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蕴藏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爱国情怀、积极的奋斗意志等要素,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之中,能够提升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深刻认识红色文化与青年思想教育之间的逻辑关联,是做好两者有机融合的前提。深入探究红色文化与青年思想教育融合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是做好两者有机融合的必要条件。抵制不良思潮,提高红色文化教育效力;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提高红色文化吸引力;融合时代元素,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力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的必要措施。在新时代,必须加强青年红色文化教育,提升青年红色文化认同,强化青年国家意识,爱国情感和使命担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无数中华儿女英勇奋斗、艰难探索,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年而言,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其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的重要渠道和资源,应深入挖掘、精心打造。
红色文化与青年思想教育的耦合
红色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观念性、思想性和精神性等特质。它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与青年思想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各类红色文化资源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不竭的动力之源,青年思想教育又是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与青年思想教育的教育内容相契合。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核心内涵与实现目标。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成果。红色文化来源于党的革命历史,主要反映了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和贫困艰难的建设初期,众多革命先辈和人民群众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凝聚力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拥有追求真理、崇尚正义、团结互助、勇往直前的核心内涵。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直接反映了青年思想教育的最高要求和价值目标,构成了青年思想教育的主体。新时代青年思想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纳入教育内容体系,突出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使青年保持自我约束与内在平衡,通过追求真理、崇尚正义、团结互助、勇往直前,抵御外在的各种消极影响,不断深化自身对党和国家的正向感情,达到青年思想教育的目的。
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与青年思想教育载体相承接。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大类,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今天能够被我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物质实体,如革命遗址、革命文物和文献史料等,以精神形态存在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借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形式展现出来的教育内容。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是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带领青年参观革命遗址、阅读文献史料等实践活动,用革命实体教育和培育时代青年,使其铭记历史,以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做出贡献。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精神内核,青年思想教育以红色精神为依托,借助红色影片、文学作品等载体,让红色基因净化青年的精神家园。青年思想教育活动总需借助一定载体才能有效开展,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是青年思想教育载体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思想教育只有以红色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为依托,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达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的。
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青年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相统一。与时俱进是任何思想理论保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青年群体是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年是社会文化体系和精神遗产代际传承和延续发展的实施主体。红色文化要实现代代相传和创新发展,就必须用红色基因涵养青年。青年思想教育与红色文化相辅相成,红色文化为青年思想教育提供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青年思想教育又反作用于红色文化,为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青年在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的基础上,凭借青年群体特有的创新品质与多元观念,创新红色文化的当代形态。例如,青年在红色歌舞中加入现代街舞元素,将红色遗址与VR技术结合,使红色资源以虚拟网络形式呈现等。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以来,各地都向广大青年展现红色基因、传播红色精神,激发青年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精品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提升教育实效的路径选择等诸多方面,仍面临应然与实然的矛盾。
红色文化青年思想教育效力不够强。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的思想观念遭受重大冲击,一些青年逐渐沉迷于西方价值观,转向对民族文化进行排斥和否定。例如,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隐秘传播。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非常明显的“网络化叙事”特征,网络成为其传播的重要渠道。历史虚无主义以“亲身经历”“重大发现”等完全背离历史客观事实的“真相”为噱头,随意裁剪歪曲历史,肆意解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肆鼓吹西方的“自由万能论”“人性主权论”等,逐渐消解青年的红色文化记忆、弱化红色文化教育效力、阻断红色血脉的世代赓续。如何避免西方文化侵染、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成为青年思想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红色文化青年思想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一方面,当前青年思想教育主要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模式,轻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造成青年红色教育沉闷乏味,降低青年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惯用的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讲红色故事、观红色影视、阅读红色书籍等。仅仅以讲故事、观看影视等方式向青年呈现红色文化,虽然能够在短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未能实现红色文化与青年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难以真正增加青年对于红色文化、革命道德、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和信念感。最后,青年思想教育对革命先烈、革命榜样的阐释不接地气。长久以来,青年的学习榜样通常是一些“高大全”式人物,这与青年接受特征不太一致,可学、可敬而不可亲,可效仿性较弱。因此,如何拉近革命先烈、革命榜样与现实生活的亲近性,成为青年思想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信息茧房”效应弱化红色文化传播力。当代青年随着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文化视野日趋开阔,精神需求也逐渐升级。但作为社交媒体的原住民,娱乐倾向影响下的青年价值追求趋于肤浅化、空洞化,“信息茧房”的“私人订制”促使青年愈发依赖娱乐化的信息内容,沉浸于娱乐信息带来的感官刺激中,导致“泛娱乐化”信息日益占据青年圈层中心,红色文化则被边缘化、疏远化,红色文化信息“能见度”大大降低,青年精神文化视野日趋变窄。除此之外,“信息茧房”遵循资本逻辑,致使青年历史认知趋于主观化。遵循资本逻辑的算法推荐技术为了实现流量最大化,不断迎合用户需求,提供大量将娱乐元素掺杂于历史叙事的信息,导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叙事方式逐渐浅层化、娱乐化,日益形成以娱乐原则为核心,搭建碎片、猎奇、简单、恶搞、通俗、快捷的“信息茧房”,致使青年历史认知逐渐偏离主流价值观。
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实践路径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青年思想教育需要在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不断协调创新,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强化红色文化教育效力。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以隐蔽的形式宣扬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恶意解构,企图消解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进而消耗和瓦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精准识别虚无民族文化、虚无民族国家等历史虚无主义所衍生的新变种。要加强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增加青年群体对“四个自信”的心理认同,夯实青年群体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增强其在抵御历史虚无主义风险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建立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发布不当言论的行为主体进行严惩,以法律“重剑”激浊扬清。除此之外,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不良信息的识别、拦截与监控,阻断其发布与传播,进而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全方位打击。
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提高红色文化吸引力。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方式,现阶段要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青年思想教育,就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红色文化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代青年出生并成长于和平时期,由于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缺乏对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切身体验,革命进程虽波澜壮阔,但对他们而言仅仅是遥远、抽象的图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在青年思想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基于此,利用VR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实现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VR技术是一种以沉浸感、交互性和多感知性为主要特征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过程中,VR技术以革命旧址遗迹为依据,创设情境,呈现出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将黑白的历史化为充满色彩的当下,营造一种体验式的多元化教育氛围,让青年群体以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在生动形象的虚拟环境中通过“亲历”历史情景,拉近青年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时空距离,重温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追寻红色记忆,激励中国青年传承好红色基因,增加红色底色。
融合时代元素,提高红色文化传播力。当代青年是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要提高红色文化在促进青年思想教育中的实效性,就必须密切关注青年群体的价值诉求,打破“信息茧房”,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提高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走近青年、引导青年,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破壁”青年圈层文化。例如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找准青年喜爱的网络流行元素,将红色文化与积极的网络流行元素结合,推动红色文化以短视频、动漫、图片等多种形式传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抓住当代青年喜爱模拟角色的兴趣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下流行的“剧本杀”中,将历史事件与情景剧本结合,通过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建立与革命先辈跨时空的信仰“对话”。另一方面,要建立红色文化的实体教育与网络教育联动机制。通过网络教育,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和广度,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通过实体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青年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切身体验、沉浸体验,触景生情,以此增强其对红色文化的深刻领会,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积极打造精品化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青年学子“大思政课”重要载体,是一项紧迫且长远的系统工程。新时代青年思想教育必须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手段,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思想教育的成效,激励青年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大任,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光明未来。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