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作品《序奏与快板》该作品是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所做的为数不多的室内乐作品之一,为长笛、单簧管、竖琴以及弦乐四重奏而作,该作品属于拉威尔创作中期作品,作品中半音化、调性游移、中古调式的运用体现了拉威尔创作中印象主义与古典主义风格的交融。拉威尔擅长运用色彩性的配器,也大量运用西班牙、阿拉伯、中古调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调式与元素,以及全音阶、平行进行等印象主义创作技法,但他作品中主题性的明确,三度叠置的和弦结构,均映射出了他的古典创作思维,也展现了拉威尔工整的框架与精美的笔触。整首作品描绘出朦胧带有一丝诙谐的色彩,体现出丰富的配器技巧与对织体的运用。

  关键词:拉威尔;《序奏与快板》;印象主义;创作技法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是二十世纪早期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在其创作生涯中,钢琴作品占绝大多数,并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其室内乐的研究却较少,作为拉威尔中期的作品,既能展现出拉威尔已经成熟的个人风格,又能感受到他对古典风格的关注与运用。因此对于这部作品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意义。本文从作品曲式、配器、和声等创作技法出发,结合拉威尔生活背景与创作乐思,聚焦于拉威尔中期作品《序奏与快板》,浅析作品中的印象主义特征与古典主义元素,以期能为研究拉威尔这一作品结构与风格特征提供一些讨论。

  一、主题构成与分析

  在音乐作品中,音高、旋律、节奏、对位等音乐要素共同担任着塑造音乐形象的任务。《序奏与快板》是以降G大调为基调的作品,又可以看作竖琴协奏曲,但还是被归类为大型室内乐作品。该作品为变奏曲,与一般的变奏曲不同,该作品由三个主题构成有两个主要主题进行交织,是拉威尔独特的创作手法。

  (一)主题音高特点

  全曲无论是从音高组织、音区分布、抑或是音色组合,都体现出了较为典型的印象主义风格,从整体音响上来看,主题旋律线条从头贯穿到尾,大多处于中高音区,并且较为平稳,在音区的对比上没有那么明显,但作曲家通过改变其织体结构和配器使得整体不再平淡与单调。下面从音高要素方面对主题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

  1、引子主题

  引子部分一开始就出现了两个主题,主题材料一出现在1-2小节,由长笛与单簧管奏出,两者的结合淡化了单簧管暗淡的音色,又中和了长笛略显柔弱的音色,达到了更为圆润的效果,两者呈小三度平行线条,主题以五度音程为核心进行发展,产生出静谧色彩。

  2、主部主题

  在主题材料二中,弦乐呈现多层八度的线条,与木管组进行主题上的呼应,与木管组相比较而言,弦乐声部的出场在音区上要高一个八度,呈现出更为明亮而又柔和的色彩。在弦乐长音的映衬下,竖琴的出现显得格外的流畅与自然,以横跨三个八度的琶音以及分解和弦进行,诠释出流水般的效果。

  呈示部将引子的第二个主题作为主部主题旋律进行变奏,运用了时值扩大的写作手法,将主题进行了多次呈现,先是竖琴独奏,接着由长笛对主部主题进行再一次呈现,随后由长笛与单簧管交叉进行第三次呈现,其中第三次呈现与第一次相同,在这里不多做分析。

  3、副部主题

  第三个主题材料出现在呈式部最后一段,由长笛和单簧管以八度线条奏出,在三拍子的节奏中使用了连续四个附点节奏型,且都为二度级进,使得旋律带有动力性。

  (二)主题动机发展

  作品中虽有三个主题,但每一个主题的发展及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下面对作品的三个主题动机的发展进行分析概括。

  1、引子主题的动机发展

  引子主题的材料在作品中出现的并不多,仅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引子中出现,第二次作为伴奏音型材料进行发展,与主部主题材料进行对位,第三次发展为竖琴华彩。

  2、主部主题的动机发展

  主部主题的材料在作品中共出现过五次,这五次的发展手法皆为完整再现,有几次仅改变音高及调性,旋律走向与节奏无明显的变化与发展。其中以三种方式进行主题的诠释:第一个为竖琴独奏,左手作伴奏音型处理,右手为主题旋律;第二个为两个主题之间的对位处理;第三个为主题旋律与伴奏织体结合的处理方式。

  3、副部主题的动机发展

  副部主题的材料在作品中具有与其他两个主题不同的特殊的发展方式,不是作为伴奏音型,也没有一味地完整再现,而是将副部主题的动机进行不断地重复与发展,在不同乐器中穿插,形成三个过渡段,在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主题与织体的关系

  在作品的创作中,拉威尔格外重视旋律的写作,并常常以旋律线条来代替和声织体,特别是在独奏乐器中,设立多声部并重点突出旋律线条,由此增加旋律的印象。整个作品中,从引子、呈式部、展开部到再现部,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个主题旋律通过时值扩大或缩小、模进或重复的创作技法依次出现并进行重复,贯穿始终。

  1、主调织体

  主调织体及由一个或多个乐器形成旋律声部,其他乐器形成伴奏声部的结构形式。包括节奏型织体、线性织体、柱式织体等。在本首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重复性伴奏织体,增加了整体的流畅性与跑动性,也在弦乐组中使用和声拨奏来达到短促又不失连贯的效果。

  (1)节奏型织体

  在作品《序奏与快板》中,最常见的织体结构为一个或多个旋律线条以及若干伴奏因素的复合化的织体结构,其属于主调织体结构。其中,弦乐组发挥着巨大的伴奏作用,主题旋律则在竖琴与木管组间交错奏出,偶然在弦乐组的独立声部中出现,转而回到竖琴或者木管组。因此,节奏型织体为作品中最为常用的织体结构。以下为作品中常用的伴奏音型分类:

  和声音型化:传统的和声音型化写法是在各类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分解和弦结构、柱式结构等。这种和声因素使得音乐具有更多的起伏,增加音乐的动感。

  在第15小节的引子过渡段,大提琴为主奏乐器,担任着长旋律的呈述。大提琴以外的其他声部都由开放式分解和弦这一音型化的写法构成,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构成了密集式和开放式的音型写法,并将不同时值的音型进行对位组合,促成节奏上的交错。第一第二小提琴为复合音型组合,第一小提使用了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六连音,为密集式分解和弦音型,与第二小提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三连音进行对位,与前后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
 

 
  第190小节为柱式和声结构,长笛与单簧管对副部主题材料进行模进、发展,竖琴以琶音形式演奏,形成柱式音型,两个小提琴为节奏音型,从固定音型的保持到震音半音阶进行。中提琴为半分解和弦形式,大提琴则为柱式和弦结构,使其富有层次性。

  在第331小节的尾声部分,弦乐作开放式分解音型,为网状织体结构,且一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互为反向结构。竖琴为音阶琶音装饰性结构,木管组为旋律线条,时值不断缩减,直至动机的不断重复,高主题材料由木管组以八度线条奏出,八度的音域使得色彩十分明亮与辉煌,并随着情绪的推动,将材料进行重复发展,为结尾作准备。
 

 
  混合音型化:混合音型化,即为节奏音型、线型音型的综合运用。作品中多次运用混合音型,将不同的音型进行组合以呈现出多层次的效果。比如在43小节,在主部主题的第二次呈现中,长笛担任着主题旋律的陈述,可视为线型线条,单簧管与中提琴、大提琴同时演奏二度上行的震音,呈现出小提琴则为分解和弦的连续上行,并进行二度模进,竖琴在第二乐句加入,同长笛进行齐奏。

  (2)柱式织体

  柱式是按照一定音高关系纵向叠置的一种多声织体形态。77小节中,副部主题材料的第一次出现,主题旋律由木管组以八度线条演奏,弦乐组由两把小提琴作柱式和弦的拨奏,通过对其重音位置的设计,使得主题旋律与柱式结构织体形成节奏上的交织与呼应。

  (3)线条化织体

  线条化织体是指在主调音乐的各个声部间添加不同类型的和弦外音构成,最简单也极为常见的线型音型化写法,由短小的音阶式片段组成。

  2、对比性复调织体

  对比性复调织体,是由两个及以上具有鲜明对比的独立对位声部构成的线形织体。

  在作品102-107小节,引子主题的动机材料作为不断重复的伴奏织体,运用了时值缩减的手法,由第二小提和中提琴构三度音程同时奏出,第一小提和大提琴进行对位重复。竖琴将主部主题的材料作为旋律织体进行演奏,随后一二小提琴演奏旋律线条,作卡农式模仿,同时木管组作对位进行填充。使得作品展现出较为幽默诙谐的情绪,旋律声部的三连音也使得气氛更为慵懒。像这样通过对音响均衡的配置,并将多种主题材料进行对位结合,可营造出相似却又更为丰富细腻的色彩。

  二、总体和声分析

  拉威尔的作品曲式规整,结构清晰,织体结构富有变化且具有对比性,全曲充斥着大量三度叠置的功能性和弦结构及色彩性和声。本章会从作品的调式使用特点及和弦材料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调式使用特点

  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之一,拉威尔在写作方面有着他独特的风格与体系,在创作中,除了对传统大小调式的运用,拉威尔还善于对各类民族调式、中古调式等调式的运用,使得调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扩展,本节主要分析作品中两个主题所展现的中古调式特点,即多利亚与弗里吉亚调式的体现。

  1、多利亚调式

  首先,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第一次出现,为竖琴独奏,在这段音乐里,bE多利亚调式作为主调式进行呈现,旋律音高中缺少六级音,在其后面的伴奏材料中出现还原C音,也就是升六级音,具有多利亚调式的特点。

  多利亚调式与自然小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主音到六级所构成的音程,自然小调主音到六级构成小六度音程,多利亚调式构成大六度音程。

  2、弗里几亚调式

  副部主体材料的第一次出现,是以原调式bG大调的三音进行旋律的书写,并不断强调三音与四音的小二度音程关系,并且在之后的写作中,这一小二度的材料不断地重复、模进、在各声部各音域间来回的穿插,体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格特点,弗里几亚调式就是以自然大调的三级音作为主音,使得主音到二级音的结构从大二度变为小二度。

  (二)和弦材料处理

  拉威尔常常将创新性的和弦元素与古典的曲式、节奏进行叠加。在这部作品中,拉威尔在和声的运用上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将作品中和声材料的运用方式归结为三类:第一,高叠和弦的使用;第二,全音阶进行;第三,等音和弦的运用;下面从这三方面的特征,对和声材料的运用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1、三度叠置和弦

  19世纪到20世纪以来,传统三度叠置和弦仍被广泛地使用,这种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不断被演变为高叠三度和弦的使用,即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在拉威尔的这部作品中,有大量三和弦、七和弦以及九和弦的使用,又因其将部分的和声功能进行保留,使得功能与色彩进行了融合。

  在153小节中,将大提琴的和弦与其他提琴声部的分解和弦进行整合排列,可发现其构成十三和弦结构,大提琴声部和弦以bA为根音向上构减小七和弦,其余声部以bG为根音向上构增三和弦,形成复合和弦结构。由此进行到155小节,其大提琴声部与竖琴的和声构成九和弦,大提琴声部以F为根音向上构大小七和弦,竖琴则以还原C向上构小大七和弦,形成大小七与小大七的复合和弦结构。这些复合和弦,造就了调性模糊感。

  在195小节中,将大提琴声部与中提琴声部和弦进行排列,可构成十三和弦结构。大提琴以升F音为根音向上构大小七和弦,中提琴以降E为根音向上构小三和弦,中提琴声部将三和弦进行分解,形成了小六度与大六度交替的复合结构。

  2、全音阶进行

  作品中的伴奏织体有大量的分解和弦结构,其和声结构却全不相同,有功能性进行,有半音进行,也有全音进行,观察第二个主题第二次变奏时的伴奏织体,将其小提琴中声部分解和弦进行排列可发现,其和弦皆为大三和弦,并且其根音排列为:#C—B—A—G,属于全音阶下行级进,并二次反复。

  3、等音和弦

  在作品中,作者还运用了等音和弦,即两个所构音级相同但性质不同的和弦纵向排列,形成了同和弦不同性质的结合,也起到了模糊调性的作用,在第181小节,第三个主题旋律从竖琴声部奏出,以bB音为根音向上构减小七和弦,接着我们将弦乐组进行纵向排列后发现,其和弦为#A音为根音向上进行减小七和弦的排列,在bG大调中,其为降三级和弦,弱化了功能性,增强了色彩性。

  三、其他音乐要素表现

  (一)整体力度对比


  纵观整个作品中对于力度的分配,除了乐器独奏部分之外,其合奏时大部分力度相同,不会为了突出主题旋律而使得伴奏织体处于弱奏的状态,每个主题呈示之间都以递进的方式进行力度上的诠释,无明显力度上的对比,仅在展开部的结束到再现部的开始有一个fff-ppp的力度对比,又因其中间插入的竖琴华彩部分,削弱了对比效果。从pp-ff的动态幅度来看,木管组的力度变化较小,而弦乐组的力度变化最为明显,因此,在整个作品中,弦乐组的力度变化最为突出,又因其在作品中大部分呈伴奏织体结构,所以在音响上并不突兀,而是使音色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二)整体节奏布局

  作品从引子部分直到结束,都是以带有拉威尔典型特点的长句子贯穿全曲,此外在三个主题伴奏中采用了多种节奏形式,不同的乐器组之间通过对节奏不同的组合方式,使得节奏的动力性在听觉上有所改变与对比。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引子为四拍子外,其他均为三拍。在对于三个主题的诠释中,引子主题和主部主题的节奏都展现出明显的三拍子的特性。其中,木管组乐器与竖琴交替担任着旋律线条的呈示,也就是三个主题进行陈述,因此三个主题的节奏对整个作品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主部主题以两种节奏型作交替进行。这两种节奏型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仅将八平换成了三连音,并且加上连音线,在音响上是几乎相同的,却仍有着一丝细微的变化,三连音的使用使得节奏更具动力性与紧凑性。

  同为三拍子,副部主题的节奏特征却十分巧妙,副部主题的动机材料为五个连续的附点节奏,虽然节拍为三拍子,却使得重音位置转移,打破了三拍子在乐谱中的力度法则,这一节奏型在接下来不断地贯穿于展开部与再现部中,与主部主题的材料进行交替变奏,虽然三拍子的节拍没有改变,但因其重音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了三拍子与两拍子交替的效果。

  结语

  通过对拉威尔的作品《序奏与快板》的主题材料、和声特点及全曲结构的、分析与提炼,加强了我对拉威尔创作技法的了解,提升了我对拉威尔新古典主义创作风格的认识,其对于中古调式的运用、与对于印象主义特点的高叠和弦的结合,反映了古典与现代音乐的交际碰撞。在作曲理念上,对于织体结构的运用有了更多地思考,其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的结合,展现出了丰富且富有变化的音响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上、中、下)[M].上海音乐出版,2012.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桑桐.和声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周小卜.音乐作品中的角色意义:谱式·织体·姿态·隐喻·意象——拉威尔《自然界的故事》之角色化创作策略探赜[J].音乐创作,2021,(02):169-17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