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流波曲》是二胡大师孙文明先生受华彦钧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影响创作而成的二胡独奏曲。作品借鉴“江南丝竹”中的“带弓”与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八度空弦”等技法,巧妙地应用于二胡上,结合“文明琴”的运用,表现出作者如泣如诉的悲凉人生。这种独创的演奏技法在充分展现二胡本身凄婉音色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音乐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本文从音乐结构、演奏技法等角度分析孙文明先生的二胡曲《流波曲》,希望通过本文的提炼与探究,为孙文明先生二胡演奏艺术的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孙文明;曲体结构;演奏技法

  《流波曲》又名《老流波曲》,是孙文明先生于1952年冬季受华彦钧(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吟月》影响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定弦方便、技巧独特,情绪悲切深沉,全曲速度变化较少,节奏平缓,旋律富有叙事性,采用民间传统的循环变奏结构,配以孙文明改良的“文明琴”与自创的演奏技巧,大大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与阿炳的《二泉映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流波曲》的创作背景

  孙文明先生又名潘旨望,生于1928年,浙江省上虞市人。四岁时不幸罹患天花致双目失明,因家境贫寒于十二岁起便学习披挂算命。1944年秋,年仅16岁的孙文明以算命为生颠沛漂零至高淳县,为符合当时算命先生以二胡招揽生意的习惯,他在友人的帮助下购得人生第一把二胡并向当地京剧“春福班”丑角赵善柳学曲,后辗转溧阳等地多处求师学艺,逐渐掌握了京剧、粤曲、民歌小调等多种风格的乐曲演奏,由此走上了他的音乐之路。1950年3月,迫于当地突发洪水,孙文明离开了音乐启蒙并前后生活过五年的高淳。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算命糊口已难以为继,孙文明决意转而以二胡演奏谋生,自此开始了他民间音乐家的生涯。

  1952年,孙文明漂泊至江苏奉贤(今辖于上海)入赘潘家,在生活上得以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音乐创作。时年冬,孙文明在聆听完华彦钧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后,有感于自身与阿炳酷似的悲苦命运,同为失明的艺人,同样属于当时下九流的社会底层,同样的心中郁结与无奈悲伤。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境,他以《二泉映月》中235162351的乐句为动机创作了其后广为流传的代表作《流波曲》。该曲描绘了以作者为代表的老一辈民间艺人在黑暗社会中颠沛、凄苦的生活状态,倾诉了作者在流浪生涯中的衰郁之情与悲泣心声。旋律如泣如诉,扣人心弦,感情真切、内涵深刻,是作者对自己人生最真实的自我写照。

  据孙文明先生口述,在其创作之初《流波曲》和其另一首曲子《四方曲》原是一部作品,为了配合当时的“忆苦思甜”运动,他将此曲一分为二,快板的部分演变为后来的《四方曲》,而其中的慢板则发展成现在的《流波曲》。此曲取名《流波曲》有两层意思,一是乐曲描绘了他解放前流浪、颠簸的困苦生活,二是乐曲的曲调起伏跌宕,表现了他对自己经历人生苦难的汹涌如波涛般不能平静的心境。正是因其缓慢悠长的节奏特点,加之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的旋律,造就了该曲鼉愤龙愁、凄婉动人的幽怨意境。

  二、《流波曲》的曲式结构

  《流波曲》作为孙文明先生对自己悲苦人生的体悟,整首作品的情感基调以悲凉凄苦为主,表达内心对生活的不愤与对命运不公的悲怨之情。乐曲定弦为1=bB 52弦,作者采用传统“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对主题进行动机展延式的变奏,符合单段体自由变奏的曲式结构特征。全曲可分七句:

  第一乐句1-6小节(见谱例1),乐句的第一小节为作品的主题动机,该动机在整部作品中多次出现,整部作品也主要是围绕该主题动机进行变奏。第2小节将该动机进行四度模进,形成“T”-“S”-“T”的连接,但第二小节动机的结束音并不像主题动机一样结束在Ⅰ级上,而是结束在了Ⅱ级,这使得主题动机再次得到强调,同时下属方向的模进也使作品凄苦的情绪基调得到了渲染。在第3-4小节,新的动机开始出现,旋律线上出现上下起伏,使乐句更具推动力。但在第5-6小节乐句结束时,将主题动机再度引出,再一次强调主题,这是中国音乐非常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写法。
 

 
  第二乐句7-13小节(见谱例2),是引用了第2-3小节(见谱例3)的素材(引用部分已标记),将其扩大并加以变奏而成。
 

 
  变奏后的旋律相较于第一乐句更加的高亢,情绪上扬,将作者对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满且愤慨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乐句中段后,旋律开始下行,再度进行到主题动机上,使得主题再度凸显。将高亢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型结合起来,似乎是在娓娓诉说种种凄苦的往事。

  第三乐句14-21小节,沿用了7-13小节中变奏的乐思,整个乐句在高音区呈现,将情绪向上推进,而在20-21小节乐句最后的部分再度回归到变化后的主题动机上(见谱例4)。
 

 
  第四乐句22-32小节,引用了第三乐句的开头,旋律相似,但整体相较于第三乐句在更高的音区出现,且乐句长度有了三小节的扩张,从而形成对比(见谱例5)。演奏力度也有了明确的标识,力度走向为f-mf-f-p-f,让音乐在高亢的同时也具备演奏的张力,在听觉上有强烈的力度对比。节奏型也从第三乐句的长时值音符转变为短时值音符,使得旋律更加紧凑,从而使得情绪更加饱满。
 

 
  第五乐句33-42小节,旋律再度回归中低音区,乐曲情绪开始向下走,表现出作者对虽对现状不满但也无可奈何,37-38小节出现一个长达7拍的长音,仿佛是作者对于现状的长叹。

  第六乐句43-49小节,主题动机再次出现,但不同于之前的乐句,该乐句主题动机在乐句开头时出现。且在主题动机结束在Ⅰ级时,出现连续的八度的向上及向下跳进,紧随其后又是向上的九度跳进,在听觉上有非常强烈的对比,仿佛在对作者颠沛流离,大起大落的人生进行总结。

  第七乐句50-58小节,第七乐句为整部作品的结束句,该句主题动机出现两次,与第一句相呼应,52-53小节为2-3小节的变奏,53-54小节相同的五度跳进,仿佛是作者的两次叹息,55-58小节为3-6小节完整再现。第七乐句以同样的速度、旋律再现主题动机,至此主题动机贯穿全曲之后再次回到结束乐句,在情绪上更显跌宕后的豁然与稳重。在听觉上,音乐经历了冲突与幻想后也归于平和。

  此曲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在尊重我国传统民乐曲体结构的同时,符合现代西方作曲理论中单段体自由变奏的曲式特点。旋律跌宕起伏、情绪大起大落,好似人生的沉浮俯仰,诉说故事的同时,也体现出孙文明先生的卓越的创作功力与艺术思想。

  三、《流波曲》的演奏技法探析

  孙文明先生在演奏此曲时,创造性地对乐器进行了改良,极大地增强了二胡的叙事能力。铜制琴杆的应用使得“文明琴”的共鸣更加低沉宽阔,金属磨砺产生的略显沙哑的音色渲染得情感更加细腻,突出该曲悲凉的主题,使作品对人物悲苦命运的描绘于无形中丰满、立体起来。左右手演奏技法的创新在该曲中集中体现了孙文明先生对二胡演奏技术的醉心研究与探索。

  (一)左手指法分析

  二胡的左手技法是指在二胡演奏时,由左手掌握的一些为达到特定音响效果的演奏技法的统称。它通常包括按音、颤音、滑音、换把、揉弦、伸展指、左手拨弦、活指等。在《流波曲》的演奏中,孙文明先生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左手技法。

  1、伸展指:在传统二胡曲目的演奏中,小字二组的C常规演奏通常都是以小指进行的,但在孙文明的《流波曲》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特殊的民间艺人的手法,其指法须改用无名指按音,由于无名指按音形成的“伸展指”的演奏技法,产生出该曲特有的滑音效果,恰恰是这种特殊的指法运用结合“文明琴”特有的音色所形成的音响效果,能够真正表现出孙文明先生对自己人生凄苦回望时那种低吟浅唱,娓娓道来的悲凉感。(见谱例6)
 

 
  2、虚实音:孙文明先生的《流波曲》14—16小节的指法要求同一组音需要实虚交替地按弦。演奏中左手中指三把位轻贴弦后,放空弦音。再次按同一音高的把位时,实按音后用中指向下行低音进行滑音。在旋律大跳的进行中,用高与低、实与虚的音色对比,使乐曲形成难以言说的酸楚意境,展现出作品中人生回望时虚妄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真实的残酷现实的交织,表现出底层民间艺人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见谱例7)
 

 
  3、八度奏空弦:为了表现主人公对不公命运的抗争,流波曲需要突出、强奏装饰音。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极具强硬的呐喊声。若按照普通力度演奏,其音响效果无法达到乐曲要表达的深意。随音阶上行音量渐强,之后伴随旋律下行,力度减弱。突然大跳十度音程给人异峰突起的听觉效果,演奏者需自内弦第二把位的一指跳奏外弦第三把位的三指,此处虽为弱拍却是强奏,音准较难掌握。这是作者以民间传统的“鱼咬尾”手法,将乐曲主题音调呈示扩展。由此至第7、8、9小节三处用了八度奏空弦2的方法,这是作者借鉴了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八度奏空弦的技法,巧妙地应用于二胡上。

  (二)右手弓法分析

  右手技法是指演奏二胡时右手对于弓子的控制。使用指头在不同位置上利用指头的配合达到支点和力点的结合完成与琴弦的摩擦,从而产生共振发出演奏所需要的音色。如:长弓、颤弓、顿弓、打击弓、音头弓等。

  1、浪弓:“浪弓”顾名思义,其演奏效果像波浪层层推进,为表现音乐的沧桑感,浪弓技法在《流波曲》中被大量运用。该技法要求右手利用中指、无名指进行急速加力和散力,形成水波荡漾前后堆叠的音响效果,这样的效果使得第3小节开始虽为一弓三拍,但不能奏出2,长音的2须以浪弓演奏,手指掌握好弓杆与弓毛的弹性与力度,在三个2音处都须在持弓时结合腕部力量,奏出明确的顿挫感,以更好地表现乐曲其内在的律动。正是这种浪弓技法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颠沛流离,命运多舛的生活状态,浪弓本身所具有的对音乐的推动力,也更加生动地将其漂浮不定的凄苦之状跃然显现于琴声。第四小节第四拍装饰音为透波音(符号为L),在拉6音前先奏空弦5,随即按上食指拉6,空弦音5只是微微一透,隐约可闻,然后迅速地波动几下又奏出波音的效果。(见谱例8)
 

 
  2、带顿弓:该技法要求在拉平弓时右手微顿,而后顺势带出平稳的长弓,这是借鉴了“江南丝竹”中“带弓”的演奏技法,结合“顿弓”的运用而移植到二胡表演的一种全新的演奏技法。演奏时第一拍拉出一个较重的音头,用第二把位第一指演奏,在强音上出音一顿之后迅即转弱,进而带奏出后面的长音。带顿弓以符号“◇”表示,前音用长弓,保持运弓缓而稳,弓毛紧贴琴弦,运弓轻而不浮,游刃有余。音色、音量的把握来自右手运弓的控制。在演奏中,弓段的运用和弓速的运用需要特别注意。曲中第29小节连续的二指回滑音是风外弦的运用,第30小节自内弦第四把位的高音i,以下行十一度的音程关系突然翻落至空弦5,此时弓毛擦弦要尽量轻柔,保持音色干净透明。运弓需要把握好力度与方向,弓毛贴住琴弦,气息包裹着右手持弓的力度,不让音过于强爆,需要饱含情绪的运弓(见谱例9),此处带顿弓的演奏技法形象的描绘出作者在流浪生涯中,一波三顿、踉跄前行的动态。
 

 
  在《流波曲》的演奏实践中,传统技法与孙文明独创的演奏技法交织融汇,植入作品中对人生的感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免悲欢离合,底层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辛困苦,却又自强不息,砥砺奋斗的艺术形象流淌于演奏者指间。孙文明先生专心琢磨琴艺,探索创新,在其创作的《流波曲》以琴声抒发自我慰藉之情。其中的演奏技法组合既保留了二胡本身的色彩,又体现了孙文明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乐器与演奏技法的创新是我国以往的传统二胡曲目里所没有深刻表现过的。

  四、《流波曲》的演奏感悟

  《流波曲》的主题来自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所表现的情感内容与《二泉映月》有着异曲同工之效。该曲旋律凄楚哀婉,感人肺腑。在作品的教学与演奏过程中,首先应对孙文明先生的悲苦人生深入了解,声嘶力竭的哭喊还是欲哭无泪的沉默都是对伤感的表达,悲伤的极致不是呐喊,而是哀莫过于心死的那份苦楚。《流波曲》旋律简单,歌唱性极强,并不适合用处理大悲的手法来表现。笔者认为若夸张地演奏出强有力的声音会打破作品要表现的垂暮之人返照人生记忆的那份伤感,难以真正触动听众心弦。演奏者对乐曲的把控不应停留在音量和肢体动作上,而应沉下来,去感悟娓娓道来的静谧,随着内心涌现出的心境去演奏。经典不需要复杂,只有耐人寻味才能更好地展现它的独特魅力。最好的演奏莫过于让欣赏者沉浸在你的音乐中,感受到那份流淌于指间真正属于作品述说的感动。

  参考文献

  [1]何信润.浅析孙文明二胡作品及演奏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17.

  [2]陈志坚.浅论二胡与二胡艺术的民族性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6.

  [3]冯欣姝.论孙文明的二胡音乐创作[J].音乐天地,2022,(04):55-58.

  [4]左明月.孙文明二胡曲及其演奏技艺的当代阐释[D].上海音乐学院,2019.

  [5]李静.谈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的二胡曲创作[D].西安音乐学院,2008.

  [6]孙凰.孙文明二胡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特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3):78-86.

  [7]陈军.孙文明二胡作品演奏符号体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1,(S2):325-328.

  [8]崔竞源.北京宫廷音乐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