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学 » 正文

  摘要: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不仅是亿万人口的日常粮食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小麦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了农业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探讨了小麦种植环境、品种筛选、种子处理、播种策略、灌溉管理和病虫害管理等关键因素,强调了适应当地环境、选择合适品种和采取适宜管理措施的重要性。在施肥管理策略方面,本文介绍了土壤肥力评估、合理施肥原则、特定营养元素的管理以及先进施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以确保养分供应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旨在综合运用科学的种植和施肥策略,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小麦种植;种植技术;施肥管理

  种植技术和施肥管理策略是提高小麦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构成。随着对土壤科学和植物营养学理解的深入,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小麦种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施肥管理策略也在不断优化,以满足作物生长的营养需求,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然而,小麦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带来的生产条件不确定性、土壤退化、病虫害压力增加等,这些都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和施肥管理策略的研究和探讨。

  1小麦种植技术概述

  1.1种植环境

  小麦最适合生长在土壤pH值介于6.0到7.5的环境中,这个pH范围有利于小麦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土壤结构也非常关键,砂质壤土和壤土因其良好的排水性和透气性,被认为是最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类型。小麦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理想的生长温度范围是17℃到2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小麦在成熟期的最低温度不应低于-2℃,而在生长初期,低至-15℃的温度也耐受。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小麦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需要的降水量大约为250到750毫米,这取决于品种、生长阶段和地区的蒸发量。地理位置决定了小麦种植的光照条件。小麦需要充足的阳光,特别是在开花和成熟期,以保证良好的光合作用和籽粒的充实。光照不足会导致小麦生长迟缓,降低产量和品质[1]。
 

 
  1.2品种筛选

  随着现代育种技术的发展,农业科学家们已经培育出了多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具有特定优势的小麦品种。根据国际小麦改良中心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品种,小麦的产量可以提高20%到50%。这些品种不仅适应性强,还具有抗逆境,如病虫害、干旱、盐碱等的特性,能够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的产量。研究表明,一些抗旱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损失要比普通品种少30%以上。这类品种通过改善根系结构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低水分条件,从而在干旱地区保持较高的产量。此外,据世界小麦生产和健康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5%的小麦产量损失归因于病害,尤其是锈病和赤霉病。通过引入抗病基因,育种家们培育出了一系列抗锈病和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

  1.3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小麦种植前的关键步骤,包括种子的筛选、消毒和预处理,旨在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加速幼苗生长,减少田间病害的发生。科学的种子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种植效果和最终产量[3]。

  种子的筛选是基础,确保种子的质量至关重要。种子应该来自健康的植株,无病无虫害且具有良好的成熟度和均匀的大小。种子消毒是预防田间病害的重要措施。以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处理种子,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或内部的病原体和害虫。如,使用含有噻唑类或苯醚甲环唑成分的种子处理剂,可以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和根腐病。此外,种子的预处理如浸种和包衣,也是提高种子活力和保护幼苗的有效方法。浸种可以通过水分激活种子内部的生命活动,缩短萌发时间;种子包衣则通过在种子表面附着营养物质或保护剂,既能提供营养,又能提高种子对逆境的抵抗力。浸种处理的小麦种子比未处理的种子萌发快3~5天,且早期生长更为健壮。

  1.4播种策略

  科学的播种策略是确保小麦良好生长和高产的关键。播种策略包括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密度、行距以及种植深度。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小麦的萌发、苗期生长和最终产量。

  播种时间对小麦的生长周期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最佳播种时间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的生长需求。一般而言,小麦的播种时间应当选择在土壤温度适宜且有足够降水的时期,以确保种子能够迅速萌发并开始生长。在温带地区,秋播小麦通常在秋季降温前播种,以利用冬季的低温促进分蘖,而春播小麦则需要在土壤解冻且温度适宜时进行播种。

  播种密度是另一个重要考量,适宜的播种密度能够确保小麦苗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从而促进健康成长。过密的播种会导致植株间的竞争加剧,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适宜的播种密度应根据小麦品种、土壤肥力和预期产量来确定,通常在每平方米150粒到300粒种子。行距的设置影响着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的便利性。合理的行距可以提高光照利用效率和减少病害发生,推荐的行距为20厘米到30厘米。种植深度对于保证种子良好接触土壤、保湿和抵御低温具有重要作用。小麦种子的最佳播种深度为3厘米到5厘米,这个深度范围有助于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并迅速萌发,同时也能保护幼苗不受轻微霜冻的影响。

  1.5灌溉管理

  灌溉管理在小麦种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合理的灌溉策略不仅能够保证小麦获得足够的水分,促进健康生长,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确定灌溉的时机是灌溉管理的关键。小麦的生长周期中有几个关键时期对水分特别敏感,包括萌发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若这些时期的水分供应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其中,灌浆期水分不足会导致籽粒充实不良,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因此,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抓住科学灌溉的时机,是提高灌溉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关键。

  灌溉的量也需要精心控制。过量灌溉不仅会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过湿,影响小麦根系的呼吸,甚至引起根部病害。科学研究表明,小麦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到70%。具体可通过测量土壤水分含量或使用水分预测模型来精确控制灌溉量,确保小麦获得适量的水分。

  灌溉方法的选择也是灌溉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滴灌和喷灌等现代灌溉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控制水分的供给,减少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水利用效率。滴灌系统可以将水直接输送到小麦根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浪费,具体可与施肥结合,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灌溉的效率和作物的生长质量。

  1.6病虫害管理

  科学的病虫害管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损失,保证小麦产量和品质,减少高达40%的潜在产量损失。

  病虫害管理的基础是实施综合病虫害管理策略,包括预防、监测和控制措施的结合使用。其中,预防措施包括选择抗病虫害品种、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体和虫害的积累;合理的田间管理,以创造对作物生长有利的环境。监测是病虫害管理中的关键步骤,定期检查田间作物的健康状况,早期识别病虫害迹象。这可以通过田间巡视或使用病虫害预测模型和技术设备来实现。一旦发现病虫害,即应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避免病虫害的蔓延。控制措施应根据病虫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优先考虑生物控制和文化控制措施,如使用天敌和适当的耕作方法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化学控制即使用农药,应作为最后的选择,并且需要精确施用,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2小麦施肥管理策略

  2.1土壤肥力评估

  科学的土壤肥力评估是制定有效施肥计划的基础,能够确保小麦获得所需的营养,同时避免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土壤肥力评估主要包括土壤样本的采集、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和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土壤样本的采集应代表性强,以避免偏差,通常涉及在田间不同位置按一定格局如“Z”字形或网格形采集土壤样本,以确保所得样本能够反映整个田块的平均肥力水平。采集的土壤样本通常包括0~20厘米的耕层土,因为这一层土壤是小麦根系吸收养分的主要区域。接下来,将采集的土壤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养分含量测定,主要包括氮(N)、磷(P)、钾(K)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pH值、有机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如锌、铜等)的测定。土壤的氮含量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而pH值则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可用性,这些数据对于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至关重要。

  2.2合理施肥原则

  合理施肥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施肥应遵循养分平衡原则,即根据小麦的营养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提供适量的氮、磷、钾以及必需的微量元素。这要求农民对田间的具体情况有详细了解,包括土壤的养分状况、前茬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小麦的品种特性。

  适时施肥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流失。施肥时间应与小麦的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相匹配。例如,在播种初期施用基肥以促进根系发展,拔节期和抽穗期追施氮肥以支持茎叶和穗的生长。

  施肥量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生长需求来确定,避免过量施肥。过量施肥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科学的施肥量计算应考虑土壤中已有的养分含量、预期产量以及肥料的养分含量。

  施肥方法应保证肥料能够有效地被作物吸收。常见的施肥方法包括条施、点施和叶面喷施等。其中,条施能够将肥料集中施于作物根际区域,提高养分利用率;叶面喷施则适用于迅速补充微量元素或在作物急需养分时使用。

  2.3特定营养元素的管理

  氮是促进小麦生长和提高叶绿素含量的关键元素,适时适量的氮肥施用能够促进茎叶生长,增加产量。通常在拔节期和抽穗前追施氮肥,以支持小麦的快速生长和籽粒充实。然而,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秸秆过长、倒伏和增加病虫害的风险,因此需要精确控制施用量。

  磷对于小麦的根系发展和能量转换过程至关重要。磷肥一般作为基肥施用,在播种前或播种时施入土壤,以促进早期根系发展和提高幼苗的抗逆性,但由于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差,应确保磷肥与种子或根系接触,以提高吸收效率。

  钾有助于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钾肥通常与氮、磷肥一起作为基肥施用,或在生长旺盛期追施,以满足小麦的需求。

  微量元素如铁(Fe)、锰(Mn)、铜(Cu)和锌(Zn),虽然需求量不多,但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其中,锌的缺乏会导致小麦的生长受阻和籽粒品质下降。微量元素的管理通常通过叶面喷施或与其他肥料混合施用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小麦能够及时吸收所需的微量元素。

  2.4施肥技术与设备

  在施肥技术创新方面,首先,基于土壤和作物生长数据进行精准施肥的技术,能够确保肥料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及合适的量被施用。这包括变量施肥技术,即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求的空间变异性来调整施肥量;GPS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农民可以精确地映射田间的养分需求,从而实现精准施肥;控释肥料施肥技术。其通过特殊的包膜或制造工艺来控制养分的释放速率,使其更好地与作物的需求同步。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的损失,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同时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代施肥设备如自动施肥车和无人机施肥系统,能够根据预设的施肥计划自动进行作业,提高施肥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些设备通常配备有GPS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施肥,减少肥料的浪费。

  其次,综合灌溉和施肥的滴灌施肥系统,通过滴灌设备直接将溶解在水中的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能够提高水肥利用率,减少肥料和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减少土壤紧实和盐分积累的风险。采用先进的施肥技术和设备,农民可以更加高效、精准地进行肥料管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尤其在大规模种植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结语

  小麦科学种植与施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采用科学的种植和施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优化资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小麦种植技术和施肥管理策略两大方面进行了综述。在种植技术方面,讨论了种植环境、品种筛选、种子处理、播种策略、灌溉管理和病虫害管理等关键因素。在施肥管理策略方面,本文介绍了土壤肥力评估、合理施肥原则、特定营养元素的管理以及施肥技术与设备的应用。这些策略和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使小麦种植与施肥管理更加精准和高效,使种植管理更加科学化、自动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生产效率和环境友好性,增强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乃存,刘德友,李宝强等.小麦种植过程中的需肥特性及施肥技术分析[J].园艺与种苗,2023,43(04):96-97.

  [2]黄益面,谢国龙.农业种植中小麦种植技术与施肥管理[J].农业科学,2023,6(02):66-6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