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新音乐的哲学》是阿多诺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理论著述。此书以勋伯格与斯特拉文斯基两位音乐家为出发点,论述了他们音乐的社会内涵、音乐风格以及音乐技法等美学特征。本文站在阿多诺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个艺术哲学基本问题上,以阿多诺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立场,以此来探究表现主义的音乐美学特征,阐述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精神内涵和音乐技法的“形式特征”,以及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等三个方面。从而更加全面、多角度地审视勋伯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特性。

  关键词:阿多诺;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表现主义;音乐美学

  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曾在新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阿尔班·贝尔格的指导下进行音乐创作。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在他的《新音乐的哲学》中指出:“社会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就是说,艺术与社会的深刻的联系以及社会对艺术的支配性在阿多诺的观念中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在历史上或现今的艺术作品,它们都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社会所拥有的“审美文献”。

       阿多诺把音乐的“异在性”看作是他对西方现代音乐与社会关系理解的关键点,它实际上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对抗”,原因在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发展,社会上层为维护自身的狭隘利益构建出一种社会体系,用此手段操控人们思维,以此来实现“社会的一致性”。“否定性”也就是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反叛和对其进行无情的批判与揭露,对阿多诺而言,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否定性的内涵是他评价现代音乐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据他的观点,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通过打破传统的美学准则并创造出了全新的音乐语言来反映社会的异化现象,他以真实的情感表达并揭示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孤寂及苦痛的感触,向社会现实发出了不协和的声音,是对社会统治意识的“反叛”也是“否定”。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则是试图控制情感的流露,以此让音乐力量变得软化和驯服,使自己“能如此完美地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状态”。

        所以,根据阿多诺的看法,勋伯格的音乐是进步的,而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则被认为是倒退的。真正有价值的音乐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的否定,而这种突出的体现就是“主体的自我表现性”。本文站在阿多诺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以斯特拉文斯基为对立面,论述勋伯格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也就是“内容”,以及表现这种内容的音乐技法也就是“形式特征”,最后得出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等三个方面详细论述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特征。

  一、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精神内涵

  (一)真实性


  在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中,阿多诺对勋伯格及其追随者的表现主义音乐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表现主义的音乐主张去除一切装饰,让自己内心痛苦说话,从而实现艺术的“真实性”。而新维也纳乐派的表现主义音乐正是“无情且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所遭受的社会困境”。他们的音乐真实表现了充满绝望、个性面临丧失的人们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恐惧,从而将这些心灵的感受转化为可以听到的音响结构,使个人在社会中的矛盾冲突转化为音乐中的“不协和”的音响,向社会发出抗议与呐喊。此外,阿多诺还详尽阐述了勋伯格的音乐作品《月迷彼埃罗》,这部作品具有抽象的意味和浓厚的表现主义音乐的色彩,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形象亦异乎寻常。故事内容表现了主人公彼埃罗是一个被月神附体的丑角,他精神错乱,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恐惧。

        除此之外,故事内容还表现了在十字架上正在流血的诗人和绞刑架上的男人等等,这一切都充满了病态和阴森的氛围。音乐荒诞的背后表现了现代人内心的苦闷与悲怆的情绪。可以看出,勋伯格想把人的内心体验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此外,阿多诺也明确指出,斯特拉文斯基与勋伯格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就在于,前者的音乐缺少了后者所拥有的真实感。作为一个新古典主义者,斯特拉文斯基致力于创造一种清新的、典雅的音乐风貌并追求含蓄的情感表达,他的音乐是对社会的妥协,是协和的声音。因此,他的作品中听不到现代人的那种痛苦的声音,似乎“没有痛苦的表现”,所以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可言。

  (二)表现自我

  斯特拉文斯基有段名言:“就其本质而论,音乐是不能表现任何一点什么的,不管它是一种感情,一种态度,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然现象或者其他什么。“表现”从来不是音乐内在的特点,而且无论如何音乐的存在权力并不依靠“表现”。如果音乐真像历来所指认的那样,似乎是在表现一点什么,那不过是幻想,而不是现实”。而勋伯格却说“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表现主义音乐力求达到唯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自我。因此,阿多诺认为,勋伯格的音乐正视社会现实,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用突破传统束缚的音乐语言来发出抗议的声音,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表现主义的音乐常常运用不和谐及刺激的声响来描绘人心的孤独、失望以及混乱的状态,并对现有规则和常用模式发起挑战。比如,在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曲》之《预感》里,展现出的恐惧和无助,焦虑和不安的感觉,恰好揭示了人在社会环境下的孤独和无力感。同样,遵循勋伯格音乐理论的贝尔格也一样,就像他在歌剧《露露》中对女子露露这个角色的精确描述,展示出了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体系下,女性地位的低贱。贝尔格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把妓女的这种对女性的歧视等社会问题表现出来了,从而把这种悲剧毁灭给人看。表现主义音乐最大的特征在于:冲破传统,以扭曲、夸张、怪诞的笔法对现实进行描绘,进而“表现自我”。
 

 
  (三)放弃了传统的“美”

  从美学理念的角度来看,表现主义音乐家们不再满足于像印象主义音乐家那样只描绘瞬间的感受,而是要强调表达人的心灵感受的美学观念。他们不再使用丰富的和声与旋律,多彩的调性,以及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而是寻求一种有组织原则无调性的新技法。勋伯格为了打破传统美学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发明了“十二音技法”,目的就在于追求有整体组织化的音乐。对于阿多诺来说,勋伯格所创建的“十二音作曲法”有其深层的原因所在。在他对西方音乐发展史的研究中,他指出,因为调性一直以来都是音乐创作中的核心元素,因此长久地保持了它的领导地位。这导致了音乐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整合出现裂痕,通常某个特定音乐要素会在整个音乐作品中占主导位置,从而使其他的音乐要素成为附属品。简言之,就是在整部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间总是维持着非均衡的状态。

       例如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如舒伯特、舒曼等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中,他们的和声往往处于主导,旋律等因素常常要从属于和声的框架结构之中。从瓦格纳到德彪西,再到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他们的音乐作品仍然无法克服在创作技法上长期存在的各声部的独立性与共时性被忽略的矛盾。直到19世纪后期,音乐家们对各个音乐因素之间这种分离倾向的问题才开始逐渐得到意识,整体性组织化的理念开始萌芽。这种音乐因素分离的矛盾,直到在勋伯格的音乐中得到了解决,尤其到了他十二音技法时期得到了更为完善的解决,调性原则被取消,纵向和横向的界限与矛盾趋于消失,音乐各个因素完成了彼此的融合,各个音乐因素被发展成了同等的地位,观众所认为传统美的调性与和声以及旋律被放弃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无调性、无旋律美感的音乐。

  二、表现主义音乐技法形式的创新

  (一)打破传统旋律的构成


  自20世纪开始,众多作曲家的旋律理念均呈现出显著的变化,每位作曲家对于旋律都有各自独特的理解。例如,在德彪西等印象派音乐家的作品中,旋律音响的地位已经大幅度得到了消减,但是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等作曲家仍然坚持传统,将旋律作为一种有力地表达音乐思想的手段。和勋伯格站在对立面的斯特拉文斯基则认为应当冲破旋律观念,使旋律从属于和声功能。他的音乐冲淡了旋律,但同时音乐依然和传统的调性和音阶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比如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春之祭》中,旋律被淡化了,使旋律服务于和声的功能的同时,造成了音程强烈的节奏感,形成了“旋律颗粒”。
 

 
        勋伯格也主张冲淡旋律,但是他的形式技法和斯特拉文斯基存在着本质性的不同。第一,勋伯格创立了十二音技法,十二音列的出现,在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旋律的构成,十二音列既不隶属于和声,也不隶属于传统的旋律原则;第二,由于脱离了传统调性的束缚,音列中的每个单音都具有了独立性,保证了在音乐作品中和声与旋律对音的“平等性”,从而造成了传统音乐中旋律与和声的律动性已经不复存在;阿多诺认为,十二音作曲技法也有固有的欠缺,它形成了一种机械而又“固定的模式”。由于在音乐创作时,十二个音既不能省略也不能重复,因此,就使得旋律变得僵化,“旋律变化不再提供意义陈述”。综合来看,勋伯格在打破传统旋律框架的同时,又给自身造成了不可调和的新的矛盾。

  (二)增强和声的表现力

  阿多诺认为“填充性和声”是勋伯格十二音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勋伯格将十二个独立的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整体性和声。和声的张力是以十二个单个的音响维度来理解的。一个单独并且独立的和弦能在其自身中产生一种音乐的力量,这种独立的和弦可以脱离整体的和声和整个的旋律线而产生意义,而和过去的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对比来说,这种单个独立的和弦只有在整体和声构成和整个的旋律线中才具备意义,如果脱离了整体的和声构成和旋律,那么这种单独的和弦便失去了意义。阿多诺通过分析贝尔格的歌剧《露露》里的那个象征着女主角露露之死的“死亡和弦”,揭示出了十二音和弦所具有的“和声填充性和完整性构造”,这种和声特性常常出现在勋伯格的作品里,用以表达角色的心灵活动和个性特征。在纵向和横向的关系上,和声中的同音反复又增强了音乐的表现性效果。在十二音系统里,“不和谐”与“和谐”之间的对抗及冲突已经瓦解不复存在了,因为不谐和的极端普遍化,以及把这种不谐和融入了多音复合体中去,导致了谐和与不谐和的对立和矛盾大大得到了消减。阿多诺曾经这样描绘过:如今,不谐和已经成为一种音乐“素材”,它已经不再是主观表现的中介,谐和已经成为一种量,没有区别的量,所以,它变成一种在十二音图式所要求的任何地方都可运用的东西。综合来看,笔者认为,或许正是由于勋伯格打破了这种“谐和”与“不谐和”的和声界限,才使得他的音乐丰富多变又具有表现性的真正原因吧。

  (三)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丧失

  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使得音乐丧失了生命力,由于十二音作曲法本身与音乐发展动力性相矛盾,这种技法降低了旋律和主题发展的价值,音乐只有呈示和再现部,从而造成了音乐的展开部已经不复存在,导致了在表现主义音乐中,“奏鸣曲式”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已经成为虚幻的概念。阿多诺认为,十二音乐在曲式结构方面所凸显的最大特点在于大型曲式结构的瓦解。勋伯格的音乐并未能够形成一种宏伟的“对称”或“重复再现”的复杂的结构原则,因为序列原则的存在,这种复杂的结构原则已经不复存在了。由勋伯格领衔的表现派音乐家们把变奏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态,阿多诺也极力赞扬这一创作理念,认可其通过十二音技巧达致完美的统一和整齐。勋伯格的“静止性变奏”是其独特的变奏手法,这种变奏手法将勃拉姆斯的变奏理念和勋伯格的“静止性变奏”的手法区分开来,从而使得“静止性变奏”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三、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

  至此,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等音乐美学问题做完了分析,那么接下来对于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就可以进行总体的概括和总结了。阿多诺以他的辩证性方法认为,表现主义音乐本身有着固有的矛盾:一方面,它是主观性的,是作曲家运用客观物质材料创作出来的纯粹精神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是客观性的,无论是表现自我痛苦,还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这些都具有社会性的内容,是“社会精神力量的”一部分。阿多诺对于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本质的论述引向了始终困扰着人们的音乐美学问题,也就是音乐到底是自律的还是他律的问题,从音乐历史上看,分为两个派别:首先是以李斯特为首的情感论派,认为音乐要表现人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感受。他律论派在自律论派没出现之前一直在西方音乐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古希腊古罗马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对自然的模仿到中世纪音乐被用来表达对上帝的虔诚等等,他律论一直是主流;其次是以汉斯立克为首的形式自律论派,他们认为音乐的美并不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感受,而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形式。关于这个问题,阿多诺无疑是肯定艺术是源于社会现实的。表现主义音乐作为20世纪的产物,它的音乐思想和风格有着深刻的社会烙印,其产生根源便是统治阶级社会制度支配人的权力的野蛮增长。

  表现主义从主观性方面来看,勋伯格是李斯特“情感论”等音乐美学的主张者和追随者,他继承并将这种观念推到了极致,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了传统旋律与和声等音乐“素材”原则的束缚,以扭曲、夸张的手法极端地表现自我。阿多诺对勋伯格的作品《期待》做了细致的分析,这部独幕独角歌剧以其独特的题材和形式,将一个女性的精神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她被情人抛弃,心灵受到极大的打击,在夜晚的森林里,描绘了她寻找着自己情人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女人发现情人的尸体所表现出痛苦和仇恨的内心,精神的错乱,都在这部独角歌剧中毫不留情地表现了出来。通过把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以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从而触碰到了孤独的社会特征。勋伯格曾经强调过:“不论作曲家试图唤起何种情感,他必须将其内心的感受清晰地传达出去”。

       从客观性方面来看,勋伯格的音乐中包含着“社会性”的内容。阿多诺在他的《新音乐的哲学》中,对表现主义音乐所具有的社会精神内涵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同时指出了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精神内涵,阿多诺认为这部歌剧是“真正伟大的杰作”,他认为作曲家通过作品表现了在不公平国家机器的压迫之下,一个身处社会最底层的,无力维护自身尊严的士兵的痛苦,在经历了自身的悲惨遭遇后走向毁灭的故事。歌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传达的超越了士兵沃采克个人命运的主题思想。与此同时,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他的音乐缺少像勋伯格那样震撼人心和表露痛苦的真实性,社会精神内涵极度贫乏。对于这点笔者认为阿多诺的论述确实切中了要点,但是阿多诺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的批判有点过于偏激和有失客观性。与勋伯格的音乐作品相比,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品在表达情感方面显然不及勋伯格,缺乏令人感到震撼的力量,然而,阿多诺的在思考和阐述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作品时过于偏重于精神分析,忽略了他的作品中所隐藏的社会意义。

       例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彼得鲁什卡》中的主角彼得鲁什卡在追求理想的爱情过程中走向死亡的悲剧,以及其他一些作品,都展示了欧洲社会在战乱动荡时期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既具有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也具有对社会精神含义的独特探索。综合来看,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的“否定”。勋伯格的音乐包含着对传统音乐风格的否定,音乐技法以及传统审美观念的否定,在勋伯格的音乐中,传统性的“美”已经全部被抛弃。阿多诺则强调:“要用非人性的艺术去战胜非人性的世界”,阿多诺指出了勋伯格的音乐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他的这种见解是深刻的,并贯穿于他的《新音乐哲学》中,他的这种社会性批判的辩证思想可见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性批判。所以勋伯格的音乐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中现实的苦难,是真实又具有“反叛”性的,是进步的。

  结语

  从阿多诺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特征其突出特点就是在精神内涵上,也就是在“内容”上,他们的音乐是对异化现实社会的反叛,打破传统的同时,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因而具有真实性。在音乐技法上,也就是“形式”上,他们的音乐打破了旋律的构成,增强了和声的表现力以及使得传统的曲式结构不复存在,在音乐技法上进行了形式的创新。在表现主义音乐美学的本质性方面,他们的音乐实质上就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这也是从阿多诺社会学角度看表现主义音乐与现实社会联系的重要特点。阿多诺在《新音乐哲学》中的很多观点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批判的理念,对过去以及现今的音乐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22.

  [2]徐萌,韩啸.浅析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J].北方音乐,2020,(09):68-69.

  [3]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M](英译本),安·米契尔与威斯利·布洛姆斯特合译,纽约/伦敦1973:159-160.

  [4]斯特拉文斯基.回忆录,转引自《国际音乐资料》,1963,3.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344.

  [6]阿多诺,安·米契尔与威斯利·布洛姆斯特合译.新音乐的哲学[M],纽约/伦敦,1973:81.

  [7]勋伯格.用十二音作曲,转引自《作曲家论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8]漆心妮.阿多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