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当前推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音乐教育在小学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学生认知艺术情感,体验独特的审美趣味。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将美学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学习不断倾听、感受、领悟美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立品位,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美育渗透;策略探究

  在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渗透美育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目标、现状以及有效措施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目标

  (一)培育音乐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其中美育的渗透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培养其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推动其在音乐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组织音乐实践,优化学生现实生活

  美育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一种融入生活的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合唱团、乐队等集体音乐活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优化个体的现实生活体验。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分析

  要深入理解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现状,需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师方面,目前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对美育的理解还存在局限,更多关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情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学生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学生对于美的认知和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在课程方面,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普遍偏向知识灌输,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的设计。
 

 
  三、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美育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音乐兴趣,奠定美育基础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奠定美育基础的重要一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为美育的渗透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可以选择多样化的音乐素材,包括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作品。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丰富多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激发他们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窗花舞》这一古老而充满文化内涵的管弦乐曲,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拓宽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从而培养广泛的音乐兴趣。《窗花舞》这首曲子选自芭蕾舞剧《白毛女》,描绘了北方农村在除夕夜时贴窗花的场景,窗花象征着吉祥幸福。通过播放这一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让学生了解贴窗花背后的文化寓意,拓展他们对音乐的文化认知。在理解了曲子的背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聆听《窗花舞》的音乐,分析其中的旋律、节奏和表达手法。通过这种深入的音乐分析,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音乐的艺术构造,培养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歌词去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故事情节和情感的交融。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利用技术手段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音乐视频、音乐演出等,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音乐体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广泛兴趣。以《小毛驴》为例,通过播放《小毛驴》的音乐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表达方式。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学生提供视觉上的丰富体验,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歌曲的内容。同时,视频中包含有趣的动画或影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并且通过观看音乐演出的录像,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小毛驴》的表演风格和情感表达。演出视频不仅展示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还可能呈现出舞台设计、演员表演等方面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这种互动性和视觉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深入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小毛驴》的相关内容,不仅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感受音乐,也为他们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跟随歌曲的旋律进行齐唱或跟唱,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培养出持久的音乐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

  在设计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情境时,可以选择以《交城山》这首歌曲为例,通过讲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音乐中蕴含的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交城山》的背景,说明这是一首反映旧中国交城山区贫寒与落后的山西民歌。通过介绍歌曲的起源地和歌名的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特定的地域和时代,帮助他们建立对歌曲背后故事的情感联系。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可以通过呈现相关的图片、视频,营造出交城山区的具体场景。学生可以看到山区的自然风光、农民的生活场景等,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视觉和情感的感知,尝试理解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美的内涵。接着,教师可以详细讲解歌曲的歌词,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深入分析歌词中描绘的生活场景、人物命运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歌曲中描述的贫寒的山区生活,使学生对这一特定地域的困境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理解歌曲中所传达的美。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还可以选择播放歌曲的演唱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听觉感受到歌曲的表现力。演唱者通过婉转的歌声、抒情的表达,进一步强化了歌曲的情感色彩,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美。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不仅能够理解歌曲的意义,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美。这种情感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层次理解,使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得以更为深入地渗透。

  (三)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体验美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的演唱、演奏等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能使他们深刻地体验美的产生和表达。这种亲身参与的音乐实践不仅在技能层面提升了学生,同时也促进了对美的深层次理解,为美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音乐演唱,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表达和歌词的含义。在演唱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歌曲的情感走向,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这种亲身参与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音乐的核心,深刻地体验到歌曲所包含的美。例如,通过演唱富有情感色彩的歌曲,学生能够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真实存在,培养他们对美的深刻理解。以《月圆曲》为例,在演唱过程中,学生通过表达声音、情感和语气来传递歌曲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整音调、音量和表达方式,使演唱更加贴近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在演唱《月圆曲》时,学生可以尽量展现歌曲中对美好时光和爱情的向往,从而深刻地感受到美的真实存在。通过演唱这样一首富有情感色彩的歌曲,学生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美。他们通过声音的传达,真切地体验到歌曲所描绘的月圆之夜的浪漫和情感内核。这样的亲身参与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音乐中的美,而不仅仅是理性地分析歌词和旋律。

  此外,音乐演奏也是实践活动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乐器演奏,他们能够深刻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在演奏中,学生需要通过手指的动作、乐器的发声等方面去表达音乐中的美感。这种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敏感地感知美的存在。例如,以“鼓”为乐器进行演奏是一种富有活力和节奏感的音乐表达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鼓的演奏,他们能够深刻理解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同时更敏感地感知美的存在。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具有动感旋律的鼓乐曲,川鼓表演曲目。在演奏前,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川鼓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演奏技巧,让学生对这一特定鼓乐有所了解。这样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学生在演奏时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文化内涵。在鼓的演奏中,学生需要通过手掌的击打力度、拍打的频率和节奏感来表达音乐中的美感。通过亲身操作鼓,学生能够感受到击打过程中产生的音响效果,深刻理解击打的力度和速度对音乐表达的影响。在演奏中,通过掌握川鼓独特的击鼓方式和鼓点的变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鼓乐中蕴含的节奏美和动感美。
 

 
  (四)巧设音乐训练,促进学生内化美

  通过巧妙设计的音乐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能注重对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练习特定的乐曲,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从而使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得以内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乐曲,以《蒙古小夜曲》为例,通过学生的练习演奏,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仔细聆听每个音符的表达方式,注重情感的细腻变化。这样的音乐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中情感表达的敏感度,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蒙古小夜曲》是一首具有浓郁蒙古风情的音乐作品。歌曲通过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表达了蒙古大草原的宽广、辽阔和宁静。早训练时,教师可以强调音乐中如何通过旋律和乐器的运用来描绘草原夜晚的祥和氛围,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表达这种情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于每个音符的表达方式。例如,通过对弓弦的力度、演奏的速度等方面的调控,学生可以更好地呈现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在《蒙古小夜曲》中,有一些渐弱、变奏的部分,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演奏技巧准确地表达这些细腻的情感变化。这样的练习将有助于学生培养对音乐中情感细腻变化的敏感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分享关于草原、星空等与歌曲相关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建立对音乐情感的联想。这种图像化的辅助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并在演奏中更准确地表达这些情感。例如,通过分享蒙古大草原的图片或星空的夜景,激发学生在演奏时对广袤草原和宁静夜晚的情感共鸣。通过练习《蒙古小夜曲》,学生将逐渐培养对音乐中情感表达的敏感度。这样的音乐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演奏技能,也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这种情感化的音乐训练有助于学生在演奏中真切地体验美的内化过程,使音乐成为情感表达的媒介。

  四、结语

  音乐教育中融入美育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艺术表现力的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深刻体验美的存在,同时在音乐训练中巧妙融入情感培养,使美成为学生内在的一部分。希望本文提出的美育渗透策略能够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实用的指导,促进学生在音乐学科中全面发展,不仅在技能上有所提升,更在情感和审美层面得到充分的培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