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提升学生体能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探究更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提升学生的体能提供助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先分析了基于学生体能发展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价值,然后探寻了基于学生体能发展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路径,旨在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创新提供新的实践样态。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体能发展;教学价值;教学路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体能确定为重要的课程内容,旨在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等,为学生增强体质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与措施发展学生体能,强健学生骨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彰显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学生体能发展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价值阐述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能训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导向性,它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及上下肢力量,还能以综合训练的模式推进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1]。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减少学生运动中的各种损伤

  相较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体育运动有着更高的训练强度与难度。教师积极开展体能训练,能够持续增强学生的核心力量,减少他们在运动中的损伤。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增强核心力量,提升平衡能力,不仅可以避免运动中的损伤,还能提升运动过程中肢体之间的协调性,从而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完成体育运动[2]。同时,学生在完成各项体能训练后,还能持续提升耐力、灵敏性、柔韧力以及肢体的灵活性和中枢神经的对抗性,掌握运动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减少运动过程中的损伤。

  (三)有利于推动学生发展良好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体能发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能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让学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比如,学生在耐力训练中能够不断磨炼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力量训练中能够发展勇于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3]。良好的意志品质反过来也能提高自身体能训练的效果,最终以良性循环模式完成针对性、高质量的体育学习活动,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学生体能发展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路径探究

  (一)明确目标,丰富体能训练内容

  教师在锻炼学生体能的过程中,应该以明确的目标设计丰富的体能训练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体能训练效果。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体能训练的目标及内容,增加相应的体能训练项目,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体能训练支撑,从而获得个性化发展[4]。以此为基础引入的体能训练内容才更系统、丰富,更具针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支撑与导引作用。

  一方面,教师在设计体能训练目标时,要做好学情调研工作,针对初中阶段学生体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比如,有的学生体力不足,爆发力不够,那么教师就要将增强体力、提升爆发力定为目标,为学生推出短距离速跑、变速跑、反复跑、健身跑等体能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能持续引导学生增强体力,提升爆发力。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体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需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能训练或体能比赛,有效锻炼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教师遵循学情,为学生制订不同的体能训练项目,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体能锻炼的针对性,从而保证体能训练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相应的体育与健康教学项目进行拓展延伸,将其作为训练学生体能的重要支撑。比如,教师在开展球类运动教学时,除了要带领学生掌握各种运球技巧之外,还应该借助这些球类运动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提升肢体的爆发力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球类运动中综合发展体能。比如,教师在教学“篮球传接球技术”时,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原地或移动中把球从空中、地面或以反弹的方式传给同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训练学生传球技巧,还要让学生通过原地接球、跑动接球、摆脱接球等动作,增强肢体爆发力,提升肢体协调性,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二)科学训练,提升体能训练品质

  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更多优良的方法支撑[5]。教师要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多元的体能训练方式,推动学生实现有效训练。

  1.横向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体能训练分为多个不同的板块,以专项训练的方式指引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训练模式。横向训练更强调学生体能的个性化发展,旨在满足学生不同的训练需要,从学情出发展现训练的科学性。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展开力量训练时,要先从整体出发,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做针对性训练的必要性。如在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腹部力量训练、腿部力量训练、肩部力量训练等时,教师就要综合评估班内学生在上肢、腹部、腿部、肩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短板与不足展开训练,提升相应肢体部位的力量,以此发展体能。

  2.纵向训练

  纵向训练指的是基于某一个具体的训练项目,展开递进式、阶梯式的体能训练活动。对此,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专业性,科学审视具体的教学项目,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规律合理布局体能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体能,增强身体素质,从教情出发展现训练的科学性。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跑步训练时,可以设计“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训练—速度训练—融合力训练”流程。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能将逐渐得到发展。教师既可以初中三年为单位,从初一到初三逐步进阶,也可以一年为单位,在每一个学年设计不同的标准让学生完成以上训练流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体能定会有所增强。

  如上,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从横向及纵向逐一落实,充分展现了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种训练不会增加学生的身体负担,也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是能让他们在科学的训练模式引导下逐渐增强体能,从而让体能训练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多维支撑,拓展第二训练课堂

  体能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训练项目,除了教师的支撑与帮助之外,还需要其他教育力量的协同。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第二训练课堂,尝试联合家庭及社会共同发力,帮助学生完成各项体能训练,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在课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能训练项目的要点,逐渐进入体能训练的核心,在创造性的体能训练中成长发展。随后,教师就要拓展第二课堂,借助他人(如家长)的力量,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完成训练。

  以花样跳绳为例,在学生掌握了花样跳绳的基本动作,提高了弹跳力,发展了上下肢的协调性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课外跳绳训练任务,以丰富课内训练成果。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可以协同家长的力量,让家长与孩子进行跳绳比赛,看谁能坚持最久,或者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跳绳的数量最多。这种与家长一同进行的课外训练任务能大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与父母比赛的过程中持续发展体能。家长也能为孩子的体能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形成热爱运动、勤于训练的家庭氛围,为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形成提供环境支撑。

  教师还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引领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课外体能训练。例如,在教学完武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外研学项目,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在周末或者小长假期间前往武术发源地或者本地的武术学校等,切身感受中国武术的魅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将完成各项武术训练,比如涉及耐力训练、力量训练等,从而逐渐提升体能素质。除此之外还有骑车、登山、慢跑等运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寻找伙伴参与这些体能项目,并以拍照或者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课外体育运动的过程,最后上传至家校平台,让家长、同学参与评价。教师还可以选取典型的视频或者照片上传至微信公众号,动员家庭或社会人士一起参与运动打卡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支撑下主动完成各种体能运动,持续提升体能素质。

  (四)积极评价,推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在发展学生体能时,应该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做出系统评估,全面分析学生的体能发展情况。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体能训练的过程及体能训练结果,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在训练后的体能提升情况,明确其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以评定教的作用。同时,学生也能依据评价结果了解自己在体能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训练内容。
 

 
  以长跑运动为例,教师在评价学生长跑运动的表现时,发现学生虽然能坚持完成长跑,但是在长跑中缺乏积极性,对其有抵触情绪,只是将长跑当成一项任务,这样很难发挥出长跑运动的最佳体能训练作用。据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计划,尝试以情境化的方式引领学生完成丰富多元的长跑活动,让其富有趣味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比如,教师可以创设“重走长征路”的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扮演长征的红军,完成1500米的长跑。教师可以每隔500米设计一个障碍,分别将其命名为“跨越雪山”“横渡长河”和“险过沼泽”,运动项目为跳远、过独木桥、快速抬腿跳等。它相较于传统的1500米长跑难度更高,但是更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在角色情境的代入下产生征服欲与挑战欲。学生在坚持不懈完成1500米长跑的同时还能完成更高难度的次要运动项目,全面提升体能素质。

  另外,在教师借助家庭及社会的力量拓展了第二训练课堂之后,学生会得到不同的运动成果。那么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成果上传至家校平台,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课外训练活动,使其通过对比自己训练的内容,评价其他同学训练的内容,汲取对方的优势与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之后持续完善课后训练。教师可以借助生生互评的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能训练活动,在互相支撑、互相鼓励中拓展更多的课外实践项目,逐渐挖掘体育运动潜能,为后续更高阶层的体能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的体能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及方向。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师应明确体能发展的重要性,即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减轻运动中的各项损伤,发展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基于这一认知理念,教师要明确目标,丰富体能训练内容;科学训练,提升体能训练品质;多维支撑,拓展第二训练课堂;积极评价,推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活动,能整体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效率,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元的训练模式下主动参加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体能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成军.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中补偿性体能练习[J].家长,2022(6):19-21.

  [2]李玲玲.初中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能与技能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21(7):169-170.

  [3]陶鸣鸣.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中补偿性体能练习[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2):113-114.

  [4]王芝凤.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推动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0(19):101-102.

  [5]吴宜煨.探索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J].教师,2020(19):103-10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