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罗伯特·扬是美国当代非常活跃的合唱作曲家之一,其合唱作品多以宗教为题材,创作手法既展示出传统思维,也体现出现代理念,作品讲究内涵丰富,能够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一切为了爱》是其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体现出罗伯特·扬独特的创作思维。随着世界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当代作曲家宗教合唱创作的研究、对宗教合唱音乐文化内涵的解读,成为当前国内外合唱音乐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以其合唱作品《一切为了爱》为例,通过对音乐特点的分析,解读当前美国作曲家在合唱音乐创作领域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对这首作品的排练指挥做出诠释。

  关键词:罗伯特·扬;《一切为了爱》;创作特征;二度创作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民族特点造就了美国音乐多元化和多样性,宗教音乐、印第安人土著音乐、民间世俗音乐、大众流行音乐以及专业音乐都得到了蓬勃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富有特色的音乐实体之一,在国际乐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宗教音乐作为西方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当今西方音乐的主流。早在殖民时期,最早的欧洲移民不远万里,怀着巨大的勇气和胆量来到美洲大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那种宗教使命感显示出人类对理想的憧憬,这也正是美国的民族精神,宗教类的创作作为这一民族精神的载体是美国音乐文化的摇篮。而宗教元素,是西方合唱音乐创作永恒的题材。

  罗伯特·扬(Robert H.Young,1923-2011)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鲁斯市,他是美国当代颇具盛名的合唱作曲家、指挥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完成教会音乐博士学位,师从查尔斯·希尔特。1962年任教于美国贝勒大学。1962年,罗伯特创办贝勒室内合唱团,在贝勒大学任教的30余年,带领合唱团在美国各大教堂和学校频繁举办表演活动,合唱团在他的指导下以卓越的实力誉满全国。罗伯特还在韦科的圣保罗公会教堂担任了27年的唱诗班指挥,并且还是德克萨斯音乐协会、美国合唱指挥协会和德克萨斯州合唱协会的活跃分子,在1994年到1996年期间担任过德克萨斯合唱协会的教堂副主席。作为一名美国作曲家,罗伯特通过金特里出版社、联盟音乐出版社、卡尔·菲舍尔出版社、科拉·沃斯出版社和民族音乐出版社等众多著名出版公司发表了100多首合唱作品,是当代美国最为活跃的合唱作曲家之一。罗伯特的作品不属于当代的先锋派,他遵循着古典和传统,同时加入了浪漫的宗教色彩。其合唱作品创作以宗教(**教)为题材,创作技法娴熟,《一切为了爱》(All for Love)是其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首流传较广的宗教题材混声四部合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歌词来源于古英语诗篇,表达虔诚的精神祈望,创作手法既展示出传统思维,也体现出现代理念。

  一、合唱作品《一切为了爱》的创作特征

  罗伯特熟知当代创作技法,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优美的诗歌、对音乐的感受和内心的宗教*仰是其作品的关键词。合唱创作中,七和弦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一切为了爱》是罗伯特在完成博士学位期间创作的一首作品,歌词来源于古英语诗篇。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到较长的历史跨度,作品在旋律材料、和声使用及调式调性上呈现出传统思维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的特征而在曲式结构上又有其复杂性。

  (一)运用古老的中世纪圣咏风格旋律

  《一切为了爱》是一首以**教为题材的合唱作品,作品中运用到了中世纪圣咏的曲调旋律,未使用宽音程的跳进和力度对比,旋律从容不迫地上升和下降,形成教会的精神性语言,由独唱或者齐唱的方式演唱,象征着“有音高的祈祷”。

  (二)七和弦的使用

  传统的观点一致认为七和弦是不协和的,在罗伯特的合唱创作中,七和弦的使用像三和弦一样,可以在任何音阶形式的范围内或范围外进行。在某些条件下,七和弦被当作需要解决的不协和和弦,但是作为独立的七和弦,它们使用起来和三和弦一样便利,为和声进行的感觉提供了新的活力。不同的七和弦也有着不同的音响色彩,暗淡和明亮都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表达。这首作品中七和弦被频繁使用,例如作品一开始就出现了G大调上的主七和弦到下属和弦的进行。七和弦的使用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七和弦的平行进行

  平行七和弦的使用是罗伯特合唱作品中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之一,体现出其和声进行的非传统模式,淡化了和声功能。作曲家已不限制自己对和声平行化的使用,平行五度的声部进行会发生在和弦平行进行之中。这些音程在平行进行时破坏了音乐线条的独立关系,听觉上比较空洞。在这首作品中,平行七和弦包含平行五度的和弦进行作为很重要的两个和弦的连接法来使用,强调了旋律线与和弦的音响感,在合唱作品中扮演了一种意义更丰富的角色。

  2、七和弦的色彩性运用

  七和弦是和声材料中最基本的不协和和弦,古典和声中,七和弦的使用有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和减七和弦,根据其复合功能及其倾向性,此类七和弦的出现都需要解决。这首作品中,七和弦为主要使用的和弦,共出现42次,和弦结构有大七和弦、小七和弦、大小七和弦和减小七和弦,出现最多的和弦结构是大七和弦,共22次。七和弦的运用,为和声紧张度与色彩的对比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由于七和弦中包含着不协和音程,就产生了三和弦中所缺乏的色彩和紧张度,某些有强烈音响的七和弦具有特殊的表现作用。

  此作品中最基本的和声色彩是以大七和弦结构为主,大三和弦与大七度结合,大三和弦是明亮又坚定的色彩,而大七和弦不稳定,音响较为紧张、尖锐,色调较为忧郁、暗淡。七和弦的使用在作品中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一致,与歌词内涵一致。最明显七和弦的表达出现在两次结束的平行七和弦中,小七和弦搭配大七和弦一起使用,出现了沉重的色彩,与歌词中Love of man for lorn传达出同样的感情基调(参见谱例2、谱例3)。
 

 
  (三)大小调式与教会调式的交替

  在调性上,《一切为了爱》采用了大小调与教会调式的结合:作品开始于G大调主七和弦,结束于G大调的主和弦上。第9-12小节是圣咏风格旋律,从B爱奥里亚调式开始至第12小节转调到#F爱奥里亚调式,结束于#F爱奥里亚调式主音上。第13-20小节是乐曲的重复,由G大调开始并结束于F大调的主和弦上。第21-30小节运用了B爱奥里亚调式转调至E爱奥里亚,变化发展后结束于F大调主七和弦。

  (四)半音中音关系和声

  半音中音关系(chromatic mediant relationship)是指两个三和弦(或两个调)如果具有同样的性质(大调或小调),并且它们的根音相距大三度或小三度,它们即半音中音关系。这种和声进行是在十九世纪时期开始得到运用,在这首作品的和声进行中,说明了半音中音的有效使用。首先,谱例1中,这关系不在和弦之间,而在G大调和E大调之间,直接转调,保留了共同音B;在#f小调和D大调之间,直接转调,保留了共同音#f。
 

 
  (五)曲式结构的复杂性——混合曲式的运用

  在曲式结构上,这是一首双三部曲式,带有回旋性和变奏性。回旋性是指在整体结构上第四段和第五段是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变化反复,但较之之前段落所做的扩展未能构成一个新的部分;变奏性是指第三段和第四段出现时是在原主题材料上做了变化,第五段和Coda部分同样是在原来主题材料上的发展。同时,这首作品又呈现了其他的曲式结构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1、带有回旋性与变奏性特征的单三部——五部曲式(又称双三部曲式)。是单三部曲式的基础上,中部和再现部又做了变化反复一次,其简单的结构图示为:
 

 
  结构的组合是在前后重叠关系中实现的。在整体结构上,第四段和第五段是原来主题材料变化再现后的反复,体现出了材料前后相互呼应。但在调性方面有所变化,并且主题材料有所扩展:第四段B1在调性上与第二部分相比,用了同样的材料开始于B爱奥里亚调式,到了22小节开始变化扩展,最后结束在F大调主七和弦上。结构上较之第二段是有所扩展的,但还未构成另一个新的部分,对比较小,在曲式结构方面已经比较接近回旋曲式。另外,每一次主题材料的出现又有所变化,又具有变奏性。所以是具有回旋性与变奏性特点的双三部曲式。

  2、另一方面,作为单一主题的复二部曲式,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单二部曲式的变化重复,每一段都具有多乐段的结构特点,以平行七和弦下行结束;后部分共两段,是前部分的变化,具有变奏的特点,两段开始时分别采用了半音中音关系的和弦,出现在女声声部和男声声部进行呼应,结束时依然采用了平行七和弦的结束方式,与前部分形成对称呼应。但是,后部分的开始部分采用了三度中音关系又与上篇形成了对比。其简单的结构图示如下:
 

 
  在结构图示的基础下,可以看到以两部分的形式也有四次主题材料处歌词Jesus的出现,采用黄金分割法的方式看这首作曲结构,在黄金点处就是前篇与后篇的交接第30、31小节处。

  原文:

  Jesu,Jesu,Born to die up on the Tree;Jesu,Jesu,Born to set us free.

  Blessed be that Maid Marie;Born He was of her body;Very God ere time began,Born in time the Son of Man.

  He at Bethlehem was born,

  Salem gave Him crown of thorn,Life of want and death of scorn

  All for love,all for love,love of man for lorn.

  Blessed Jesu.

  耶稣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成为音乐的创作主题,艺术家都用各种形式表现耶稣的爱,当今虽生活在另一个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但在解读这部作品时,不得不带着作曲家的思想寄托,以一种不同于作曲家的另一种思想情感境界去体验和理解这部作品的内涵。我们把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在这部作品中,有着现代与传统的音响对话,和声以现代为主多为七和弦,传统的音响是类似于早期的圣咏风格。

  作品第一段中,开始就用了G大调主七和弦的音响,七和弦虽是不协和和弦,但在此处演唱音色要空灵、和谐、平衡,需要注意的是男高声部音区处于换声点附近,注意音色的调整。另外,两个Jesu处的音色可稍作不同音色的调整,第一句空灵,第二句深沉一点,表示内心的祈祷和渴望。进入到第三小节时,注意旋律的流动性和逻辑重音(die)的处理。第5小节的Jesu是由女高唱歌词,其他声部哼鸣,突出声音的纯。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罗伯特的合唱作品体现出独特的创作思维,在旋律风格、调式调性、和声进行及七和弦的使用中都体现出传统思维和现代理念。而在曲式结构上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并采用更多的色彩性和声,表达其作品内涵。

  二、《一切为了爱》的二度创作

  这首作品是一首宗教题材的合唱作品,宗教对于西方民族而言十分重要,体现了*仰和追求,对于这类西方室内宗教合唱作品的演唱,要呈示出心灵对上帝的企望、虔诚及敬仰,表达精神的寄托。

  其歌词选自古英语诗篇,大意如下:

  中文:

  耶稣,耶稣,生来就是为了在十字架上死去;耶稣,耶稣,生来就是为了让我们自由。

  他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生来就是人类的儿子。

  他出生于伯利恒,

  对生命充满渴望,对死亡充满蔑视,撒冷赐予他荆棘的皇冠,

  都是为了爱,爱孤独的人类。

  耶稣万福。

  净,此句结束时,注意最后一小节的稳定音。第二段从第9小节开始,圣咏旋律的演唱是作品中出现的中世纪时期的风格,演唱中除了要突出圣咏风格的音色之外,还要注意此处稍自由的速度和节奏处理。圣咏风格使用是罗伯特惯用的较为传统的手法,仿佛把人们的听觉带回了神圣的教堂之中。第四段,作品到了第21小节处,圣咏旋律风格的影子再次出现,此处换为男声声部演唱具有叙述性,强弱上力度变化为mf,至第22小节声部叠加,声音的厚度有了增加,用说话的语气推动情绪,仿佛所有的情感都随着声部的叠加,旋律的扩展变得紧张和激动。此部分歌词描述了耶稣的品格,歌者应将每一个音符与歌词都唱得饱满,表现内心的崇敬和怜悯。直到高潮处25小节后,力度开始回收,歌词all for love的演唱要空灵并且一句比一句深,随着低声部的进入,情绪恢复平静。演唱时注意旋律的连贯、力度的变化层次为mf—f—mf—mp—p,结尾处两小节使用了平行七和弦作为此部分的收束。

  第五段,第31-49小节,作品开头歌词相同,但此处使用了半音中音关系的和声进行,由女声声部演唱。男声旋律进入时情绪开始由弱到强,最高音上强音停留三拍,此处的高音音色可唱得明亮,咬字上不归韵,表达情感的再一次升华。至35小节处情绪回收,力度减弱,音色也开始发生变化。当Jesu再次出现时,音色要变得暗而深沉,指挥可在此处预示音色的变化。第40小节处是作品的尾声,此时Jesu的出现又有所不同,用非功能性和声平行五度进行,先由男声声部担任演唱,再换女声声部呼应。男女声的音色和力度要有对比:前者深沉,后者柔亮。这四个小节处涉及音准的问题,可提前做唱分解和弦的预备练习。第44小节处由男高声部轻声进入,起声时虽轻,但也要注意硬起声的咬字,力度逐渐稍作递增,到第46小节处女高声部渐强,至第47小节后力度减弱,与此同时男高声部此处渐强。第48小节处整个尾声的演唱应缓慢且显得意犹未尽,并保持整体的连贯。

  结语

  罗伯特在《一切为了爱》中表现出了他伴随一生的真实*仰以及宗教经历,纯粹的音响使得我们需要去研究这些合唱作品的构成,在一度创作中分析作曲家的旋律材料、调式调性、和声语言、和声色彩和曲式结构,为作品的进一步诠释做好基础。在二度创作中深究作品具体的意义性内容。本文在音乐构成上解读了旋律材料、和声结构、曲式特点及歌词,总结了二度创作。作品中既聆听了传统曲调,也感受到了现代理念的创作手法。对这首作品的解读仅作为参考,以此为借鉴,对之后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此类合唱作品的演唱风格及特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美]库斯特卡,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2][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著,黄大同,杜亚雄译.二十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