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表征,其广泛普及与大力发展是湖北地区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见证。文章在分析湖北地方文庙营建与文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上,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探讨了湖北文庙景观在选址方位、布局模式、建筑规模和景观构成四个方面所呈现的选址灵活、依山就势、规模宏大、双重泮池的地域特征。结合湖北文庙景观的保护现状,论述研究成果对湖北文庙景观遗产保护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湖北;荆楚;文庙景观;研究价值
湖北地区自古崇山肥水、地产丰饶,在这片大地上诞生了灿烂辉煌、独具异彩的楚文化。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拥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教育发展历史悠久,自春秋末年开始,楚文化便成为全国三大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因地处五方之中,介于华夏蛮夷之间,湖北既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又是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融会交流之地,再加上灵秀诡谲的自然环境等因素,使得湖北地区的文庙具有楚文化兼收并蓄、杂陈博志的独特气质。[1]湖北省现存文庙多为明、清时期修建或重建,由于长年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多损毁严重,生存空间日益受到严重地挤压。除了得到较好保护或修缮的浠水文庙、通山圣庙、新洲文庙(问津书院)和应城文庙外,其他文庙基本仅存主体建筑大成殿和零星建筑。与其他省份在文庙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相比,湖北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习近平主席在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正确认识和重新发现湖北文庙景观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系统梳理其现代研究价值,将助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文化现象,使之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永续传承之路更加顺畅。
一、为研究明清时期湖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提到湖北地区有名的古建筑,人们可能首先想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荆州三观、武汉长春观、归元寺、宝通禅寺以及黄梅五祖寺等。其中,有道教的、佛教的,为何难觅儒教建筑的踪影呢?荆楚文化是否包含儒家文化,或者儒家文化在荆楚是否具有重要性?实际上,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荆楚文化已经是中原文化、蛮夷文化、儒家和道家文化持续融合的一个结果,深受周朝礼乐思想的影响,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哲学家,可谓人才辈出。楚国君臣也有传习《诗》《书》《礼》《乐》《易》的传统。1993年发掘的荆门郭店楚简更加有力地印证了儒学在荆楚的传播,儒家思想早就成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宋代推广书院以来,各州、府、县乃至一些镇都有文庙。湖北的文庙在清代末年各地还有,但随着社会历史变迁,现存文庙已经屈指可数,这一现象应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思。
新洲孔庙(后更名问津书院)是湖北历史上著名的儒学之一,始建于西汉年间,是我国唯一一个名字来源于《论语》中“子路问津”的典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末年洛阳太学毁废,刘表任荆州刺史期间,为振兴文化学术事业所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襄阳设置学宫,其规模和制度远超出郡国学的范畴,有学者认为可以看作是洛阳太学的南迁。[2]北宋年间,湖北大部分地区隶属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下辖江陵府、德安府、襄阳府均设府学学宫。其中,安州在宋末升为德安府之前就已经成为鄂中最著名的学府,宋代安陆人才辈出,涌现出“四状元”及大量的著名学者,都得益于安州儒学的培育。明代德安府儒学规模宏大,高大宽敞的明伦堂为师生会讲之地,左右设进德、正心、诚意、明善四斋,每斋三间,作为学生修习之地,并配设馔堂(食堂)、经阁(图书室)、官廨(官员及教师办公室)、号舍(学生宿舍),建制完整,教学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3]然而,湖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还得益于明代湖广省的设立。湖广十五府中,有八座位于今湖北省内,分别是首府武昌府、汉阳府、荆州府、襄阳府、黄州府、德安府、承天府和郧阳府,各府均设府学学宫;江陵、沔阳、应城、通山、竹山、黄陂、云梦、南平、光化、南漳、枣阳、浠水、麻城、罗田、阳新、保康、谷城等均设县一级文庙;利川县大山深处的龙水文庙则属于较为罕见的村级儒学建筑。清朝大体上延续了明朝的行政区划,依旧设湖广省,宜昌脱离荆州府管辖,复升为宜昌府,恩施升为施南府,均有府文庙,县城按规制皆可设学。
据相关数据统计,湖北在清末约有文庙78座,其覆盖面积极为广泛。这一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在维护地区稳定,教化民众,促进民族团结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文化在鄂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传播。龙水文庙原为佛寺,后在明嘉靖年间改为儒学,是鄂西地区保存较好并由土家族自发兴建的文庙,体现了少数民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从以上历代文庙营建情况可以看到,湖北地区自古就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庙作为儒家文化的表征,其广泛普及与大力发展是荆楚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见证。
二、丰富湖北地方文庙景观的研究成果
文庙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和国家意识象征,无论古今都始终保持着深刻而悠久的文化价值。目前,在全球许多地方都兴起了重新学习、研究、传承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兴起了祭孔风气。文庙景观是儒学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都聚焦在中原地区、西南地区以及江南地区。受到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北地方文庙虽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国内建筑风格,但其底蕴深厚的楚文化赋予了这些建筑独特的包容性特征。无论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建筑规模还是在景观构成等方面,均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1.选址灵活,气质灵秀
在选址方位上,我国古代的地方文庙无论新建或重建,其选址并非随意为之。已有的明代地方孔庙城市选址统计数据显示,以东边居多,次之为东南、西,再次乃处于一个数极的南、东北、北、西南,而西北最少。[4]从湖北各地方志中可以看到,文庙建筑群选址方位有城内东部(应城文庙、通山圣庙、通城县学)、东南部(浠水文庙、云梦县学、黄陂县学)、东北部(房县县学)等。另据《崇阳县志》城垣图所示,崇阳县学坐落于北城内,《蕲州志》(清康熙三年)城垣图中,县儒学位于城内西北。从这些方位各异的文庙可以发现,湖北地区明清两代的文庙选址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从城市山水关系上看,文庙选址大多傍依当地重要的山脉或水系,山和水是湖北地方文庙不可或缺的自然图景。譬如,浠水文庙坐落在城东南隅的沿河街,面临浠水河,背倚北部、东部的大灵山脉、四望山脉和三角山脉,南部有黄龙山脉,另有蕲阳河流经县域东部,巴河贯穿于西部边界,是典型的山环水绕的优雅之境;通山圣庙位于有“鄂南明珠”之称的通山县,背靠龟山,面临雉水,自古就是“翠屏环绿水、罗阜锁青烟”之地。湖北地区山水秀美的地域特征也赋予了地方文庙灵秀的气质。
2.依山就势,巍峨壮观
在布局模式上,湖北地区丘陵起伏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文庙建筑群的台地院落空间。依山而建的文庙,除了借鉴平地文庙对地形的塑造的方法外,还常常利用山势进行建筑布局。[5]一方面可以利用山势以壮声势,形成巍峨的文庙建筑群,另一方面自然台地可以清晰地划分建筑等级,使得大成门、大成殿等主体建筑的地位更加突出,从而彰显儒家思想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新洲文庙依孔子山而建,采用了严谨的中轴对称设计,包括三进院落。从南侧的万仞宫墙开始,一直延伸到北端的大成殿,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纵向深度感,一路拾级而上,蔚为壮观(图1)。通山圣庙据当地志书记载,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营造时依地势而建,落差近10米(图2)。经宋、元、明、清历代14次修缮扩建,至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主体建筑、附属建筑二十余处,成为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群。[6]这种依山就势,各进院落逐级抬高的布局手法既符合湖北地区多丘陵的地形地貌特征,又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庙布局模式。
3.规模宏大,庄严肃穆
在建筑规模上,湖北地方文庙延续了中原文庙的特点,规模相对较大,多由两进以上的多重院落组成。其建筑类型丰富,功能完备,形成了层次分明、庄重肃然的祭祀氛围。主体建筑大成殿一般面阔五至七开间,主要采用单檐或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或混合式木架构广泛运用。如郧阳府学宫原本是郧乡县学,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郧阳成为府地级别时升级为府学。它是湖北省唯一保存下来的府学宫,也是全国范围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儒学建筑。原有面积约8万平方米,仅仅有名字记载的建筑就达到21栋,是综合型的学府。大成殿面积600多平方米,灰瓦飞檐、雕梁画栋、浑厚古朴,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却仍保持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烘托出了明清学府的肃穆气氛。仅存的郧阳府大成殿不仅是该地存在的唯一证据,也证明了郧阳是鄂豫陕三边地区的政治、文化及经济中心。又如光化黉学,在清代的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原有建筑20余处,作为地方县学其面积之大实为罕见。另外,石木混合梁柱结构也是古建筑中少有的。
4.双重泮池,形制罕见
在景观构成上,罕见的内外泮池布局可谓湖北文庙的一大特色。众所周知,泮池是文庙中特有的景观元素,通常为一半圆形水池,有的在上面架一座“状元桥”。它一般位于万仞宫墙之后,大成门之前,是地方官学的标志。泮池的形状除了标准的半圆形或近似半圆形外,还有椭圆形、矩形、不规则形等。无论形状如何变化,全国各地文庙中一般只设置一个泮池,但是湖北崇阳县学和蕲州州学均有两个泮池,是极为罕见的形制布局。此前,仅在四川资中文庙和济南府文庙出现过设置两道泮池的情况。此特殊形制在湖北地区的反复出现可能并非偶然,深入探究其生成原因、发展机制和传播途径,必将丰富地方文庙的研究成果。
三、为湖北地方文庙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历史依据
文庙景观是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常见的建筑群之一,构成了一座城市教育文化的精神标志。国家文物局发文指出,孔庙和文庙等代表儒家文化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表现,同时也是我国一种特殊的文物类型。在国家大力提倡复兴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文庙的保护与传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2016年和2018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分别将泉州府文庙和曲阜孔庙设为分会场,向世人充分展现了文庙建筑景观及其浓厚的地域特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中,湖北地方文庙景观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更没有得到充分地展开,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寥若晨星。其他文庙随着历史的变迁,仅零星残存部分单体建筑,且大都依托相关文教单位进行管理,如辟为博物馆、展览馆、办公场所等,其原有风貌已无法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着眼于文庙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湖北地方文庙相关信息的梳理和研究,必将有助于提高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实现文庙景观遗产的在地保护。
在《湖北省志》《蕲州志》《崇阳县至》《通山县至》《崇阳县教育志》《英山县教育志》《通山县教育志》《安陆县教育志》《房县教育志》《枣阳县教育志》等诸多文献中,屡见关于文庙和学宫的记载,具体内容包括文庙总体布局图,文庙所在城池图和文字记录。这些片段的历史信息为人们编织起明清湖北地方文庙建筑的整体风貌、单体建筑构成、空间格局以及地域特征等,是当今文庙景观保护和修缮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结语
湖北地方文庙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明烙印,是弥足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湖北地处长江腹心区,集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汉江生态经济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为一体,要实现“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不能忽视文化资源的引领和支撑,更不能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湖北地方文庙景观价值的研究是贯彻落实“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重要指示精神,对保护和恢复文庙历史风貌,唤醒文化记忆,进一步传承文庙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增强湖北发展软实力和建设湖北文化强省,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国家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本文立足荆楚文化,从文化教育发展、风景园林学和遗产保护的角度论述了明清湖北地方文庙景观的研究价值。首先,通过研究文庙景观可以深入了解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再者,文庙景观的园林布局、建筑风格、花木配置等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的追求,体现了传统园林美学理念,必将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体系;最后,通过加强文庙景观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有效保持其完整性和原始风貌,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让后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湖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明清湖北地方文庙景观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和完善风景园林学的理论体系,有效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湖北地方文庙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百浩,刘炜.湖北古镇空间[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2]郭齐勇.湖北儒学史略谈[J].理论月刊,2013(1).
[3]安陆古代的儒学.
[4]沈旸.东方儒光—中国古代城市孔庙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5]彭蓉.中国孔庙建筑与环境[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6]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委员会编.通山县教育志[M].通山:通山县印刷厂,198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