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学生责任意识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的思想,并要求“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培育初中学生责任意识,要在情感互动中孕育、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在问题思辨中体悟、在实践活动中落实,打造有情、有境、有思、有效的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责任意识;大思政课;担当奉献
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培育学生责任意识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的思想,并要求“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一、情感互动中孕育责任意识——情真意切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四个引路人”和新时代的“大先生”,教育温度不可或缺,教育温度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师爱。爱是等待、是守护,体现在平等待生、体现在榜样示范、体现在用心呵护,体现在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生,眼中有光,循循善诱,与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思政课堂。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具有智慧性、激励性,这样才能促进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课堂教学增添美感,在和谐的互动中彰显师生情感交融之美。在教学“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中,笔者设计了小记者采访本班有责任感的班委这一环节,担任班委的同学在真诚地分享担任班委的感受后,笔者发自内心地赞赏道:“我们班为能拥有你这样负责任的班委感到幸运,老师为能拥有你这样得力的助手感到欣慰!”担任班委的同学获得了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和赞赏,提升了价值感和成就感,在情感互动中渗透责任意识,达到德育无痕的效果。
在情感互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表达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使他产生同样的或与之联系的情感及情感共鸣。共情是“大思政课”的最高境界。要真正与学生共情,思政老师要用大格局、大思维、大视野,引导学生以开放姿态和全球视野,去认识中国与世界。教师要深知肩上的重任,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力求有说服力而真正感化学生。笔者在教学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中,根据教学主题“关爱他人”设计了“爱之倾听—爱之奏鸣—爱之传唱”三个教学环节。活动环节中融入学生情景剧、微信图片、音乐、抗疫歌曲MV,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鲜活的生活事件、生活情景、生活经历融入课堂。尤其是老师亲身经历的关爱故事,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极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充分挖掘本班学生关爱小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形成生生交流、互动、碰撞、再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明白关爱他人具有重要意义,植根“关爱他人”的理念。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最好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达到心心相印、心灵互动,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深刻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二、真实情境中感知责任意识——课中有境
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堂创设的情境,要真实﹑有趣﹑鲜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和思维疑惑。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生动、时效、触及心灵的情境,真正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在教学《做负责任的人》一课中,笔者根据“责任”的主题重组教材内容,完善丰富教材内容,设计了“感知—-代价与回报﹑感悟—-担当与无悔﹑践行—-责任与担当”三个环节,在教学上以有温度﹑鲜活的生活事件为情境,用形真、情切、意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认知。进而打动学生情感,改变学生态度,从价值上引导学生。在情境素材的选取中,紧扣时政,运用本土资源,尤溪籍运动员林雨薇在杭州亚运会夺冠的例子,采用“一例到底”,挖掘冠军故事的深刻意义,真实且富有感染力。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调查数据等教学素材呈现具有代表性的灵动情境。在教学“践行—-责任与担当”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履行责任却不言代价和回报的人,笔者设计了不同层次奉献者的情境,第一个层次——“致敬英雄”,播放“八一勋章”获得者的视频,让学生思考从视频中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视频观看“杜富国、钱七虎、聂海胜”等人的英雄事迹,被英雄的精神品质深深地感染,从而感悟到英雄的担当和奉献;第二层次——出示“凡人英雄”图片,如医生、军人、环卫工人、警察等,明白平凡的生活创造伟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第三层次——评选身边有责任感的老师和同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默默无闻承担责任的榜样,感恩他们的付出。
在教学中,课堂要充分善用“大思政课”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新闻周刊”“感动中国”“学习强国”,通过抖音、公众号、视频号等较好的视频资源作为情境素材,使课堂更加丰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深层的情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大思政课不仅要面向未来,还应回望过去,必须在遵循严谨的大历史观和历史思维的基础上,发挥历史题材的思政育人作用,有效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大思政课的历史厚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历史情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转变为切实的生长点,从而使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刻。以教学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为例,教材先后出现“一二·九”运动、邓小平勤工俭学、国字的由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陆之方父子守卫边疆、钱伟长放弃赴美、东北抗日联军、黄旭华研制导弹核潜艇等历史史实。教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历史情境中体验、探究、感悟,接受思想教育与人文熏陶,培养人文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问题思辨中体悟责任担当——思之有悟
道德与法治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要构筑有灵魂的真课堂,思就是课堂教学的桥梁。教师在创设的真情境中,设置指向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能够直面学生生活,直指学生心灵,有一定的思辨性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链,为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创设有意义、价值的真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索问题,提升学科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真成长。
在教学《做负责任的人》“感知—代价与回报”环节,笔者选用了林雨薇夺冠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她选择的责任是什么?承担这个责任,付出了什么代价?收获了什么?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提取材料的能力,通过共同探讨感受冠军一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思辨和探讨中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
在教学“如何面对自愿选择的责任”,笔者通过讲述“林雨薇因恩师刘朝旭病离世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又因为腰伤不得不休养4个月,有过放弃的念头”的故事,设计问题:“如果你是林雨薇,你是坚持还是放弃?”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坚持或放弃的所得所失,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评估后作出合理的选择,选择之后就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在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中,实现思维进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教学“如何面对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笔者出示林雨薇夺冠那一刻,仰头望天的照片,追问“她在和谁对话”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和她的师父对话。”接着展示林雨薇接受采访时,哭着说的一段话,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她在夺冠路上遇到了哪些挫折?遇到挫折她是怎么做的?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学生在层层设问中,判断、选择、感悟冠军的来之不易和运动员身上负责任的优秀品质,课程的育人价值也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灵活地实现同学科,跨学科交流,挖掘多学科中的思政资源,从而激发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思维火花。
笔者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一课时,以“科学家钱伟长的三次人生抉择”为线索创设情境,设置三个选择任务:转学物理科学救国还是选择历史或中文;回国到母校任教还是在美国研究所;忠于美国还是放弃赴美。学生在完成问题中真实体验钱伟长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作出艰难抉择,正确认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思辨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四、实践活动中落实责任担当——行之有效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大思政课”的最显著特征,善用“大思政课”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调动各方面资源,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怀,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社会实践和生活是“大思政课”是最鲜活的教学素材,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把学校的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加深的思政课的体悟,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在教学《勇担社会责任》这一单元前,笔者通过微信小程序设计“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的问卷调查”,发布家长群,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解学生在家的具体情况,统计结果给教学提供了数据支持。笔者还收集了“选出本班最具责任心的老师和同学的事迹”,整理成册,放在图书架上,供学生翻阅。
在本单元教学结束时,实践作业中,笔者设计了拟定一份“勇担责任”的践行书,粘贴在班级的“责任树”上的作业,让学生在《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伴奏中,用教师分发的责任树上的叶子书签,书写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中会做些什么。在活动中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在行动中,升华了主题。学生在实践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使“大思政课”的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要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参与感、获得感、责任感,就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教师可以创新校园实践,如利用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劳动课时一起分组种植蔬菜,在管理蔬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利用学校团委、政教处、教务处组织的活动培养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博物馆、红军纪念馆、当地知名企业等认知性实践中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认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研学活动等交往性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奉献和担当精神。
笔者的学校在八年级组织学生研学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文化,在学中做、做中学,体验中学习,发现不一样的自己,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文明有序、互帮互助、永不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是一次特殊的教育与挑战,一次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
笔者的学校在体育文化艺术节之际,为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政教处和团委的承办下,以“职责所在履责于行”为主题,各班级在思政老师和班主任指导下,围绕“预防电信诈骗、预防校园欺凌、交通法制、品德涵养、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道德观、诚信观、法制观”等,选定主题和相关剧本,把生活中回味无穷、耐人思虑的典型人或典型事,经过情景剧表演出来,激发或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材知识的迁徙,收到实效。各班情景剧团队从编写剧本,准备道具、制作PPT、音乐、演职员的彩排等,全程都是由学生部署,到比赛结果出来,有的团队得知自己班级获奖,喜极而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班级更具凝聚力,是学生永生难忘的经历。
五、结语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调动课内外的“大思政”资源,打造有情、有境、有思、有效的课堂,让学生在情感互动中孕育、真实情境中感知、问题思辨中体悟、实践活动中落实,启发学生自省,浸润心灵、触发灵魂、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