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围绕如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从不同落脚点进行分析,对指导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基本路径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国家强有力支持下,基层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化生活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乡村群众生产生活幸福指数实现明显提高,对整合资源、加快更大范围的改革突破都有着重要意义。乡村振兴,并非单一领域振兴,而是需要从更大范围领域实践突破、转型升级,才能更加有力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深化乡村全面振兴上,必须立足于产业、人才、文化、体制4个方面,才能更好聚焦资源力量,更加有力地加快基层乡村的改革发展、创新实践。
1多层面搞活基层乡村产业发展潜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支持、汇聚。基层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土地资源,注重塑造自身特色,而且还需要持续为乡村注入更多资金支持,才能确保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1.1做好土地工作加快农村沉睡资产的全面激活
土地是关系农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只有明确土地的基本产权,才能确保建立在农村基础上的改革顺利进行。严格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求,加快农业农村市场化、现代化进程。同时,加快探索农民入股公司等市场化模式,更好激活农村现有闲置土地资源的内在潜能。在激活宅基地使用权后,农民合作社等可以发展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丰富地方经济结构,创造诸多就业岗位,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加快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将更多的农村资源搬上互联网平台,将农民身份信息、农业资产类型等基础信息纳入产权电子管理平台。
1.2特色引领加快农业“三产”融合
充分考虑基层乡村实际情况,加快建设一大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出不同形式特色产品品牌,让不同特色不同类型乡土农产品能够走上前台、走向市场。大力推进不同类型乡镇集体企业发展,以不同形式吸纳年轻高素质人才,加快不同层面资源力量向基层乡村一线转移输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以现代产业组织方式为指引,突出互联网技术指导,加快不同层面资源要素整合,推动农业与文化传承、康养旅游等的衔接,让农业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宽。
1.3汇聚“合力”拓宽融资渠道
1.3.1切实凸显财政专项保障作用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作,包含的内容多,需要振兴的环节复杂,必须全方位保障基本财政支持。当前,乡村全面振兴已经进入到新的攻坚阶段,如何强化财政投入更加重要,各级政府要稳步增加用于乡村全面振兴的财政投入,加大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节点,有力地解决乡村全面振兴中遇到的问题。
1.3.2强化社会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持
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财政资源专项支持;另一方面,要发挥金融机构的支持作用,确保乡村全面振兴稳步向前、持续深化。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举措,推动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储银行等资金投放,切实满足乡村全面振兴基本资金需求,鼓励社会资本融入乡村全面振兴实际进程,活跃资金来源渠道,逐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2多层面体现人才振兴带动服务成效
人才尤其是党员干部对基层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影响。抓好基层班子队伍建设、突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等都是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关系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节点所在。
2.1强化“两委”班子建设
定期换届选举,将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群众根基好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充实到基层“两委”领导岗位上。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作用,做好日常监督管理,逐步营造良好创业环境氛围。依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鼓励年轻大学生返乡工作,引导年轻一代创业创新,给予年轻一代应有的支持,让年轻一代尽快成长为后备“领头雁”,将年轻一代及时补充到后备人才队伍中,强化后备人才培养。
2.2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提升农业素质
在推动现代农业农村进程中,农民是根本,也是关键。只有培育更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提高整体农业队伍的素质修为,才能引领基层农业朝着更好方向发展。
3多层面凸显文化振兴引领铸魂作用
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更是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广袤的乡村空间中,包含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必须要深挖好、提炼好、传承好,才能服务于其他领域层面的振兴突破,提振不同主体的自信心、凝聚力。
3.1大力推进乡贤文化打造形成文明标杆
基于基层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加快传统乡贤服务模式的改变,在不同的节假日等节点时段,为乡贤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送服务等系列活动,让乡贤能够充分感受来自家乡人的关怀温暖,能够始终和家乡人保持着最温润的联系。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新性搭建形式多样的平台,让乡贤能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出台各种支持性的举措,让乡贤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家乡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乡贤议事会等,这是对乡贤价值的认可,也能够让乡贤有更多的自我展现舞台。3.2培育优秀家风涵育个人良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风向标,是价值文明的评判者。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风家训,才能让家庭成员的文明行为得到有效引导更好规范。要充分发挥基层乡村文化讲堂等的作用,组织基层乡村群众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输弘扬各种正能量,并将传统道德文化融入其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紧密结合,让家风家训既有历史文化的滋养,又有时代文化的硬支撑,让村民的爱国爱家意识更加浓厚。同时,在推动新时期乡风文明建设中,定期开展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正能量的文化内容纳入其中,围绕不同的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美德评比活动(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让不同的家庭都能够得到正能量文化的滋养,能够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营造良好的基层社会环境氛围发挥作用。
4多层面彰显体制机制改革支撑作用
4.1加快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要充分认识基层乡村全面振兴复杂性、特殊性,为了让基层乡村干部放心干实事、干好事,在乡村全面振兴上敢干能干、走到前面,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让基层乡村干部能够放下一切包袱。对基层乡村工作中出现的倾向性、矛头性问题,要及早发现,有力纠正,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问题的放大出现。鼓励基层乡村干部更好地认识自身责任担当所在,对敢于试错的干部要从不同层面关怀支持,让基层乡村干部能够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更多的尝试。强化与乡村党员干部的谈心谈话,让乡村党员干部放心大胆地向前走,只要是为了党为了人民群众就不要有顾虑。
4.2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村干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充分激发村干部的干事积极性。在推动基层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上,探索建立完善的薪酬绩效机制,更好地向村干部的劳动付出看齐,让奖勤罚懒承诺得到充分的兑现。尤其是与年终考核奖等挂钩,确保干部的劳动付出能够以物质奖励形式得到兑现,地方财政在保障干部奖励支出上要给予支持,让村干部看到希望,感受到劳动付出的尊重。对于经得住考验,为村民做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要在不同级别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中优先考虑,不少地方探索了从优秀村干部中直接考选公务员、事业编等的创新方法。
4.3加快建立多方协同监督机制
党内监督的重点是村两委“一把手”,在实际监督中,要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日常管理的作用,将民主集中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上。同时,对村两委班子的权力结构进行制衡完善,实现不同层级权力的有效制约监督,避免做大其中任何一方的权力,引导各个层面将所思所想真正汇聚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上去。坚持监督的重点从过去重事后追查惩处轻事前防范教育,向事前教育防范和事后严肃查处并重转变。充分利用地方党校等阵地,组织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坚定性,增强依法行政、规范用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吴理财,魏久朋,徐琴.经济、组织与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基础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04):470-471.
[2]张照新,吴天龙.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J].经济纵横,2019(01):29-35.
[3]杜宇能,谢大宇.农业“统、分、营”三层经营体制的构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9-15.
[4]冷向明,范田超.流动中的乡村:社会基础变迁与有效治理实现—基于鄂中L村的实证分析[J].求实,2016(01):90-96.
[5]崔雪炜.乡村善治视角下“村民委员会”重构之路径分解—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重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74-180.
[6]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25-33.
[7]王立胜.中国农村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原型与核心命题——从“社会基础”概念的角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8):50-5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