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为了扎实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方针,引导高校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高校需要在协同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下,进行深入的实践教学探索研究。协同创新为河北高校在传承冀东民歌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导。因而,高校实践教学要融合冀东民歌资源和先进的教学力量,集合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在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寻求与文化企业、社会机构的合作,从而实现教育协同发展,不断拓展冀东民歌传承途径,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注入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冀东民歌;协同创新;教学实践;策略
一、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一)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
笔者认为协同创新不仅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创新,而是进一步将各个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化处理,整合各个部分的创新要素,使其创新能力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总之,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协同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整个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创新作用,推进冀东民歌的教学发展。具体到冀东民歌教学环节,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和教学保障。因而,冀东民歌教学协同创新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合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最终使整个民歌教学系统更加完善和高效。
冀东民歌实践教学的协同创新理念能够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教学资源协同创新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传输,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如,院系加强对冀东民歌的教学实践,组织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平台,提升学生对冀东民歌的表演和创作水平。例如,到地方文化部门、艺术团体、各类学校进行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冀东民歌产生更清晰的认知,教师也更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能够对后续的民歌教学开展产生正向的指导。冀东民歌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主要是文化创新和传承,因而除了民歌演唱表演之外,民歌的文化发掘、创新创作、艺术传播、品牌营销等,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这些自然需要更丰富的教学科目和实践探索共同完成,效果才更佳。
(二)推进多元化教学渠道的协同发展
冀东民歌的传承既需要创新,又离不开保护,所以冀东民歌实践教学的建设要将地方民歌资源、文旅产业、民间传承人、信息化技术、市场营销等各种现代化创作手段和营销途径贯通起来,构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例如,组织学生到地方去采风,接受专业的冀东民歌演唱和表演培训。师生进行田野调查,摄录民歌表演场景,记录相关的民歌文化、发展历史等口述材料。在民歌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冀东民歌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此外,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创新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将信息化技术、文化市场需求等相关领域的相关力量协同起来,开拓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多元路径。
此外,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推动下,高校要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民歌教学精品课程,借助“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发展契机,拓宽冀东民歌教学视野,为冀东民歌在更广阔范围的传播提供教学资源和平台。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开拓线上音频、视频民歌教学平台,以互联网为媒介为更多喜欢冀东民歌的学习者提供渠道,提升冀东民歌教学的影响力。总之,在新的媒体时代,冀东民歌的传承发展趋势决定了教学开展必须进行协同创新,才能打造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新体系,为冀东民歌的长久传承培养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二、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途径
(一)校团联合教学,人才协同培育
校团联合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将学校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并在合作教学中获得专业的指导。校团资源整合是推进冀东民歌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合理利用成熟的社会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与文化团体构建起实践教学体系,相互促进,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提高冀东民歌的社会影响力。因而,高校的冀东民歌教学需要与优秀的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从而有效规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地掌握冀东民歌的实践技能。
此外,高校与文化团体联合教学,对冀东民歌课程进行完善,校团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效果更好,有利于冀东民歌人才的培养,也能为艺术团体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对冀东民歌的传承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艺术团体的表演直接面对观众,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和观众的需求了解程度更深,能够为教学创新提供更实用的调整方案和启发。学校与文化团体进行教学合作,对教学有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注重个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拓展。为了让冀东民歌教学符合艺术团体的发展需求,符合社会文化审美,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学校要想更好地实现学校与艺术团体协同创新实践教学建设效果,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需要对冀东民歌深入了解,从创新实践的角度提升认知和理念,保持与艺术团体之间的深度协作,不断对冀东民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在教授学生冀东民歌演唱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为冀东民歌的发展和传播注入优质人才。
(二)京津冀一体化,政策推动创新
“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关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为冀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便利。该背景为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建设发展提供了机遇。冀东地区民歌数量众多,但是受地域、经济水平的限制,创新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高校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背景,借助京津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科学的冀东民歌实践教育服务体系。早在2014年,北京、天津、河北就签署了《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其中指出三地合作发展的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的交流机制、公共图书资源和演艺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鼓励文艺演出机构在三地进行惠民演出等。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政策平台已经搭好,而且也已落实了很多具体项目,为冀东民歌教学的创新实施创造了契机。
京津冀一体化为地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冀东民歌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地域协作支持。如,冀东民歌《拣棉花》,在内容创作,表演形式和营销手段方面都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性支持,在大量优秀的艺术团队和跨地域文化活动的推动下,民歌《拣棉花》中所蕴含着的浓郁的田园风情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获得深度挖掘,流行文化元素的融入为民歌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实践教学建设提供了新的素材,激活了民歌课堂教学活力。
(三)学科融合教学,技术协同创新
学科交叉融合教学能够将不同学科领域间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进行渗透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能够推动学术创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此外,学科融合,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科融合提供基础理论支持。学科内容不同,实践教学方法也各有相异,通过学科融合,能够借鉴其他领域的教学方法,探索不同的教学出路。因而,每个学科背后都有一个教学团队,学科之间协同发展,能够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行互补。民歌实践教学建设与其他学科教学协同发展,能够交叉提供动力,更好地实现文化创新。如,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将冀东民歌与合唱进行融合教学,由冀东民歌研究专家、合唱指挥家、作曲家郭文德先生来学院做学术讲座,副院长和音乐系的师生都参与了交流活动。通过合唱教学加强了师生对冀东民歌的了解,了解了冀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把握了歌曲中所蕴含的风俗民情和历史文化,并且对冀东民歌的合唱技巧有了更专业的见解。
(四)地方部门协作,实施联合教学
冀东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教学建设要联合地方各个相关部门,在资源、技术、表演、市场等方面获得更加全面的教学支援,打造完整的教学闭环,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近些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的打造,各地文化艺术部门纷纷推出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努力实现地方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设目标。2023年5月,河北民间歌舞艺术科普平台在河北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厅举办活动,以“冀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从冀东民歌的起源、题材、演唱等方面展开全面讲解,使得音乐学院师生对冀东民歌有了全新的认知,激发了学习热情。随后,在音乐厅举办了“冀东民歌进校园合唱音乐会”,其中演唱了《小放牛》《捡棉花》《茉莉花》《对花》等充满冀东民俗风情特色的民歌音乐作品。此次联合教学活动的主讲者郭文德为合唱指挥家、作曲家,他是河北省音协合唱艺术委员会副会长,担任唐山冀东民歌研究院院长。他将专业的冀东民歌知识带进了廊坊师范音乐学院,弥补了学院本身在民歌教学方面的不足。
此外,联合教学活动的开展启发学校要积极与地方文化机构,教育部门,文旅企业等相关部门进行教学合作,为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如带领学生参与冀东民歌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参加冀东民歌进社区和中小学校园活动,参与文旅企业的文艺演出,增加民歌表演的亲身体验。不仅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冀东民歌的艺术魅力,观察市场,还能把握民歌音乐文化发展动向,为培养全面的创新人才提供教学支持。
(五)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创新
传统的民歌教学想要在新时代获得学生的认可,民歌的内容、表现形式和教学手段都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创新发展。高校在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建设中,要融合信息化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合各学校和地方文化部门,构建信息化民歌资源平台,将冀东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歌资源进行整合处理,上传信息化教学平台。第二,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对冀东民歌进行创新创作,以满足互联网的传播需求。学校需要与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部门达成协同发展策略,如音乐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协同教学。第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AI、3D、全息影像等技术,实现民歌舞台表演形式的创新。第四,创建冀东民歌特色视频账号或微博、公众号,与文旅企业和文化部门相互合作,打造优质的互联网民歌教学宣传平台。总之,学校要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对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为民歌教学提供信息化实践平台,要让信息化技术推动冀东民歌教学的创新发展,也为各个平台协同教学提供了合作途径。
(六)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实践教学
冀东民歌实践教学要与地方文旅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有序推进校企协同发展目标,建立校企协作人力资源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民歌实践学习条件。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推动理论教学进程,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个人综合能力的机会。在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学校与文旅企业协同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有利于规范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校为文旅企业提供人才,文旅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与文旅企业合作就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学校在校企合作的同时,要在冀东民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文旅企业在人才接收方面要制定相关的聘用与考核制度,为冀东民歌教学活动提出新的改革指导。
此外,冀东民歌教学在与文旅企业的合作中,要紧跟企业发展步伐,不断调整教学实践建设策略,深入贯彻企业进校园的教学机制,在校园内组建民歌艺术团,冀东民歌音乐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前接触与冀东民歌创作、演唱、宣传等相关的企业运营策略。当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内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成立人力管理部门,以正规的标准落实各项工作,将此经验应用到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建设中,有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协同创新在冀东民歌实践教学建设中的运用,不仅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多高校之间的共享,还融合了信息技术和各种文化团体的教学力量,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教学途径,激发了学生对冀东民歌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之,实践教学建设的协同创新,更好地实现了学生与冀东民歌文化的互动,也提升了非遗音乐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并具有个性化特征,为冀东民歌的创新发展和传承弘扬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懿.冀东音乐元素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路径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4,(02):157-160.
[2]刘鑫,单宏健.河北民歌融入学校音乐欣赏课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22,(06):146-148.
[3]吕雅莉.基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冀东音乐戏曲与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路径[J].艺术评鉴,2021,(02):160-162+166.
[4]王雪松.“呔”韵“行”腔,秀“外”慧“中”—新时代冀东民歌的审美重建与传承[J].音乐创作,2021,(02):113-121.
[5]郑建民.冀东民歌《捡棉花》的艺术特色探析[J].艺术评鉴,2019,(24):26-28.
[6]刘荣德.冀东民歌保护传承需关注的问题——评《文化遗产视角下冀东民歌活态传承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6):1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