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推进学生深度学习,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学习意愿,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文章简单论述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进深度学习的意义,同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了深度学习的推进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进深度学习,需要教师明确深度学习的特征,同时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开展知识讲授、深度探究、练习应用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相关知识。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更应该做好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工作,并依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增强学生深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生成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是指高中学生经过历史课程学习后应当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唯物史观。它指的是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具体体现为以历史资料为基础看待历史事件、解释历史事件,不在历史分析过程中加入个人情感。第二,时空观念。它指的是综合时间、空间因素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对时空框架应用的能力、精准解读史实的能力等。第三,史料实证。它指的是基于历史资料辨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包括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历史资料整理能力、历史事件辨析能力等。第四,历史解释。它指的是基于史料对历史事件做出客观点评的能力,包括从客观的角度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客观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等。第五,家国情怀。它指的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人文追求,具体包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基于人文情怀关注现实问题的学习情感等。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多教学思路。在此视域下,教师能进一步挖掘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育人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历史现象,落实历史时序、信息教学,在丰富教学内涵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加教学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实现历史深度学习给予指引和帮助。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推进深度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课程目标,优化深度学习路径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发展学生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学科关键能力为重点[2]。教师只有优化教学目标,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满足核心素养教学要求,推进学生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应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培养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并据此设计教学目标。同时,为保证学生历史课程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还应基于深度学习特征,按照理解、综合、评价、创新的顺序调整教学目标,有序开展教学。
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挖掘课程中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有关的教学内容,提炼教学要点,并基于深度学习特征设计如下教学目标: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明确二者的过渡关系;了解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特点,明确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多元格局;通过对比新石器时代的两个遗址,以及分析相关史料,了解生产力是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传世文献,了解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通过应用已掌握知识回答问题,形成迁移、应用的高阶学习思维。这样,教师将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融入教学目标中,并逐级提高教学目标层次,能为核心素养下的深度学习推进工作指明方向。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立足点,综合深度学习特征设计教学目标,由目标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深度学习兴趣
深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3]。只有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新知学习、问题探究、归纳总结等教学互动当中,才能够增强学生深度学习效果,保证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有必要在课上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借助情境为学生营造富有趣味的教学环境,以此引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在升华学生学习情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上)“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一课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产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成就的兴趣,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教师可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河南卫视春晚舞蹈——《唐宫夜宴》,在课上创设影音情境,由此情境指导学生初步感悟盛唐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围绕此情境为学生讲述《唐宫夜宴》的相关历史背景,通过讲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聆听历史故事的过程中畅想“万国来朝”的壮观画面,同时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之后教师可基于情境提出问题:唐朝时期,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空前。那么,你想知道唐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吗?这一情境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驱动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提高其深度学习自主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主要目的,综合课程教学主题、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创设影音情境、讲授情境故事、创设情境问题,由此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实现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激趣教学。
(三)设计合理问题,激活深度学习思维
1.设计比较问题,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比较型问题以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点、分析不同历史事件的关联为主[4]。通过提出比较型问题,教师可以驱动学生分析不同历史事件中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实现对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分析课程教学内容,提炼教学要点,之后对比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通过整合其他教学内容设计比较问题,由此驱动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对比、分析不同历史事件,达到锻炼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的教学目的。
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课教学为例,在完成对基础知识点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出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和古希腊的地区地形图,并提出问题:“请大家对比古希腊与其他地区的地形图,指出这一地区与前几个地区地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由此问题推动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地形,进而得出希腊地区相比以上其他地区有“多山”“缺乏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山脉将陆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天然良港众多”等特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理解古希腊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实现深度学习,还可以在应用历史资料、分析历史地图的过程中形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整合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并应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资料,基于不同历史资料设计对比问题,驱动学生从对比的角度利用史料解释问题,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设计开放问题,启迪应用创新思维
开放型问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看法,具有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也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做出历史假设,或运用当下存疑的史学观点设计具体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收集、整理史料并展开论述,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下)“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时作出假设:假如哥伦布在航行时没有发现新大陆,结果会怎样?通过做出历史假设启发学生从其他角度思考全球航路的开辟。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出发分析问题,明确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并做出相应假设。又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结果出发分析问题——“假设未开辟新航线,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未来发展情况会是怎样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限制学生的思考角度,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进阶提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基于课程教学重点做出历史假设,驱动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探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四)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深度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课堂。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合理设计并组织相应教学活动,如讨论活动、探究活动、辩论活动等。通过在活动中布置具体任务驱动学生联系课内外教学内容、综合历史研究方法完成任务,以此解决学生浅层思考的学习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活动主题、活动主要环节、活动具体任务等,通过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深度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综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学生深度学习特征,依次组织如下教学活动。第一,组织情境活动,出示秦朝统一货币及西汉“五铢”铜钱,由此激发学生探究秦朝币制改革原因和特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度思考,明确货币制度产生的背景。第二,组织探究活动,播放“交子”的介绍视频,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宋代“交子”的出现及其影响,由此引发学生对货币制度利弊的辩证分析。第三,组织练习活动,在练习活动中利用历史图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论证我国货币制度,以及世界货币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演变和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课程教学内容为立足点组织情境、探究、练习等教学活动,在不同活动中提出不同问题驱动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在理解、迁移、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深度学习状态。
(五)完善教学评价,巩固深度学习成效
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的、增强学生深度学习效果的关键[5]。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基于深度学习教学需要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教师应当完善教学评价标准,以评价学生学习行为与结果,促进学生反思自身核心素养形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将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贯穿教学始终,以此规范学生的深度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深度学习习惯。
以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及主要劳作方式,是否明确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否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2)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时空观念对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秦汉、隋唐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工具进行比较、分析;(3)学生是否能够利用相应历史资料解释造成各地区物质文明发展差异的原因。此标准以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为设计依据,为教师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提供切实参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此评价标准设计评价量表,并基于评价量表落实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教学评价工作,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设计多维教学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落实教学评价工作,使学生切实认识到自身发展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三、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核心素养内涵,并遵循高中生认知发展规律设计深度学习教学方案,按照激发兴趣、引导思考、驱动探究、落实总结的顺序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维水平,进而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金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2(52):127-131.
[2]马益瑞.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探究[J].读写算,2022(35):117-119.
[3]李慧慧.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35):39-40.
[4]廖德明.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J].高考,2022(35):63-65.
[5]夏安腊.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深度学习的建构[J].中学历史教学,2023(2):12-1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