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在“新商科”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物流人才。文中在分析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物流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价值机理、结构革新与实践路线向,从厘清深度融合的本质、构建深度融合的场域、明晰深度融合的角色、重塑深度融合的合力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进而重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价值机理;结构革新;实践路向
  在“新商科”和“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物流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高校物流专业的专业课以学习现代物流运输、智能仓储、城市配送等物流基础理论体系为主。社会伦理在新技术背景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的深度融合尤为重要。
  1.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价值机理
  1.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思
  当今社会给予了高校物流专业教育丰富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使命,高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复兴输送一批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责任,这就要求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大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取向和政治信仰。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大学生从专业课程基础出发,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道德元素与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就高校思政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可见坚持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1.2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之举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不仅体现在道德方面,还具有专业能力建设方面的目的。社会上的人才来源于全国各大高校,物流专业人才也不例外。高校的物流专业培养出什么样的物流专业人才将会直接决定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走向。为此,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必然之举就是在不降低物流专业课程质量的前提下,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将物流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培养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逻辑,提升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实现“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为国家输出德才兼备的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价值机理、结构革新、实践路向论文

1.3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实然之为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处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育。因此,南邮管理学院在设计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时,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类教学,并辅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引入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体现在使物流专业学生认识到鲜明的社**义意识形态,同时,在学生的专业课中也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在不进行刻意的思政文化教育的前提下,做到对大学生的正能量文化熏陶,满足大学生教育的多方面需求。
  2.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结构革新
  2.1方法革新
  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最终落地执行还要求师资队伍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优化教学方式首先要破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鸿沟,在各种技术涌现的时代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思政教学与品德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此项教学任务对于自身没有太大的帮助,仍将专业科目学习放在首位,导致大学生即便接受过品德教育,但是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为此,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精准掌握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的意识形态与思想变化,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与侧重点。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性,再通过各项实例指引学生对“立德树人”进行深度思考,使其认识到思政教育重要性,并将思政课与专业课同等对待。
  2.2模式革新
  社会实践中融合思政元素。将思政课实践课程与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使得物流专业的教学地点由原来的思政小课堂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延展,物流专业教学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传统教室场景,而是充分融入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更新了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思想政治的元素。
  在线教学中杂糅思政元素。物流专业的线上教学主要包括作业、互动、答疑等,学生不仅可以完成教学规定的任务,还能够增进与任课教师的沟通,随时提出问题并获得教师解答。积极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
  2.3管理革新
  首先,要改变思政教育类课程的存在地位。思政类课程课时常常受到专业课的挤压,导致思政课教学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而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思政教育的线上平台,既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政实践时间;其次,在教师对学生专业课的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的考核维度。在高校中要对物流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综合性评价,在学业方面突出其政治素质、学习能力,在道德方面要突出其品德好、人格正的基本素质。高校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能力培训与交流,促使高校全体学生的素质提升;最后,要避免德育类教育“孤单化”,加强德育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协同发展,专业的任课教师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施教,让学生在受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3.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向
  3.1厘清深度融合的本质
  专业育人是深度融合的本质边界。一是避免陷入课程思政“特质化”和“同质化”误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避免陷入课程思政“特质化”和“同质化”误区。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中“重技轻德”功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思政学习兴趣不浓,高校物流专业课程思政更需要在“有机融入”的“艺术性”上下足功夫,念好“融”字诀,避免“特质化”和“同质化”倾向。高校应根据物流专业学生和课程中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使思政元素的融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融合统一。二是避免割裂深度融合的专业学术逻辑和价值育人逻辑。课程思政并不意味着“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简单堆砌,诸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等元素,如果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解构和融合,就会显得十分突兀,以上元素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合理地贯彻践行。
  价值回归是深度融合的本质特征。一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促进物流专业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显性教育为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隐性教育则是将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怀、人格等特质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隐性教育中不断向学生渗透,使大学生认识到鲜明的社**义意识形态,同时,在学生的专业课中也实现思政教育的渗透,在不进行刻意的思政文化教育的前提下,做到对大学生的正能量文化熏陶,满足大学生教育的多方面需求。二是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师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教师在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提升。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一名教师要想对学生产生正确且深远的影响需要身正、心正。若教师专业能力与思想道德水平突出,不用过多计划和措施,学生便会被教师由内及外的魅力所吸引,从而将其当作偶像与目标,心向往之才会不断学习与模仿。
  同向同行是深度融合的本质状态。第一,明确高校的办学方向。高校的办学理念应当是以培养人才为基本发展目标,在立德树人质量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下,高校教学体系应当从专业科目、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均有所改善,彰显出每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例如,部分高校主要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办学特色,则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向社会输送尖端型人才作为己任;部分高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作为办学特色,则将会在教学中融入多方面的技术实践课程,寻求社会中的技术需求,达到技术型人才供应的作用。

物流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价值机理、结构革新、实践路向论文

3.2构建深度融合的场域
  树立深度融合过程中育人素材多样化选取的大视野。新*代的学生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具有多元文化的视野和国际理解的意识。因此,在现实的物流专业授课上,教师应基于现有教学任务,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度、理解度,合理选取教学案例,取其精华,安排脍炙人口且符合当代物流专业大学生认知,贴近物流专业大学生生活乃至今后工作内容的素材,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愉悦地接纳教学内容,在行动上积极响应,体现出物流专业思政元素的外化和学生视野的扩展。
  构建深度融合主体相协同的大格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需坚持“融合多学科,发展新文科”的理念,坚持“平台对接,校企合作,专家引领,培养社会需要的运营、营销、服务人才”。而要走好这条路,就要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开展主体深度融合,构建深度融合主体相协同的大格局。教师作为学生学业上的引路人,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业需求,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学校要积极倡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内校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学校要定期举办心理讲座、思政讲座,确保学生在正确的政治道路上学习。
  构筑深度融合过程中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相结合的大阵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向包括将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相连接,善用“大思政课”,创新育人格局,提升育人效果,做到“假期有活动,开学有引领,月月有精品”。开学思政课,融合大资源。持续聚焦、倾力打造思政课堂,“抗洪救灾”“冬奥精神”“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都成为教学的天然素材,线上直播“云课堂”的形式也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大力推动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实现全龄覆盖、全面覆盖,把高水平的德育“规划图”变为了高质量的育人“实景图”。
  3.3明晰深度融合的角色
  在高校层面,深入推进物流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的加速落地见效。物流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探讨经济运行、产业分析、物流管理、商业模式等中宏观问题,而传统教材中很多案例选自国外的经济现象或商业实践。为了解决理论课程与现实应用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高校应着力将中国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帮助学生筑牢理论基础。与此同时,教师把经济社会建设的成就转化为具体动人的中国故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从中了解经济发展前景和制度优势,不仅可以实现学生思维层次和认知高度的提升,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学科层面,制定完善物流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的任务清单。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以建设精品课程、一体化工作项目为抓手,制定完善物流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的任务清单。以工匠精神为统领,将学科教育标准向育人标准转化,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物流专业建设。
  在课程层面,有效发掘物流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的元素。不断加强思政课程的建设。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课程思政的元素库,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教师层面,全力发挥物流专业授课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人事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改革,加大全国技术能手、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德育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一方面,实施“铸魂提质”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建设示范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思政名师工作室,推进思政课题研究,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主题思政实训室,制作精品课;另一方面,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通过师徒共研、以赛促教、领军人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综合素质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
  3.4重塑深度融合的合力
  形成深度融合的思维合力。第一,在尊重课程规律的基础上唤醒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学课程规律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紧密结合。在尊重课程规律的基础上要以发现、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唤醒课程的育人功能,直指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依据“尊重文化”和“节日文化”,先后开发清明文化、端午文化、中秋文化、重阳文化、春节文化等系列主题课程,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素养,培育学生的探究、合作、质疑、表达等能力,激发学习内驱力。第二,提高课程群在深度融合中的协同作战能力。高校在课程体系的建构、典型引路的基础上,实施全员性全过程实践推进,尝试实施长短课、大小课的课程设置,深入落实课程推进,形成“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尊重规律”等主题课程。这类“主体课程”是以发现、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跨学科课程,直指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的课程学习,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基础核心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深度激发对基础核心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追求,加速脑神经元的链接,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智慧,提高课程群在深度融合中的协同作战能力。
  凝聚深度融合的队伍合力。第一,提升深度融合的意识、素养和能力。积极开展“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积极推进教师利用教育云平台中的数字教材、数字学校、在线互动课堂及课程社区等中的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备课、上课、辅导、研修等。促进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常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物流专业教师教育云平台的应用水平。第二,以教师队伍同向同行推动协同育人。物流专业教师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将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丰富的物流专业知识,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思想取向和政治信仰的人才。教师承担的这份使命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在我国物流系统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初心,让物流专业学生感受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此高校需要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师水平和人格品德,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水平考察、品格监督,以教师队伍同向同行推动协同育人。
  统筹深度融合的建设合力。第一,突出特色,释放课程能量。在课程设置、课程筛选、课程报名、报名调剂的基础上,高校可以适当开展拓展课程,课程可涵盖实践活动、体艺特长、学校特色、知识拓展等形式,增加课程类型,合理化课程设置,拓宽学科覆盖面。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有效助力学生成长,释放课程能量,锻炼学生心智,让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第二,放眼长远,盘活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实现科学建构,应立足于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客体、内容和程序等要素,对“谁来评价”“去评价谁”“评价什么”以及“如何评价”等命题进行明确。要确保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规范运作和科学展开,高校应高度重视协同机制、嵌入机制、信息机制和理念机制的建构,动态完善、盘活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以期通过科学评价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汪丽.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中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物流科技,2022(16):181-184.
  [2]宋煜苏.职业学院物流专业TBL法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探究—以快递包装课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2,44(12):172-173+184.
  [3]张卓远.OBE教育理念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J].物流科技,2022,45(14):170-172+176.
  [4]李秀,程广华,王杨,裴磊磊,李方虎.基于OBE理念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以《工业工程》课程为例[J].物流科技,2021,44(08):168-171.
  [5]周密.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教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商业保理实务”课程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8):1-2.
  [6]王晓煜,王倩,赵玉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评价[J].物流科技,2022,45(15):155-157+160.
  [7]刘笑吟,徐俊增.工科专业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0):186-188+192.
  [8]杨艳,曹彤彤,李谦,陈先华,张洁,彭晓东,蒋斌.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与信息素养有机融合的多维度教学新模式思考[J].大学,2022(24):7-10.
  [9]郭瑞伟.高职物流专业融合TBL与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探索—以“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为例[J].物流技术,2022,41(06):141-144.
  [10]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教育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现代物流导论”为例[J].物流技术,2022,41(04):152-155.
  [11]王娟,周嘉.《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究[J].物流科技,2022,45(08):182-185.
  [12]许湘津.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建设与创新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10):169-17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