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人物通讯是一种新闻体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学生明确人物通讯内涵、掌握人物通讯的必备要素,对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阅读判断等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简单介绍人物通讯内涵,说明人物通讯的教学价值,同时结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案例,探讨高中语文人物通讯教学策略,指出教师可通过布置任务、落实感知教学、提出问题、剖析细节等方式驱动学生深度探究人物通讯内涵,期望为高中语文人物通讯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物通讯;教学策略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数篇人物通讯为主要教学内容,彰显了“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与散文、说明文、记叙文等常见文体不同,人物通讯的思想性、政治性较强,表达方式较为新颖。在教学人物通讯时,教师需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表学习向深度学习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人物通讯的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奠定基础。
一、人物通讯概述
人物通讯本质上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描述一个人或数个人的言行、事迹等来渲染人物精神面貌,用以感染读者、教育读者的通讯类文本[1]。人物通讯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事件的发展过程等,说明事物的表面现象;另一方面在于将中心思想蕴藏于人物事迹当中,通过描述人物的典型事迹,反应事物的本质意义。人物通讯主角一般以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普通人为主。通过报道此类人物来反映社会面貌、体现时代精神、宣传正确的价值观。从形态结构角度看,人物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传记式人物通讯,此类文本篇幅较长,内容丰富,能够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第二,特写式人物通讯,此类文本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第三,群像式人物通讯,此类文本的报道对象不止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等。
二、人物通讯的教学价值
人物通讯隶属高中语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体。围绕人物通讯展开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人物通讯的具体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短新闻、**等新闻体裁文本不同,人物通讯的篇幅较长,其围绕具体人物展开叙述,穿插议论抒情。教师围绕人物通讯展开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文本学习视野,使学生掌握通讯语言特色,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矛盾描写、环境描写等方法作文,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人物通讯内涵丰富,不仅介绍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还在其中蕴藏了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围绕此类文本展开教学时,一方面可组织学生提炼文本中有价值的关键*息,明确文章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透过文本表象探究其内在原理,剖析文章本质。在经历完整的阅读学习过程的同时,学生还能掌握深度阅读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除此之外,人物通讯还能够通过报道人物的优秀事迹,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相关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提升其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水平[2]。
(二)有益于学生领会时代精神
人物通讯是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任务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体裁类文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人物通讯教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有效**,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当前的时代精神,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物通讯细致描述了具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比如,统编语文教材收录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通过描述袁隆平进试验田观察水稻、敏锐发现“天然杂交稻”的**第一代、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等事例,表现出了袁隆平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人物通讯,可以使学生领会其中主人公所传达的时代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美好品质。
三、高中语文人物通讯教学策略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收录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通过宣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人物事迹,传达了“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的思想。为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人物通讯内涵,准确把握新闻*息并提炼其思想,学会以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师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通过组织任务教学、感知教学等多类型的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学生能在自主探究、深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核心知识。
(一)布置任务,驱动学生初识人物通讯
与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稿不同,人物通讯通过报道人物的言行事迹来感染、教育读者,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体裁[3]。由于高一学生普遍缺乏人物通讯类文本的阅读经验,教师只有使学生明确人物通讯是什么、具体有怎样的特征、基本由哪些要素构成,才能够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但是,直接采取“注入式”教学方法讲解相关内容,只能引起学生的浅层识记,不利于其理解。因此,教师可将任务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布置资料收集、课前分析等任务,使学生初识人物通讯,为其课上的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人物通讯这一应用文体,教师可预先布置如下任务:(1)群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总结这三篇文章的共同点;(2)阅读报纸、刊物等,整理与上述三篇文章类似的文本,说一说此类文本多出现在哪里;(3)利用教辅书、互联网等查阅人物通讯的相关资料,说明人物通讯属于哪种体裁,其语言风格、结构安排、逻辑层次是怎样的;(4)结合查阅到的资料,基于第二单元中的三篇人物通讯的结构形态,分析这三篇文本属于哪种类型的人物通讯,并说明原因。
在上述任务中,教师要求学生先围绕教材进行群文阅读,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此类文本与散文、说明文等文本的区别,引起学生思考。之后布置任务,给出关键词,驱动学生联系相关文章,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明确单元文本属于人物通讯以及人物通讯的具体内涵。最后教师布置任务,驱动学生对文本特征、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其类型,加深学生对自学内容的印象,为其进一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二)指导感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
人物是人物通讯的描述主体,也是人物通讯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了解人物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关键[4]。通常情况下,作者围绕描述对象的典型事例展开说明,呈现人物在解决不同问题时的不同行为,进而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标记人物的典型事例,挖掘出*息中的重点内容,如时间、人物行为、事件反馈等,使学生按照具体逻辑梳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袁隆平淡泊名利、埋头科研、尊重科学的人物特质,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别阅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四章节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袁隆平的言行举止、生平事迹等。如“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说明他尊重科学,严谨认真;侧面描写“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说明他不迷*权威,勇于创新;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说明他尊重科学事实。
这样,指导学生标记人物通讯中主人公埋头科研、回应质疑等典型事例,能使学生在梳理与主人公有关事件的过程中完善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只有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才能在阅读中取得收获。在高中语文人物通讯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借助问题推动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透过表面叙述内容挖掘文章主旨。同时,考虑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进阶特征,教师应设计富有层次的教学问题,通过逐阶提升问题难度驱动学生深度探究,使其在分析、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转换视角,充分理解文章内涵。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课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在阅读此篇人物通讯时理解并学习张秉贵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教师可在不同教学环节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比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过《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这个标题,你读出了哪些*息?产生了什么疑问?”问题会引发学生的疑问:“谁的心里有一团火?他的心里为什么有一团火?这一团火是什么,又是怎样温暖众人心的?”上述问题使学生在阅读之前确定学习目标,提高其阅读学习的精准性。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通读全文,张秉贵的哪些事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从中你能看出什么?”此问题引导学生联想文中张秉贵处理女顾客孩子的哭闹,让赶火车的顾客优先买糖果,在女儿重病期间仍满脸笑容地接待顾客等,指导学生透过事件感悟张秉贵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在总结环节,教师还可提出问题:“‘一团火’的品质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此问题提纲挈领地使学生回顾文本,理解文章所宣扬的精神品质。
(四)剖析细节,引领学生体会文本内涵
人物通讯常借助矛盾冲突、典型事例、他人转述内容等描写人物,用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思想品质。学生只有关注上述细节,才能够进一步体会作者借人物通讯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肩负起指导责任,挖掘人物通讯中的细节内容,并以师生对话、学生对话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细节内容,引领学生在解读、剖析细*笔触的过程中感悟人物的语言、行为与思想品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人物通讯内涵的解读。
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探界者”钟扬》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体会主人公钟扬丰满的人物形象,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可引领学生剖析文本的对话、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剖析钟扬与其妻子的对话,基于“没有问题,大家都觉得可以了,到时间了”,感悟钟扬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教师可指导学生剖析他人回忆内容,基于“你们能爬,我也能爬”这简短的文字,体会钟扬不畏险阻的科研精神;教师可指导学生剖析钟扬的原话,基于“我当然支持啊”,体会钟扬尊重科学、热爱科学、提倡科学传播的科研精神。
这样,由教师指导学生挖掘文章细节,能够使学生学会着眼细*之处,以小见大,提升细节剖析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给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挖掘关键段落、关键语句、关键词所暗示的内容,如主人公的性格、思想品质等。通过细节说明,使学生学会基于细*笔触描绘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物通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新闻事件,体会所宣传人物的精神品质,还要使学生掌握人物通讯类文本的阅读技巧及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与阅读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将任务教学法、对话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使其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通过对话帮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体会人物通讯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不断提高人物通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燕.高中语文“长文短教”教学策略实践研究[J].新校园,2022(12):12-13.
[2]马明明.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2022(36):24-26.
[3]杨玲.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2(36):75-77.
[4]林泳欣.生命教育在高中人物通讯中的渗透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9):135-140.
[5]韩林汝.“大单元”视域下高中语文英雄人物教学研究[D].洛阳:洛阳师范学院,20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