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从研学目的、研学原则、研学过程和研学评价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方案实施流程,其中研学过程从凤凰山脚下、凤凰山采石场、距第二观察点以西约200米、盘道村东沟内、水泵房南150米两侧陡坎处、降龙坝6个观测点展开论述。
关键词:户外研学;中学地理;地理素养
户外研学是学校组织学生在室外所进行的参观体验式的课程活动,是在室外完成既定研学计划的探充性实践活动…,而在中学地理户外研学中,通过教师引导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自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基本地理素养和人文素养,基子此.本文拟在阐述相关背景的基略上,对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方案实施流程加以论述…*,以便探索如何将地理知识与户外实践更好地结合,进而为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提供科学指导,为地理户外教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相关背景
户外研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有利子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路实务实的求学态度,进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实践与文化知识的关系,户外研学将教学课堂从教室延伸到野外更加生动的地理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开细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户外研学纳入中学地理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兰、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户外研学较早,户外研学的课程设置及管理体制较完善,有关户外研学的研究也更加成熟,且相关研学报告内容丰富,这为我国户外研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中1,我国传统中学地理教学往往更注重对地理知识框架的系统性学习,而对户外实既不够重视,或老由于各种原因,对地理户外实践活动的实施并不能贡彻落实到位。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的结合性较差.这不仅不利于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课程的实施,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学地理户外研学的研究,我国学老针对户外研学的原则、意义,提出中学地理户外研学必须突出地理特点,符合规范性和实践性,并倡导不断提高户外研学与地理课程的融合性.另外.户外研学呈然种类丰宫,但针对学生开展的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不足,尤其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将地理知识与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方案实施流程
笔老现结合山西省晋中市风凤山,对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方案实施流程加以论述,山西省晋中市地处晋中盆地东侧,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山地地貌以风凰山为典型代表,作为户外研学区城.风凰山层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0.4摄氏度.全年平均降水量约395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风凤山楦被覆盖率较高,植物种类繁多,同时还有多种地质地貌现象,如洪积扇、岩石风化、黄土地貌等,具有相当高的户外研学价值,是学生开展植物及地质地貌知识学习的绝佳地城,同时,风凰山所在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各,使于开展户外研学活动,也能够达到研学目的,另外,学校要委派指导教师对该地安保情况进行事先换排,确保研学区域内各个考察点均无安全隐患,没有可能发生坍塌、溺水等危险的地点,故选择该地区作为户外研学地点也符合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据此,笔老将从研学目的、研学原则、研学过程和研学评价四个方面对风凰山户外研学方案进行实施,如图1所示。
(一)研学目的
户外研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实际和大自然,并在户外研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以便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户外研学是对我国古代游学精神和思想的发扬光大,是当前我国地理教育的新模式,是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35-36]。而本次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活动旨在弥补中学在户外研学方面存在的短缺和不足,力争使中学户外研学取得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二)研学原则
本次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活动主要遵循如下原则。①保证教学效率。以户外研学活动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点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为着眼点,结合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户外实际情况联合开发户外研学旅行课程[37-38],以保证教学效率。同时,充分利用活动时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和流程,不搞形式主义。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基本,以户外研学活动为发力点,使其充分体验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超前意识,进而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全新的体验式教学模式[39]。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和实施“复读机式”的教学。另外,在进行户外研学活动时,教师要体察学生所表现出的反应并做出及时的调整,以适应现场教学的需要;活动结束后要适时召开总结大会,针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对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和完善。③实现教学目的。着眼于社会实际,把学生从原本的生活模式中吸引到更宽广的社会大环境中去,并加强学校教育的可实践性,突出社会生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听懂知识、学会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如果学生在活动中未能很好地理解知识或体验感很差,则说明教学目的并未实现,需要校方及相关教师予以重视,及时调整策略、改进方法。
(三)研学过程
本次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活动选择的线路为“学校—东观镇—侯城乡—凤凰山—植物园区—降龙坝—龙泉寺”,户外研学活动具体通过以下6个观测点加以开展。
第1个观测点:凤凰山脚下。可观察内容: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河谷地形。洪积扇是洪流在冲沟的口外,由上游洪水冲刷带来的堆积物堆积而成的扇形地貌。由于洪积扇疏松多孔,再配合特殊的地质条件,便是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沿凤凰山脚下行至山前冲沟处,可见到许多机井眼,在此打井的原因正是洪积扇具有良好的储水构造。但由于洪积扇地质疏松,岩石碎块和土体混杂在一起,在洪积扇地带打井,水里泥沙较多,而且容易堵塞抽水管道网孔,而选择在山脚下打井,则正好能打在岩石上,砂岩既能导水又能储水,且洪积扇中的水渗进砂岩,经过过滤后再汇聚,水质可变得干净。因此,学生可以观察此地地形地貌,再参观机井眼的位置。而教师讲解该地形形成和在此处打井的原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洪积扇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其独特的地质特性。
第2个观测点:凤凰山采石场。可观察内容:沉积岩的形态外貌、岩石的风化现象。仔细观察沉积岩可发现其中的层理构造,它的组成物质是陆地上或海洋中的岩石或砂土碎屑、有机物质等较为松散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层层堆积起来之后受压力挤压凝固就形成了沉积岩。学生可以在此观察到一些黑色的细粒砂,对此,教师可讲解这些细粒砂便是由河流搬运而来的泥沙在此沉积而形成的岩石,这样便能加深学生对沉积岩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印象。在距采石场约150米的道路西侧,可以见到岩石的风化现象,因砂岩中长石占绝大多数,抗风化能力较弱,故风化较为明显,岩石碎块上多为白色粉末,用手摸能染指,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手触摸进行学习体验,同时可以进一步讲解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区别,从而加深学生对岩石风化知识的理解。
第3个观测点:距第二观察点以西约200米。可观察内容:岩层断裂现象、凤凰山的山地地貌。凤凰山山体断裂是因为地质作用使岩层或岩体产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位移,断裂面倾角较大,此地为汾河地堑的东翼,凤凰山岩层断裂为其中的一条断裂带。对此,教师可以指引学生观察凤凰山的山体一侧有明显的上升,而平川又有明显的下降,并结合地壳运动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提高地理认知水平。除此以外,洪积扇地形的顶部海拔较高,水可以自流,方便了农业灌溉。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至人文地理模块,引导学生探究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4个观测点:盘道村东沟内。可观察内容:湖泊留下的沉积物、河流地貌。冰川运动形成的冰碛层颜色为灰色,呈粗砾结构,且砾石大小不一,砾石成分为砂岩,磨圆度较好,个别砾石上可见冰川擦痕,这是冰川活动的证据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砾石上的冰川擦痕,并讲解此处冰川地貌是在第四纪冰期时代由冰川搬运、沉积而形成的。冰碛砾石本杂乱无章,分选磨圆很差,但此处砾石磨圆度好,是因为经过搬运又在冰前湖泊中长期磨蚀并沉积形成的。冰川搬运的物质在此沉积的原因是冰川融化成冰融水可将较细粒沉积物带到冰前凹地中沉积。
第5个观测点:水泵房南150米两侧陡坎处。可观察内容:基于流水运动现象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山体。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沉积岩,发现沉积岩上下层面均为波浪状,这是湖水中的泥质受波浪不断冲刷而形成的波状层理,说明此处应为湖相沉积物,湖盆呈南北向延伸5 000米左右,湖心在野鸡坪村。山体沟壑在空间上形成的各种形态,是判断流水运动存在的证据之一。倒三角形状山沟的形成原因为凤山岩层断裂以后,在垂直于断层方向发育有细长沟壑,而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并搬运沟壑中的泥沙,使沟壑横截面呈现倒三角形。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山沟口处观察地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山沟的横截面形态,从而体会流水运动对地形构造的影响。
第6个观测点:降龙坝。可供观察内容:黄土及黄土地貌。教师可让学生站在此处向四处远望,观看黄土表面被外力作用所致形成的平坦面,即黄土塬平面。目前,黄土塬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由风成黄土自然堆积形成;二是由地壳升降差异性运动形成。基于此,再结合黄土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知能力。因黄土尚未固结成岩,易遭受剥蚀,受流水作用而形成的冲沟将整个黄土面切制成长条形的黄土墚,而山包状的则是黄土峁。教师在此向学生讲解各种关于黄土的地形地貌知识,可以使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地貌特征相结合,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
(四)研学评价
建立相关户外研学评价体系,可以考核研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且能够在实践中反映出户外研学方案的优缺点。在本次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小组讨论激烈,学习氛围良好。同时,学生能够借助一些常规工具和仪器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提高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户外研学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服从教师的指挥,不脱离大部队而擅自行动,在维护整体纪律的同时保障了自身安全,值得鼓励。但在听讲时,部分学生出于对户外的好奇,有时互相交流,忽视了教师的一些讲解内容。这种现象在户外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是正常的,故教师应该合理看待学生的这种状态。
户外研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召开总结大会,评价本次研学活动的成效和缺陷,集中解决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反映本次研学活动在路线选择、方案实施及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优缺点,以便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研学方案。同时,每一个学生还应撰写一份研学报告,并交流心得体会。
本文中的评价形式与指标仅针对本次户外研学实施,在后续的其他户外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试验评估,使相关评价更加科学客观。
三、结语
本文对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方案的实施流程进行了重点研究,使户外研学活动具有更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户外研学活动为中学地理课堂开发了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还改善了目前中学地理户外研学活动组织形式单一的问题。经过野外实践,笔者发现通过将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和相关地理现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可以从教师指导地形识别开始,并由此引申到相关地理现象的学习,从而在户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正是因为中学阶段进行的地理学习较为简单,所以本文所开发并实施的地理户外研学活动是适宜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特点,符合该阶段学生学习要求的。另外,在具体实践中,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当地的地理情况各不相同,组织开展地理户外研学活动时应当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地理知识框架,培养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思源.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2]吕媛,周秋文,罗娅.国外中学地理研学旅行研究进展[J].地理教学,2021(17):59-64.
[3]马亚琴.中日研学旅行对比浅析[J].度假旅游,2018,3(8):127-129.
[4]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5]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14(4):4-6.
[6]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7(9):4-7.
[7]张连彬.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7(9):7-10.
[8]吴岱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7(19):6-10.
[9]曹东.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37(19):14-15.
[10]谢芳燕.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体系模型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1]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12):16-20.
[12]张大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地理研学实践研究[J].地理教学,2019,20(1):61-64.
[13]孙月飞.地理研学旅行热的冷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0(13):66-67.
[14]黄妍,崔哲洙.研学旅行开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2):90-91.
[15]丁运超.基于研学旅行培育地理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7(8):3-6.
[16]丁运超.地理核心素养与研学旅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9(3):18-20.
[17]郑金嵘.开展研学旅行,培养核心素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1):127-128.
[18]孙宗宝.开展研学活动与培养地理素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0(10):56-57.
[19]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4(1):151-159.
[20]张亚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综述[J].教育现代化,2018,5(12):171-172.
[21]马丽.“泰勒原理”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15,20(1):113-116.
[22]陈光春.论研学旅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3):37-40.
[23]薛调霞.小学生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J].学周刊,2019(8):51.
[24]李迎亚,郭鹏.研学旅行:地理核心素养的落脚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39(21):67-68.
[25]李婵娟.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刍议[J].文教资料,2018,16(33):191-192.
[26]李臣之,纪海吉.研学旅行的实施困境与出路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8,29(9):56-61.
[27]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地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8.
[28]RITCHIE B W.Managing educational tourism[M].London:Channel ViewPublications,2003:11-13.
[29]CARA M D,NICOLE M J.Out of the classroom and into the city:the use of field trips as an experiential learning tool in teacher educa-tion[J].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2016(5):1-13.
[30]WARNEKE S.Images of the educational traveller in early modern England[M].Leiden:E.J.Brill,1994:60.
[31]杨茜.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初中研学旅行设计和实践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2.
[32]朝鲁格尔.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设计[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33]熊胜男.研学旅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2.
[34]宿奥宇,徐淑梅,王晓迪,等.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J].地理教学,2020(15):58-64.
[35]吴先芳.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36]李洁.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中学地理研学旅行案例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0.
[37]吕建林.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案例分析[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20.
[38]江正抚.中学地理课程实施研学旅行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39]杨卫健.研学旅行促进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