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正文

  摘要:“双碳”目标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此战略目标背景下,202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进“双碳”工作,携手港澳共建绿色低碳湾区,高校作为湾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主力军,需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低碳湾区建设。为此文章对国内外代表性高校服务“双碳”目标的路径进行整理,并通过新浪舆情系统分析广东高校“双碳”改革上的推进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从“双碳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高校改革均衡发展、绿色师资队伍建设、粤港澳高校联盟协同培养等方面为广东高校服务低碳湾区建设路径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碳;低碳湾区;人才培养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指出,将采取更有力政策和措施,让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

  2022年7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双碳”工作,携手港澳共建绿色低碳湾区。在“双碳”目标意见指导下,高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1],如何发挥先锋引领作用,进行针对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等,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低碳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这些问题值得深究。

  一、国内外高校服务“双碳”目标路径分析

  基于1972年“环境教育”、1988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及近年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国内外高校陆续推行了系列降碳改革举措,主要分类及代表性院校整理如表1[2]。
 

 
  (一)“绿色空间+绿色生活”,构建绿色校园

  麻省理工学院、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在校区建设上均采用建筑低碳技术,同时构建校园碳排放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校园水电、热能的碳排放数据。泰国玛希隆大学、同济大学则分别开发使用“可回收废物银行”软件、垃圾分类游戏机,通过数字化校园大幅度减少师生餐饮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持续强化在校师生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行绿色校园生活。

  (二)加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逐步“可持续”化

  自“可持续发展教育”提出以来,国外高校便开始注重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化[3],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早在该校《2017—2020年战略与发展计划》中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了该校教育发展板块,寒暑期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课程。从专业建设及学科方向创新上,山东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根据“双碳”行业及岗位需求,分别增设碳金融、碳管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及可持续)培养方向,推进“双碳”学科建设。

  (三)深化交叉学科,“产教融合+科研创新”促成果应用

  国内外高校密切与当地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合作,开展实验计划与实习计划,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形成“1+N”模式协同育人。如普林斯顿大学早在2008年便设立“校园-生活实验室计划”,使在校师生可采用校园数据进行跨学科的可持续课题研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通过可持续发展学者实习计划链接校外可持续转型企业和政府部门为学生提供低碳实习机会。截至2023年4月,国内已有北京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4个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机构,致力打通“双碳”领域科技成果到企业转化落地的关键通道。

  三大路径中,绿色建筑和碳排放监测体系构建成本相对较高,对我国未有新校区建设及校园改造项目的高校,短期参考意义较小。加强现有专业含“碳”量,将“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融入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大学科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较为适用于“双碳”改革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高校,广东高校更要结合广东省推进“双碳”工作的实施意见框架,探寻更可行更高效的服务路径。

  二、“双碳”目标下广东高校服务低碳湾区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广东推进“双碳”工作与低碳湾区建设的实施要点


  2022年7月,广东结合“双碳”目标发布的文件中列出了25项实施要点,有9项与高校直接相关,占比36%。其中第5、10、17小项涉及绿色校园构建,如监测并降低校园能耗,提高校园能源利用效率,打造绿色校园文化等;第8、20、26小项涉及人才培养与师资提升,包括培养绿色低碳产业的专业人才,推进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加强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第4、6、21小项涉及产教融合与科研等。结合实施意见,广东各高校积极响应推进,但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双碳”目标下广东高校服务低碳湾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本文选择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珠海、肇庆)的代表性高校作为调查样本,选取公办本科13所,公办专科13所合计26所高校,通过新浪舆情系统进行“高校名称+双碳”相关关键词搜索,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广东高校的“双碳”推进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服务低碳湾区建设的目标推进仍存在较多的难点和问题。

  1.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不过短短两三年,现阶段各行业关于低碳转型与绿色技能人才标准大多处于起草或征求意见阶段,“双碳”人才培养改革缺乏基础支撑,导致大部分高校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绿色技能人才输出远远不够。据样本高校的数据整理,广东高校现行的“双碳”举措主要集中在低碳科普和短期的低碳实践上,形式以讲座、报告、三下乡科普实践、毕业季资源回收等为主,占比高达82%。对“双碳”人才培养有着更长远持续作用的双碳课程、专业建设等举措实行较少,仅占比5.8%和11.6%。

  2.本科、专科“双碳”行动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

  从广东高校数量分布看,专科院校数量是本科院校近1.4倍,但在具体落实“双碳”行动上,通过样本数据可得本科院校占比79.4%(见表2),本科院校行动数据是专科院校近4倍。专科院校、其他城市高校对比广州本科高校差距较大,发展呈现不均衡趋势。专科院校承担着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一线技能人才输送,对行业低碳战略转型起着决定性作用,专科院校的“双碳”改革落后,势必会减缓绿色低碳湾区的建设进程。
 

 
  3.高校对师资人才的绿色知识与技能培养关注度低

  从表2数据可见,广东高校师资提升在高校的“双碳”行动中数据占比仅2.3%。现有公开的师资提升形式主要以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为主,成效高低很大程度依赖教师队伍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交流的频率、质量。大部分在校职工尤其一线教师队伍对本专业最新的绿色技术标准、企业绿色转型的人才需求等缺乏绿色觉醒和深入理解,未能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双碳”转型需求。从国内大型慕课平台及网络查询,现仅有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碳会计》《绿色节能技术概论》等“双碳”相关的绿色课程,各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含“碳”量远远不够,也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广东高校绿色师资的欠缺。

  三、对策及总结

  1.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双碳”型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国家“双碳”政策及广东碳达峰实施意见,文章从绿色教学、绿色专业、绿色课程和绿色实践维度探索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双碳”型人才培养绿色框架。绿色教学主要推行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低碳化,减少校园环节耗能,构建绿色教学氛围;绿色专业包括组织专家和企业家针对绿色人才需求更新专业教学标准,引领绿色教材开发,创新绿色专业开设形式;绿色课程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维度等融入“双碳”要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大课程“双碳”含量,加快绿色课程建设;绿色素养包括创新低碳实践形式,培育在校师生绿色参与精神,承担“双碳”时代公民义务。

  2.“求同存异”推动高校“双碳”改革均衡发展

  据统计,2021年广东省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中部大湾区广东9市,占比74.1%、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较小,故大湾区广东9市高校在推行低碳湾区建设需走在前列,以广州高校为牵头形成湾区高校联盟共同推进“双碳”战略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相结合。公共基础教育实现“求同”,在资源共享和考核标准上保持一致,保证生态文明思想基础教育在全省各层次高校全覆盖;在专业建设、低碳实践和科研创新上实现“存异”,即各地市需结合当地经济重点及高校品牌特色相融合。例如,珠海、江门、湛江、汕头等高校,可侧重海洋港口专业的“双碳”人才培养及绿色能源开发如海洋能、风能的技术创新;佛山、东莞、中山等制造大城,应侧重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玩具产业的“双碳”人才输出;深圳侧重“双碳”金融人才培养等。

  3.吸引绿色人才提升师资队伍绿色素养

  截至2023年4月,成立碳中和研究机构的国内高校有54所,广东只有2所,分别为中山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可见广东高校“双碳”绿色人才十分短缺,这将直接影响后续的人才培养实施与科研成果转化。政府方、企业方、高校方可通过人才津贴、人才引进等吸引优秀绿色人才。现有高校师资队伍也要全面提升整体绿色素养,包括本专业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转型企业的人才岗位技能需求等,对应在校生的技能、知识、素养目标要及时更新,发挥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带头推进绿色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低碳意识,强化师生绿色担当。

  4.加强与港澳高校的交流,建立粤港澳高校协作

  港澳高校在建设绿色校园,加强绿色人才培养上有较丰富的经验,如澳门大学推出大学生低碳减排计算器,将碳排放数据量化并落实到学生宿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开设可持续相关的学位和课程。低碳湾区建设离不开粤港澳三地高校的资源整合与协同,为此,广东高校应积极加强与港澳高校合作交流,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助力低碳湾区建设。

  参考文献

  [1]高玉娟,石娇.国外高校为实现碳中和校园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21(15):78-80.

  [2]来兴平,张云,李超.产教融合驱动双碳背景下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2):135-140.

  [3]王焰新,徐绍红,齐睿.论高校碳中和规划的架构[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