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语文教师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既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其能够结合生活元素感悟文章内涵,又能借此提升他们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其阅读学习的质量。对此,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真正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下文从生活教育思想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在阅读课程中引入生活元素、带入生活经历、增强生活体验、引发生活讨论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生活化认知能力,提升其阅读学习效果的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应当是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拥有较强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多样化的生活经历。对此,语文教师运用此种思想开展阅读活动时,需要引导小学生结合生活元素理解文章内涵,使其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同时,能够依据自身的经历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语文阅读教学引入生活教育思想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程中巧妙融入生活元素,创设内容新颖的生活探知情境,能够让枯燥的文字信息变得更加生动灵活,也能让阅读学习变得更具有亲切感。从而有效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主动探知的兴趣,提升其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开阔学生阅读思路

  语文教师把真实生活案例、日常生活现象、具体生活场景融入到阅读活动之中,既可以拓宽小学生的学习视野,又能借此开阔他们的认知思路,使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理解文章语句的意思,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更好地提升其阅读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教师利用生活化教学思路开展阅读探知活动,能够有效启发小学生的迁移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思辨思维等多元化学习思维。同时,能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提升其知识挖掘和知识应用的意识。另外,也能借此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与情感感悟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语文教师为了让生活教育思想更好地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之中,需要遵循生活化教育原则。要根据文章内容合理融入日常生活元素,展现具体生活场景,以此来培养小学生联系生活进行阅读理解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其内涵感悟的效率,提高他们情感感知的能力。

  (二)融合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若想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提高小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需要遵循融合性教育原则。要引导他们把文字内容与生活经历进行有机融合,从人文视角出发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认识生活中的文学元素,在转变小学生阅读思路的同时,改善他们的阅读认知效果。

  三、生活教育思想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生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借助生活元素开展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探究活动,不仅在阅读课程中科学融入了生活教育思想,还能借此转变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看法,提高他们自主阅读、主动探知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改善其阅读认知的效果。另外,生活情境的创设还可以让单调的教材文字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同时,能够展现出一定的生活化特点,给小学生带来更强的亲切感,进而有效消除阅读学习的枯燥感,提升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以《火烧云》课程为例,在生活情境探知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火烧云延时摄影视频,让小学生直观看到现实生活中火烧云的样子,以此来引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提升其主动阅读、主动探究的兴趣。然后,教师再带领他们结合视频内容对文中语句进行深入分析。例如,作者运用“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等比喻句对火烧云的样子进行了比拟描述。对此,教师可以慢放延时视频,让小学生再一次观看真实场景中的火烧云,引导他们根据云层形态的变化进行发散性联想,想象视频中的火烧云可以比拟成哪些动物或哪些事物,借此增强阅读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小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景象的无穷变化和无限美感。教师通过构建生活情境,既可以拉近知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能借此增强阅读学习的亲切感,从而提升小学生主动探知的兴趣和动力。

  (二)回顾生活经历,改善阅读质量

  在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要深入探寻课文内容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接点,然后再依据这个联接点开展生活化阅读探知活动。结合课文内容唤醒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回顾自身过往经历的过程中梳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总结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同时,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真实经历对文章的字词运用、语言组织、修辞手法、写作意图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加深他们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提升其阅读学习的质量。

  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课程为例,教师先带领小学生通读一遍全文,让他们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知道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再引导他们回忆自身的旅游经历,回顾在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色,遇到了哪些事件,以及旅行的路线。之后,再指导小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对课文进行细致阅读和深度解析。例如,作者运用“渐渐入山”“一路迎着溪流”“走进去”“慢慢移动”“逐一指点”“走了一转”等词句记录了游览双龙洞的行程顺序,小学生则可以将上述词句带入到自身的旅游行程之中,体会“渐渐”“迎着”“移动”“顺着”等词语的意义,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同时,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梳理出文中的两条主要线索。小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阅读课文,既可以快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又能真正明白文中关键词句的作用。

  (三)增强生活体验,提升阅读素养

  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需要合理创新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运用生活资源挖掘、生活经历讨论、生活现象感悟等方式增强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能够正确运用迁移思维,结合真实生活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情感。在提升其阅读质量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1.挖掘生活资源,深化阅读理解

  科技文、散文、说明文、文言文等文学体裁对阅读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对此,语文教师为了减轻班级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此类文章的阅读难度,可以结合生活教育思想开展生活化文章深度理解活动。教师需要指导小学生在教材文章中挖掘生活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探寻文学要素,引导他们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使其真正认识到语文知识与生活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化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其阅读学习的质量。

  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程为例,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纳米技术,如纳米衣服、纳米无菌餐具、纳米涂料纳米传感器等。让小学生意识到纳米技术真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然后再指导他们深入分析文章第二段,使其能够从科学视角出发认知这一先进技术的特点和原理。之后,小学生再结合教师提供的生活案例研究课文的三、四段内容,从具体事物中认识到纳米技术的实际作用,了解这一技术目前的应用领域和应用现状。同时,思考纳米技术在未来还可以拓展到哪些领域之中。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结合生活案例、生活事物阅读课文,既可以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又能借此开阔他们的学习思路,使其能够从多视角出发理解文章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深切体会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其深度阅读的水平。

  2.引发生活讨论,培养迁移思维

  根据生活教育思想的要求,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授课活动时,需要让教学内容回归到事物本身,要引导小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同时,要引导他们运用迁移思维、发散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生活化探讨,抓住文中的关键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对其进行深层分析与理解,大胆表述内心的观点和看法,表达课文阅读的感受,进而使其透彻理解文章内涵。在拓展小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同时,提升其思辨性阅读理解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文章阅读质量。

  以《我们奇妙的世界》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班级大屏幕上投影各种自然现象,如种子发芽、花朵盛开、蚂蚁搬家、小鸟筑巢、日升月落等。然后再引导小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画面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先找寻文中的关键信息,如“有生命的”“奇妙的事物”“神奇”“奇迹”等,之后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表达对文中各种自然现象的看法,讨论作者用哪些词句描述了天空中的景象变化,讲述了陆地上哪些神奇的自然现象,运用迁移思维探讨这些现象是否时常出现于日常生活之中,作者所描述的场景是否与自身看到的现实景象相似等。小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既可以形成一定的思辨思维和迁移思维,还能借此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感知到作者所描绘的意境,进而有效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创设实践体验,引发阅读感悟

  语文教师为了增强小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知能力,提升其阅读感悟的水平,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开展实践体验阅读活动。教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出与之相符合的真实学习环境,带领小学生深入到生活体验场景之中,引导他们在沉浸式探知活动中对文章内容进行追本溯源。通过亲身尝试、亲手操作、亲自实践等方式加深对文章词句的体会,使其在体验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文章理解的效果,提升其情感感悟的能力[4]。

  以《竹节人》课程为例,教师在教授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带领班级学生制作竹节人,利用实践操作的方式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感,使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感受到这一传统玩具的乐趣,让他们与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其情感感知和实践感悟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小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亲手操作的成就感,体会到比拼竹节人的乐趣,还能有效增强对文章情感的感悟能力。使其在沉浸式体验活动中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的喜爱之情,感知到在繁忙学习生活中偷闲的喜悦之情。教师通过开展实践阅读活动,既可以改善班级教学氛围,又能借此增强小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提升他们感知情感、感悟内涵的能力。
 

 
  (四)创建生活读写,提高综合能力

  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需要提高其知识应用的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对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授课目标,可以依据生活教育理念创建生活化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先指导小学生细致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再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课文仿写练习。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想融入到文章创作过程之中,从而创作出更贴近生活、更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5]。

  以《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课程为例,此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使其能够根据人物的突出特点、抓住典型特征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此,教师为了提高小学生人物描写的能力,可以开展课文仿写练习活动,让他们参考身边熟悉的人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在仿写之前,小学生需要先细致阅读教材课文,了解作者在人物外貌描写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用了哪些文学词汇,如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如何侧面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等。如“脸上永远红扑扑的”“脖子几乎和头一边粗”“头上永远剃得光亮”等。之后,他们需要参考身边的人进行仿写练习。例如,有的小学生塑造的人物是体育教师,他在文中着重描写了其干净利落的穿着打扮,突出了教师瘦高但却健壮的体态,同时,对教师的特有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细致描绘,如“体育教师的头发非常浓密”等。教师通过开展生活化读写结合教学活动,既提高了小学生细致阅读的水平,又提升了他们文学创作的能力。同时,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察习惯,进而为写作积累到更多有价值的创作素材。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若想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融入生活教育思想,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化阅读探知活动。引导小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元素、现实生活场景、自身生活经历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改善其阅读理解的效果,提高他们情感感知、内涵感悟的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其阅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