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新时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科普工作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新时代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定标准、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用户体验和建立大数据平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推进新时代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建设;管理

  0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向高质量发展,满足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新时代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刻不容缓[1]。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规划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路径、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当前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1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科普信息化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普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笔者从以下几点分析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1.1有利于拓展科普资源,拓宽科普渠道

  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推动科普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科研信息和前沿动态,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技术优势,从更多方面开展科普活动,使他们的知识和成果得到广泛传播[2]。

  1.2有利于发挥现有的科技优势,提升服务能力

  科普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优势,加强各大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科普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通过科普信息化建设,及时更新和补充科普内容,提高了科普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打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有助于科普活动的开展。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建设的科普教育基地等虚拟展馆,为公众提供了身临其境、形象生动的体验环境,不仅提升了科普工作的服务能力,而且有助于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1.3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传统的科普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科普工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第一,通过互联网,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大幅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第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科普软件得以开发、运用和推广,极大地丰富了科普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第三,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3]。例如,在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普活动时,可以将活动内容发布到网络上传播,从而把参与者吸引到网络空间。第四,通过信息化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处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工作,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例如,在当前很多基层科普工作中,经常需要到偏远地区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问卷调查等工作,这就增加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资金成本。而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资源,不仅提升了科普工作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工作成本。

  1.4有利于宣传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

  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是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有通过不断宣传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普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知识、资料等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不仅可以扩大受众范围,还能将更多的人吸引到科普事业中来。同时,科普信息化建设还能提高科普工作人员宣传和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通过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社会公众更加方便地了解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现状、趋势和成果等。

  2目前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科普信息化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起着积极作用。所以,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几点分析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科普信息服务缺乏统一标准

  首先,各单位的科普信息服务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导致信息内容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次,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较为严重,科普信息交流不畅通。最后,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化平台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用户难以在同一平台获取多项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重视标准建设和统一管理工作[4]。

  2.2科普资源缺乏整合和共享

  当前,在科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科普资源缺乏整合和共享的问题,导致了资源浪费。比如,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信息资源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影响我国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科普信息化人才匮乏

  人才是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核心,也是科普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科普信息化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从事科普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缺乏掌握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缺乏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科普信息化管理人才。科普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普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阻碍了科普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限制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5]。

  2.4科普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亟须加强

  信息化建设既有其规律性,也有其灵活性,更需要不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开展信息化建设既是顺应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实现科普信息化全覆盖,但是由于科普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较长时间,部分地区的科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强化科普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路径

  3.1制定标准,加强顶层设计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系。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体系由组织领导、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组成,应加强重视,并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以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制度标准。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需求以及相关标准制定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度,从而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还应对各项工作进行规范与指导。要建立健全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标准体系,包括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体系、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化实施细则等,并不断修订完善,确保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建立科普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科学界定各类科普信息产品的功能、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第四,加大对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力度,并落实到每个环节和各个主体身上。通过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和宣传推广等工作,促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有规可依、有矩可守、有章可循[6]。

  3.2注重人才培养,提高用户体验

  科技工作者是科普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科普信息化的关键。在“十四五”期间,我国要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提高科普信息化水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为了有效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应注重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科普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提高科普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来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并鼓励和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从源头提高科技工作者对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参与度,从而使更多科技工作者成为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推动我国科普事业不断发展。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容服务能力

  基础设施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关键。在加强科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科普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内容传播、资源共享和交互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建。其次,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质量,为科普信息化提供有效的网络支撑。再次,要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加强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在内容服务能力方面,要做好科普信息资源的整合、传播和服务工作。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优质科普资源的快速传播;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优质科普内容的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营造人人参与科学教育、科学实践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

  3.4建立科普大数据平台,为科普决策提供支持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将大数据应用于科普领域,可以大幅提升科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科普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要建立科普大数据平台,就需要实现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收集、存储、挖掘与分析海量科普信息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从而实现科学普及内容的智能推荐。此外,建立科普大数据平台,还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在大数据平台构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管理机制,通过明确数据管理责任、规定数据管理流程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第二,建立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数据分析机制[7],通过对数据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第三,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服务效果为评价标准的科学决策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提高科普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3.5重视网络安全建设,保障信息安全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采用多种网络安全技术,加强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丢失等情况发生。二是构建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安全防护。三是加强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8]。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应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四是加强科普信息化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应建立科学合理、实用高效的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技术队伍。

  4结束语

  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想全面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首先,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为后续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分析打下基础;其次,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资源的开发;再次,要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让科普信息化更好地服务公众;最后,要建立大数据平台,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我国科普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汤雅兰,刘畅.数字化改革背景下科普方式创新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12):112-114.

  [2]谢树燕.浅析科普信息化建设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J].石河子科技,2020(2):45-46.

  [3]李永.“互联网+科普”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工作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19(12):172-173.

  [4]黄庆桥,李月白.“互联网+新科普”的兴起与发展现状分析[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7(1):27-33.

  [5]胡俊平,钟琦,罗晖.科普信息化的内涵、影响及测度[J].科普研究,2015(1):10-16.

  [6]杨佳曼.“互联网+”视域下洛阳市科普工作问题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9.

  [7]蒋丹.“互联网+科普”系统演进与模式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0.

  [8]蔡波涛.试论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科普工作的有效性[J].科技传播,2019(24):142-14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