完麦克道威尔演奏的作品后对他赞赏有加,并帮助他出版作品。后于1888年回到美国。

  3、波士顿时期(1888—1896)

  在这一时期,麦克道威尔在波士顿定居,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和演出,这些作品使他名气在公众中迅速上升,成为美国音乐领军人物。1890年,麦克道威尔吸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关注,并邀请他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音乐教授对培养美国本土音乐家做出了贡献。

  4、纽约时期(1896—1908)

  1896年,麦克道威尔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系统的音乐训练课程,同时也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如:《海景Op.55》《炉边故事Op.61》等等。1904年,麦克道威尔与校方发生争执并辞去教授职位。同年,出了车祸导致身体不适。1908年,麦克道威尔在纽约与世长辞。他的妻子玛丽安为了完成麦克道威尔的遗愿,创办了“麦克道文艺营”,至今仍然保留。

  (二)创作背景

  《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完成。十九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浪漫主义发展和鼎盛时期,启蒙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时代主流。音乐家们摆脱理性,开始专注释放感觉和灵感,强调个人艺术表达、情感表达和心理的刻画。为了使聆听者了解自己的作品,便开始使用标题及文字的描述,以达到解读作品音乐风格目的,逐渐确立了标题音乐的原则。在同一时期,音乐与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相结合与创新,为音乐家创作打下了广阔的空间,从而诞生了艺术理想。李斯特“交响诗”,舒伯特“艺术歌曲”,门德尔松“钢琴小品”这些都是标题音乐创作与综合艺术理想的具体体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本土的音乐刚刚开始萌芽和发展,音乐创作还都处于探索之中。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麦克道威尔及许多优秀作曲家们将美国音乐创作推向了繁荣。麦克道威尔以及他所处的第二新英格兰学派可谓是美国早期专业音乐的代表,并试图在创作中融入美国音乐的风格特征。麦克道威尔《炫技练习曲十二首Op.46》中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融会贯通,作品中带有民间风味并从印第安主题中寻找灵感,从文学诗歌和大自然中寻找体裁,有很强的故事性。

  二、标题概述技巧分类与创作特征

  (一)标题概述技巧分类


  整部作品最具有个性化的便是每一首练习曲都配有各自形象的标题,使演奏者更为直接清晰地感知作曲家创作的意图和音乐风格。

  第一首——新事曲音乐富有律动性。据麦克道威尔本人说,该曲目只是用音乐讲述一个故事,无特殊含义。(八度复调的技巧训练)

  第二首——无穷动炫技性的器乐独奏曲,其主要特征是音调有如均匀不间断贯穿全曲。(右手快速跑动的技巧训练)

  第三首——狩猎该曲目一首具有鲜明画面感的练习曲,描绘出搜寻、围捕野兽的场景。有打猎人在狩猎时的警觉灵动,模仿野兽的吼叫声,成功后的胜利的狂欢。节奏感强烈。(清晰地柱式和弦技巧练习)

  第四首——即兴该曲目依据作曲家临时的心境进行现场创作。没有事先写出乐谱,描绘出轻松美好的生活场景。(左手的伸张均匀的技巧练习)

  第五首——小精灵舞曲该曲目是一种充溢幻想性的练习曲,对于手指的控制难度较大,声音忽远忽近,旋律变换丰富,节奏感很强,仿佛机敏灵活的小精灵在舞蹈。通过采用不同的节奏型表现出“精灵奇妙的感受”。(左右手的颗粒性的技巧练习)

  第六首——悲伤圆舞曲该曲目是一首手指歌唱性较强的练习曲,曲调凄清,旋律与伴奏层次结构分明,有大量的手指保留音并且精巧地运用踏板,是一首训练听觉的佳作。(保持音的技巧练)

  第七首——戏谑曲原意为轻快活泼而富于诙谐和自由的曲目。即可随演奏者依想象力来处理作品。此作品速度比较快,曲调诙谐、幽默,节奏活泼。(手指独立均匀跳跃的技巧练习)

  第八首——矢车菊一串串音符如同漫山遍野的花朵,整首作品充斥着浪漫的信息。(三六度的技巧练习)

  第九首—梦幻曲该曲目曲调温柔如歌,是针对手指独立性和灵活性训练的练习曲。(多声部连奏的技巧练习)

  第十首——三月风该曲目技术针对性强,训练双手有规律地交替,考验双手耐力的技术练习。如同一阵风吹过,全曲给演奏者发挥的想象空间。(灵活运用手腕的技巧练习)

  第十一首——即兴曲原意为“即兴创作”或“现成的”。此曲由快速的三连音贯穿全曲,一气呵成。其技术难点主要是手指的灵活性和自如性。(连续三连音的技巧练习)

  第十二首——波罗乃兹舞曲全曲速度为庄严的快板,情绪应是炽热的,速度与力度相结合来表达热烈盛大的舞蹈氛围。(大跨度多声部节奏的技巧练习)

  (二)创作特征

  麦氏创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丰富的色彩性技法。在创作练习曲中使用了大量的色彩性处理。

  2、常把全音阶的和声写作手法运用到和弦中。

  3、织体音型具有即兴性。麦克道威尔本身演奏技艺精湛,因而《十二首炫技练习曲》不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创作出的,更像是不假思索随意在钢琴上创作并弹奏出的。在练习曲中大量采用了半音阶、琶音、八度和柱式和弦等方式进行创作。
 

 
  4、节奏自由。常采用“苏格兰”抢板即一种切分节奏型,特点是:重拍落到十六分音符后跟附点八分音符的弱拍。使节奏更具活力,增强其音乐性。

  总的来看,麦克道威尔的钢琴练习曲不单风格多样,技术指向清晰明确、旋律优美,富有流动性和歌唱性,并且在侧重不同技巧训练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色彩性、曲调风格等多方面的探索,从而更加注重音乐表现与作曲家情感的表达,进而达到技巧服从于音乐,完成从技术的凝练到情感的升华。

  三、《十二首炫技练习曲0p.46》的演奏技巧

  (一)触键与音色


  钢琴的音色看似单一,实则千变万化。毋庸置疑,采用不同的触键技巧,或是对音乐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弹奏时产生丰富多样的音色,使其演奏出的音乐效果也有所差异。音色与技巧二者紧密相连,两者缺一不可。假如演奏者仅仅对音色的神驰,而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作为支撑,即便有再优美的音色也是无法体现出来,触键方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音乐作品的表达与诠释。因此需及时地掌握与灵活运用不同的触键技巧才能在原本的作品风格基础上再次创造,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经研究表明,麦克道威尔Op.46中主要有以下五种触键技巧:

  1、轻盈灵敏的触键

  这类触键技巧在麦氏练习曲Op.46中多次出现,触键方式就整体而言运用得最多。它要求手指指尖接触键面积小,且指尖触键应用更快的速度、更小的动作和更敏锐的手感相结合完成。指尖接触琴键不可完全到键底,大致击下四分之三即可。指尖的动作轻盈且均匀,音色微弱且明亮。要想达到这两点需具备敏锐的听力以稳定的控制力,经过不断地“摸索”才能得心应手。

  2、连贯如歌的触键

  麦克道威尔练习曲Op.46中,有大量的连奏且速度相对较慢,富有歌唱性。面对这种触键方式在一般连奏时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对手指的独立性与支撑性要求更高。弹奏时手指应紧贴琴键手指放平,关键在于手指能在最小运动幅度和肩、肘自然放松下弹出好的音色。音色的强弱由下键的重量来决定。

  3、快速颗粒的触键

  快速颗粒性触键是钢琴中最基本的触键方式之一,也是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触键方式之一。它讲究快速、富有爆发力且节奏感较强,其目的让音色弹奏出敏锐清脆的颗粒感。弹出颗粒感要求指尖与琴键垂直,指尖是垂直触键的受力点,手指的第一关节坚挺,动作结实有力,音流均匀。不同的人指尖的形状不同,受力方式不同,因此用同样的力度触键仍然会有细微的音色差别。

  4、跳音的触键

  跳音指瞬间的爆发力,指尖到键面从上至下短促有力的反弹。它的爆发力是在手指触碰钢琴的那一瞬键盘牵动琴锤敲击发出声音。麦克道威尔Op.46中较多出现的是“指跳”。“指跳”是跳音奏法中最活泼、轻巧、灵敏性较高的一种,掌关节为主要发力部位,这个声音走向应向上,松弛且富有弹性。
 

 
  5、多声部的触键

  麦克道威尔练习曲Op.46中多声部触键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触键,即可使一只手能弹出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不同声部之间既和谐统一又相互独立,突出外声部的主要旋律,使其音乐更富有层次性,增强了表现力,并且丰富了和声色彩。多声部的触键难度较高,须具备扎实的复调基础,才能将各声部收放自如。

  (二)力度控制

  麦克道威尔作品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与其他作曲家相比力度记号使用得更为丰富,形象的“标题”描绘出的音乐更具个性化。情感的变化离不开力度的变化,力度决定了钢琴的丰富音色,因此它是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麦克道威尔采用了一些其他作曲家很少运用的力度记号,整套练习曲中多次运用ppp,因此对于力度的控制较难。在练习时需放松支撑关节并且均匀触键。麦克道威尔除了喜好用fff和ppp之外,还常用subito即“立刻的”“突然的”。如谱例1:

  这里突然弱下来,与前面fz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呈现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在演奏中Subito只强调瞬间变化,因此要求演奏者不仅仅有敏锐的听力,还需具备精湛的技术,才能在进行“二次创作”时,根据自己的情感理解和力度变化控制来诠释属于自己独特的作品。

  (三)踏板的运用

  踏板被称为钢琴的“灵魂”,在演奏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踏板不仅可以美化声音,渲染艺术感染力,甚至恰当地使用踏板可以诠释艺术的魅力。钢琴踏板分为三部分右踏板、中踏板和左踏板,在练习曲Op.46中较多使用左踏板和右踏板。

  右踏板又称延音踏板、连音踏板。它是演奏中运用得最普遍的一个,通常将两个音符连接音得到延长,在丰富音乐内涵同时还增添了音乐色彩。麦克道威尔练习曲Op.46主要运用全踏板、半踏板、切分踏板以及抖动踏板。

  全踏板和半踏板,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踏板的深浅不同。全踏板指把踏板踩到底,增强音响效果。而半踏板只需将踏板踩二分之一,半踏板既不会出现断感,又保持音色清晰,可以呈现不同的音色。半踏板不仅使低音音色厚重长久,而且使高音更加纯净。切分踏板,也称音后踏板,旋律通过快速更换踩踏起连接作用,干净且更具层次感。

  抖动踏板,也称颤音踏板。即通过脚尖快速的、比较浅地进行踏板更换,不断抖动。声音既透彻又饱满。在演奏时注意右脚紧贴在踏板上,脚部脚腕放松,快速又均匀地踩动,避免音响混浊。

  左踏板又称弱音踏板,它可以让音色产生变化,更具柔和感,在听觉上使作品伴随着温暖的感觉。通过弱音踏板,使音乐更加朦胧,充满幻想性,灵活地运用踏板,使其成为音乐的“着色剂”,丰富音乐的艺术魅力。

  (四)基本功的训练

  在Op.46这套练习曲中囊括了大量演奏技术,能够从多方面获得各种技巧,通过这些技术训练达到手指独立性和灵活性的目的。

  1、五指练习

  以No.2《无穷动》为例。全曲右手手指灵活跑动,手指指尖触键,要求动作幅度较小且速度较快,以达到轻快均匀的效果。在练习右手十六分音符时配合听觉,手腕放松,慢速练习直至每个音清晰后逐渐提速。中间部分出现双手齐奏,力度对比明显,在练习较弱的部分时,弹奏出的音色需弱而亮,控制音色在演奏技巧中比较难,演奏者需具备灵敏的听觉和手指控制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2、半音阶练习

  以No.11《即兴曲》为例。这首着重于训练半音阶技巧,配合和弦、双音跳音,通过三连音的方式贯穿全曲。其中左右手半音阶进行交替,达到左右手半音阶训练、双音、和弦跳音,三、四指独立性全面训练的效果。在练习半音阶时,一指占据重要地位,一指相对其他手指来说相对笨重,因此要重点注意练习一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练习时将手腕放平且不能上下晃动,手腕带动手指运动,使旋律更加清晰分明。

  3、和弦练习

  以NO.5《小精灵舞曲》为例。这首练习曲右手以十六分音符跑动为主,左手用和弦以突出主旋律。中间部分也进行了双手交替练习,左手快速跑动右手弹奏和弦,双手都训练了手指的灵活性。在弹奏和弦时,要注意用指尖同时弹下音符,整个手臂支撑,力度控制一致,切不可出现音响不整齐的情况。此首练习曲不仅训练了和弦、五指,左手的八度也得到加强。练习内容多样,练习时注意指法时,还要注意与踏板的配合,防止音响混乱。

  4、双手交替练习

  以NO.10《三月风》为例。这首练习曲着重于左右手衔接配合紧密,做到听起来只有一只手在弹奏。其中也加入了双音、和弦的练习,要注意强弱力度的变化,手腕带动手指运动,此首练习曲对力度控制能力要求较高,同标题一样,作曲家希望弹奏效果宛如一阵风吹过。

  结语

  本文通过对麦克道威尔《十二首炫技练习曲Op.46》中的演奏技巧进行剖析,对麦氏风格具有一定的了解。探索这一领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演奏者想要更好地表现作品,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良好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了解作品背后的音乐风格及创作背景,这样便能增进对曲目的理解,并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作品潜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嘉怿.麦克道威尔钢琴练习曲教学应用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6.

  [2]缪丽娜.麦克道威尔钢琴套曲《海景》的作品风格与演奏技法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3]陈怡斐.对麦克道威尔作品《森林素描》的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4]吴曼,陈勤.麦克道威尔《十二首炫技练习曲》之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3):11.

  [5]李诗怡.从技巧提炼到情感升华-麦克道威尔钢琴练习曲探析[J].艺术科技,2013,(07):184-185.

  [6]吕东.美国音乐发展史简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7,(0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