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县地花鼓,作为湖南南县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生动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丰富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乡村社区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如何将地方传统文化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南县地花鼓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与南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探索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南县地花鼓的发展动态与艺术价值
(一)地花鼓的发展动态
地花鼓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初,地花鼓主要用于庆祝丰收等活动,以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花鼓逐渐融入地方戏曲、音乐等元素,形成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节奏感的舞蹈表演形式。清代嘉庆年间,地花鼓得到了发展,演变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即竹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间,地花鼓与节日庆典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进入鼎盛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原地方花鼓戏剧团不复存在,加上花鼓戏创作人员和演员的缺失,地花鼓不再盛行。2006年,南县地花鼓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地花鼓被纳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地花鼓的艺术价值
1.地花鼓的艺术特色
南县地花鼓是融舞蹈、音乐、戏剧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它的内容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场景,因此表演质朴、诙谐,能帮助辛苦劳作的人民驱散疲劳,亦能在轻松嬉笑中完成教化人的功能。其表演形式包括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蚌壳地花鼓、板凳地花鼓,其中流传较广的主要为前三种,后两种濒临失传。地花鼓的舞蹈表演主要包括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其中,单人舞以技艺高超、动作矫健为特点;双人舞则以默契配合、相互呼应为亮点;群舞则以其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地花鼓虽是以舞蹈为主要形式,音乐伴奏亦是其重要的辅助和烘托,以打锣、敲鼓、弹花鼓为主要伴奏形式,音乐内容吸收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民间曲调,在旋律、调式、结构等方面特色鲜明。总的来说,南县地花鼓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独特韵律感、浓厚民族风格的传统民间艺术。
2.地花鼓的文化内涵
地花鼓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象征。第一,地花鼓是乡土情怀的体现。地花鼓作为农村地区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内容和形式都紧密贴合农民的生活和情感,它传递着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地花鼓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地花鼓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展示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第三,地花鼓是社会功能的承载。地花鼓在民间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还是农民交流情感、传递信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载体。
二、南县地花鼓在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一)南县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现状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脱贫致富,村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茶余饭后开展的乡村社区文化活动类型也逐渐丰富。南县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几乎每天都有开展,如健身、跳广场舞、唱歌、下棋等;政府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主要有传统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表演、体育活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南县乡村社区注重传承和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里,乡村居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听戏唱戏、舞龙舞狮、放鞭炮、赛龙舟等,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团体,如戏剧团、舞龙舞狮队等定期在乡村社区进行表演,让乡村社区充满浓厚的节日氛围。
(二)南县地花鼓在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
南县地花鼓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当地政府与相关组织对地花鼓的保护与传承更加重视,并就地花鼓民俗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2011年11月8日,湖南省举办了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此后的每一年都延续了此项活动,这一活动集合了地花鼓表演、文化展览、艺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南县人民政府整合当地资源,将地花鼓艺术植入群众活动中,在公园建立地花鼓表演剧场,在社区建立地花鼓协会,并联合社区定期组织地花鼓社区巡演活动,将地花鼓的表演带到各个社区和村庄,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让地花鼓这一传统艺术更加深入人心。南县地花鼓保护工作办公室举办了南县地花鼓培训班,在各乡镇、学校和社区培训了100余人次,建立了南县地花鼓基本队伍。社区群众也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在广场学习与交流地花鼓,在各种节庆活动中表演与观赏地花鼓。
三、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路径
(一)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存在的问题
1.传播范围问题
目前南县地花鼓的观众群体主要局限于老年人,年轻人对南县地花鼓的兴趣不高。虽建立了南县地花鼓基本队伍,但对乡村群众普及地花鼓历史、发展、传承内容的相关培训做得还不够,导致地花鼓的传播面和影响力还不够。
2.传播模式问题
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群众社区文化活动的结合存在模式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南县地花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创意性;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科技发展较落后,传播方式跟不上信息化发展的队伍。
3.资源配置问题
城乡文化活动面临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与城市相比,南县是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资源紧缺导致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频率和质量不高。
(二)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改进策略
1.活动“品牌化”
南县乡村社区开展地花鼓相关的文化活动,必须将地花鼓的健体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等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在寓教于乐的社区环境中参与到活动中来。目前已有的大型活动有一年一度的地花鼓节,此外,还可以常态化开展“地花鼓文化课堂”“地花鼓表演进社区”“地花鼓传承比武大赛”“地花鼓文创作品征集”等地花鼓系列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要注重地花鼓的文化内涵,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着手,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群众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培养不同年龄段的地花鼓传承人才;宣传地花鼓更系统更深入的文化,并将各项活动落到实处,使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形成良性循环,树立优质的南县地花鼓品牌。
2.路径“群众化”
开展融入当地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能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提高群众凝聚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核心,南县地花鼓文化源于群众,更要回归到社区群众的生活中去。一方面,群众要当好演员和观众,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了解地花鼓;另一方面,群众要做好活态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地将地花鼓文化传遍南县每个乡村。当然,要想实现“群众化”的路径,前提是以人为本。社区要充分调研、了解群众的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开展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宣传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让地花鼓文化能够焕发生机、彰显价值,成为一种鲜活的生活状态在民间存续。
3.模式“多元化”
目前,南县地花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以传统的方式为主,缺乏新颖性和创意性是导致地花鼓缺乏年轻受众面的主要原因。当然,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地花鼓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亦是不可取代的。除此之外,可以探索新颖的、有创意的活动形式,例如,将地花鼓舞蹈与广场舞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文化共性;将地花鼓的原生态动作元素进行编创,融入当下流行的广场舞活动中,满足群众的娱乐性健体需求,增强群众间的交流。再如,将地花鼓舞蹈与文旅产业结合,结合南县地花鼓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以当地旅游景点为依托,进行文化展览、搭建表演舞台、设计文创产品、开发虚拟仿真体验等,形成有鲜明的地花鼓符号的文旅产业,促进南县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对外交流。
4.渠道“现代化”
当前处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兴的科学技术与媒体平台赋予了文化活动更多的面貌,使之充满活力。南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运用好“现代化”的工具,增强地花鼓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力。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开设线上地花鼓文化展览;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地花鼓表演;通过3D扫描和建模技术打造地花鼓文物。另一方面,社区可以线上直播地花鼓相关文化活动,进行实时共享与讨论;群众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传播地花鼓,将地花鼓文化进行跨界的、多元化的延伸。“现代化”的渠道不仅能为地花鼓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能促进南县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更多元与开放。
四、结语
将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有效结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地花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还能丰富南县乡村社区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软实力,发展当地经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未来应继续探索南县地花鼓与乡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结合的路径,不断增强南县群众传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