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近百年来,中国的钢琴艺术家们在创作钢琴作品的道路上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其中,江文也先生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杜甫赞歌》,以其咏怀先哲的创作意图、高度凝练的古琴元素以及中西结合的创作特色,成功地将我国文人音乐的精髓在现代钢琴艺术中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演奏经历,深入探讨钢琴独奏曲《杜甫赞歌》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技巧,重新审视其审美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杜甫赞歌》概述

  《杜甫赞歌》的创作完成于1953年。在《江文也的钢琴作品(下)》中,梁茂春先生提到,在江师母给他查阅的江文也手稿资料中,有一页谱纸上写着江文也的创作构思“《纪念杜甫》:一、赞歌,二、青年时代的漫游,三、长安十年……”并且已经有了部分段落的曲谱草稿,但这一总的、庞大的创作计划没能完成。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江文也的钢琴创作在1953年后不得不中断。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大多学者都认同《杜甫赞歌》为江文也钢琴音乐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首作品。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杜甫赞歌》的音乐分析

  (一)中西结合的曲式结构


  江文也钢琴作品的曲式结构是丰富多彩且开放的,他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而是进行了各种尝试与探索。《杜甫赞歌》以F宫调式为主调,分为起、开、合与尾声四大部分。

  1.起(1~16)

  该部分为复乐段结构,每个乐段皆由两个平行关系的乐句构成。A乐段中的a乐句在F宫调式上呈示,在两个柱式琶音之后,第一声部以级进进行的方式形成歌唱性旋律,二三声部继续保持,第四声部为下行的三音音组,运用模进的手法进行发展,最低声部始终在低音区演奏宫音,使作品具有稳定的低音支持;a1乐句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主旋律在上行之后回到中声部不断徘徊迂回,与第一乐句形成了对话的效果;a2乐句的内声部采用局部逆行发展,并在原乐句的基础上扩充两小节,插入了二、三、四分的组合节奏,乐曲情绪开始波动;a3乐句中每个声部都沿用了之前的材料,但主旋律开始出现大跳,内声部变得复杂,乐曲逐步推向小高潮,之后回落为下一个片段做出准备。
 

 
  2.开(17~36)

  该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调性转入A角,最低声部再加入一个新声部,同时节奏变得密集,形成较为焦急的音响效果,这不仅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也预示了杜甫的悲剧结局。第二阶段转入G商调式,采用极强的力度演奏八度音程,并且在其中多次转调,像是写下杜甫与命运抗争的过程。第三阶段使用两个单音声部逐渐将调式回归至F宫,为“合”部分作好准备。作为《纪念杜甫》的开篇之曲,该部分的频繁转调像是杜甫一生经历的浓缩。

  3.合(37~51)

  乐曲在该部分回到原速,虽然前几小节与第一部分相似,并且将调式回归至F宫调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西方音乐中再现型单三段的曲式结构,但江文也在借鉴西方传统曲式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中国的美学意识,使得再现段与纯粹的西方模式有所不同。在这一部分,江文也并未完全重复“起”的段落,而是仅保留了前三小节,随后便将前两个部分的素材联合使用,并不断对乐句进行重复扩充,形成了较为自由的发展形态,充分体现了“合”部分在整体结构中的概括与收束功能。

  4.尾声(52~56)

  该部分减慢渐弱,使全曲安静结束在F宫音阶和弦上。《杜甫赞歌》在调性与和声的进行上,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但从结构功能上看,其以中西融合的结构思维方式贯穿全曲。这种中西合璧的创作思路,对于同期的作曲家以及后世的音乐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精湛的复调写作技法

  1.多声部的写作


  多声部的写作是这首作品的突出特征。作品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同时存在5个声部,并且采用了节奏对位的手法,在加强各声部独立性与音响的丰富性的同时,展现了江文也精湛的复调写作技巧。

  2.调性叠置的运用

  在这首作品的第20小节到23小节中,右手部分的旋律在C徵调式上进行,而左手旋律在A角调式上进行,之后将两声部共同转至G商调式,这种调性叠置的手法突破了传统复调音乐在单一调性上写作的原则。与此同时,声部结合所产生的调性冲突及其不和谐的音响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旋律线条之间的对比性和独立性。江文也不仅在乐曲中融入了民族韵味,还巧妙地利用他国的先进技法弥补了中国传统技法的不足,从而增强了中国传统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三)利用五声性和声强化民族风格

  1.非三度叠置和弦的使用


  “琵琶和弦”在《杜甫赞歌》中被大量使用,它由两个四度音程使用二度关系叠置而成,由于听起来像琵琶的“扫弦”而得名。这种和弦不仅在这首曲目中多次出现,在江文也同时期的其他作品中也十分常见。二度音程与四度音程的结合使和弦在厚重之余又多了些许碰撞感,效果丰富而有力。

  2.重复出现的五声性线条

  第2小节第四声部出现了五声性级进的核心三音组,音程关系为(0,2,5),此音组发展到第二乐句中再次出现,并且发展到第9小节中,运用了逆行的手法进行扩充发展,音级集合为(0,2,5,7)。不仅如此,这种音程关系在之后的发展中反复出现。通过运用这种标记法,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始终在运用具有五声性特点的旋律线条进行写作。纵观全曲,这个线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乐思贯穿始终。

  (四)对于古琴风格钢琴化的追求

  1.贯穿全曲的“散音”音色


  《杜甫赞歌》中对于古琴元素的运用最突出的就是贯穿全曲的大字一组的F。江文也仅仅使用一个低声部单音来模仿古琴中的“散音”音色,同时,单音“F1”出现的节奏和节拍位置自由多变,看似散逸无追求,但形散意不散,重构了古琴“发于心,形于声”,以意境气韵为中,似散非散的审美追求。

  2.古琴演奏中的指法模仿

  古琴以其独特的音响特点和多变的演奏手法展现出丰富的韵味,因此具有强烈的音乐表现力。在《杜甫赞歌》中,同样能看到许多对古琴指法的模仿。

  《杜甫赞歌》的第11小节到12小节模仿了古琴中“轮”的指法,上两声部形成六度的同音重复,采用不同的节奏型,不仅模仿了古琴的演奏指法,还使音响更加贴近古琴轮指悠长和谐的线性感。最后一拍“散音”F1再次出现,以点描的形式增加了古琴形散神凝的意蕴。

  “叠”指的是在同一弦上快速抹勾,先抹后勾。《杜甫赞歌》的第32小节高低声部同时出现了“叠”的指法,使用前倚音模仿出了该指法的迅速与灵巧,两声部反向进行不断靠近,加上“ff”的力度,深刻表达了对爱国诗人杜甫的赞颂之情。

  “吟”是余音修饰手法之一,指的是在按弦得音后,使手指在音位的前后一两徽分范围内左右摇动而造成的尾音变化,主要起到丰富音响色彩的装饰作用。这种指法的模仿出现于乐曲的第20小节到21小节,右手在多次的两音重复后在高声部演奏二分音符颤音,模拟手指在琴弦上滑动而造成的音高轻微起伏,此时左手旋律缓缓流出,像是琴声余音绕梁,富有悠长旷远之感。

  三、《杜甫赞歌》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多声部旋律的配合


  复调写作手法是这首作品的突出特征。在演奏时,必须确保每个声部都表达得清晰明确。当声部中存在一条明显的主旋律时,演奏者需安排好声部的主次关系,力求在演奏中表现出旋律与其他声部之间的平衡感。一只手弹奏多个声部对演奏者的手指控制能力构成了较大的挑战,因此,分声部的练习尤为重要。演奏者应先单独把每一个声部弹奏成独立平稳的线条,然后再将各个声部进行组合,并时刻注意是否能达到分开练习时的音响效果。若是主旋律在不同声部中交叉出现,则需要重点练习变化声部的位置,将音符毫无痕迹地衔接起来。

  (二)八度音程的演奏

  江文也先生在《杜甫赞歌》中段使用大量的八度音程刻画了杜甫坎坷的一生,使情绪层层推进至高潮。其演奏技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快速移位的八度

  作品的第25小节到27小节的片段,需要移位的动作快速且准确。为提高准确度,演奏者可以采用“找位置”的方法进行练习,即弹奏完前一音程后立即将手指置于下一个音程的位置,刚开始可以不下键,而是多次重复此动作以熟悉音程间的距离,并寻找两音之间的最佳弧线,待手指完全到位后,再进行触键弹奏。作曲家在此处标记采用了“ff”的力度,演奏时应将手掌相对放平,利用横向动作带动手臂送出音符,并采用叠加的方式将音符弹深,持续把乐曲向上推进。

  2.持续快速的八度

  持续快速的八度出现在作品的第28小节到29小节和第49小节到51小节。为了避免手腕与手臂僵硬,演奏者在练习这种音型时可以先将手臂与手腕抬起,利用全身的力量带动手臂落键,再重复手腕抬起再下键的动作,推进到下一个音符。八度同音反复的训练目的在于锻炼出松弛且有弹性的手腕,从而可以快速持续地演奏八度。最初在进行慢速练习时,手腕的幅度可以相对夸张,待加快后将幅度变小,让手腕均匀平衡地上下移动,从而做到触键准确、音色扎实、情绪饱满。

  (三)作品风格的把握与诠释

  1.灵活使用踏板技巧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散音”可通过切分踏板的方式来处理,使弹奏出的音符饱满连贯、余韵悠长,从而体现古琴散音“形散神凝”的特点。同时,在快起快落时,需将踏板彻底松开,以防止产生浑浊的音响效果。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意境,演奏者在演奏其余部分时,可将踏板踩下一半,并适时进行小幅度的踏板更换,确保音乐在朦胧的意境中仍能保持声音的流动干净。在第25小节到34小节中,作曲家运用密集的八度音符描绘了杜甫斗争的一生,同时提示“更快的节奏、更大的热情”。这部分可采用切分踏板,使音程在快速弹奏中将恢宏而震撼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在这部作品的尾声部分,作曲家标有减弱减慢提示与“pp”的力度记号,音乐在安静与略带感伤的意境中结束。

  2.古琴意境的塑造

  演奏者需对古琴的音色进行深入思考,结合钢琴的音响效果,将古琴的意境以立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利用重复音来模仿古琴指法中的“轮”时,尽管作曲家在此处标记了渐强记号,演奏者也应弱化钢琴音色的颗粒感,采用贴键处理,使音响效果贴近古琴轮指中的线性与悠长。最后一个低音F1以断奏的形式出现,演奏者需将手臂自然落下,确保音色饱满扎实,为高音旋律做出良好的支撑。在演奏模仿“吟”指法的颤音时,演奏者应致力于模拟古琴左手摇动琴弦所产生的音响的轻微晃动。手指应平稳地颤动,幅度小而精确,可使用指腹进行演奏,弱化钢琴本身音色的颗粒感,以呈现古琴遥远虚无的韵味。

  中国钢琴艺术若要立足于世界音乐之林,就要探索出自己的特色。江文也先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创作的《杜甫赞歌》将西方音乐的现代化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相融合,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这部作品所展现的作曲理念,不仅在当时的中国音乐环境中十分独特与超前,也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江文也先生的钢琴创作,虽处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开拓和与发展时期,但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不断探索,在我国钢琴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而又辉煌的一页。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