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情的土地》是由任志萍填词、施光南谱曲的一首经典爱国歌曲,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依恋之情。本文从创作背景和旋律鉴赏两方面浅析这首爱国歌曲,并结合歌词揣摩了作者的创作心境。
一、创作背景
任志萍,我国近现代著名词作家,1963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曾担任中央歌舞团副团长,对演出及创作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生书写了上千首歌词,获得国家、部、委、省和市级各类奖项近百首,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历届春节晚会策划人之一。
施光南,1940年出生于重庆,后定居北京。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天津歌舞剧院担任创作员,一生写作上千首歌曲。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聂耳和冼星海一起被授予“人民音乐家”的称号。施光南立足于脚下这片土地,将满腔的爱国热情、与时代共鸣的激情、坚持为人民而歌的真情灌注到每个音符中,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让无数听众感知到音乐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二、歌曲赏析
《多情的土地》是带引子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c和声小调,柔板(表1)。前13小节组成引子部分,旋律采用柱式和弦陈述,伴奏织体大多由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上下行进,音符密集且流动性强,旋律起伏较大,从起始部分就紧抓听众思绪。引子动静结合,对歌词的情绪渲染有所铺垫。歌词出现前的引子部分增加为三个声部的复杂织体,辅以简单的伴奏音调。
A段为起承转合式的非方整型乐段。第一乐句“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由四小节构成,结束时落在主音上,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思想。前两小节从“我深深地爱着你”开始,旋律开头上行跳进,紧接着下行级进,主要为三连音和切分节奏型。后两个小节是前两个小节的模进,歌词数量与前两小节相同,配以相似的音乐材料与节奏型。所以两小节为一个乐节,两个乐节构成第一乐句。从歌词的角度来看是诉说式的娓娓道来,饱含作者的情感。在钢琴伴奏方面,钢琴声部采用了对答式,是对旋律声部有益补充,与人声旋律一问一答,此消彼长。当人声声部唱词多的时候,钢琴声部多以长音柱式和弦作和声的烘托;当旋律声部以长音停顿时,钢琴声部及时填充伴奏织体。这样的创作方式增加了歌曲的叙述感,同时钢琴声部对歌词表达的情感有所呼应,氛围与歌词旋律吻合。
第二乐句“我踏过的路径上阵阵花香鸟语”由四小节构成,与第一乐句的材料和节奏相似。第二乐句前两小节“我踏过的路径上”旋律上行级进,最后扩大同音反复,歌词停顿处与长音停顿处相同。后两小节“阵阵花香鸟语”先下行级进,紧接一个八度大跳,半终止在属音上。其中“花香鸟语”与“我深深地爱着你”换序,一个先上行跳进、后下行级进,一个下行级进、后上行跳进。第二乐句结束后,钢琴声部右手重复人声的旋律,此时钢琴左手织体变复杂,音变浓密。
第三乐句“我耕耘过的田野上一层层金黄翠绿”由四个小节构成,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模进,相比第一乐句增加了音数并移高,前两个小节同音反复后接下行级进,省略了第一乐句的跳进。在“我耕耘过的田野上”的尾音长音“上”字处,下方对应的钢琴声部的右手由双音及和弦组成,多重音同时弹奏起强调作用,钢琴声部的左手以上行同方向的六连音和三连音构成,一个行进方向的密集型织体,像是风吹过麦田,麦子在太阳的照拂下泛起一层层波澜,旋律起伏不大,带给听者内心充盈且热烈的体验。后两个小节“一层层金黄翠绿”起始部分先上行跳进,平稳三个音后紧接下行小幅度跳进,半终止在调式的属音上。后两个小节所对应的钢琴伴奏与前面相同,都是以上行方向的六连音加三连音的节奏型模式构成,并且钢琴右手的音区在一个小节中超过了人声,旋律悠扬但不抢戏,辅助人声抒发情思,增强整体的和声效果。
第四乐句“我怎能离开这河汊山脊,这河汊山脊”由五个小节构成。从第二小节开始,每一小节的旋律都是对前一小节的反复向上变化模进,旋律多次模进,反复强调,情绪逐渐递增。结束时落在c和声小调的属七和弦上,使得A乐段变成开放终止的乐段,有很强的到主功能的倾向性,便于和B段和声的连接。同时,此乐句中声部层加密,叙事规模更加宏大。最后向上跳进,在f的力度上达到最高点,将旋律进行充满力量与激情地推向B段。此外,钢琴声部在A段的结尾处先以一连串十六分密集型音符左右手同时向上堆砌,推动情节发展,起连接过渡的作用,引出B段更加密集的钢琴声部。
B段从“啊”开始至“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是一个三乐句的非方整型乐段。第一句歌词以“啊”开始,延续之前A段慷慨激昂的情绪,是A段情绪的升华,结束在属和弦上。节奏以附点四分音符为主,附点后紧跟三十二分音符勾勒出情绪的百转千回、千愁万绪。钢琴声部以三十二分音符呈波浪形上下行进,旋律起伏大,表现了演唱者澎湃的内心世界。第二句“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杨槐”有展开的性质,跳进增多,结束在主七和弦上。第三句“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旋律时值扩大,结束在主和弦上。二、三句的钢琴声部伴奏织体主要采用了流动式的分解和弦,在旋律长音延续的时候,伴奏用分解和弦填空,在旋律进行歌词的陈述时,伴奏织体则给予一个时值较长的琶音,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感愈发强烈。B段结尾处的钢琴伴奏织体回到引子的织体样貌,起连接的作用,连接歌曲的尾声部分。
B段的书写和大多数人想象的惯有思维不同,人们总觉得第二部分作为歌曲的副歌一定是情绪最激昂、力量感最强、直击人们心灵的部分,所以认为B段应有很多高音存在。但反观这首歌曲,B段集中的高音并不多,并且旋律在一点点向下行进,更加突出男中音抒情温暖的音色和声线,以及对妈妈深沉的爱。词作者在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百岁杨槐”比喻成“妈妈”,结合当时的背景,母亲把孩子送到村口,看着自己的孩子渐行渐远,孩子也在一步三回头中望着身后的母亲,直至人影越来越模糊,但村口的大杨槐清晰地矗立在母亲身旁,游子的记忆中从此留下了母亲和其身旁的大槐树两个代表“家”的形象符号。当孩子功成名就回来时,母亲或已去世或因年迈无法早早迎接,只有记忆里村口的大杨槐依旧屹立在那里,它仿佛是母亲的化身,代替母亲迎接孩子重返故乡,孩子回想曾经的点点滴滴,就像拥抱母亲一样拥抱这棵大杨槐,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第二段歌词同样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家乡泥土”比喻成“理想和希望”,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希望和光明,“我”的理想世界从家乡的肥沃土地上生根发芽,再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爱恋。和上文中所说的一样,无需多少高音的情感抒发来证明“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逐渐下沉的旋律配以感情充沛的歌词依旧动人心魄,表达了“我”对家乡和祖国的眷恋。
在完整反复A段和B段后,乐曲进入尾声。尾声整体力度较轻,材料来源于A段的第一句,并且将歌词中“多情的土地”重复了两次后改称“土地”,再对“土地”反复两次,对“土地”的四次反复直抒胸臆,呼应主题。主题材料逐步缩减,缩减的同时不断反复,在听觉上给读者造成一种叹息的感受。音乐逐渐减慢减弱,在循环往复中使听众回味悠长。
三、结语
《多情的土地》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时代的产物,创作完成后便成为人们释放对祖国和家乡热爱的载体,歌曲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坚定而深沉,没有出现“祖国”二字却处处都在唱“祖国”,词作者将自己对祖国的爱写在每一个字里,通过具象的事物表达了自己的情谊,像“誓词”一样庄严,又像“血”一样热烈,让人产生极大的共鸣。“土地”是个博大的意向,词作者选择它作为对象,意境极其广阔,从写实落笔,从路边的鸟语和田野的翠绿展开,使情感表达更加自然、通俗易懂,增加了歌曲的传唱度。如果把歌词的上半部单独拿出来,细细品读,那么呈现的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阵阵鸟语花香,片片金黄翠绿无一不给予人美的感受。下半部歌词把“洋槐”比作“母亲”,侧面书写了这片土地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体现了自己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后面的歌词写出了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许。结尾部分回应开头的歌词,并再次强调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用简短的词语进行了充分的情感表达,使作品独具风格、富有美感。反复的歌词咏叹,将作者的文学素养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性的表达迎来了高潮。美的事物总能打动人、征服人,每当听到这首歌,无论你是否深受感动,都能让人在困惑的现实中找到心灵的鼓舞和安慰。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