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是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如今面临着千村一面、产品同质等问题,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为此,文中借鉴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我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探讨外部资源、产业创新、特色资源运用、农户参与和乡村价值认同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识别出三种发展路径,即产业创新型、全面均衡型、文化资源嵌入型。研究发现:乡村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具有异质性,为更好实现乡村价值嵌入,外部资源、产业创新、特色资源运用、乡村价值认同与农户参与五种要素需要“多重并发”。
  关键词乡村多重价值;内源式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1引言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增强农村产业活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全面脱贫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都是地方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曾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是重点,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明确提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但是,现实中农村产业发展却面临着千村一面、产业同质化、产品卖难等现象,给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增收带来不少障碍。据农业部测算,由于滞销,农产品每年产后损失超过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
  为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增强农村产业特色,需要运用乡村多重价值形成内源式发展,强化农村产业特色的不可复制性。乡村价值是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化、精神传承等多方面呈现出的独特价值,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这些构成了乡村价值的丰富形态,也是孕育农村产业特色的丰厚土壤。因此,如何深入挖掘不同地区乡村的多重价值形态并将其嵌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借助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我国21个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探讨乡村价值嵌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以促进农村特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日本学者鹤见和子于1976首次正式提出内源式发展理论,将内源式发展定义为“不同区域的人们根据他们自身所处环境与文化需要而产生的,并结合外来知识、技能、制度等自律地创造出来的”。该理论的主要内涵包括:一是要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并给予各国人民享有自身文化的权利;二是挖掘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三是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四是要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相适应,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Ray提出新内源式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发展仅仅依赖于内部资源是不能持续的,需要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根据该理论,乡村发展既要立足本地资源利用和本地参与,也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动态互动。随着探讨的深入,乡村内源式发展的三要素:资源、参与和认同逐渐得到明确”。
  乡村价值是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化、精神传承等多方面呈现出的独特价值,既有历史内容亦有时代展现,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中,提升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将乡村价值嵌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促进新型农村特色产业的内生发展,值得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分析与探讨。因此,本文从乡村价值嵌入视角出发,构建“识别-一确定一一提升”的乡村价值嵌入过程的发展逻辑框架,即首先对乡村的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识别出具有潜力和可发展性的乡村价值,然后以农户参与作为纽带,强化对识别出的乡村价值的认同感,由此确定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将乡村价值嵌人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去,最后结合外部资源进行产业创新,进一步开发乡村价值,提升农村特色产业的竞争能力。并在张文明,章志敏”提出的“资源、参与和认同”的基础上,考虑到村庄内资源、区位、技术、创新等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来源,通过乡村价值的嵌入将其连结在一起,本文把这三个核心要素拓展为五个核心要素,即“特色资源整合、农户参与、乡村价值认同、外部资源和产业创新”,构建乡村价值嵌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

乡村多重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3数据构建与研究方法
  3.1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是我国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来源于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10个典型案例,以及《2022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报告》中的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其中10大典型案例属于2018年三农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以来最具典型性、最成功的案例,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是3年来推动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选择这些案例的原因有两点:首先,这些案例具有典型代表性,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次,这些案例的类型多样化,无论是地域还是涵盖的范围,都具有广泛性,能够代表全国农村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3.2变量测量与研究模型
  根据定性比较分析法的惯例,中等样本的条件变量的数量一般为4-7个。基于理论框架,本文着重考察产业创新、资源引入、特色自然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农户参与、价值认同,如表2所示。

乡村多重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3.2.1结果变量
  本研究结合现有文献并考虑现实情况,将该变量分为:是否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是否发展“一村一品”、是否具有乡村特色产品或乡村工匠、产值是否有较大提升。
  3.2.2条件变量
  ①资源引入变量,具有四个衡量标准,包括是否有外部资金流入、是否引入技术、是否招揽外部人才、是否有政策支持,因为对于乡村来说最主要的外部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支持。资金会影响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速度,如果没有资金,很多实践发展将无法完成”。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困难很大”,所以需要政策的支持。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才是助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要注重挖掘特色人才资源,运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从中提炼出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战略。由于技术的引进,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少了成本,可以增强农村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
  ②特色资源运用变量,主要包括特色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的运用。自然资源是有形资源,文化资源是无形资源。自然资源有两个衡量标准,包括是否有具有特色自然资源和是否盘活特色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有两个衡量标准,包括是否有文化资源、是否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文化资源能够对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与当地特色产业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联动性,就无法实现原有产业价值链的升值。
  ③农户参与变量,有两个衡量标准,包括农户是否有参与意愿、农户是否参与特色产业经营。首先,当今农村仍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户对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认可度与参与度会对其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农村发展的内在力量,农民对乡村价值有其自己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其次,农户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创业就业等来参与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1,进入到特色产业经营体系中。
  ④乡村价值认同变量,有两个衡量标准,包括是否以乡村价值为核心进行奖励或激励形成内部主体的认同、是否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外部主体的认同。根据乡村价值理论,内部主体的认同包括村内农户、村干部等对本地乡村生态、生活、生产、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外部主体的认同包括政府、企业等工商资本,城市居民等对乡村价值的正确认知和认同,从而使农村特色产业可以通过市场导向来发展。
  ⑤产业创新变量,依据Freeman”在《产业创新经济学》中的产业创新理论,包括是否具有农产品创新、是否具有工艺上的创新、是否具有营销上的创新,是否具有组织模式创新等。
  4数据分析与实证结果
  4.1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条件组态分析之前,需要考察每个条件是否具有“必要性”。结合QCA主流研究,本文首先考察了单一条件能否形成结果集合所需要的条件。在使用QCA方法进行分析时,一致性大于0.9的条件被视为结果的必要条件。通过使用fsQCA3.0软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具体的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所有变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表明不存在影响乡村价值嵌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成效的必要条件。

乡村多重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4.2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沿用现有研究的判别标准和观测样本的情况,本研究设定一致性阈值0.8和频数阈值1”。运用fsQCA3.0软件进行充分性分析,得出的组态结果见表3,即得3条乡村价值高嵌入发展组态和1条乡村价值低嵌入发展组态。基于此,可以得出在乡村价值嵌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充分条件组合有3个,而不显著的充分条件组合有1个。

乡村多重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4.3结果与讨论
  根据表3呈现的高嵌入发展的三种条件组态,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产业创新型。组态1中,组态结果为;产业创新x特色自然资源x农户参与x价值认同,其中产业创新是核心条件,特色自然资源、农户参与、价值认同是辅助条件。该路径表明,产业创新对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融合本质是一种产业创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是乡村多重价值嵌人的体现,因此乡村价值嵌入越多,越能促使产业创新,从而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而特色自然资源运用、农户参与和价值认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全面均衡型。组态2中,组态结果为:资源引入x产业创新x特色自然资源x农户参与x价值认同。该路径表明,外部资源、产业创新、特色资源运用、农户参与以及价值认同这五个要素共同发挥重要作用,说明这五个维度全面均衡,各维度因素间需要协调平衡,这是乡村价值嵌入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方式。
  ③文化资源嵌入型。组态3中,组态结果为;资源引入x特色文化资源x农户参与x价值认同,组态3中特色文化资源是核心条件,而资源引人、农户参与和价值认同发挥了补充作用。该路径表明,文化资源嵌人型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要注重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此外,资源引入、农户参与和价值认同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文化资源的价值运用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根本性保障,文化资源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价值融入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特色乡村旅游模式等,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除了以上三种高嵌人发展组态外,还存在一条低嵌人发展组态,通过分析发现,低嵌人发展组态与高嵌入发展组态相比,呈现出因果的非对称性特征,多个核心变量缺失。组态4显示,乡村价值嵌入程度低时,缺少了外部资源的引入,农户参与程度低,对特色资源的运用不够充分,无法进行产业创新,所形成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缺乏可复制性、可持续性。
  5结论与政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借助新内源式发展理论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对我国21个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进行条件组态分析,探究外部资源,特色资源运用、产业创新、乡村价值认同与农户参与因素对乡村价值嵌人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及驱动路径,揭示了其核心条件及其复杂因果作用机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
  ①总体来看,乡村价值嵌人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多样化路径,外部资源、产业创新、特色资源运用、乡村价值认同与农户参与五个维度的条件“多重并发”。组态结果表明,存在3条高嵌人发展路径,具体可以归纳为产业创新模式、文化资源嵌人模式和全面均衡模式。此外,还存在1条导致低嵌人发展的路径。
  ②实现高嵌人发展的3条路径呈现出异质性的特征,路径的差异在不同地区嵌人乡村价值来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方式不同中体现。在发展水平较高,特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乡村价值比较容易被挖掘,可以全面整合内外部资源,嵌入多重乡村价值,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创新,从而实现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此路径属于产业创新型。而发展缓慢、特色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则需要多维度共同发挥作用,加大外部资源的投人力度,充分挖掘本村的内部特色资源、鼓励农户等内部主体的参与,实行一定程度的产业创新,此路径属于全面均衡型。在发展水平一般的地区,需要充分挖掘乡村价值,特别是运用文化资源来挖掘乡村价值,利用乡村的民俗、景观、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辅之农户参与来实现乡村价值嵌人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此路径为文化资源嵌入型。因此,在实现乡村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和资源禀赋情况不同,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特点,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区乡村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5.2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乡村价值嵌入的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3个方面的政策建议:第一,村庄应重视对乡村多重价值的挖掘和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特别是文化价值,注重其文化附加值的提高。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具有独特优势,蕴含包括教育价值、审美价值、传播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在内多重价值,因此要发挥文化资源的联动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助力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第二,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乡村价值,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将村域内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价值相结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拉动作用,并且要加强产业创新,制定相关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加强产业创新工作的规划与指导,培育产业创新载体,提升农村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需要因地制宜,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挖掘自身乡村价值,凸显地方特色优势,以尊重农户意愿为前提,科学地选择农村特色产业新的发展方式与道路。
  【参考文献】
  [1]张程.以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扶贫[J].人民论坛,2018(33):86-87.
  [2]罗莉,谢丽霜.精准扶贫背景下藏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完[J].青海社会科学,2016,(05):9-14.
  [3]朱霞,周阳月,羊卓然.我国乡村价值嬗变及新常态下价值提升的规划应对[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乡村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93-202.
  [4]Ray C.Toward a meta-framework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repertoires,paths,demo cracy and rights[J].Sociologia Ruralis,1999,39(4):522-537.
  [5]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8,(11):75-85.
  [6]瞿若频,吴永常,陈静,陈学渊,张琳,韦文姗,乡村价值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和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04):139-149.
  [7]Freeman C.Ee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Oxfordshire:Taylo rand Francis,2013:10-28.
  [8]张程.以特色产业推进农村扶贫[J].人民论坛,2018,(33):86-87.
  [9]高鹏.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2.(01):124-132.
  [10]李利文,方勇、内生性资源、叠加式外推与社会治理创新强度--对91个典型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04):32-44.
  [11]万俊毅,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06):19-22.
  [12]杜运周,贯良定.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管理学研究的一条新道路[J].管理世界,2017,(06):155-16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